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厥陰(為風木之臟,中見少陽相火,若風鬱火燔)之為病,(臟燥求救於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為火所消也;又須旁參他證,方知其為真厥陰之病。其)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火生於木,肝氣通於心也。胃受木克,而求救於食,則)飢(然既受克而致虛,虛未回,則雖飢)而(仍)不飲食。(即強)食(之),則(隨肝氣上衝而作)吐。(此厥陰消渴證外兼見之證也。雖《內經》有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也。陽明之消,得下則止,而此屬之厥陰。)下之不肯止。

此節與《傷寒論》厥陰首條,末句二句三字不同,其義迥別。蓋以消證,後人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而其病源總屬厥陰。夫厥陰風木,中見少陽相火,風鬱火燔,則病消渴。《內經》亦有「風消」二字,消必兼風言之,亦即此意。且上消系太陰者,心熱移肺也;中消系陽明者,火燔土燥也;下消系少陰者,水虛不能制火實,火虛不能化水也。時醫俱不言及厥陰,而不知風勝則干,火從木出,消證不外乎此。師故於開宗處,指出總綱。次節言寸口脈,即心營肺衛之部位也。厥陰橫之為病,則太陰受之。言趺陽脈,陽明之部位也。厥陰縱之為病,則陽明受之。三節言男子消渴。「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而言。厥陰病,乘其所生,則足太陰受之。以厥陰為主,分看、合看、互看,頭頭是道。師未出方,然無不可於烏梅丸、及《傷寒》中各條悟出對證之方。

寸口脈浮而遲。浮(不因表),即(氣不斂而)為虛;遲(不因寒),即(營不充而)為勞。(氣既不斂而)虛則衛(行脈外之)氣不足;(營既不充而)勞則營(行脈中之)氣(亦)竭。(心營肺衛,膈消之治法可悟也。然營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虛而且遲,水穀之氣不上充而內郁,則胃熱矣。此上消、中消,可分而可合之旨。更診其)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經》所謂「熱氣蒸胸中」是也);數即(為氣盛,氣有餘,便是火,火盛則)消穀而大堅。(堅則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且夫)氣(之)盛(即火之盛也。火熱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今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則溲數。溲數則堅(愈數愈堅,愈堅愈數)。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此以寸口診營衛,而上消之證含於其中;趺陽診陽明,而中消之證詳而不漏。然二證實相因而起也。師未出方,今補擬其略。大抵上消證:心火亢盛,移熱於肺,為膈消者,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之類;或不去半夏,喻嘉言最得其秘。心火不足,移寒於肺,為肺消者,用炙甘草湯,或柴胡桂薑湯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之類。中消證,責在二陽,以人參白虎湯送下脾約丸頗妙。然亦須隨證變通,不可膠柱也。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脈證與治療

厥陰(屬風木之臟,內藏少陽相火,若風鬱火燔)所導致的疾病,表現為消渴(臟腑乾燥,向水求救,則為消渴)。消渴是指水液攝入不足以制約火熱,反而被火熱所消耗。但需參考其他症狀,才能確診為真正的厥陰病症。其症狀為氣往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火生於木,肝氣通於心,胃被肝木所克,向食物求救,則)飢餓(然而,既已受克而致虛弱,虛弱未恢復,則即使飢餓)也不飲食(即使勉強)吃(東西),也(因肝氣上衝而)嘔吐(這是厥陰消渴證之外的兼見症狀。雖然《內經》說,二陽結聚叫做消渴,二陽指陽明經,陽明經的消渴,瀉下就能止住,但這屬於厥陰經)。瀉下卻止不住。

這一段與《傷寒論》厥陰篇首條最後兩句三字不同,其意義大相徑庭。因為後人將消渴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但其病源都屬於厥陰。厥陰屬風木,內藏少陽相火,風鬱火燔,則發病消渴。《內經》也有「風消」二字,「消渴」必兼論及「風」,也是這個意思。此外,上消屬於太陰經,是心熱移於肺;中消屬於陽明經,是火熱燔灼燥傷脾土;下消屬於少陰經,是水液不足不能制約火熱,或火熱不足不能化生水液。當時的醫生都不提及厥陰,卻不知風盛則乾燥,火從木而出,消渴症狀不過如此。老師因此在開宗明義處指出總綱,下一節論及寸口脈,即心臟營氣和肺臟衛氣的部位。厥陰橫向病變,則太陰經受影響;論及趺陽脈,陽明經的部位。厥陰縱向病變,則陽明經受影響。第三節論及男子消渴,

「男子」二字,是指房事過度傷腎而言。厥陰病,乘其所生,則足太陰經受影響。以厥陰為主,分看合看互看,處處都講得通。老師沒有開出處方,但可以從烏梅丸以及《傷寒論》中各條推導出對症的處方。

寸口脈浮而遲,浮(非表證)即(氣不斂而)虛弱,遲(非寒證)即(營氣不充而)勞累。(氣不斂而)虛弱則衛氣(運行於脈外之)不足。(營氣不充而)勞累則營氣(運行於脈中之)也衰竭。(心營肺衛,膈消之治法可以推導出來。然而營氣是水穀精氣,衛氣是水穀悍氣。脈浮而遲,水穀之氣,

不能上充而內鬱,則胃熱。這是上消中消,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論述。再診察)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盛(經文中所說的熱氣蒸騰胸中就是這個意思),數即(為氣盛,氣有餘,便是火,火盛則)消穀難化而大便堅硬。(堅硬則不能吸收水分,就像把水澆在石頭上,水流走了,石頭還是原樣。而且)氣(之)盛(即火之盛,火熱本可消水,

水入本可解渴,但現在胃中堅燥,完全不能吸收水分的滋潤,反而順著火熱之勢,快速奔向膀胱)則小便頻數,小便頻數則大便堅硬(越頻數越堅硬,越堅硬越頻數)。堅硬與頻數互相搏結,就成了消渴。

這裏通過寸口脈診斷營衛,上消的證候包含在其中;通過趺陽脈診斷陽明,中消的證候詳盡無遺。然而兩種證候實際上是互相導致而發生的。老師沒有開出處方,現在略作補充。大體上,上消證,心火亢盛,熱邪移於肺,為膈消者,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之類,或不去半夏,喻嘉言最得其秘訣。心火不足,寒邪移於肺,為肺消者,

用炙甘草湯,或柴胡桂薑湯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之類。中消證,責在二陽,用人參白虎湯送下脾約丸很妙。但也要根據證候變化,不可死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