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4)
卷三 (4)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此為陽虛者出其方也。然小建中湯調其陰陽。和其營衛。建其中氣。其用甚廣。附錄尤注於後。
尤在涇云、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惟以酸甘辛藥。和合成劑。調之使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云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
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無端。而不極於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徐忠可云、勞字從火。未有勞症而不發熱者也。又勞字從力。
以火能蝕氣。未有勞症而力不疲者也。人身中不過陰陽血氣四字。氣熱則陽盛。血熱則陰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則為氣血方剛。而壯健無病矣。惟陰不能與陽和。陽不能與陰和。故變生以上數節所列之證。陰陽中更有陰陽之分。寒熱互見。醫者當如堪輿家按羅經以定子午。則各向之宜忌。
以及兼針之可否。無不可按法而行矣。至於亡血失精。陰虛陽虛皆有之者。陰極能生熱也。故見脈在浮大邊。即當知陰不能維陽。腎為陰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見脈在細小邊。即當知陽不能勝陰。脾為陽之主。即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以為後人治虛勞之准。
至陰虛熱極而燥。此虛勞之壞證也。朱奉議創出滋陰一法。授庸醫以耽延時日依阿附和之術。大失治虛勞正法。後人見滋陰亦有愈者。乃用參不用參。聚訟不已。豈知仲景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不專恃參。不專滋陰。為恢恢遊刃也哉。
按陽虛陰虛。古人亦有是說。而朱紫之最混者。薛立齋倡之。張景岳和之。至於今止知多寒者可施耆朮姜附等為陽虛。多熱者可施地冬歸芍等為陰虛。而斯道掃地盡矣。余於前注。亦以陰虛陽虛分析。然而裡急腹中痛。四肢痠疼。手足煩熱。脾虛也。悸。心虛也。衄。肝虛也。
(男元犀按。血從清道出為鼻衄。從濁道出為吐血。下溢為便血。統屬於衝任督之脈為病。以衝任督之脈。皆麗於肝也。)失精。腎虛也。咽乾口燥。肺虛也。五臟皆屬於陰。故謂為陰虛之病。然內經云、脾為陰中之至陰。又云、陰病治陽。故必先以溫藥建其脾土。而五臟皆循環而受益。
白話文:
這篇文字闡述的是陽虛導致的血痹虛勞的治療方法。小建中湯能調和陰陽,和諧營衛,建立中氣,應用範圍很廣,詳細說明附於後文。
文中提到,人體的根本在於陰陽調和,陰陽平衡則百病不生。如果陽氣不足,無法與陰氣協調,陰氣就獨行,表現為裡急腹痛,但這並非陰氣過盛;如果陰氣不足,無法與陽氣協調,陽氣就獨行,表現為手足煩熱、咽乾口燥,但這並非陽氣過盛。一些人錯誤地用寒涼之法治熱,用溫熱之法治寒,導致病情加重。正確的方法是用酸、甘、辛等藥物,調和陰陽,使陽氣歸於陰,陰寒得以溫暖;使陰氣歸於陽,陽熱得以調和。這就是醫術的精髓所在,絕非僅僅依靠寒治熱、熱治寒這麼簡單。
有人會問,既然要調和陰陽,營衛,為什麼一定要用建中呢?因為「中」指的是脾胃,營衛的生成依靠水穀精華,而水穀的轉運則依靠脾胃。中氣充足,則營衛運行順暢,陰陽協調,就像環環相扣,不會偏倚一方。此方中,甘辛藥物相合以生陽,酸味藥物借助甘味藥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然充足。所以,要調和陰陽,必須從建立中氣入手,而建立中氣則必須依靠建中之法。
勞累會導致發熱和體力消耗。人體不過陰陽血氣四種基本物質,氣熱則陽盛,血熱則陰盛,但這並非真正的盛,真正的盛是氣血充盈,身體強健。之所以產生上述諸多症狀,是因為陰陽不能協調。陰陽之中又各有陰陽,寒熱交雜,醫生應該像堪輿師傅用羅盤確定方位一樣,判斷病症的性質,決定治療方案,包括是否需要針灸。至於亡血失精等問題,陰虛陽虛都會出現。陰氣極盛可以生熱,脈象浮大,則說明陰氣不能約束陽氣;脈象細小,則說明陽氣不能制約陰氣。腎主陰,心腎相交則精血充盈;脾主陽,補益脾胃則三陽調和。張仲景特別強調這兩點,作為治療虛勞的準則。
陰虛熱極而乾燥,是虛勞的嚴重症狀。朱奉議創立的滋陰法,讓庸醫鑽了空子,耽誤了治療時間。後人見滋陰法也有效,就爭論是否使用人參,其實張仲景的方法是行陽固陰,補中安腎,靈活運用,並不單純依靠人參或滋陰。
古人也有陰虛陽虛之說,但最混亂的是薛立齋和張景岳的說法。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寒症用附子、乾薑等溫陽藥物,熱症用地黃、生地等滋陰藥物,導致醫術衰落。之前我也分析過陰虛陽虛,但實際上,裡急腹痛是脾虛,四肢酸痛是脾虛,手足煩熱是脾虛,心悸是心虛,鼻衄是肝虛(血從清道出為鼻衄,從濁道出為吐血,下溢為便血,皆屬衝任督脈,而衝任督脈皆屬肝),遺精是腎虛,咽乾口燥是肺虛。五臟都屬於陰,所以這些都屬於陰虛。但《內經》說脾是陰中之至陰,陰病治陽,所以必須先用溫藥健脾,則五臟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