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此分別四飲之名目也。今人於四飲外。加留飲伏飲。而不知四飲證之病因。多起於水留而不行。甚者伏而不出。亦何必另立病名乎。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其精津化為痰飲。不復外充形體。而第覺)水走腸間。(水順流。則無聲。有所滯礙。則)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即稠痰稀飲而俱見也。)飲後水流在脅下。(不上不下。懸結不散。)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懸。即懸掛之義也。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流壅經表。)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溢。即流溢之義也。)咳逆倚息不得臥。(肺氣壅而不行。)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於臟。而不正中也。)

此分別四飲之病證也。

(前言四飲。或膈間。或腸間。或脅下。或肢體。或胸中。皆不能盡飲之為病也。凡五臟有偏虛之處。則飲乘之。可以歷指其所在)水(飲)在心。心下(悸動有力。狀如)堅築。(火為水制。而氣不伸。則)短氣。惡水不欲飲。水(飲)在肺。吐涎沫。(吐過多。則渴)欲飲水。

水(飲)在脾。(中氣傷。則)少氣(濕氣盛。則)身重。水(飲)在肝。(肝脈布脅肋。則)脅下支滿。(嚏出於肺。而肝脈上注肺。故)嚏而(牽引作)痛。水(飲)在腎。(水盛而凌心。起於臍下。跳動甚。則為)心下悸。

此承上四飲而推及五臟。而其義始備也。言臟而不及腑。以腑為陽。在腑則行矣。與水氣篇不同。(然以五臟言之。則為在。以病因言之。則為留。)夫心下有留飲。(背為胸之府。水留心下。溢於胸中。而偏著於背。)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飲留之處。陽氣所不入也。),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以飲留於肝。而應於肺也。)咳嗽則輒已。(以飲被氣擊。而欲移也。),胸中有留飲。其人(飲盛者。氣不伸。則)短氣(飲結者。津液不輸)而(口)渴。四肢歷節痛。(以痰飲橫流於肢節也。然不與歷節黃汗同者。以其)脈沉者(責其)有留飲。

此言飲之留而不去之為病也。

魏念庭云、背為太陽。在易為艮止之象。一身皆動。背獨常靜。靜處陰邪常客之。所以陰寒自外入。多中於背。陰寒自內生。亦多踞於背也。

(飲留而不去。謂之留飲。伏而難攻。謂之伏飲)膈上(伏飲之)病。(時見)痰滿喘咳(病根已伏其中。一值外邪暴中。其內飲與外邪相援。一時)吐(露迅)發。則(以外邪之為)寒熱背痛腰疼。(激出內飲之痰滿喘咳大作。以致)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諸)劇。(因以斷之曰。)必有伏飲。

此言飲之伏而驟發也。俗謂哮喘。即是此證。當表裡並治。如小青龍湯。及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芒硝茯苓為主治。余著有公餘醫錄。(即時方歌括。及時方妙用。)及醫學實在易。二書中論之頗詳。茲不再贅。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飲有四種,分別是什麼?

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這是四種飲證的名稱。現在的人,除了這四種飲證外,又加上了留飲、伏飲,卻不明白四種飲證的病因大多源於水液停滯不行,嚴重者則停滯不出,又何必另立病名呢?

問:四種飲證有何不同?

答:體質原本強盛,現在卻消瘦,精津液化為痰飲,不再滋養形體,只覺得水在腸道間流動,水順利流動則無聲,若有所阻礙,則會發出瀝瀝的聲音,稱為痰飲(稠痰稀液同時出現)。飲水後,水液停留在脅下,不上不下,懸掛不散,咳嗽吐痰時會牽引疼痛,稱為懸飲(懸,即懸掛的意思)。飲水流動,到達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水液阻塞於經絡表層,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溢,即流溢的意思)。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呼吸,不能平臥,肺氣阻塞不通,形體腫脹,稱為支飲(如同水有支流,樹木有枝幹,靠近臟器,卻不在正中)。

這是四種飲證的病理症狀。

(前面所說的四種飲證,有的在膈間,有的在腸間,有的在脅下,有的在肢體,有的在胸中,都不能完全概括飲證的病理。凡是五臟有偏虛的地方,飲邪就會乘虛而入,可以根據飲邪所在的位置來判斷。)水(飲)在心,心下(悸動有力,狀如)堅硬的土築。(水克火,氣機不通則)氣短,厭惡水,不想飲水。(飲)在肺,會吐涎沫,(吐得太多,則)口渴,想喝水。

水(飲)在脾,(中氣受損,則)氣短,(濕邪盛,則)身體沉重。(飲)在肝,(肝經脈絡布於脅肋,則)脅下脹滿,(嚏出於肺,肝經上注於肺,故)打噴嚏時(牽引)疼痛。(飲)在腎,(水液盛多而侵犯心臟,起於臍下,跳動厲害,則為)心下悸動。

這是承接前面四種飲證,推及五臟,其義理才算完整。這裡只講臟器,不講腑臟,因為腑屬陽,在腑臟則水液可以通行,這與《水氣篇》不同。(從五臟的角度來說,水液停滯;從病因來說,水液停留在某處。)心下有留飲,(背為胸的府,水液停留在心下,溢於胸中,而偏於背部。)患者背部寒冷,冷如手掌大小。(飲邪停滯之處,陽氣不能進入。)留飲者,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因為飲邪停留在肝,而影響到肺。)咳嗽則會暫時緩解,(因為飲邪被氣機衝擊,而想要移動。)胸中有留飲,患者(飲邪盛則氣機不通則)氣短,(飲邪阻塞則津液不能輸送)而口渴,四肢關節疼痛,(因為痰飲橫流於肢節,但與歷節黃汗不同,因為)脈象沉者,說明有留飲。

這是飲邪停滯不去所引起的疾病。

魏念庭說:背部屬於太陽經,在《易經》中屬艮卦,艮為止。全身都在運動,唯獨背部總是靜止的,靜止的地方陰邪容易停留,所以陰寒之邪從外侵入,大多會侵犯到背部;陰寒之邪從內生,也大多積聚於背部。

(飲邪停滯不去,稱為留飲;伏藏而難以治療,稱為伏飲。)膈上(伏飲)的病症,(有時會出現)痰盛喘咳,(病根已經潛伏其中,一旦遇到外邪侵襲,內飲與外邪互相影響,就會)迅速發作,則(以外邪為表現)出現寒熱、背痛、腰痛,(激發內飲,痰盛喘咳加劇,以致)淚水湧出,患者渾身顫抖,抽搐劇烈,(因此斷定)必定有伏飲。

這是飲邪伏藏,突然發作的症狀,俗稱哮喘,就是這種病證,應該表裡同治,例如小青龍湯,以及去石膏加芒硝、茯苓的木防己湯為主治方劑。我在《公餘醫錄》、《時方歌括》、《時方妙用》及《醫學實在易》兩書中,都有詳細論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