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4)
卷五 (4)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或疑其在下而)下之。(俱)不(能)愈。(宜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以)木防己湯主之。(方用人參。以吐下後水邪因脾)虛(而結)者(服之)即愈。(若胃中有)實者。(雖愈而)三日復發。復與(前方。而病)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以直輸水道。
加)芒硝(以峻開堅結。作)湯主之。
此言支飲重證。而兩出其方也。
男(元犀)按、膈間支飲喘滿者。支飲充滿於膈間。似有可吐之義。然既曰支飲。則偏旁而不正中。豈一吐所能盡乎。云心下痞堅者。似有可下之義。然心下之旁。為脾之部。以病得數十日之久。雖成堅滿。而中氣已虛。下之恐蹈虛虛之弊。豈常法所可下乎。故曰醫吐下之不愈也。
面色黧黑者。是黑而黯黃。主脾虛胃腸實也。胃腸實則不能敷布精華於上。此面色黧黑之所由來也。脈沉緊者。沉為病在裡。緊為寒為飲。飲邪充滿。內阻三焦之氣。喘滿痞堅之證作矣。主以木防己湯者。以防己紋如車輻。運上焦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石膏色白體重。降天氣以下行。
天氣降則喘滿自平。得桂枝為助。化氣而蒸動水源。使決瀆無壅塞之患。妙在重用人參。補五臟。益中焦。俾輸轉有權。以成其攻堅破結之用。故曰虛者即愈。實者胃腸成聚。實而有物。故三日復發也。復與不愈者。宜前方去石膏之凝寒。加茯苓以行其水氣。芒硝以攻其結聚。
斯支飲順流而下出矣。魏氏云、後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以軟投堅而即破也。加茯苓者。亦引飲下行之用耳。此解亦超。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人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二枚一本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茯苓(四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雖不正中。而迫近於心。是飲邪上乘清陽之位。故)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上節言心下支飲。用補土鎮水法。不使水氣凌心。則眩冒自平。此節指支飲在胸。進一層立論。云胸滿者。胸為陽位。飲停於下。下焦不通。逆行漸高。充滿於胸故也。主以厚朴大黃湯者。是調其氣分。開其下口。使上焦之飲順流而下。厚朴性溫味苦。苦主降。溫主散。枳實形圓味香。
香主舒。圓主轉。二味皆氣分之藥。能調上焦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也。繼以大黃之推蕩。直通地道。領支飲以下行。有何胸滿之足患哉。此方藥品與小承氣同。其分兩主治不同。學者宜潛心體認。方知古人用藥之妙。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懷疑痰飲停留在下焦,而用瀉下方法治療,卻無法痊癒,應當使用三焦水結方劑,疏通上中下三焦之氣,以木防己湯為主方。若病人因吐瀉後,水邪停留在脾虛的部位而凝聚,服用此方即可痊癒。若胃中有實邪,即使治癒了,三日後也會復發,再次服用原方仍不見效的,應當將木防己湯中的石膏(性寒)去除,加入茯苓(利水)和芒硝(峻下),再煎服。
這段文字闡述了支飲的嚴重症狀,並提出了兩種治療方案。
有人認為,膈間支飲導致喘滿,似乎可以用吐法治療。但是,既然稱為支飲,飲邪偏在旁而不正中,單靠吐法怎能完全清除?又有人認為,心下痞堅,可以用下法治療,但心下旁邊是脾的部位,疾病持續數十日,即使形成了堅實飽滿的狀態,中氣也已虛弱,瀉下恐有加重虛弱之弊,豈是常規瀉下方法所能應用的?因此說,單用吐下法治療,往往不能痊癒。
面色黧黑(黑而帶暗黃),表示脾虛胃腸實。胃腸實則不能將精華輸布到上焦,所以面色黧黑。脈象沉緊,沉則病在裡,緊則為寒為飲。飲邪充斥,阻塞三焦之氣,便出現喘滿痞堅等症狀。使用木防己湯,是因為防己紋理如車輪輻條,能運化上焦之氣,使氣行則水亦行;石膏色白質重,能下降上焦之氣,使喘滿自平;桂枝輔助石膏,化氣而蒸動水液,使水道暢通無阻。妙在於大量使用人參,補益五臟,益於中焦,使氣血運行通暢,以達到攻堅破結的目的。所以,脾虛者服用此方即能痊癒。若胃腸積聚實邪,則三日後復發。再次服用原方仍不見效,應當去除原方中石膏的寒凝之性,加入茯苓以利水氣,加入芒硝以攻破積聚。
如此,支飲就能順利排出體外。有人解釋說,後一方去石膏加芒硝,是因為飲邪雖已散開,但又再次聚積,形成堅硬的包塊,用堅硬之物攻堅難以奏效,而用柔軟之物則更容易攻破。加入茯苓,也是為了引導飲邪下行。這種解釋相當透徹。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人參(四兩)、石膏(如雞蛋大小二枚,一本十二枚) 以上四味,加水六升,煎煮取二升,分溫服二次。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三兩)、茯苓(四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 以上五味,加水六升,煎煮取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微煎,分溫服二次。微利則癒。
心下有支飲,雖然不在正中,卻靠近心臟,飲邪上犯清陽之位,所以病人會感到頭暈目眩,可用澤瀉湯治療。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以上二味,加水二升,煎煮取一升,分溫服二次。
支飲導致胸滿,可用厚朴大黃湯治療。
前文提到心下支飲,採用補土鎮水的方法,防止水氣犯心,則眩暈自愈。這裡則是指支飲在胸,進一步論述。胸滿是指胸為陽位,飲邪停滯在下焦,下焦不通,逆行而上,充滿胸部。使用厚朴大黃湯,是為了調和氣機,通利下焦,使上焦的飲邪順利下行。厚朴性溫味苦,苦能下降,溫能散寒;枳實形圓味香,香能舒暢,圓能運轉。二味都是理氣藥,能調和上焦之氣,使氣行則水亦行。再用大黃推動,直通大腸,引導支飲下行,何愁胸滿呢?此方藥物與小承氣湯相同,但劑量和主治不同,學習者應該細心體會,才能明白古人用藥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