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7)
卷五 (7)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此復申言治咳必先治飲。即未定十棗湯之方。總不外十棗湯之意。寓蠲飲於補養之中也。
(然十棗湯雖為攻飲之良方。但其專主內飲。而不主外寒也。若)咳(而氣)逆倚(幾而)息(能俯憑而)不得(仰)臥。(咳逆之甚。何以至此。大抵久病多屬水飲。新病每兼形寒。以)小青龍湯主之。(內飲外寒。兼驅為得。)
此節之上。以水飲為主。而出十棗湯一方。此節之下。以內飲外寒為主。而出小青龍湯一方。後從青龍而加減之。為咳證立兩大法門。
小青龍湯方(見上)
青龍湯(溫散。惟有餘之人宜之。若誤施於下虛之人。其湯)下(咽)已。(即動其沖氣。衝脈起於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故)多唾口燥。(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故)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然多唾口燥。尚未顯上衝之形也。甚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厥逆。
尚未至於痹也。甚者)手足(不用而)痹。(且)其面(色)翕熱如醉狀。(自腹而胸而咽而口而面。高之至也。然猶未至於脫。其上浮之陽。)因復下流陰股。(而不歸其源。以行氣化。以致)小便(甚)難。(然既已下流。而)時復(上)冒者。(其故何也。蓋以腎邪挾沖大動。
而龍雷之火無歸。如電光之閃爍無定也。宜)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此言誤服青龍。動其沖氣。特出救逆之方治也。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桂枝,茯苓(各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今借苓桂味甘之方。服後)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是下焦沖逆之氣既平。而肺中之寒飲續出也。)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此為肺中伏匿之寒飲。而出其方治也。桂氣勝而主氣。姜味勝而主形。以沖氣既降。而寒飲在胸。寒飲為有形之病。重在形不重在氣也。可知古人用藥之嚴。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服前方。)咳滿即止。而更復(作)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以逼之)也。服之當遂渴。(若渴而不已。自當另籌甘潤鹹寒降逆之劑。今者渴病甫增。未治其渴。)而渴反止者。(火不勝水。)為(有)支飲(故)也。(但有)支飲者。(必有的據。)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有水也。)復(用前湯。)內半夏以去其水。
此言咳滿得細辛乾薑而止。而沖氣又因細辛乾薑而發者。宜於渴與不渴辨之。若渴不止者。另治其沖。若渴即止而冒與嘔者。惟治其水飲。半夏一味。去水止嘔降逆。俱在其中。審其不渴。則用無不當矣。
白話文:
這篇文字闡述治療咳嗽,必須先治癒痰飲的觀點。即使藥方不同於十棗湯,其根本精神仍與十棗湯一致,都是將消除痰飲融入補養之中。
雖然十棗湯是治療內飲的良方,但它並不適用於外寒引起的咳嗽。如果咳嗽伴隨氣逆,只能半坐不能平躺,這種情況多見於久病導致的水飲,新發病則常伴有畏寒。此時應使用小青龍湯,因為它能同時治療內飲和外寒。
文中上半部分以水飲為主,提出十棗湯;下半部分則以內飲外寒為主,提出小青龍湯。後續再根據小青龍湯加減,形成了治療咳嗽的兩大法則。
若誤用小青龍湯於下虛體質者,服藥後會出現多唾液、口乾、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等症狀。嚴重者,氣會從小腹上衝至胸咽,甚至手足麻痺,面色潮紅如醉酒狀。這是因為陽氣上浮,卻未能回歸原位,導致小便不利,又時而氣上衝。這時應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來調理氣衝。
這段說明誤服小青龍湯導致氣衝逆的狀況,並提出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作為治療。
如果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後,氣衝雖平復,但咳嗽和胸悶加重,這是因為下焦的逆氣已平,但肺中的寒飲仍在。此時應服用去桂枝加乾薑細辛的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來治療咳嗽和胸悶。因為寒飲是有形的病症,所以治療應注重其形。
如果服用後,咳嗽胸悶停止,卻又出現口渴,氣衝再次發作,這是因為細辛乾薑等熱藥逼出了寒飲。若口渴不止,則需另用甘潤鹹寒的藥物降逆。如果口渴停止,卻出現冒汗和嘔吐,則表示仍有痰飲,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半夏來化痰止嘔降逆。 總之,判斷是否需要用藥,必須根據口渴與否來區分。若不口渴,則用藥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