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10)
卷四 (10)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此三節。言宿食可下之證。
參各家說。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用平胃散及穀芽麥芽山楂神麯之類。消導克化。則宿食未得出路。而生氣積日消磨。豈徒無益。而又害之。醫者當知所返矣。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間痛而吐。此可吐而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而不吐。此可吐而亦可下也。在下脘者。臍上痛而不吐。此不可吐而可下也。今)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言宿食可吐之證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總之。治病以脈為憑。上言浮大反澀微滑數滑。皆於活潑潑中。以意會之。不可以言傳之也。而於緊脈中定其宿食。此旨則微而尤微。)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
按脈緊為外感之定脈。而所異者。在無常二字。言忽而緊。忽而不緊也。
脈緊頭痛(如)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按脈緊頭痛風寒。言脈緊頭痛。與風寒證無異。但風寒證有惡風惡寒強項脈浮等證兼見。而此則但覺頭痛也。此以緊脈論宿食。是診脈之最元妙而難言也。尤注得旨。
尤在涇云、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謂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
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白話文:
這三段文字討論宿食可以通過下瀉或嘔吐治療的症狀。
脾胃負責消化食物和運化水液,這是持續不斷的過程,如果停止了,消化和氣機就會停止,人體機能就會衰竭。因此,對於停滯的食物,必須迅速使用大承氣湯來排出,排出停滯的食物後,氣機運行恢復正常,消化功能才能恢復。如果只用平胃散、穀芽、麥芽、山楂、神麴等消導藥物,宿食無法排出,反而會耗損元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醫生必須明白這個道理。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篇)
胃分上中下三脘。宿食在上脘,會導致膈間疼痛並嘔吐,這種情況只能嘔吐,不能下瀉。宿食在中脘,會導致心口疼痛並嘔吐,或疼痛不嘔吐,這種情況既可嘔吐也可下瀉。宿食在下脘,會導致臍上疼痛但不嘔吐,這種情況只能下瀉,不能嘔吐。現在,如果宿食在上脘,應該催吐,宜用瓜蒂散。
這段文字討論宿食可以通過嘔吐治療的症狀。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至黃色),赤小豆三分(煮熟)。將以上二味藥杵成細粉。用七合香豉煮取汁,將藥粉一錢匕與藥汁混合,溫服。如果吐不出來,可以稍微增加劑量,以快速嘔吐為度。)
總之,診斷疾病要依靠脈象。上面提到的浮大、反澀、微滑、數滑等脈象,都屬於活潑的脈象,需要用心領會,無法用言語表達。在緊脈中判斷宿食,其精髓微妙難言。脈緊如繩索般不停轉動,就是宿食的表現。
脈緊是外感疾病的典型脈象,但這裡的區別在於「無常」二字,意思是脈象忽緊忽鬆。
脈緊頭痛,如同風寒,但腹中又有宿食不消化。
脈緊頭痛與風寒症狀相似,但風寒症還有惡風惡寒、頸項強直、脈浮等症狀,而這裡只有頭痛。這是根據緊脈來判斷宿食,是診脈中最精妙卻難以言傳的部分。
尤在涇指出:脈緊如繩索般不停轉動,緊脈中夾雜著滑的脈象,不像風寒外感那樣的緊脈,而是緊中帶弦。寒邪束縛的脈象,緊而不變;食積引起的脈象,則忽緊忽滑,像用手指撥弄繩索一樣,所以說「無常」。脈緊頭痛類似風寒的,並非已有宿食,又感受風寒,而是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犯導致頭痛,如同風寒的症狀,實則是食積導致的類似傷寒的疾病。
張仲景擔心人們誤認為是外感而發汗,所以特意指出:腹中有宿食不消化,其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