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於上。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堅者。食消於中。名中消。飲水少而小便反多者。水消於下。名下消。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寒熱兼之。以腎為水火之臟也。)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中無火化可知。以)腎氣丸主之。(從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能生化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此提出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為下消立法。而以腎氣丸為主治也。尤在涇謂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內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墜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於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有降無升。

飲一溲二。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甘氣。此腎敗而土氣下泄也。更有浮在溺面如脂者。此腎敗而精不禁也。皆為不治。趙養葵謂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惟以六八味。專主水火津液之源而救之。然亦在治之於早。而大劑以進。或全料。或半料。加人參兩許。煮汁。一日夜服盡為妙。

此後人近理之言。亦可取以並參也。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更有似消渴而非真消渴者。姑附之以備參考。若病發於表。為)脈浮。(水停於中。為)小便不利。(因表邪不去。而發)微熱。(因停水不能化。而為)消渴。(此與真消渴懸殊。治者)宜利小便發汗。(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外邪內水之渴。與真消渴不同也。

五苓散方(見痰飲)

(熱)渴欲飲水。(飲過多。熱雖消而水不行。以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此因渴而生出嘔病。更與真消渴證無涉。亦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因渴而生嘔。更與真消渴不同也。

(太陽病應發汗。而以水潠之。外寒制其內熱。以致)渴欲飲水不止者。(非味鹹質燥。不能滲散其水氣。以)文蛤散主之。(此更與真消渴證相隔霄壤也。)

此言外寒制其內熱而為渴。又與真消渴不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短而頻數。尿出)如粟。(米)狀。(病在下焦。及肝則)小腹弦急。(及腎則)痛引臍中。

此言淋證之病狀也。後人有石淋砂淋血淋氣淋膏淋之分。此則統言之也。

(淋病為下焦之熱。而下焦則大於中焦。趺陽者。胃也。)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數而無度。莖中不痛。是熱氣燔爍。消渴之漸也。頻數而短。莖中作痛。是熱氣下注。淋病之根也。)

此言淋病由於胃熱下注。與消渴異流而同源也。師篇中凡復言疊敘之證。皆有深意。

淋家(熱結在下。)不可發汗。(若)發汗則(陰液重傷。水府告匱。熱逼於下。必小)便(出)血。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脈證與治療

飲水多但小便少,水液消耗在上,稱為上消;飲食多但大便乾燥,水液消耗在中,稱為中消;飲水少但小便反而多,水液消耗在下,稱為下消。上消和中消屬實熱,下消則寒熱兼有,因為腎臟是水火的臟器。

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很多,喝一斗水,小便也有一斗。這表示體內沒有火氣代謝,所以用腎氣丸治療。從陰中溫養陽氣,讓腎陰收攝水液,就不會直接往下走;腎氣上蒸,就能夠生化津液,哪裡還會消渴呢?

這裡提到「男子」二字,是指房事過度傷腎,屬於下消,所以用腎氣丸主治。尤在涇說,水液屬陰,非氣不足以推動;氣雖然屬陽,但其中包含水液,水與氣從未分離。腎氣丸裡面有桂枝和附子,用來調和腎中衰敗的氣,使之向上運行到心肺;否則,只用滋陰潤燥的藥物,就像喝水一樣無濟於事,反而會加重往下走的趨勢,最終導致下降而無法上升。

喝一斗水排二斗尿,時間久了,小便沒有臭味,反而有甜味,這是腎臟衰敗,土氣下泄的表現。還有的尿液表面漂浮著像油脂一樣的東西,這是腎臟衰敗,精液不受控制,這些都是不治之症。趙養葵認為治療消渴的方法,不分上中下,只用六味地黃丸,專攻水火津液的根本來治療,但必須及早治療,而且用量要大,可以全部藥材一起煎煮,也可以用半量藥材,再加人參兩錢,煎煮後,一天一夜喝完最好。

這是後人比較符合道理的說法,也可以參考。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篇)

也有一些症狀看似消渴,但並非真正的消渴,這裡列出來參考。如果病情發自於表,脈象浮,水停留在體內,小便不利,因為表邪不去而發微熱,因為水液停滯不能代謝而造成消渴,這與真正的消渴差異很大,治療應當利尿發汗,用五苓散主治。

這是說外邪導致水液停滯的口渴,與真正的消渴不同。

(五苓散方見痰飲篇)

口渴想喝水,喝太多水後,雖然熱消退了,但水液卻無法代謝,喝水就吐,稱為水逆。這是因為口渴而引起的嘔吐,與真正的消渴證無關,也用五苓散主治。

這是說因為口渴而引起的嘔吐,與真正的消渴不同。

太陽病應該發汗,卻用冷水灌洗,外寒抑制內熱,導致口渴想喝水止不住,因為藥性不鹹不燥,無法滲透排出水氣,所以用文蛤散主治。這與真正的消渴證更是完全不同。

這是說外寒抑制內熱而導致口渴,也與真正的消渴不同。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搗碎成散劑,用五合沸水沖服,每次服用一錢。)

淋病,小便短而頻數,尿液像小米粒一樣,疾病在下焦,如果涉及肝臟,則小腹弦急;如果涉及腎臟,則疼痛牽引到臍中。

這是說淋病的症狀。後人將淋病分為石淋、砂淋、血淋、氣淋、膏淋,這裡是總括性的描述。

淋病是下焦的熱,而下焦大於中焦。趺陽脈(胃經的脈象)數,胃中有熱,就會消穀引飲,大便一定乾燥,小便則頻數。頻數而無度,尿道不痛,是熱氣灼傷,消渴的初期;頻數而短,尿道疼痛,是熱氣下注,淋病的根本。

這是說淋病是因為胃熱下注,與消渴的病理不同,但同出一源。原文中重複敘述的證候,都有深層的含義。

淋病(熱結在下焦),不能發汗,如果發汗,會傷陰液,水液不足,熱邪逼迫在下焦,一定會小便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