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三 (3)
卷三 (3)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多用仲師小品方。)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龍骨,牡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男(元犀)按、龍者。天地之神也。龍骨者。龍之所脫也。海者。水之所歸也。牡蠣者。海氣之所結也。古聖人用此二味。絕大議論。今人以固澀止脫四字盡之。何其淺也。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按。天雄藥鋪無真。當以大附子代之。)
尤在涇云、此疑亦後人所附。為補陽攝陰之用也。男(元犀)按、尤注未確。先君移於八味腎氣丸方之後。而詳註之。可謂發前人所未發。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元陽不足也。陽不足則不能衛外而為固。且陽病而陰不能自長。陰亦不足。故不能自守。而)善盜汗也。人年五六十。(陽氣就衰。脈不宜大。而)其病脈(反)大者。(非真陽之有餘。乃虛陽之上亢。)痹挾(脊)背(之左右兩)行。(為太陽之經道。
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虛則痹而不行也。)若(陽氣以勞而外張。外張則寒動於中。而為)腸鳴。(火熱以勞而上逆。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生於腋下為)馬刀。(生於頸旁為)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三者相併。是陽氣全虛。故)名脫氣。(氣脫則軀乃空殼。)其人疾行。
則(氣竭而)喘喝。(陽虛則寒。寒盛於外。則)手足逆寒。(寒盛於中。則為)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則為(陽微而遞)減。大則為(外盛而中)芤。減則(陽不自振)為(諸)寒。芤則(陰不守中)為(中)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革脈不易明。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之。則不易明者明矣。見此脈者。)婦人則(不能安胎而)半產(不能調經而)漏下。男子(不能統血。)則亡血(不能藏精。則)失精。
自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起。至亡血失精止。隱承第一節脈極虛亦為勞意。分四小節。言虛陰盛而真陽衰者。故以脈之沉緊弦細邊為主。而間有芤大者。仍現出陰虛之象。蓋以陽根於陰。陽病極則並傷其陰也。小注中以陰陽分疏。即此故也。下一節約其大要以出方。再下一節。
從前方而推進一步。再下一節。以陰陽之總根在下。舉一少腹。一小便。以示一隅之舉也。
(陽虛之證。前論頗詳。茲再約其大要。而出其方治。)虛勞(病如元陽之氣不能內充精血。則營枯而虛。為)裡急(為)悸(為)衄。(為)腹中痛。(為)夢失精。(如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則氣虛而燥。為)四肢痠疼。(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內經云。勞者溫之。又云。調以甘味。以)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本章討論血痹虛勞病的脈象、證狀及治療方法。
多用仲景小品方的治療方法。
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二兩)、龍骨、牡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加水七升,煎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關於方中龍骨、牡蠣二味,古人認為其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而今人僅以「固澀止脫」四字概括其功效,實為淺顯。
天雄散:炮製天雄(三兩)、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酒送服,每日三次,若無效可酌情增加劑量。(按:市面上難以購得真正的天雄,可用大附子替代。)
關於天雄散方,有人認為是後人所加,用於補陽攝陰。但此說法並不確切,其功效在八味腎氣丸的註解中已有詳細說明。
脈象虛弱細微的男子,往往元陽不足,不能衛外固護,陽氣不足,陰氣也無法自行生長,因此容易盜汗。五六十歲的人,陽氣衰弱,脈象不宜過大,但若脈象反常地較大,則並非真陽有餘,而是虛陽上亢。若伴隨痹痛沿著脊背兩側行走(太陽經循行路線),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若伴隨腸鳴(陽氣虛弱導致外張,寒邪內侵)、腋下腫塊似馬刀狀或頸旁腫塊似癭瘤,皆是勞累所致。脈象沉細遲,三者兼見,說明陽氣極度虛弱,稱為「脫氣」,此時身體如同空殼。疾行則氣竭喘息,手足冰冷,腹部脹滿,嚴重者甚至大便溏瀉,食慾不振。脈象輕按時弦細,重按時卻變大,弦細代表陽氣衰微,脈大則代表外盛而內虛,陽氣不能自行振奮導致寒邪入侵,陰氣不能守住內部,導致內虛。虛寒交搏,此脈象稱為「革脈」。
革脈不易辨認,可用弦、減、芤、虛四種脈象來形容。婦女則可能導致流產或月經失調,男子則可能出現遺精、陽痿。
從脈象虛弱細微到遺精陽痿,這些症狀都與第一節所述的脈象極虛的情況相符,都屬於虛勞的範疇。文中將此類情況分為四小節討論,重點在於陰盛陽衰導致的脈象沉緊弦細,但偶爾也會出現脈象芤大的情況,仍是陰虛的表現。因為陽氣依賴陰氣,陽氣衰竭到極點也會損傷陰氣。文中運用陰陽學說加以闡述。下節將總結其要點並提出治療方法。再下一節將更進一步,從陰陽之本入手,以少腹、小便等症狀為例進行說明。
陽虛證候已在前面詳細論述,這裡簡要總結並提出治療方法。虛勞病症,如元陽之氣不能充盈精血,則營氣枯竭,虛弱,表現為裡急後重、心悸、鼻出血、腹痛、遺精等。如果元陽之氣不能充盈四肢、口咽,則氣虛而燥,表現為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根據《內經》「勞則溫之,調以甘味」的原則,可用小建中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