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可下之。

此言脈緊為寒疝主脈。又有數而弦。大而緊。俱是陽中有陰。是寒疝之脈之變。其云當下其寒。想即大黃附子湯也。

尤在涇云、脈數為陽。緊弦為陰。陰陽參見。是寒熱交至。然就寒疝言。則數反從弦。故其數為陰凝於陽之數。非陽氣生熱之數矣。如就風瘧言。則弦反從數。故其弦為風從熱發之弦。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與此適相發明也。故曰脈數弦者。當下其寒。緊而遲。大而緊亦然。大雖陽脈。不得為熱。正以形其陰之實也。故曰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

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即大烏頭煎)

外臺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各一兩半),生薑(三兩),甘草(三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證由風邪乘侮脾胃者多。然風氣通於肝。此方提肝木之氣。驅邪外出。而補中消痰化熱。宣通營衛次之。沈自南謂加減治胃脘痛如神。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一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沈自南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烏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是為實證。似非六淫侵入。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便出。一掃盡除。則病得愈。若緩須臾。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則死。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問曰。人病(則食自少。若以食少而誤認為宿食。往往以楂曲枳樸消導之藥。虛其中氣。以致外邪乘虛入里者。不可勝計。然而果)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宿食脈似當於關部見其沉滑。而患之頗久。則不然。其穀氣積而壅盛。則)寸口脈浮而大。(飲食不節。則陰受之。

陰受之則血先傷。故)按之(不滑而)反澀。(且中氣阻滯,而水穀之精。不能下逮。其)尺中亦微而澀。故(於微澀中)知(其所以受傷者。由於)有宿食。(以)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有餘之象。為穀氣之)實也。此(脈斷其)有宿食。(所可疑者。上言微澀為宿食。

茲何以又言數滑為宿食乎。而不知因宿食而受傷。則為微澀。若宿食之本脈。則為數滑。新舊雖殊。病源則一。)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久利而不欲食者。是脾傷不能食也。若)下利(之初。即)不欲食者。此有宿食。(所謂傷食則惡食是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某些情況可以服用瀉下藥。

脈象緊緊的,是寒疝的主症脈象。也有些脈象數而弦,大而緊,這些都是陽中夾雜陰邪的表現,是寒疝脈象的變異。說要瀉下寒邪,指的就是大黃附子湯。

尤在涇說,脈數屬陽,脈緊弦屬陰,陰陽同時出現,說明寒熱交錯。但是從寒疝來說,脈數反而伴隨弦脈,所以這個「數」是陰邪凝滯於陽氣的表現,而不是陽氣生熱的脈象。如果從風瘧來說,弦脈反而伴隨脈數,所以這個「弦」是風邪夾雜熱邪發作的表現,而不是陰邪生寒的脈象。這兩者正好互相說明。所以說脈數而弦的,應該瀉下寒邪;脈象緊而遲,大而緊的也是一樣。雖然脈象大是陽脈,但不能認為是熱證,正是因為陰邪實證的表現。所以說陽中有陰,可以服用瀉下藥。

附方

外臺烏頭湯:治療寒疝,腹中絞痛,風邪入侵,五臟拘緊,不能翻身,發作有規律,令人陰莖縮小,手足厥逆。(即大烏頭湯)

外臺柴胡桂枝湯:治療心腹突然疼痛。

組成: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各一兩半),生薑(三兩),甘草(三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九味藥,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此證多由風邪侵犯脾胃引起。但風邪與肝氣相通,此方可提振肝木之氣,驅逐邪氣,同時補益中氣,消痰化熱,宣通營衛。沈自南認為加減此方治療胃脘痛效果奇佳。

外臺走馬湯:治療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組成:巴豆(一枚,去皮心,炒制),杏仁(二枚)

用法:將以上二味藥用棉花包裹,搗碎,用熱水二合,擠取白色汁液服用,可以通便。老幼應根據年齡調整用量。也可用於治療飛屍鬼擊病(古代對某些疾病的稱呼)。

沈自南說,中惡之證,俗稱絞腸烏痧,即臭穢邪毒之氣,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腸胃臟腑阻塞,正氣運行不暢,所以心痛腹脹,大便不通,這是實證。似乎不是六淫邪氣入侵,而是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所以使用巴豆這種極熱、大毒、峻猛的藥物,迅速攻破邪氣,輔以杏仁以利肺氣和大腸氣機,使邪氣從大便排出,徹底清除病邪,則疾病可以痊癒。如果延遲片刻,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就會危及生命,這是取「通則不痛」之意。

問:人病了(就會)食慾減少。如果將食慾減少誤認為是宿食,往往服用山楂、麥芽、枳實、樸消導的藥物,反而耗損中氣,導致外邪乘虛而入,其數不可勝計。然而確實)有宿食,如何區別呢?答:(宿食的脈象)在關部應當見到沉滑的脈象。但如果病程較久,則不然。穀氣積聚壅塞,則寸口脈浮大。(飲食不節,則陰氣受損,)按之(不滑而)反而澀滯。(而且中氣阻滯,水穀精華不能下達,)尺脈也微弱而澀滯。所以(從微弱澀滯的脈象)知道(其受損的原因是)有宿食。(用)大承氣湯治療。脈象數而滑的,(是陽氣有餘的象徵,是穀氣)實證。這(脈象可以判斷)有宿食。(值得懷疑的是,上面說微澀是宿食,)這裡為什麼又說數而滑是宿食呢?這是因為由於宿食而受損,則為微澀;如果宿食是本來的脈象,則為數而滑。雖然新舊有所不同,但病因卻是相同的。)瀉下(則)痊癒。(宜用大承氣湯。久瀉而不願進食,這是脾胃受損不能進食。如果)瀉下(之初)就不想吃東西,這是宿食。(所謂傷食則惡食就是這個道理。)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