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8)
卷五 (8)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細辛(二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五味(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在胃者。為冒為嘔。水在肺者。為喘為腫。今)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胃氣和而肺氣未通也。用前方)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陽氣無偶。發之最易厥脫。此方以杏仁代麻黃。因)麻黃髮其陽故也。
此為咳家形腫而出其方治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兼見)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即於前方)加大黃以利之。
此為前證面熱如醉者。出其方治也。面熱如醉。篇中兩見。而義各不同。前因沖氣。病發於下。此不過肺氣不利。滯於外而形腫。滯於內而胃熱。但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氣。大黃利其胃中之熱。則得耳。
尤在涇云、水飲有挾陰之寒者。亦有挾陽之熱者。若面熱如醉。則為胃熱隨經上衝之證。胃之脈上行於面故也。即於消飲藥中。加大黃以下其熱。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之也。
愚按咳嗽證。金匱兩見。一在肺癰肺痿之下。大抵以潤燥為主。一在痰飲之下。大抵以治飲為先。此仲師咳嗽各證。以此二法。立經權常變之鈐法也。然其義蘊。過於深奧。難與中人以下語之。時傳方書。繁雜不可為訓。而張隱菴高士宗二家。雖未精粹。尚不支離。姑錄之以備參考。
張隱菴云、咳者肺病也。有邪在皮毛而為肺咳者。有五臟受邪。各傳之於肺而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而咳者。有臟腑之鬱熱。上蒸於肺而為咳者。此內因之咳也。蓋肺者。五臟之長也。輕清而華蓋於上。是以臟腑之病。皆能相傳於肺而為咳。
然其未見於肺。而其本在於臟腑之間。故當以本末之法。兼而行之。治無不應矣。咳論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咯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
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膽咳之狀。咳嘔苦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小腸咳狀。咳而矢氣。氣與咳俱矢。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
白話文: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
此方由茯苓、甘草、細辛、乾薑、半夏、五味子組成。取適量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方法為溫服,一日三次。此方用於治療水腫,若病人出現水腫,且嘔吐停止,說明水液已從胃部排出,但肺氣不通,則需在此方基礎上加杏仁。此方以杏仁代替麻黃,因麻黃能發散陽氣,而病人血虛,陽氣不足,若直接使用麻黃容易導致厥脫。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此方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的基礎上,增加了杏仁,並調整了藥材用量。若病人同時出現面熱如醉的症狀,則需加入大黃以瀉胃熱。面熱如醉的症狀在不同的病證中有所不同,此處指肺氣不利,導致水液停滯於體表而致腫脹,停滯於內則導致胃熱。杏仁能宣通胸中之氣,大黃能瀉去胃熱。
尤在涇指出,水飲證既有寒飲,也有熱飲。面熱如醉屬於胃熱上衝的症狀,因胃經上行於面部。因此,在消飲藥中加入大黃瀉熱,與因沖氣上逆導致面部潮紅發熱的病症不同。沖氣上逆屬於下焦陰中之陽氣失調,需用酸溫之品治療;而此症屬於中焦陽明之陽氣過盛,需用苦寒之品瀉熱。
古代醫書對咳嗽的記載,多以潤燥或治療水飲為主。仲景的咳嗽論述,運用潤燥和治飲兩種方法,展現了醫學權變的精髓,但其義理深奧,難以淺顯地說明。後世的醫書多繁雜冗長,難以作為準則,而張隱菴和高士宗二家的論述,雖然不夠精確完善,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隱菴認為咳嗽是肺病,可分為外邪侵犯皮毛,或五臟邪氣傳肺所致。此外,還有寒涼飲食入胃,從肺經上逆於肺,導致肺寒咳嗽;或臟腑鬱熱上蒸於肺而致咳嗽。肺為五臟之首,臟腑疾病都可影響肺而導致咳嗽。
但咳嗽的本源未必在肺,可能在臟腑,因此需標本兼治。肺咳症狀為咳嗽、喘息、有痰音,嚴重時會咯血;心咳則伴隨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嚴重時咽喉腫痛;肝咳則兩脅下疼痛,嚴重時不能翻身;脾咳則右脅下疼痛,牽引至肩背,嚴重時不能活動;腎咳則肩背疼痛,嚴重時咳出涎液;胃咳則咳嗽伴隨嘔吐,嚴重時吐出蟲物;膽咳則咳出苦汁;大腸咳則咳嗽伴隨遺便;小腸咳則咳嗽伴隨放屁;膀胱咳則咳嗽伴隨尿失禁;三焦咳則腹脹,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