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4)
卷二 (14)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他處瘦小。而)獨足腫大。(而且)黃汗出。脛(常)冷。(此肝腎雖虛。不由於濕當風所致。不成歷節。絕無發熱之證也。)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此承上節肝腎俱虛證。而究其致虛之由。而推廣言之。又以因虛成病。不發熱者為勞傷。而發熱者為歷節。虛同而證則不同也。徐忠可云、歷節與黃汗最難辨。觀仲景兩言。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似歷節有熱。而黃汗無熱。然仲景敘黃汗。又每曰身熱。則知黃汗亦可有熱。總無不熱之歷節耳。
若黃汗由汗出入水中浴。歷節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傷心。故黃汗汗黃。歷節或亦汗黃。則知歷節之汗亦有不黃。總無汗不黃之黃汗耳。若歷節言肢節疼。言疼痛如掣。黃汗不言疼痛。則知肢節痛。歷節所獨也。若黃汗言渴。言四肢頭面腫。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
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歷節但有足腫黃汗。則知以上證。皆黃汗所獨也。若是者何也。黃汗歷節。皆是濕鬱成熱。逡巡不已。但歷節之濕。邪流關節。黃汗之濕。邪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歷節少上焦證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證。今可補其方。以)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云、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徐忠可云、病歷節。括足腫發熱言。承上文也。按足腫而膝脛不冷。似可加黃柏知母。
烏頭湯方,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炙),烏頭(五枚㕮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無烏頭大附子亦可)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此腳氣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烏頭湯主之。至於衝心重證。似難以外法幸功。然衝心是腎水挾腳氣以凌心。而礬能卻水。兼能護心。所以為妙。想必以烏頭湯內服後。又以此湯外浸也。
附方,(考岐伯謂中風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風懿。即該中風卒倒內。金匱不重舉。)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別名也。因營衛素虛。風入而痹之。故外之營衛痹。而身體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轉側。內之營衛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因從外感來。故以麻黃湯行其營衛。乾薑石膏調其寒熱。而加芎歸參草以養其虛。必得小汗者。使邪仍從表出也。若但伏不得臥。
白話文:
第五節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
身體其他部位消瘦,唯獨腳腫大,並伴有黃色汗液,小腿經常冰冷。這是肝腎虛弱所致,並非因濕邪或風邪侵襲導致的歷節病,而且沒有發熱症狀。如果出現發熱,那就屬於歷節病了。
承接上節肝腎俱虛的症狀,探究其虛弱的原因,並加以推廣說明:因虛弱而導致疾病,不發熱者為勞傷,發熱者為歷節病。虛弱的本質相同,但表現的症狀卻不同。徐忠可說,歷節病和黃汗病最難區分。觀察仲景的兩句話:「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似乎歷節病有發熱症狀,而黃汗病沒有發熱。然而,仲景描述黃汗病時,又經常提到“身熱”,可見黃汗病也可以伴有發熱。總之,沒有不發熱的歷節病。
如果黃汗病是由於汗出後在水中沐浴引起的,歷節病也可能因汗出後在水中沐浴而傷及心臟。所以黃汗病的汗液是黃色的,歷節病的汗液也可能是黃色的,但也可能不是黃色的。總之,沒有汗液不黃的黃汗病。如果歷節病患者會說肢節疼痛,疼痛像被拉扯一樣,而黃汗病則不說疼痛,那麼肢節疼痛就是歷節病的特徵。如果黃汗病患者會說口渴,四肢頭面腫脹,上焦有寒邪,口水多,胸中堵塞不能進食,反覆疼痛,晚上煩躁不安,睡不好覺,而歷節病僅有腳腫和黃色汗液,那麼以上症狀都是黃汗病的特徵。這是為什麼呢?黃汗病和歷節病都是濕邪鬱結化熱,久治不愈所致,只是歷節病的濕邪侵犯關節,黃汗病的濕邪聚集在膈間。所以黃汗病沒有肢節疼痛,而歷節病較少有上焦的症狀。
治療歷節病,患者肢體關節不能屈伸,疼痛難忍,可用烏頭湯治療。
尤在涇說,這是治療寒濕型歷節病的正確方法。徐忠可說,治療歷節病,包括腳腫和發熱的症狀,這是承接上文而來的。如果腳腫但是膝蓋和小腿不冷,可以考慮加入黃柏和知母。
烏頭湯方:也治療腳氣疼痛,不能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炙)、烏頭(五枚,切碎,用三升蜂蜜煎煮,服用一升即可,沒有烏頭可用大附子代替)
以上四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蜂蜜繼續煎煮,服用七合(約350毫升),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就服用完畢。
礬石湯:治療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以上一味藥材,用一斗五升漿水煎煮三五沸,用來泡腳。這是治療腳氣的外用藥方。前面提到疼痛不能屈伸,可用烏頭湯治療。至於衝心這種嚴重的症狀,似乎難以外治方法奏效。但是衝心是腎水夾帶腳氣上犯心臟,而礬石能瀉水,又能保護心臟,所以很有效。想必是在內服烏頭湯之後,再用此湯外敷。
附方:(考證岐伯所說中風有四種: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全身沒有疼痛,四肢不能收縮;三曰風懿,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曰風痹,各種痹症類似於風邪侵襲的症狀。風懿即該中風突然倒地昏迷的症狀,金匱要略中沒有再次提及。)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療中風風痱,身體不能自主控制,不能說話,不知道哪裡疼痛,或者肢體拘緊不能翻身。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以上九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至四升,溫服一升,應該微微出汗,輕輕蓋上被子,靠在幾案上坐著,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不出汗就再服用,沒有禁忌,不要受風。也治療只能伏臥不能平臥,咳嗽氣逆,面部浮腫的症狀。
徐忠可說,風痱是痹症的一種。因為營衛之氣本來就虛弱,風邪入侵而導致痹症。所以,營衛之氣外虛則身體不能自主控制,或者拘緊不能翻身;營衛之氣內虛則不能說話,不知道哪裡疼痛。因為是外感風邪引起,所以用麻黃湯疏通營衛之氣,用乾薑、石膏調節寒熱,再加入川芎、當歸、人參、甘草來滋養身體的虛弱。一定要微微出汗,讓邪氣從體表排出。如果只能伏臥不能平臥,…(原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