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12)
卷三 (12)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尤在涇云、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而重不傷峻。緩不傷懈。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尤在涇云、此方原治肺癰喘不得臥。此兼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則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龍一劑乃進。又云、肺癰諸方。其於治效。各有專長。如葶藶大棗。用治癰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其葦莖湯。則因其亂而逐之者耳。桔梗湯。剿撫兼行。而意在於撫。
洵為王者之師。桔梗白散。則搗堅之銳師也。比而觀之。審而行之。庶幾各當而無誤矣。
白話文:
治療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等疾病的脈症和治療方法:
將蘆葦莖兩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加水一斗,先煮蘆葦莖至五升,去除渣滓,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服用一升,之後會吐出膿液。
尤在涇認為,這個方子具有清熱散結、通利瘀血的功效,藥力既不峻猛傷身,也不溫和緩慢而無效,可以彌補桔梗湯和桔梗白散兩種方劑的不足,是很好的治療方法。
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療肺癰,症狀包括胸部脹滿,全身和面部浮腫,鼻塞流清涕,聞不到香味、臭味、酸味、辛辣味,咳嗽氣逆、上氣,呼吸困難,胸悶氣促。 (方劑見前面,三日服用一劑,可服用三到四劑。需先服用小青龍湯一劑,再服用此方。)
尤在涇認為,這個方子原本是治療肺癰導致呼吸困難而無法平臥的,現在又兼有面部浮腫、鼻塞流清涕等症狀,說明肺部有表邪需要疏散,所以要先服用小青龍湯一劑,然後再服用此方。他又說,治療肺癰的各種方劑,療效各有專長,例如葶藶大棗湯用於治療肺癰初期,尚未完全成形時使用,如同趁其尚未集結就加以攻破;而蘆葦莖湯則是在病情已亂時,再加以驅逐;桔梗湯則兼具攻伐和調和的作用,但重點在於調和;
桔梗白散則像銳利的武器,能攻破堅固的病邪。比較這些方劑,仔細研判,然後才能正確地選擇使用,才能各得其所,不致用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