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為主氣之臟。其)中風者。(氣不布津而)口燥(氣不下行)而喘。(氣傷不支。而)身(如坐舟車之上。而轉)運(氣傷乏力。)而(身)重。(氣傷則清陽不升而頭)冒(氣傷則水道不行)而腫脹。(五液在肺為涕。)肺中寒。(則寒氣閉於肺竅。而蓄藏之鬱熱。則反從口中)吐(出)濁涕。

肺(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於內經不同。所以補內經之未及也。

此節言肺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證。皆言肺本受病。則所傷在氣。而凡身之藉氣以為常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肺中風寒之內象也。若內經所云。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咳。晝瘥暮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肝(為風木之臟。若)中風者。(以風從風動而上行。則)頭目瞤。(肝脈布脅肋。風勝而脈急。則)兩脅痛。(而)行常傴。(內經云。肝苦急。食甘以緩之。此木勝而土負。乃求助於其味。故)令人嗜甘。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兩臂不舉。(肝脈循喉嚨之後。肝寒而逼熱於上。

則)舌本燥。(膽主善太息。肝病則膽郁。鬱則)善太息。(肝脈上行者。挾胃貫膈。寒則)胸中痛。(痛甚則)不得轉側。(挾胃。則胃受木克。故得)食則吐(貫膈。則心母臨子)而(為)汗(自)出也。肝(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緊俱見。去而)不來。

或(失陰陽往復之道。無胃氣也。或出入勉強。有委而不前。屈曲難伸之狀。脈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風寒所感。肝之陰受傷。則木氣不能敷榮。而凡身之藉陰以為養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肝中風寒之內象也。如內經所云。肝中於風。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氣血滯而不行。如物之黏著。為病名曰)肝著。其人常欲(以手)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氣也。蓋血氣之鬱滯。遇熱略散。苟至大苦時。則病氣發而為熱。又非飲熱所能勝矣。故必)先(於)未苦時。但欲(求其散而思)飲熱。(由此病證而得其病情以為據。以)旋覆花湯主之。

此另言肝著之證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氣注於肺。所謂橫也。(縱橫二字詳傷寒論)

徐忠可云、前風寒皆不立方。此獨立方。蓋肝著為風寒所漸。獨異之病。非中風家正病故也。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心(為火臟。乃君主之官。若)中風者。(風為陽邪。並之則)翕翕(然風火併齊而)發熱。(君主病。而百骸皆廢。則)不能起。(火亂於中。則)心中(嘈而)飢。(熱格於上。則)食即嘔吐。心中寒者。(寒為陰邪。外束之則火內聚。)其人苦病心(中懊憹無奈。似痛非痛。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受風寒,氣機不暢,則口乾、喘息、身體沉重,如同乘船,頭昏脹痛,身體浮腫(因肺主通調水道)。肺寒則寒氣阻塞肺竅,鬱熱之氣反而從口中吐出濁痰。肺將死時,脈象虛浮無力,按之如蔥葉,下無根,如同天水不相交。此與《內經》所述不同,故作此補充。此節論述肺中風寒的症狀和脈象。徐忠可說:以上諸證皆因肺受病,傷及肺氣,凡是依靠肺氣維持正常運作的身體功能,皆出現異常變化,此乃肺中風寒內在症象的詳細描述。《內經》所述肺受風邪的外在症狀,則為多汗、惡風、時咳,晝輕夜重,眉上脈色發白。

肝受風寒,風邪上行,則頭暈眼花,脅肋疼痛,行走彎腰,好食甘甜之物(因肝木克脾土,故需甘味以緩解)。肝寒則筋脈拘急,兩臂抬不起來,舌根乾燥,善太息(因肝病則膽氣鬱結),胸痛難以翻身,食後嘔吐,並自汗出(因肝脈挾胃貫膈)。肝將死時,脈象虛浮無力,按之如弦索,脈去而不回。或因陰陽失調,胃氣不足,或氣機運行困難,脈象曲如蛇行,主死。此論述肝中風寒的症狀和脈象。徐忠可說:以上皆因風寒侵襲,肝陰受損,木氣不能滋養,凡是依靠肝陰滋養的身體功能,皆出現異常變化,此乃肝中風寒內在症象的詳細描述。《內經》所述肝受風邪的外在症狀,則為多汗、惡風、善悲、面色蒼白、咽喉乾燥、易怒、厭惡婦女,目下脈色發青。

肝氣鬱滯不通,如物黏著,名為肝著。患者常想用手按壓胸部,藉助按摩疏通氣機。血氣鬱滯遇熱略可舒緩,但若病情加重,則病氣化熱,非溫熱飲品所能解決,故應在病情未重時,飲用溫熱之物以散寒。據此病症,以旋覆花湯主治。此另述肝著的證治。但胸部為肺之所在,肝病氣機則影響肺部。徐忠可說:前面所述風寒病症皆未立方劑,此處獨立一方,因肝著為風寒日久所致的特殊病症,非中風的正病。

旋覆花湯方: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水三升,煮成一升,頓服。

心受風寒,風邪為陽邪,則發熱,不能起床,心下飢餓嘈雜,食則嘔吐。心寒則寒邪束縛,心下懊惱,似痛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