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12)
卷四 (12)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其麻辣)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之往來交)注。其脈浮者。(寒有外出之機。強用吐法則不可。若得機欲向愈而)自吐(病)乃愈。心傷者。(不關於風寒。而氣血不足。為內傷也。)其人(一有)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以血虛者。其陽易浮。
上盛者。下必無氣也。血虛不能養心。則)心中痛。(火亢)而(成未濟。則)自煩發熱。(心虛於上。以致腎動於下。則)當臍跳。(子盜母氣。)其脈(則)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心(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為陰氣已絕。主)死。
此言心中風寒之證脈也。又心傷者。風寒外之本病也。以心為十二官之主。故特鄭重言之也。
徐忠可云、生萬物者火。殺萬物者亦火。火之體在熱。而火之用在溫。故鼎烹則頤養。燎原則焦枯。以上證。乃正為邪使。而心火失陽和之用。凡身之藉陽以暖者。其變證如此。乃詳心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心中於風。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診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風之外象也。
(至於心傷證。前言猶未盡也。請再申其義。人病如)邪(所憑。而為悲)哭(致)使魂魄不安者。(雖有六氣七情痰火之異。而其源則為)血氣少也。(然)血氣(之所以)少者。屬於心。(血從氣生。言氣即可以該血。)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統御之權。為顯為狂。勢所必至者。然顛狂亦有陰陽之分。)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其與經文重陰者顛。重陽者狂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熱分陰陽。此以氣血分陰陽。後之覽者。當會通於言外。)
此承上節心傷而申其說也。
脾中風。(則周身)翕翕發熱。形如醉人(面紅四肢俱軟。)腹中(因風動火而)煩(本氣濕生而)重(上下眼胞屬脾胃。而名)皮目(風入而主動。則見)瞤瞤。(脾居肺腎之中界。一病則懶於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氣。脾(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大堅。(全失柔和之胃氣。
)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狀。即空而無有之)潔潔狀(且燥疾不寧。)如搖者。(主)死。
此言脾中風之證脈也。
按、宋本臣億等。五臟各有中風中寒。今脾止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古人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以補綴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擬傷寒論中太陰自利不渴而補之。腎中風。予擬少陰黃連阿膠湯證補之。腎中寒。予擬通脈四逆湯證補之。不識以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匱缺脾中寒。然不過如自利腹痛。腹脹不食。可類推也。若以上脾中風諸證。則凡形體之待中土以收沖和之益者。其變證如此。乃詳脾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脾中風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此言脾中風之外象也。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患者感覺麻辣,如同吃了蒜頭一樣。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猶如蟲子在體內往來穿梭。脈象浮者,寒邪有外出的趨勢,此時強行催吐不可取。如果病情已趨向好轉,而自行嘔吐,則病可痊癒。心臟受損者,並非風寒所致,而是氣血不足,屬於內傷。這類患者只要稍微勞累,便會頭面發紅,下肢沉重,這是因為血虛的人陽氣容易上浮,上部充盈,下部必然缺乏元氣。血虛不能滋養心臟,則心中疼痛,心火亢盛而導致未濟之症,則會自覺煩躁發熱。心氣虛弱於上,導致腎氣亢動於下,則會出現臍部跳動(子盜母氣),脈象弦細。這是心臟受損所致。如果心臟將要死亡,脈象則會呈現真臟浮實,如同麻豆般大小,按壓時更躁動劇烈,表示陰氣已絕,將會死亡。
以上所述是心臟風寒的症狀和脈象。而心臟受損,也是風寒外邪的本病。因為心臟主宰十二臟腑,所以特別著重說明。
徐忠可說:「生長萬物的是火,殺傷萬物也是火。火的本質是熱,火的運用在溫暖。所以用鼎烹飪能滋養身體,而用火燎則會焦枯。」以上症狀,正是正氣被邪氣所侵犯,心火失去了溫煦的功能。凡是依靠陽氣來溫暖身體的部位,其病變表現便是如此。這是詳細闡述心臟風寒的內在症狀。如同《內經》所說,心臟受風,會多汗惡風、焦躁易怒、驚嚇,病情嚴重時言語遲緩不清,診斷觀察口唇,顏色發黑。《千金要方》則說診斷觀察唇色,顏色發紅。這是心臟受風的外在症狀。
關於心臟受損的症狀,前面所說還未盡,再詳細說明。人體生病如同邪氣依附,悲哭則使魂魄不安,雖然有六氣七情、痰火等不同病因,但其根本原因都是血氣不足。而血氣不足的原因,都屬於心臟方面。血從氣生,說明氣可以涵蓋血的含義。心氣虛弱的人,會感到害怕,閉目想睡,做遠行的夢,精神渙散,魂魄妄動,心臟失去統御能力,表現為癲狂,這是必然的結果。但是癲狂也有陰陽之分,陰氣衰弱者為癲,陽氣衰弱者為狂。這與經文中「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的說法似乎不符,但前者以寒熱區分陰陽,後者以氣血區分陰陽,後世的讀者應當能夠理解其言外之意。
這是承接上節心臟受損,進一步闡述其病理。
脾臟受風,則全身發熱,如同醉酒之人,面紅肢軟。腹部因風動火而煩躁,本氣濕生而沉重。上下眼瞼屬於脾胃,稱為皮目,風邪入侵而使其活動,則會出現眼瞼跳動。脾臟居於肺腎之間,一旦生病,則懶於調和上下,天水不能交合,而導致呼吸短促。脾臟將要死亡時,脈象則呈現真臟浮大堅實,完全喪失了柔和的胃氣,按壓時如同覆蓋的杯子,空空如也,乾燥而躁動不安,如同搖晃一般,將會死亡。
以上是脾臟受風的症狀和脈象。
宋本臣億等所著,五臟都有風邪、寒邪,但此處只記載了脾臟受風,腎臟受風受寒則未記載。古人的記載簡略混亂甚多,時間久遠,沒有文獻可以補充。沈自南說,脾臟受寒,我認為可以參考《傷寒論》中太陰自利不渴的方劑治療;腎臟受風,我認為可以參考《少陰黃連阿膠湯》的方劑治療;腎臟受寒,我認為可以參考《通脈四逆湯》的方劑治療,不知各位認為如何?
徐忠可說,《金匱要略》缺乏脾臟受寒的記載,但不過如同自利腹痛、腹脹不食,可以類推。如果出現以上脾臟受風的諸多症狀,則凡是依靠脾土來收斂、調和的形體,其病變表現便是如此。這是詳細闡述脾臟受風的內在症狀。如同《內經》所說,脾臟受風的表現: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不想動,面色蒼白略黃,不愛吃東西,診斷觀察鼻樑,顏色發黃。這是脾臟受風的外在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