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7)
卷四 (7)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腹滿時減。當與溫藥矣。若)腹(常)滿(而)不減。(當責其實。時)減(者當防其虛。故曰)不足言。(即無餘議之辭。然滿而不減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言滿在腹部。與在心下者不同。故用大承氣湯以急攻之。此三方均是下藥。當分別於幾微而用之。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至若寒痛而救治。另有方法。)心胸中(本陽氣用事。今有)大寒(與正氣相阻而為)痛。(寒氣上逆則為)嘔。(胃陽為寒所痹。則)不能飲食。(且陰寒據於)腹中(而作)滿。(寒氣)上衝(於)皮(膚而突)起出見(之形。似)有頭足。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觸近者。(此虛而有實象也。以)大建中湯主之。
此言心胃受寒。引動下焦之陰氣上逆而痛甚也。方中姜參飴糖。建立中氣。而椒性下行者。溫起下焦之陽。以勝上彌之陰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虛寒則溫補之。實熱則寒下之。固也。然有陰寒成聚之證。治之者當知法外有法。)脅下偏痛發熱。(若脈數大。熱邪實也。今按)其脈緊弦。此(陰)寒(成聚)也。(雖有發熱。亦是陽氣挾郁所致。若非溫藥。不能已其寒。若非下藥。不能去其結。所)以(當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此承上節而言陰寒中不無實證。溫藥中可雜以下藥也。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兩),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此言厥逆。而未言腹滿痛者。從所急而救治也。
徐忠可云、四肢乃陽氣所起。寒氣格之。故陽氣不順接而厥。陰氣衝滿而逆。故以烏頭細辛伐內寒。苓半以下其逆上之痰氣。真朱為色者。寒則氣浮。故重以鎮之。且以護其心也。真朱。即硃砂也。
沈自南云、本經凡病僅言風寒。不言暑濕燥火。何也。蓋以寒濕燥屬陰同類。以濕燥統於寒下。風暑火屬陽同類。以火暑統於風下。所以僅舉風寒二大法門。不言燥濕火暑之繁也。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以上八味,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前言:腹滿時減輕,應服用溫熱的藥物。如果)腹部(經常)脹滿(而)不減輕,(應從實證著手治療。脹滿時)減輕(者應預防其虛弱。所以說)不足言。(即沒有多餘的意見。然而脹滿而不減輕者),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這指的是脹滿在腹部,與脹滿在心下不同,所以用大承氣湯快速攻治。這三方都是瀉下藥,應當細微地區別使用。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至於寒痛的救治,另有方法。)心胸(本屬陽氣主事,現在有)嚴寒(與正氣相阻而導致)疼痛。(寒氣上逆則會)嘔吐。(胃陽被寒氣痹阻,則)不能進食。(而且陰寒聚集於)腹中(而導致)脹滿。(寒氣)上衝(到)皮膚(而凸)起顯現(出來,形狀像)有頭有腳,上下(都)疼痛,而且(手)不敢靠近。(這是虛證而有實證的表現,用)大建中湯主治。
這指的是心胃受寒,引動下焦的陰氣上逆而疼痛劇烈。方中用薑、參、飴糖,以溫補中氣;而胡椒性下行,溫煦下焦之陽,以克服上逆的陰邪。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一兩。
以上三味,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加入膠飴一升,小火煎煮,取二升,分溫服,每次服完後休息片刻,可喝粥二升,之後再服藥。應當一日食用米粥,溫暖覆蓋。
(虛寒則溫補之,實熱則寒下之,這是固定的原則。然而有陰寒凝滯的證候,治療者應當知道法外有法。)脅下偏痛發熱,(如果脈象數而有力,是熱邪實證。現在按)其脈象緊弦,這是(陰)寒(凝滯)的表現。(雖然有發熱,也是陽氣鬱結所致。如果不是溫藥,不能緩解其寒;如果不是瀉下藥,不能去除其結聚。所)以(應當用)溫熱的瀉下藥,宜用大黃附子湯。
這承接上文,說明陰寒之中不無實證,溫藥中可以加入瀉下藥。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兩,細辛二兩。
以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溫服。如果體格強壯的人,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如步行四五里路,再服用一次。寒邪厥逆,用赤丸主治。
這指的是厥逆,而沒有提到腹滿痛,是根據緊急情況救治。
徐忠可說,四肢是由陽氣所主導,寒氣阻礙陽氣,所以陽氣運行不順暢而厥逆。陰氣衝滿而逆上,所以用烏頭細辛去除內寒,用茯苓、半夏瀉下逆上的痰氣,用朱砂調整顏色,寒則氣浮,所以加重份量以鎮壓它,並且保護心臟。真朱,即硃砂。
沈自南說,《本經》中凡是疾病只提到風寒,不說暑濕燥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濕燥屬陰同類,以濕燥歸屬於寒;風暑火屬陽同類,以暑火歸屬於風,所以只提出風寒兩個大的治法,不說燥濕火暑的繁雜情況。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製),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
以上四味,磨成粉末,加入硃砂調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小。飯前溫酒送服三丸,一日二次,夜服一次。如果沒有效果,稍微增加劑量,以見效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