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此承上節善嚏二字。言中氣虛寒之人。欲嚏不能嚏也。中寒之中。是平聲。尤氏作去聲讀。誤也。傷寒金匱無中寒二字。不可不知。宋元后注家。附會此二字。不知遮蔽多少聰明人耳目。

(若)夫瘦人(形氣虛弱。難御外邪。忽而)繞臍痛。必有(外入之)風冷。(風冷入內。則)穀氣(留滯而。)不行(醫者不曉以溫藥助脾之行。)而反(以寒藥)下之。(雖下藥推蕩其穀氣。而寒性反增其風冷。由是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其氣必(犯上而為)沖。(即)不(上)沖者。(亦必竊據流連。)心下則痞。

此言素虛人。一傷風冷。其腹滿雖為積滯。法宜溫行。不宜寒下以致變也。

(茲試言諸證之方治。)病腹滿。(為裡實。)發熱(為表邪。表裡之邪。相持至於)十日。(而)脈(尚)浮而數。(為日雖久。而表邪猶未已也。)飲食如故。(其表雖實。而胃氣猶未傷也。法宜兩解。以)厚朴七物湯主之。

此言腹滿發熱。而出表裡兩解之方也。但發熱疑是中風證。風能消穀。傷寒云、能食為中風。可以參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雖然。表裡之辨猶易也。而虛寒欲下上之旨。最元妙而難言。何也。)腹中(為陰部。下也。陰部有)寒氣。(氣逆則為)雷鳴(寒盛則為)切痛。(而且從下而上。其)胸(中兩)脅逆滿。(兼見)嘔吐。(是陰邪不特自肆於陰部。而陽位亦任其橫行而無忌。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急以)附子粳米湯主之。

此言寒氣之自下而上僭。中上之陽必虛。惟恐胃陽隨其嘔吐而脫。故於溫暖胃陽方中。而兼補腎陽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用厚朴七物湯。以其發熱。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發熱。止是大便)閉者。(為內實氣滯之的證也。通則不痛。以)厚朴三物湯主之。

此節合下二節。皆言實則可下之證也。重在氣滯一邊。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以手按辨其虛實。既言不復再贅矣。若)按之心下滿痛者。(雖云其結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而既已拒按若此。)此為(有形之)實(邪)也。(實則)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此亦言實則可下之證。但以邪在心下。故以大柴胡湯為的方。可見古人用方。斟酌盡善。不差一黍。

白話文:

此段文字承接上文「善嚏」二字,說明中氣虛寒的人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的情況。文中「中寒」應讀平聲,而非某些注家所誤讀的去聲。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並無「中寒」二字,後世注家強加附會,反而誤導讀者。

瘦弱之人氣虛體弱,容易受外邪侵襲。若突然繞臍疼痛,必是風寒外邪入侵。風寒入內,導致穀氣停滯不通。醫生若不懂用溫藥幫助脾胃運化,反而使用寒涼藥物瀉下,雖能暫時排出穀氣,卻會加重風寒,導致正氣更虛,邪氣更盛,氣機逆亂上衝,或停滯於心下造成痞滿。

這說明體質虛弱的人,一旦受風寒,即使腹滿是由於積滯,也應溫和調理脾胃運化,不應使用寒涼藥物瀉下,以免病情惡化。

接下來說明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病人腹滿(裡實)、發熱(表邪),表裡雙邪交戰持續十天,脈象浮數(表邪未解),飲食正常(胃氣未傷),此應表裡雙解,可用厚朴七物湯治療。

腹滿發熱,使用表裡雙解的方劑。但若發熱疑似中風,因為中風可以進食(傷寒論中記載:「能食為中風」),需仔細辨證。

厚朴七物湯藥方: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加水一斗,煮至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下痢者去大黃;寒邪較重者,可增加生薑至半斤。

雖然表裡辨證相對容易,但對於虛寒者是否需要下行藥物的判斷,卻十分微妙難解。腹中為陰部,若有寒氣逆上,則會出現雷鳴般的聲響;寒邪較盛則會出現劇烈疼痛,並從下往上蔓延,胸脅逆滿,伴隨嘔吐。這表示陰邪不僅侵犯下焦,也侵犯上焦,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此時應使用附子粳米湯治療。

此處說明寒邪從下往上侵犯,上焦陽氣必定虛弱,擔心胃陽隨嘔吐而耗損,故在溫暖胃陽的方劑中,同時補益腎陽。

附子粳米湯藥方:附子(炮製一 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加水八升,煮至米熟,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前面使用厚朴七物湯,是因為患者發熱,尚有表邪。若腹痛不發熱,只是大便不通,為內實氣滯,宜用厚朴三物湯治療。

此節與下兩節,都說明實證可以瀉下的情況,重點在於氣滯。

厚朴三物湯藥方: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再加入大黃,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

按壓腹部可以辨別虛實,在此不再贅述。若按壓心下滿痛,雖結氣位置較高,與腹中滿痛不同,但已拒按,這是實邪,應當瀉下,宜用大柴胡湯。

這也說明實證可以瀉下,但因邪氣在心下,故用大柴胡湯。可見古人用藥,細緻入微,毫釐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