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熱病咳。)因咳(而)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

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肺虛且熱。)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數則為熱,熱宜口乾,乃)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肺病則津液不能布化,停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乾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所以成)為肺痿之病。若口中(不吐濁唾涎沫,而火熱之毒上攻,但)辟辟(作空響而發)燥,咳(聲上下觸動其癰),即胸中隱隱(作)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肺癰之所以別乎肺痿如此,然二證皆屬於熱,故其脈皆數,須知)脈數(而)虛者為肺痿,(脈)數(而)實者為肺癰。(實即滑也,此肺痿肺癰之辨也。)

此言肺痿肺癰,一出於熱,但有虛實之分。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涸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潰也。肺痿,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肺癰,則口中辟辟燥。二證似當以此分別;然此下肺癰條,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濁涎,則肺痿肺癰二證多同。惟胸中痛、脈數滑、唾膿血,則肺癰所獨也。

然又有可疑者:此言肺癰脈滑,滑者實也;下條又言脈微而數,何其相反乃爾乎?而不知:滑數者,已成而邪盛;微數者,初起而火伏。二說相為表裡也。

問曰:(肺癰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見癰時而)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往往於既)吐之(後)則死,其脈何類?

師曰:(肺癰既成則數滑,當其未成之初,第見)寸口脈微而數。(蓋風脈多浮,而此為熱伏於肺,風一入則留戀於內,其形不顯,微者顯之對也。故)微則為風;(熱為病根,其)數(脈)則為(見出本來之)熱。微(為風,風性散渙)則汗出;數(為熱,內熱而外)則(反)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氣得風而浮,利出而難入也。)熱過於營,吸而不出。(血得熱而壅,氣亦為之不伸也,是)風傷(衛尚屬)皮毛,(從衛過營,則)熱傷血脈。(夫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從衛入營,而)舍於肺,其人則咳,(肺熱而壅,故)口乾喘滿;(熱在血中,故)咽燥不渴;(熱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濁沫;(熱盛於裡,而反格寒於外,故)時時振寒。(由是)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肺葉之間,而為)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膿成則死。

此原肺癰之由,為風熱蓄結不解也。

(上氣證,有正氣奪與邪氣實之不同,如)上氣,面浮腫,(搖)肩(出)息。(氣但升而無降矣,又按)其脈浮大。(是元陽之根已拔。)不治又加下利,(則陽脫於上,陰脫於下,陰陽離決,其證)尤甚。上氣喘而躁者,(其喘為風之扇,躁為風之煩。)此為肺脹。(其逆上之涎沫。)

白話文:

熱在上焦導致咳嗽,進而引起肺痿。肺痿的成因,可能是汗出過多、嘔吐、消渴、小便頻繁、便秘,或因服用峻下之藥導致津液大量流失,以致肺虛夾熱。寸口脈數,口乾,咳嗽,並伴有濁唾涎沫,這是因為肺病導致津液不能正常佈散,停滯於胸中,受熱煎熬,變成涎沫,侵犯肺部而引起咳嗽,唾液不斷,愈唾愈乾,最終形成肺痿。如果沒有濁唾涎沫,而是燥熱上攻,咳嗽時聲音空虛,胸中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滑數,則為肺癰,咳出膿血。

肺痿與肺癰都屬於熱證,脈象都數,但肺痿脈數而虛,肺癰脈數而實(實即滑)。肺痿猶如草木枯萎,是津液耗竭,肺部乾燥;肺癰猶如泥土阻塞,是熱邪聚集,肺部潰爛。肺痿伴有濁唾涎沫,肺癰則口乾、咳嗽聲空虛。但肺癰也有咳吐濁涎的症狀,因此兩者症狀部分相同。只有胸痛、脈數滑、咳吐膿血,才是肺癰的獨特症狀。

關於肺癰的脈象,有的說脈滑數(滑為實),有的說脈微數,這似乎矛盾。其實,脈滑數是邪氣盛,病已成形;脈微數是邪氣伏藏,病初起。兩者互為表裡。

肺癰必然咳逆,在尚未見膿血之前,如何判斷是肺癰呢?往往吐膿血後就死亡。其脈象最初是寸口脈微而數,這是因為風邪多浮,而此為熱邪伏於肺,風邪入侵後滯留於內,表現不顯,所以脈象微弱。微弱是風邪,數是熱邪。微弱則汗出(風邪散洩),數則惡寒(內熱而外寒)。風邪侵犯衛氣,呼氣困難;熱邪侵犯營血,吸氣困難。風邪傷及皮毛(肺之合),風邪從衛氣入營氣,留滯於肺,則咳嗽、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涎、時時振寒。熱邪所過之處,血液凝滯,蓄積於肺葉之間,形成膿癰,吐出物如米粥,初期尚可治療,但如果病情加重,肺部腐爛,膿成則死。

肺癰是由風熱蓄積不解所致。

上氣有正氣被奪和邪氣實證兩種。上氣症狀:面浮腫,肩搖氣喘(氣只升不降),脈浮大(元陽衰竭),若再加下利,則陽氣上脫,陰氣下脫,陰陽離決,病情更加嚴重。上氣喘促而躁動,這是肺脹,逆上之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