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10)
卷五 (10)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少則十數聲。嗆則頭傾胸曲。甚則手足拘攣。痰從口出。涕泣相隨。從膺胸而下。應於少腹。大人患此。如同哮喘。小兒患此。謂之時行頓嗆。不服藥至一個月亦愈。所以然者。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膀胱之氣應之。以合於肺。毛竅之內。即有絡脈之血。胞中血海之血應之。
以合於肝。若毛竅受寒。致胞血凝澀。其血不能澹滲於皮毛絡脈之間。氣不煦而血不濡。則患頓嗆。至一月。則胞中之血一周環復。故一月可愈。若一月不愈。必至兩月。不與之藥。亦不喪身。若人過愛其子。頻頻服藥。醫者但治其氣。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頓嗆未已。
又增他痛。或寒涼過多。而嘔吐不食。或攻下過多。而腹滿瀉泄。或表散過多。而浮腫喘急。不應死而死者。不可勝計矣。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水停心下。當知其先後之分。何以為)先渴(水能格火。火獨行而上爍喉舌。則為渴。可於未嘔之前。追溯其為水停心下。何以為)後嘔。(渴必多飲。飲多上逆則必嘔。可於既渴之後。實指其)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醫者不管其已過之渴。只據其現在之嘔而治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此於咳嗽後。忽又言及水飲。以水飲為咳嗽之根。故言之不厭其復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上)
白話文:
少則咳嗽十幾聲,嚴重時頭會歪向一邊,胸部彎曲,甚至手腳抽搐,痰從口中吐出,伴隨涕淚,症狀從胸部蔓延到腹部。成人患此病,如同哮喘;小孩患此病,稱為時行頓嗆,即使一個月不吃藥,也能自癒。這是因為人體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太陽膀胱之氣與肺氣相通,毛孔內有絡脈之血,胞中血海之血與肝氣相通。如果毛孔受寒,導致胞中血液凝滯,血液不能滋潤皮膚和絡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頓嗆。一個月後,胞中血液循環恢復,所以一個月能自癒。如果一個月未癒,最多兩個月也能痊癒,不用藥也不至於喪命。但如果家長過於擔心孩子,頻頻用藥,醫生只治療肺氣,而不調理肝血,頓嗆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加重其他病痛,甚至因寒涼過多而嘔吐、食慾不振,或因攻下過多而腹脹瀉洩,或因表散過多而浮腫喘急,許多本不該死的人,卻因此而死,不勝枚舉。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黃三兩。以上八味藥材,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水停留在心下,要區分其先後順序,為什麼)先渴?(水能克火,火獨自行向上灼傷喉嚨舌頭,就感到口渴。可在嘔吐前,追溯其原因是水停留在心下,為什麼)後嘔?(口渴必然多喝水,喝水太多,上逆就會嘔吐。可在口渴之後,確診為)水停留在心下。這屬於飲證。(醫生不理會之前的口渴,只根據現在的嘔吐來治療,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
文中在講述咳嗽後,又突然提到水飲,是因為水飲是咳嗽的根本原因,所以反覆提及也不厭倦。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