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此言膚腫病。內經概言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而不分別為言。然而病因不同。則治法迥異。師故立五名以為大綱。而脈證標本變化之微。詳悉於下。

風水(之脈證奈何。)其脈自浮。(浮為風。故)外證骨節疼痛。(風尚在表。故)惡風。皮水(之脈證奈何。水行皮間。內合肺氣。故)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其邪既去經而在皮間。既去經故)不惡風。(在皮間故)其腹(外實中空)如鼓。(腫在皮外。而未及腸臟。

故)不渴。當發其汗。(俾皮間之水從汗解。),正水(之脈證奈何。三陰結。而非風結。故)其脈沉(水屬陰。故其脈)遲。(三陰結而下焦陰氣不復與胸中之陽相調。水氣格陽在上。故其)外證自喘。(喘為此證之眼目。至於目窠如蠶兩脛腫腹大。與石水證相同者。不必言也。

)石水(之脈證奈何。水聚於下而不行。故)其脈自沉。(水在下而未傷中氣。中未虛冷。故但沉而不遲。病專在下。而不及於上。故其)外證(少)腹滿。(而)不喘。(不喘為此證眼目。與正水所同等證。亦不必言也。),黃汗(之脈證奈何。水邪內郁。故)其脈沉遲。

(心受邪郁。故)身發熱。(熱傷在上。故)胸滿。(陽部之邪從陽。故)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則邪氣侵陰。榮氣不通。)必致癰膿。

此於五條分晰其脈證也。

(試詳風水之證。而別其相似之病。)脈浮而洪。浮則為風。(風者。天之氣也。)洪則為氣。(氣者。人之氣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氣相搏。(若)風強(於氣。)則(氣從風而浸淫肌膚。而)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藉瘙而稍疏淺。)為泄風。久(則生蟲。)為痂癩。

(若)氣強(於風。)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而)為水。(水成則腫脹喘滿。)難以俯仰。(若)風氣(並強。兩)相(維)系。(而水液從之。以致)身體洪(大而)腫。(蓋風為虛邪。自汗惡風。乃其的證。今因)汗出乃愈。惡風則(邪之屬)虛。(無有疑議。故直指之曰。

)此為風水。(彼夫)不惡風者。(表無風也。)小便通利。(非風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傷心。汗內返而為濕所致。)此為黃汗。

此詳風水之病源。且風水病最與黃汗相似。故節末又鄭重以分別之。風水脈浮。黃汗脈沉。淺而易知。師故未言之。

(風水中有變異者。不可不知也。風之脈。浮也。水之脈。滑也。今)寸口脈沉滑者。(不見風脈。但見水脈。)中有水氣。(似屬正水。然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面目腫大。(風為陽邪。故身中)有熱。(證既屬風。其沉亦將變而為浮。而未變之初。無不可先正其)名曰風水。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老師說,水腫病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

內經概括地說,眼眶微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脈搏動,偶爾咳嗽,陰部冰冷,足踝腫脹,腹部很大,這就是水腫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手放開後腹部會像裹著水一樣慢慢隆起,但內經並沒有詳細區分不同種類。然而,病因不同,治療方法就截然不同,老師因此設立了這五個名稱作為大綱,而脈象、症狀、本病、變證等細微變化,則詳述於下。

風水(脈象症狀如何呢?)脈象浮。浮代表風,所以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因為風邪仍在體表,所以惡風。皮水(脈象症狀如何呢?水邪停留在皮膚之間,內連肺氣,所以)脈象也浮,外在症狀是肢體腫脹,按壓下去指頭會凹陷,因為邪氣已經離開經絡,停留在皮下,所以不惡風,因為水邪在皮下,所以腹部外脹內虛,像鼓一樣,因為腫脹在皮膚外,還沒有影響到腸胃,所以不口渴,應該發汗,讓皮下之水從汗液排出。正水(脈象症狀如何呢?三陰經絡阻塞,而不是風邪阻塞,所以)脈象沉而遲,因為水屬陰,所以脈象沉緩,三陰經絡阻塞,下焦陰氣不能與胸中陽氣調和,水氣阻礙陽氣上升,所以外在症狀是自發性氣喘,氣喘是這個病症的主要表現,至於眼眶像蠶蛹一樣腫脹,腹部膨大,與石水症狀相同,就不必贅述了。

石水(脈象症狀如何呢?水停留在下焦而不能運行,所以)脈象沉,因為水在下焦,還沒有傷到中氣,中氣也沒有虛寒,所以只是脈象沉而不遲,病症主要在下焦,沒有波及上焦,所以外在症狀是少腹脹滿,而不氣喘,不氣喘是這個病症的主要表現,與正水症狀相同的就不必贅述了。黃汗(脈象症狀如何呢?水邪內鬱,所以)脈象沉而遲,因為心臟受邪氣鬱結,所以身體發熱,因為熱邪在上焦,所以胸部滿悶,因為陽部的邪氣循陽經向上走,所以四肢和臉部腫脹,久治不愈,就會導致邪氣侵犯陰經,氣血運行不通暢,必然會導致癰腫膿瘡。

這五種疾病,脈象和症狀都已清楚地區分開來。

(仔細分析風水症,並區別其相似的疾病。)脈象浮而洪,浮代表風,風是天的氣;洪代表氣,氣是人的氣,這都是氣機失調的表現。風氣互相搏結,如果風勝過氣,氣就會隨著風侵襲肌膚,形成癮疹,身體發癢,癢就是邪氣稍微淺表,是風邪外泄的表現,時間久了就會生蟲,形成痂癩。如果氣勝過風,風就會隨著氣鼓動水液,形成水腫,水腫形成就會腫脹氣喘,難以彎腰抬頭。如果風氣都盛,互相牽制,水液就會跟著它們,導致身體腫大,因為風是虛邪,自汗惡風,是典型的症狀,現在因為出汗而痊癒,惡風說明邪氣屬虛,毫無疑問,所以直接稱之為風水。那些不惡風的,體表沒有風邪,小便通利,不是風水互相搏結的表現;上焦有寒,口多唾液,是水邪入心,汗液內停而導致濕邪所致,這是黃汗。

這詳細闡述了風水病的病因,而且風水病最像黃汗,所以篇末又鄭重地加以區分。風水脈象浮,黃汗脈象沉,很容易區分,老師所以沒有再說明。

(風水病中也有變異,不可不知。風的脈象浮,水的脈象滑,現在)寸口脈沉滑,看不見風的脈象,只看見水的脈象,這是水氣內盛,好像屬於正水,但頭頂只有風能到達,所以面目腫大,風是陽邪,所以體內有熱。症狀屬於風,脈象沉遲也會變為浮,在尚未變化之前,可以先稱之為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