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13)
卷四 (13)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今試診之趺陽。)趺陽(為胃脈。今)脈浮而澀。浮則(為)胃氣強。澀則(為脾陰虛。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病因)脾(虛)為(胃所管)約。(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約之證治也。
麻仁丸方
麻仁(一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名為腎著。)腎著之病。其人身體(因濕而見)重。腰中(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著處)形(微腫)如水(腫之)狀。(但濕邪能阻止津而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無熱。)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陽衰。)飲食如故。(知其)病(不關中焦。
而)屬下焦。(然腎不勞則不虛。推其致病之由。由於)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而傷)之。(其證自)腰以下冷痛。(至)腹(皆)重如帶五千錢。(以)甘姜苓朮湯主之。
此言腎著之病由於冷濕。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以辛溫甘淡之藥治之也。
徐忠可云、腎臟風寒皆缺。然觀千金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中風及腎者。而敘病狀曰。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又敘腎中風曰。踞坐腰痛。則知金匱所缺腎風內動之證。相去不遠。至寒中腎。即是少陰標陰之寒證。當不越厥逆下利慾吐不吐諸條。若內經云。腎中風狀。
多汗惡風。面龐然如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蓋言風自表入。傷少陰經氣。乃腎中風之外象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堅。(則不沉而外散。陽已離於陰位。)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燥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益下入尺中者。(應伏而反動。反其封蟄之常。主)死。
此言腎臟之死脈也。
問曰。三焦(之氣虛)竭(而不各歸其)部。(固也。但噫為脾病。今云)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中氣實統乎三焦。)上焦受中焦氣(中焦)未和。不能消穀。(穀氣鬱而不宣。)故能噫耳。(且中焦不和。而)下焦(亦因而虛)竭。即(見前則)遺溺(後則)失便。
(蓋下焦聽命於中焦。)其(中焦之)氣不和。(下焦無以受中之蔭。則腎氣日虛。經云。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腎虛則前後)不能自禁制。(此下焦雖病。卻)不須治。(止以補脾健胃。治其中焦。)久則(自)愈。
此言三焦虛竭。統以中焦為主治也。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現在診斷趺陽脈。趺陽脈是胃經的脈象,現在脈象浮而澀。浮則表示胃氣強盛,澀則表示脾陰虛。脾陰虛不能將精氣輸送到胃部,水分只向下走,所以小便次數多。浮澀脈象互相搏動,大便則堅硬。其病因是脾虛導致胃氣受阻。用麻仁丸治療。
這是脾約證的治療方法。
麻仁丸方:
麻仁一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製成油)
以上六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腎臟受寒濕侵襲,停滯不去,稱為腎著。腎著的病人,身體因濕重而感覺沉重,腰部因寒而畏冷,像坐在水中一樣。患處略微腫脹,像水腫一樣,但是濕邪會阻礙津液,所以應該口渴,然而病人卻不渴,說明上焦沒有熱證。小便自利,說明下焦陽氣衰弱。飲食如常,說明病情與中焦無關,屬於下焦疾病。然而,腎臟如果不勞累就不會虛弱,推測其致病原因是:因勞累而汗出,衣著潮濕寒冷,久而久之便受傷。其症狀表現為腰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像系著五千錢一樣重。用甘姜苓朮湯治療。
這是腎著病因是寒濕,不在腎臟內,而在腎臟的外府,所以用辛溫甘淡的藥物治療。
徐忠可說,腎臟風寒都缺失記載。但是參考《千金要方》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療中風和腎臟疾病,其病症描述為:煩熱、心亂、惡寒,整天不想吃東西;又說腎中風症狀為:蜷縮坐著,腰痛。由此可知,《金匱要略》中缺少腎風內動的證候,與此相差無幾。至於寒邪入腎,就是少陰標陰的寒證,應該包括厥逆、下利、想吐但吐不出來等症狀。如同《內經》所說,腎中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面部腫脹、脊柱疼痛不能直立、面色蒼白、肢體活動不利,診斷在肌肉上,顏色發黑。這是風邪從體表侵入,損傷少陰經氣,是腎中風的外在表現。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以上四味藥,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分溫三次服用,腰部即可溫暖。
腎臟將要死亡時,脈象表現為真臟浮而堅,不沉而外散,陽氣已經離開陰位。按壓脈搏時,脈象紊亂,像在轉動的小球一樣,這是變石的體質,變得乾燥而活動,真陽將要搏動而出,向下進入尺脈,應該伏而不動,卻反常地活動,主死。
這是腎臟死亡的脈象。
問:三焦之氣虛竭,而不各歸其部,固然是脾病,現在說上焦虛竭,善噫,這是什麼意思?師說:中氣統攝三焦,上焦受中焦之氣,中焦不和,不能消化食物,穀氣鬱滯不通,所以會噫氣。而且中焦不和,下焦也會因此虛竭,表現為小便失禁、大便失調。
下焦聽命於中焦,中焦之氣不和,下焦就無法得到中焦的滋養,腎氣就會一天天虛弱。《內經》說:北方屬黑色,開竅於二陰,腎虛則前後二陰不能自制。雖然下焦有病,卻不需要治療,只要補脾健胃,調理中焦,久而久之就會自愈。
這是說三焦虛竭,主要治療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