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視(其)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此正水之徵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為氣水矣。風氣必系。亦可正其名曰)風水。

此言風水證雖有變異。而真面目不可掩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此陰邪表實證也。今)反不疼。(即與陰邪迥別。且)身體(不為疼而)反(為)重(重則便知其為正水也。不為疼)而(為)痠。(痠則便知其為風也。風水渙於外。未入於內。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此外另有汗後反)惡寒者。此為極虛(之證。誤因)發汗得之。(亦另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之治法。不在風水之例。若前證更有)渴而不惡寒者。(渴似風水。而於不惡寒處。得其機關。知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較深一層。)此為皮水。(其證)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蓋以周痹為寒濕痹其陽。皮水為水氣淫於膚。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證更有)胸中(氣)窒。(窒而作脹。則)不能食。(窒而不行。)則反聚痛。(至)暮(為陰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傷心。寒鬱其熱。其證全在於胸。)此為黃汗。(若前證之脈浮緊。

而)痛在骨節。(脈證卻不相反。且)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傷肺。)此為肺脹。其狀如腫。(肺主皮毛。皮毛受邪。)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均宜發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為邪已內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發汗。

此言風水中有類太陽脈。而不出太陽證者。又有相似而實為皮水者。有相似而實為黃汗者。有相似而並非皮水黃汗。實為肺脹者。師分別其證。未出其方。後人補以越婢加朮湯。亦未甚周到。節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數者。戒其發汗。大有深意。

或問前二條云。風水外證骨節疼。此言骨節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前條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侵淫肌膚者。則骨節不疼。而身體痠重。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

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別於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程氏曰、水氣外留於皮。內薄於肺。故令人渴是也。

(風水皮水之外。又有濕熱鬱於裡。為)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分別處在於黃。若黃而汗出亦黃。則為黃汗。身黃而無汗出。則為里水。水在裡。故)其脈(不浮而)沉。(熱久郁。故)小便不利。(積於內者溢於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黃腫。

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觀察病人眼窩略微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這是正水(水腫)的徵兆。但如果按壓手腳,發現凹陷後無法恢復原狀,就知道這不是正水,而是氣水(水氣停滯),一定伴隨風邪,可以稱為風水症。

雖然風水症的表現可能有變化,但其本質特徵是無法掩蓋的。

太陽病,脈搏浮而緊,通常會伴隨骨節疼痛(這是陰邪表實證),但如果沒有疼痛,就與陰邪截然不同;而且身體感到沉重(沉重就表示是正水),或感到酸痛(酸痛就表示是風邪)。風水症停留在體表,尚未侵入內部,所以病人不渴。因為病在體表,宜於發汗,所以只要出汗就能痊癒。這就是風水症。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汗出後反而惡寒,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是因發汗不當所致,需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這不在風水症的範疇內。如果前面提到的症狀,病人有口渴但不惡寒,雖然口渴看似風水症,但不惡寒就說明症狀的關鍵之處,知道這不是單純的風邪,而是單純的水腫,水停留在皮膚之中,而不是皮膚表面,比風水症更深層一些,這叫做皮水。其症狀是全身腫脹而冰冷,症狀類似周痹(一種關節疼痛的病症)。(周痹是寒濕痹阻陽氣,皮水是水氣浸淫於皮膚,所以症狀大致相似)。如果前面提到的症狀,再加上胸中氣悶,氣悶而脹滿,無法進食,氣悶不通暢,反而會聚集疼痛,到傍晚(陰氣盛時)更躁動而無法入睡,說明是水邪傷及心臟,寒邪鬱阻陽氣,症狀都集中在胸部,這叫做黃汗。如果前面提到的脈搏浮緊,疼痛在骨節,脈症不相反,並且咳嗽氣喘但不口渴,這是水寒傷及肺部,這叫做肺脹,症狀像腫脹一樣(肺主皮毛,皮毛受邪),發汗就能痊癒。然而,這些疾病中,如果病人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頻繁,表示邪氣已經侵入內部,恐怕單靠發汗無法痊癒,都不能發汗。

風水症中有些類似太陽病的脈象,但並非太陽病的症狀;有些看似風水症,實際上是皮水;有些看似風水症,實際上是黃汗;有些看似風水症,但實際上既非皮水也非黃汗,而是肺脹。醫師需仔細辨別症狀,才能對症下藥。後人補充以越婢加朮湯治療,但仍不夠完善。最後提到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頻繁的病人不能發汗,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人問:前面提到風水症的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這裡卻說骨節不痛,而是身體沉重酸痛,這是怎麼回事?又前面說皮水不渴,這裡卻說口渴,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是:風和水結合而致病,如果病邪流注關節,就會導致骨節疼痛;如果病邪侵淫肌膚,就不會骨節疼痛,而是身體沉重酸痛,這是因為受損部位不同的緣故。前面提到的皮水不渴,並不是說皮水本身不口渴,而是指腹部像鼓一樣脹滿卻不口渴的情況。

疾病在體表較盛,尚未入裡,還可以發汗。這就是所謂的口渴但不惡寒,與風水症口渴並伴隨惡寒的情況區分開來。程氏說:水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內部輕微侵犯肺部,所以會讓人口渴。

除了風水、皮水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濕熱鬱積於內,稱為里水,表現為全身和面部黃腫。區分的方法在於黃疸:如果黃疸且汗出也是黃色的,就是黃汗;如果身體發黃但沒有汗出,就是里水。水在裡邊,所以脈搏不浮而是沉;因為熱邪久鬱,所以小便不利;內部積聚的邪氣向外溢出,所以導致水腫。如果小便自然暢通,但黃腫並沒有因此消除,反而因小便通暢而損失津液,導致口渴,就應該用越婢加朮湯治療(方劑見中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