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中風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讀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與痹合論。同中之異。更不可以不辨。)夫風之為病。(中人徹於上下。故)當半身不遂。或(著於一處。)但臂不遂者。此(不為風而)為痹。(此風與痹之大分別也。然風從虛入。熱從風發。故診其)脈(虛為)微而(熱為)數。

(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風(既成之證)使然。(若未中之前。初中之頃。則不盡然也。)

此一節先辨風與痹之殊。後之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字。提出中風之大綱。如大海行舟。茫茫無際。中按羅經。以定子午。則所向自無差錯。余注之曰。風從虛入。指陽虛而言也。陽字指太陽而言。太陽虛。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故脈微。余又注之曰。熱從風發。以其人素有內熱。

而風中之。風為陽邪。內熱外風。風火交煽。故脈數。學者當知此八個字。是大慈大悲菩薩。立於雲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則為初中時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為既中後邪已入心為癱癇者。示一下熱法。三方為邪已入心。病如狂狀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為風攻於頭而不去。

示一外治法。細繹方意。無非著眼於少陰。少陰兼手足而言。寒從水化而歸於下。以足少陰為主。風從火化而歸於上。以手少陰為主。知其真證。便得真方。學者當於引而不發之中。得其躍如之妙。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此為風證之既成。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若論其初。風不挾寒。則為和風。唯其挾寒。則傷人甚速。始傷皆由營衛。心營肺衛。必以寸口為憑。若中風而偏於寒者。)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氣行脈外。血行脈中。浮而有餘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斷為)血虛。(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故)絡脈空虛。(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所傷。則筋脈不用而)反緩。(無邪之處。則其)正氣(獨治而)即急。

正氣引邪。(其口目)喎僻不遂。(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雖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若)邪在於絡。(絡邪病表。故)肌膚不仁。邪在於經。(經邪病里。)即(筋骨)重(滯而)不勝。邪入於腑。(則胃腑燥熱。

其支脈絡心。大妨神氣之出入。)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心腎二臟。俱連舌本。臟氣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難言。(且廉泉亦開。)口(必)吐涎。

此為初病中風之偏於寒者。而詳其證之遞深也。師未出方。徐忠可云、節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係此證之方。然余謂四肢煩重。心中寒甚者為的劑。若風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驅風至寶膏甚妙。

白話文: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中風的病症,《內經》論述得很詳盡,但讀者常常感到抓不住要領,而且大多與痹症混在一起論述,同中有異,更不能不加以區分。風的致病機理是:侵入人體,遍佈上下,因此會導致半身不遂,或者只局限於某一部位,例如只有手臂不遂,這就不是風,而是痹症,這是風與痹症的主要區別。然而,風從虛弱之處侵入,熱則隨風而生,所以診脈時,脈象虛弱則為微細,脈象熱盛則為數快。

可以一言以蔽之:中風既成之後,脈象如此。但如果是在中風之前或初期,則未必如此。

這一段首先辨別了風與痹症的區別,然後以「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個字,點明了中風的綱領,如同在大海航行,茫茫無際,憑藉羅盤來確定方向,就能準確到達目的地。我注釋說:「風從虛入」,指的是陽虛而言;「陽」字指的是太陽經,太陽經虛弱,就不能護衛肌表,故而脈象微弱。我又注釋說:「熱從風發」,是因為患者素有內熱,而風邪侵襲,風為陽邪,內熱外風,風火交熾,所以脈象數快。學習者應當知道這八個字,如同大慈大悲的菩薩,站在雲端指點迷津,以下的四個處方,分別針對不同的情況:

第一個處方,是針對初期邪氣未侵犯心臟的,採用疏通經絡的方法;第二個處方,是針對中風之後,邪氣已入心臟,導致癱瘓或癇證的,採用清熱瀉火的方法;第三個處方,是針對邪氣已入心臟,病情如同狂躁狀態的,採用表裡兼治的方法;第四個處方,是針對風邪侵犯頭部而不退的,採用外治的方法。仔細推敲這些處方,無非都是著眼於少陰經,少陰經包括手足少陰經,寒邪從水化而歸於下焦,以足少陰經為主;風邪從火化而歸於上焦,以手少陰經為主。了解其真實病症,就能得到正確的處方。學習者應在領悟其精髓的過程中,體會到其妙用。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這是指中風病症既成,從少陰經化熱而言。如果論及初期,風不夾雜寒邪,則為溫和之風;只有夾雜寒邪,才會很快傷人。初期受傷都是由於營衛失調,心營肺衛功能受損,必須以寸口脈來判斷。如果中風偏於寒邪,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氣在皮膚,正氣不足而邪氣乘虛而入。氣行於脈外,血行於脈中,脈浮而有力者,必然脈沉而不足,所以以脈浮判斷為血虛。血虛則不能充盈皮膚,滋養經絡,所以經絡空虛,又不能順利運行抵禦邪氣,所以邪氣不能排出,或左或右,邪氣所傷部位,筋脈不能使用而鬆弛;沒有邪氣侵犯的地方,正氣獨行而脈急。

正氣牽引邪氣,口眼歪斜,不能活動,左側歪斜者,邪氣反在右側;右側歪斜者,邪氣反在左側,這是必須知道的。雖然或左或右,邪正虛實寒熱的程度不同,表裡也不同,還有經絡臟腑的區別。如果邪氣在經絡,則經絡邪氣屬表證,所以肌膚麻木不仁;邪氣在經脈,則經脈邪氣屬裡證,則筋骨沉重,不能活動;邪氣入於腑臟,則胃腑燥熱,其支脈絡心,嚴重妨礙神氣的出入,所以不認識人;邪氣入於臟腑,心腎二臟都連繫著舌根,臟腑之氣虛弱不能到達舌下,所以舌頭難以說話,而且廉泉穴(舌下)開啓,口裡必然流涎。

這是初期中風偏於寒證,詳細說明其病症逐漸加重的過程。老師沒有開處方,徐忠可說,節下侯氏黑散是比較合適的,我懷疑是針對這種病症的處方,但我認為,四肢沉重,心中寒冷者最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如果風火交熾,喻嘉言選用驅風至寶膏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