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11)
卷二 (11)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讀者疑其未備。然而所包者廣也。中風以少陰為主。此節言風迸手少陰之證。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者。蓋以手少陰心火也。陽邪迸之。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其見證無非動象。曰無熱者。熱歸於內。外反無熱。即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外無大熱之例也。
曰其脈浮者。風火屬陽之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對面。手足少陰。可一而二之。實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後各家之論中風。曰昏迷不醒等證。其不為狂狀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證。其不為妄行獨語可知也。曰面如粧朱。可知寒盛於下。格陽於上。不能無熱也。曰冷汗不止。
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無熱也。曰脈脫。曰無脈。又將何以言浮乎。蓋以足少陰腎水也。陰邪迸之。則寒水相遭。寒冰徹骨。其見證無非靜象。方書用三生飲一兩。薛立齋又加人參一兩者。蓋指此也。若痰涎如湧。三因白散可用。真陽上脫。氣喘痰鳴。黑錫丹可用。凡此皆為四逆證之例。
究非中風之本證。其證散見於傷寒論中。金匱闢之於中風門外。所以示立法之純也。
防己地黃湯方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裡兼治。後人驅風至寶膏方。從此方悟出。)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此言偏頭風之治法也。附子辛熱以劫之。鹽之鹹寒以清之。內服恐助其火。火動而風愈乘其勢矣。茲用外摩之法。法捷而無他弊。且軀殼之病。內經多用外法。如馬膏桑鉤。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講久矣。
愚按、中風。大證也。內經與風痹風懿等證並論。讀者莫得其要。後世主火主氣主血主痰主虛。紛紛不一。而且以真中類中分門。張景岳又以非風另立一門。而中風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無據。每致患者十難救一。今讀金匱此論。以風字專指八方之風。中字從外入內。如矢之射人一般。
病從太陽而起。在外在腑者為淺。在內在臟者為深。迸於少陰者為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間有言之未盡者。余於小注總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補之。庶無駁而不純。偏而不舉之憾。其云邪在於絡二句。言絡邪病表。在六經之表也。其云邪在於經二句。言經邪病里。
在六經之裡也。其云邪入於腑。即不識人二句。腑指陽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於臟。舌即難言二句。臟指少陰之臟也。均以風引湯為主。余又以驅風至寶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奪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為逐風填竅之神劑。凡中風證初患未經變熱者宜之。
白話文:
本文討論中風,特別是風邪侵犯手少陰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作者認為以往對中風的描述不夠全面,而本文重點闡述風邪侵入少陰經,導致病人狂躁、胡言亂語等症狀,此乃心火被陽邪激發,風火交熾所致。症狀表現多為動作上的異常,即使沒有明顯發熱,也是熱邪內在,如同傷寒論中桂枝二越婢一湯所描述的症狀。脈象浮則說明風火屬陽,但手足少陰經的關係複雜,需綜合判斷。
文中也提及風邪侵犯足少陰經的情況,導致寒邪內侵,症狀表現為靜止狀態,如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等。脈象虛弱或無脈,與前面風火型中風的浮脈有所不同,治療上則選用三生飲或加參三生飲。若有痰涎湧出,則用三因白散;真陽上脫,氣喘痰鳴,則用黑錫丹。這些症狀雖見於中風,但並非中風的根本病機,多見於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故作者在此特別強調立法之純粹。
文中提供了兩個方劑:防己地黃湯,兼顧表裡,是後世驅風至寶膏的基礎;頭風摩散,用於偏頭痛,採用外敷的方法,避免內服加重病情。
作者批評以往對中風的認識混亂,有人以火、氣、血、痰、虛等不同角度解釋,甚至另立門派,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作者認為金匱要略的論述精準明晰,將中風比喻為箭射入人體,由表及裡,侵入少陰經為最嚴重的情況。文中提及邪氣在絡、在經、入腑、入臟四種情況,分別對應不同的治療原則,並建議以驅風湯為主,輔以驅風至寶膏等藥物,但不可喧賓奪主。最後提到侯氏黑散,適用於中風初期,尚未出現發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