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病後尤賴以收功,免致再患,為終身之廢疾。金匱論只七節,方只四首;其實論外有論,方外有方,所貴讀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讀仲景書,著《醫門法律》,全錄金匱原文,而參以時說,以致奪朱亂雅;其中有彼善於此者,如資壽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症。

方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瀝二匙、薑汁一滴服。又於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治腎虛風入不語,以少陰脈縈舌本也。又補錄地黃飲子方,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以腎虛氣厥不至舌下。

方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加生薑五片、棗二枚、薄荷五葉。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數方,大與金匱所論相反;後人遵其法而多誤。《醫學梯階》譏其駁雜,信不誣也。余在直隸供職,著《金匱淺注》,此一證稿經三易。

忽於防己地黃湯證,從對面反面處會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風為陽邪,爛熟語,大有精義!」他若陰邪為病,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法,當闢之於中風門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湯,嘉言注云:「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者,須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麥門冬三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瀝一小盞溫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此亦主虛而立論,或為善後調理之法則可;若中風時,藉此湯培元氣以勝邪,亦何異於閉門而追寇哉?

(病有遞歷關節而為痛者,名曰歷節;大抵由於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鬱而起。診其兩手寸關尺之)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象如此,肝腎之虛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於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雖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無形之寒氣,從汗孔而內侵。)如水傷心。(蓋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內火,郁為濕熱,則病成)歷節(而)黃汗(亦時)出。(然此非中風不遂者比。)故(但)曰歷節。

此言歷節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鬱其熱;究其病源,大抵虛致邪聚也。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熱互搏,不過於最易見者示其端;惟善讀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涇云:「此證若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又云:「後《水氣篇》中雲: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白話文: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中風痊癒後,更需注重保養,避免復發,以免終身殘疾。金匱要略只記載了七種病症和四個處方,但實際上,書中所述還有言外之意,處方之外還有處方,關鍵在於讀者自身的領悟。江西喻嘉言喜好研讀張仲景的書籍,著有《醫門法律》,完整收錄了《金匱要略》原文,並參雜了一些當時的說法,導致文章風格混雜,有些地方好,有些地方則不如原文。例如,資壽解語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脾氣虛弱、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半身不遂等症狀。

此方使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加入竹瀝兩匙、薑汁一滴。另一個方子,在上述方子的基礎上去除羌活,加入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用於治療腎虛導致風邪入侵而不能說話,因為少陰脈絡繞舌根。書中還增補了地黃飲子方,用於治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足部無力不能行走,因為腎虛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到達舌下。

此方使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薄荷五葉,水一杯半,煎至八分服。喻嘉言引用的這幾個方子,與《金匱要略》所述大相徑庭,後人遵循他的方法而多有錯誤,《醫學梯階》批評其內容駁雜,確實不無道理。我在直隸任職期間,撰寫了《金匱要略淺注》,此稿經三次修改。

偶然在研究防己地黃湯的證候時,從正反兩方面有了新的領悟,不禁拍案叫絕。所謂“風為陽邪”,這句話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其他陰邪致病的方法,例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則應排除在中風的治療範圍之外。例如加味六君子湯,喻嘉言注釋說,此方用於治療四肢無力,屬於脾土虛弱者,必須用此方治療根本,不能加入祛風藥。此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麥門冬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兩杯煎至六分,加入竹瀝一小盞溫服。口渴者,去掉半夏,加入葳蕤、石膏;非常虛弱不發熱者,加入附子。這個方子也是以虛為主立論,或許是善後調理的辦法。如果在中風發作時,依靠此湯來培補元氣以抵抗邪氣,就好比關門追賊一樣徒勞無功。

某些疾病會循序漸進地侵犯關節而導致疼痛,稱為歷節。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由於肝腎先虛,而心陽又鬱結而引起的。診斷時,觀察病人兩手寸關尺三部脈象,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主腎,弱主肝。脈象如此,可知肝腎虛弱。人體的汗液是由心液所化生的,現在汗液出入水中,雖然是有形的清水,不能直接進入體內,但無形的寒邪會從汗孔侵入,如同水傷了心火,因為心火屬熱,水屬寒,外寒內熱,鬱積成濕熱,便會導致歷節病,並伴隨黃汗。但這與中風癱瘓不同,故稱之為歷節。

這段話說明了歷節病的病因,主要為寒邪鬱結於熱,究其病源,還是虛弱導致邪氣聚集。然而,“汗出入水”四字,說明了寒熱互搏,只是說明了最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只有善於閱讀易經的人,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尤在涇說:這種病如果不是肝腎先虛,即使受到水濕的侵襲,也不一定會侵犯筋骨;如果不是水濕內侵,即使肝腎虛弱,也不一定會導致歷節病。仲景闡明了其病理的發展過程,並追溯其病因,認為歷節多因虛弱而起。又說,《水氣篇》中所說的黃汗病,是汗液出入水中沐浴,水從汗孔侵入而引起的。綜合以上兩條,可知歷節和黃汗是同源異流的疾病,瘀阻於上焦者為黃汗,同時損傷筋骨者則為歷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