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3)
卷二 (13)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亦有濕熱在內。因風而成歷節者。難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八個字。淺淺言之。人可共曉。然致之則有三。一曰在胃。胃脈取之趺陽。若)趺陽脈浮而滑。(滑本主實。今診其脈)滑則(知其)穀氣(之)實。(然則谷何以不行而實。豈非酒濕先傷之乎。
浮為陽象。今診其脈)浮則(知其胃熱而)汗自出。(然則胃何以致熱。豈非風搏其濕而化熱乎。一曰在腎。腎脈取之太谿。亦謂之少陰脈。若)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則風何以得至於少陰。豈非因酒濕挾風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
若肥)盛(之)人(其)脈(不滑而為)澀小。(便知因濕阻滯而)短氣。(因風作使而)自汗出。(風濕相搏。則)歷節疼不可屈伸。(然則肥人多濕。其脈宜滑。今何以反見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且汗出之後,其痛宜從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豈非濕而挾風乎。
三證不同。而因濕熱而受風則一。可以一言斷之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此節、節中分三段。皆言飲酒汗出當風。而成歷節也。飲酒主濕熱而言。凡濕熱內盛之人。皆以飲酒例之。與上節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節拈出水字為例。以陰邪郁其內熱者。視諸此也。此節拈出風字為例。以陽邪搏其濕熱者。視諸此也。
(上言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茲更申言其虛極之證。而補其方。)諸肢節疼痛。(歷節之證既成也。)身體尫羸。(其虛證一望便見。而且)腳腫如脫。(氣絕於下。)頭眩短氣。(氣虛於上。)溫溫欲吐。(氣逆於中。此三焦氣血兩虛。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言肝腎俱虛。虛極而營衛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陽。知芍養陰。方中藥品頗多。獨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證陰陽俱痹也。又云、欲制其寒。則上之鬱熱已甚。欲治其熱。則下之肝腎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熱辛苦並用而各當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各二兩),白朮,知母,防風(各四兩),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上言因虛而病歷節。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虛之由。未言也。蓋致虛之由。不止一端。因虛而病。不止歷節一證。茲請更詳其病由。兼別其疑似。如飲食間)味(過)酸則(病肝而)傷筋。筋傷則(不收持而)緩。名曰泄。(過)咸則(病腎而)傷骨。骨傷則(不能立而)痿。
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斷泄者。)營氣(涸流而)不通。(營不通則)衛不獨行。營衛俱微。(蓋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於水谷。而四肢秉氣於三焦。故營衛徵。則)三焦(氣乏。而)無所御。四屬(失養而)斷絕。(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陰濁全注於下。
白話文: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文中描述了一種因風濕熱導致的關節疼痛(歷節病)。病因並非單一,主要歸咎於飲酒、出汗後受風。作者分析了三個不同體質的患者:
第一種,胃熱型:胃脈(趺陽脈)浮滑,表示胃氣實熱,因飲酒濕邪傷胃所致,外風搏濕化熱,導致汗出。
第二種,腎虛型:腎脈(太谿脈或少陰脈)浮弱,表示血虛風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少陰經,導致疼痛。
第三種,肥胖濕阻型:脈澀小,短氣自汗,因肥胖體質濕盛,風濕相搏,致關節疼痛,汗出後疼痛不減。
雖然三種情況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飲酒、出汗後受風,導致濕熱之邪內盛,外受風邪而發病。這與前文所述汗出入水(陰邪內盛)的情況類似,只是本節強調風邪(陽邪)搏擊濕熱。
接著,文章描述了歷節病發展到虛證的階段:肢節疼痛、身體消瘦、腳腫、頭暈、短氣、噁心欲吐,這是三焦氣血兩虛的表現。治療方案是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劑: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各二兩,白朮、知母、防風各四兩,生薑五兩。用水七升,煎成二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文章最後指出,導致身體虛弱的原因有很多,並不侷限於歷節病。例如,飲食過酸傷肝傷筋,過鹹傷腎傷骨,都會導致營氣不通,衛氣不固,最終出現身體消瘦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