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師曰。熱在上焦者。(心肺受之。心火盛。肺金愈傷。)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胃熱必實而硬。脾熱必燥而閟。因熱而結。)則為堅。熱在下焦者。(以下焦為肝腎膀胱大小腸所居之處。或肝腎熱盛。)則尿血。(或膀胱熱盛。)亦令淋閟不通。(至若)大腸有寒者多鶩溏。

(即下利溏瀉也。)有熱者便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即陰結便血也。)有熱者(流蓄肛門。)必(病)痔。

此又分晰三焦各病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始)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䅽氣者。(食氣也。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脅下痛。(以手)按(摩)之。則(食化氣行而)愈。(若飲食稍一不節。則)復發(名)為䅽氣。

此言腹中痛病大概有三也。

徐忠可云、此積非癥瘕之類。亦未必有形停積。天下之物。皆從無中生有。乃氣從陰結。陰則黏著也。觀下文云積在喉中。則結陰可知。不然。則喉中豈能容有形之物耶。

(積病堅久難治。必詳之於脈。)諸(凡氣血痰食等)積大法。脈來(沉)細而附骨者。(此)乃(為)積也。(所以然者。以積而不移之處。其氣血營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亦沉。而作是象。茲試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病之處。若此脈出)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

積在喉中。(出)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若沉細不起之)脈兩(手俱)出。(是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左右也。可斷之曰。)積在中央。(凡此者。)各以其部處之。

此言積脈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

白話文:

老師說:上焦(心肺)有熱,心肺受損,心火旺盛,肺金受傷,因咳嗽而導致肺痿。中焦(脾胃)有熱,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閉塞,因熱而結聚,則形成堅硬腫塊。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有熱,則會尿血(膀胱熱盛),也可能導致小便淋瀝不通。大腸有寒者,常腹瀉稀薄;有熱者,則便溏帶膿血。小腸有寒者,會下墜感並便血;有熱者,則會肛門流膿,必然得痔瘡。

以上詳細區分了三焦的各種病症。

有人問:疾病有積、有聚、有䅽氣,這三者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說:積,是臟腑的病變,始終不移位;聚,是腑的病變,發作時間不定,疼痛遊走轉移,是可以治療的。

䅽氣,是飲食停滯的氣體,食物積滯在脾胃,停滯的氣體阻礙肝氣,所以脅肋下疼痛,用手按揉,氣機運行後則痊癒,但如果飲食稍有不節,就會再次發作,這就是䅽氣。

腹中疼痛大致有三種情況。

徐忠可說:這種積聚並非癥瘕之類,也未必是有形體的停滯積聚。天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乃是由於氣在陰寒處凝結,陰寒則黏滯。從下文提到積聚在喉中可知,是陰寒凝結,否則喉嚨怎麼能容納有形之物呢?

積病久治不癒,必須仔細診察脈象。各種氣、血、痰、食等積聚,脈象沉細而貼近骨骼,這就是積聚的脈象。這是因為積聚不移位,氣血營衛不能上行外達,所以脈象沉細。現在試著根據脈象的出現位置,來判斷病變所在。如果脈象出現在寸口,積聚在胸中;微弱地出現在寸口,積聚在喉中;出現在關上,積聚在臍旁;微弱地出現在關下,積聚在心下;出現在尺中,積聚在少腹;出現在氣衝穴的脈象,左側出現則積聚在左側,右側出現則積聚在右側。如果沉細的脈象在雙手都出現,則表示中央有積聚,氣機不能分佈到左右,可以判斷積聚在中央。這些都是根據積聚所在部位來判斷的。

這是根據積聚的脈象在上下左右的位置來判斷積聚所在位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