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此風入而痹其胸膈之氣。使肺氣不得通行。獨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風入營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因而邪襲腎府。手足拘急。陽不運也。百節疼痛。陰不通也。煩熱心亂。熱收於心也。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腎家受邪。不能交心關胃也。故以麻黃通陽開痹。而合黃耆以走肌肉。合黃芩以清邪熱。獨活細辛專攻腎邪為主。而心熱腹滿氣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為邪入內者治法之準繩也。

近效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按喻嘉言云、經謂內奪而厥。則為風痱。仲景見成方中。有治外感風邪。兼治內傷不足者。有合經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則曰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營衛素虛而風入者。再則曰千金三黃湯。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三則曰近效朮附湯。治風已入臟。脾腎兩虛。兼諸痹類風狀者。學者當會仲景意。而於淺深寒熱之間。以三隅反矣。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附子(一枚),桂枝(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錢)

按、漢之一兩。今之三錢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計今之法馬。重應一兩。此方地黃應用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山茱萸應用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丹皮應用一兩。桂枝應用三錢三分。附子一枚應用一兩。今人分兩多誤。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遞加。

千金越婢加朮湯,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咳逆、氣往上衝,面目浮腫,這是風邪入侵,痹阻了胸膈之氣,使肺氣無法通暢,單獨逆著往上攻犯面部,所以以此方主治。

千金三黃湯用於治療中風,症狀包括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藥方組成: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用法: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微微出汗,第二次服藥後大量出汗。心熱者加加大黃二分;腹滿者加枳實一枚;氣逆者加人參三分;心悸者加牡蠣三分;口渴者加栝蔞根三分;之前有寒邪者,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說:這是風邪入侵營衛及肢節之間,久擾不愈,因而邪氣侵襲腎臟,導致手足拘急(陽氣運行不暢),百節疼痛(陰氣不通),煩熱心亂(熱邪收斂於心),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腎臟受邪,不能協調心、脾、胃)。因此用麻黃通暢陽氣,解除痹阻,並配合黃耆疏通肌肉,黃芩清泄邪熱,獨活、細辛專門攻治腎臟的邪氣。至於心熱、腹滿、氣逆、心悸、口渴以及先前有寒邪等情況,則分別加藥處理,這是治療邪氣入內的準則。

近效朮附湯用於治療風邪導致頭重眩暈、痛苦難忍、不知食味,功效是溫暖肌膚、補益脾胃、增強精氣。

藥方組成: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半,炮製去皮)、甘草(一兩,炙甘草)。

用法:以上三味藥磨碎,每次取五錢,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用半碗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按喻嘉言所言,《內經》說內邪奪氣而厥逆,則為風痱。張仲景在成方中,既有治療外感風寒的方劑,也有治療內傷不足的方劑,這符合經方之意。選取這三個方劑,以示治療方法的規範。一個是《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療營衛素虛而風邪入侵者;一個是《千金三黃湯》,治療虛熱內盛而風邪入侵者;一個是《近效朮附湯》,治療風邪已入臟腑,脾腎兩虛,兼有各種痹症類似風邪症狀者。學習者應該領會仲景的用意,在寒熱淺深之間,以這三個方劑反覆推敲。

崔氏八味丸用於治療腳氣上犯,少腹麻木不仁。

藥方組成: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附子(一枚)、桂枝(一兩)。

用法:以上八味藥研磨成末,煉蜜為丸,梧子大小,酒送服,每次十五丸,每日二次。(按:宜服三錢)

按:漢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三錢零。此方中附子用量為一枚,按今之法馬,重量應為一兩。此方熟地黃用量應為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山茱萸用量應為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牡丹皮用量應為一兩,桂枝用量應為三錢三分,附子一枚用量應為一兩。現代人常在藥量上弄錯,特此校正。如果用量需要增加,則按此比例遞增。

千金越婢加朮湯用於治療內熱極盛導致津液耗損,皮膚腠理疏鬆,汗出過多,風邪侵襲,下焦腳弱。

藥方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用法:以上六味藥,用水六升,先煎麻黃,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