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九 (2)
卷九 (2)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之婦。畏其無汗。若無汗。則營衛不和。而為發熱無汗等證。似乎傷寒之表病。但舌無白苔。及無頭痛項強。可辨也。然雖欲有汗。又恐其)血虛。(氣熱。熱則腠理開而)多汗出。(汗出則腠理愈開。
而)喜中風。(血不養筋。而風又動火。)故令病痙。(新產之婦。畏血不行。若不行。則血瘀於內。而為發熱腹痛等證。似乎傷寒里病。但舌無黃苔。又無大煩躁大狂渴之可辨也。然雖欲血下。又恐下過多而)亡血。(血亡。其氣無耦而外泄。則)復汗。(氣血兩耗。則寒自內生。
白話文:
問:產後婦女常見三種病症,分別是痙攣、鬱冒和大便困難,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答:產後婦女(最怕的是不出汗,因為如果沒有汗,身體的營氣與衛氣就無法調和,可能會出現發熱且無汗等症狀,類似風寒的外表病症,但可通過舌頭沒有白苔以及沒有頭痛和脖子僵硬來區分。然而,即便希望她能出汗,又擔心她)血虛,(加上氣候炎熱或體內熱盛,導致)出汗過多,(出汗多會使)腠理更加疏鬆,
容易受風侵襲。(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加上風邪引動內熱,)因而導致痙攣。(產後婦女還怕的是血液運行不暢,若血液瘀滯在體內,可能引起發熱、腹痛等症狀,看似風寒的內裡病症,但可通過舌頭沒有黃苔,以及沒有極度煩躁和極度口渴的症狀來辨別。然而,雖然想促進她的血液流通,又怕用力過猛導致)失血過多,(血液流失後,氣失去伴侶而外洩,)又會再次出汗,(氣血兩者都大量消耗,就會讓體內產生寒氣。)
而)寒多。(血為陰。陰亡失守。氣為陽。陽虛上厥。)故令(頭眩目瞀。或不省人事。而)鬱冒。(新產之婦。雖欲其汗出血行。又恐汗與血過多。以致)亡津液胃(干腸)燥。故大便難。(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
此為產後提出三病以為綱。非謂產後止此三病也。
(上言新產之病。其綱有三。然痙病有竹葉湯之治法。另詳於後。試先言鬱冒與大便難相兼之證。)產婦鬱冒。(邪少而虛多。故)其脈微弱。(中虛。故)嘔(而)不能食。(胃液干。故)大便反堅。(身無汗。)但頭汗出。(此數證。皆鬱冒中兼有之證也。究其鬱冒之)所以然者。
白話文:
(由於)寒氣較盛。(血屬陰,若陰分損失無法固守,氣屬陽,而陽氣虛弱會導致向上逆亂,)因此會出現(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的)狀況,稱為鬱冒。(對於剛生產的婦女來說,雖希望她能通過出汗促進血液流通,但又擔心出汗和失血過多,)導致體液耗盡,胃和腸道乾燥,因而大便困難。(這三種症狀雖然表現不同,但她們的本質都是由於失血和體液受損所引起。)
以上是針對產後常見的三種病症作為概括說明,並非要說產後只會有這三種病。
(前面提到了新產婦可能遇到的幾種疾病,其中以三種為主要類型。關於痙病,後面將詳細介紹竹葉湯的治療方法。現先討論鬱冒和大便困難同時存在的症狀。)產婦出現鬱冒的情況,(通常邪氣較輕而正氣虛弱較重,)其脈象呈現微弱;(中氣不足,)會有噁心而無法進食的現象;(胃中液體乾涸,)大便反而變得堅硬;(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只有頭部出汗。(這些症狀都是在鬱冒過程中可能伴隨出現的。探究其之所以會發生鬱冒的)原因在於此。
血虛(則陰虛。陰虛)而(陽氣上)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是陽氣鬱。得以外泄而解也。然其所以頭汗奈何。)以血虛(為)下(之陰氣既)厥。(則陽為孤陽。)孤陽上出。故頭汗出。(又或不解。其)所以(然者。請再申之。蓋)產婦(頭汗既出。又)喜(其通身)汗出(而解)者。
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損陽令其)汗出。(損陽就陰。則)陰陽乃(平而)復。(須知其)大便堅。(不為實熱。而為津少也。其)嘔(不為胃氣寒。而為膽氣逆也。其)不能食。(不為熱不殺穀。而為胃氣不和也。以)小柴胡湯主之。(此湯為邪少虛多之對症也。)
白話文:
血液虧虛(導致陰液也虛弱)。陰液不足時,陽氣會向上逆行。一旦陽氣上逆,就會感到頭暈。頭暈的病人想要病情好轉,必定需要大量出汗。(這是因為鬱積的陽氣能夠通過出汗而得到釋放和緩解。但這裡面提到的頭部出汗是怎麼回事呢?)由於血液虧虛,下部的陰氣虛弱而逆亂,(使得陽氣相對過盛而孤立無助),孤立的陽氣向上冒出,因此只在頭部出汗。(有時候即使這樣還不解脫,關於這點,讓我再詳細說明:對於產後婦女來說,)即便頭部已經出汗,又希望全身出汗以求病情緩解,
這是因為嚴重的陰血虧失,使得陽氣相對過於旺盛,所以應該讓病人出汗來減損過盛的陽氣。(通過減損陽氣以達到陰陽平衡),陰陽才能恢復正常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便堅硬,並非實質性熱證,而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嘔吐也不代表胃寒,而是膽氣上逆所致;不能進食也不是因為熱病影響食慾,而是胃氣失調的緣故。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小柴胡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這個方劑適用於病邪較輕、正氣虛弱較重的情況。)
此為鬱冒與大便難之相兼者。詳其病因。而出其方治也。
小柴胡湯方(見嘔吐)
(鬱冒之)病(既)解(而)能食。(至)七八日更發熱者。(能發熱而不惡寒。便知其不在表。而在裡矣。因能食而更發熱。便知其非虛病。而為食復矣。)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
此言大虛之後有實證。即當以實治之也。若畏承氣之峻而不敢用。恐因循致虛。病變百出。甚矣哉。庸庸者不堪以共事也。若畏承氣之峻。而用穀芽麥芽山楂神麯之類。消耗胃氣。亦為害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關於鬱冒(一種頭腦昏沈的病症)與大便困難同時出現的情況。文中首先提及對病因的詳細分析,然後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劑。
小柴胡湯方(詳見於嘔吐相關章節)可用於治療鬱冒症狀。
當鬱冒症狀緩解且病人能進食後,如果到了第七、八天再次發燒(發燒但不畏寒,可推斷問題不在體表,而在體內),加上能進食後仍然發燒,這就表明問題不是體虛,而是因為飲食所引起的。這種情況被歸類為胃部有積實,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強調,在嚴重虛弱之後出現實證的情況下,應該直接針對實證進行治療。如果因為擔心大承氣湯藥性峻烈而不敢使用,可能會導致病情拖延而更加虛弱,引發各種複雜變化。可見,對於庸醫而言,他們不適宜處理這樣的病情。同樣地,如果因為害怕大承氣湯的峻烈效果,而選擇使用穀芽、麥芽、山楂、神曲這類藥物來消導,反而可能消耗胃氣,對病情無益甚至有害。
大承氣湯方(見痙)
產後(屬虛。客寒阻滯氣血。則)腹中㽲痛。(以)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參各家說。㽲痛者。緩緩痛也。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滯。生薑行氣分之寒。然胎前責實。故當歸芍藥散內加茯苓澤瀉。瀉其水濕。此屬產後。大概責虛。故以當歸養血而行血滯。生薑散寒而行氣滯。又主以羊肉味厚氣溫。補氣而生血。俾氣血得溫。則邪自散而痛止矣。
白話文:
大承氣湯的方劑(見於治療痙攣的處方)
產後症狀(通常是身體虛弱所致。若有外來寒氣阻礙氣血運行,則會)出現腹部緩慢疼痛的情況。(此時應)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此方同時也能治療腹部寒疝及體虛疲勞的病症。
綜合各家學說,所謂“㽲痛”是指緩慢發作的疼痛,通常是由寒氣阻滯所引起。因此,使用當歸來疏通血液中的阻滯,生薑則用以驅散氣分中的寒氣。在懷孕期間,若出現類似問題,會在當歸芍藥散中加入茯苓和澤瀉,目的是利尿袪除體內多餘的水濕。但對於產後的情況,多數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因此使用當歸來滋養血液並促進血液流通,生薑則用來驅散寒氣並疏通氣滯。此外,方中的羊肉性質溫厚,能補益氣血,幫助身體恢復氣血溫暖狀態,從而使邪氣自然消散,疼痛得以停止。
此方攻補兼施。故並治寒疝虛損。或疑羊肉太補。而不知孫真人謂羊肉止痛利產婦。古訓鑿鑿可據。又何疑哉。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寒疝)
(然痛亦有不屬於虛者。不可不知。)產後腹痛。(若不煩不滿。為中虛而寒動也。今則火上逆而)煩(氣壅滯而)滿(胃不和而)不得臥。(此熱下鬱而礙上也。以)枳實芍藥散主之。
此為腹痛而煩滿不得臥者。出其方治也。方意是調和氣血之滯。所謂通則不痛之輕劑也。下以大麥粥者。兼和其肝氣。而養心脾。故癰膿亦主之。
白話文:
這個處方同時具備攻擊病邪與補益身體的功能。因此,它能夠治療寒疝及身體虛弱的狀況。有人可能質疑羊肉太過滋補,卻不知道孫真人提到羊肉能夠止痛並有助於產婦分娩,古人的教導明確可依,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談及當歸生薑羊肉湯的方子(詳見於寒疝的治療部分)。
(然而疼痛也有不屬於體虛的情況,這點不容忽視。)產後腹部疼痛,(如果沒有煩躁不安的感覺,那是中氣虛弱而寒氣作祟。但現在的症狀是)煩躁、(氣機壅塞而)胸悶、(脾胃不和導致)無法安睡,(這是因為熱氣向下鬱結而阻礙了氣機上升。)這種情況下應以枳實芍藥散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是針對腹部疼痛且伴有煩躁、胸悶、無法安睡的症狀所提出的治療方案。該方劑的用意在於調和氣血的滯塞,屬於緩解疼痛的輕度藥方。服用此方之後,再輔以大麥粥,可以一併調和肝氣,滋養心脾,對於癰疽的治療也有所助益。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熱灼血乾。)腹中有瘀血。(其痛)著(於)臍下。(非枳實芍藥所能治也。)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此為痛著臍下。出其方治也。意者病去則虛自回。不必疑其過峻。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三十個),䗪蟲(二十枚去足熬)
白話文:
【枳實芍藥散方】
成分:枳實(烤至黑色但不過度),芍藥(兩者等量)
製法與用法:將上述兩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方圓寸匕的量,每日三次。配合大麥粥一起服用,能幫助治療癰疽化膿的情況。
老師說:對於產後婦女腹部疼痛,應當使用枳實芍藥散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這可能是由於(熱邪煎熬導致血液乾涸),腹腔內積有瘀血,(疼痛集中在)肚臍下方,(這就不是枳實和芍藥能夠治療的了)。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下瘀血湯來治療,同時也能解決月經不調的問題。
這裡提到的是針對肚臍下方疼痛的治療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病狀的解除,身體自然會恢復,無需過度擔心藥方的強烈性。
【下瘀血湯方】
成分:大黃(三兩)、桃仁(三十粒)、乾地龍(二十條,去腳,炒過)
此方針對祛除體內瘀血。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張石頑云。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
(然亦有不可專下其瘀者。不可不知。)產後七八日。無(頭痛發熱惡寒之)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治者。不外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是胃家之實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之時。其)更倍發熱。(至)日晡時煩躁者。
(又胃熱之驗也。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若)不食。(則已而。)食。(入)則(助胃之熱為)譫語。(又胃熱之驗也。然又有最確之辨。晝。陽也。夜。陰也。若病果在陰。宜晝輕而夜重。今)至夜(間。應陽明氣衰之時。而)即(稍)愈。(其為胃家之實熱。更無疑也。
白話文:
取上述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四粒藥丸。使用一升酒來烹煮這些藥丸,取八合的藥酒,一次服用完畢。服藥後,會有類似新鮮血液排出,色如豬肝。(張石頑提到,加入蜂蜜是為了緩和大黃峻烈的作用。)
然而,也有情況不適合單純地下行排除瘀血,這點必須瞭解。產後約七八天,如果沒有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太陽經證狀,但小腹部堅硬疼痛,這是惡露未排乾淨所致。(治療方法不外乎是排除瘀血,但是)如果伴有便祕、煩躁、發熱的症狀,且脈象略顯實象,(這屬於胃的實熱狀況。因為陽明經在下午申酉戌時最旺盛,)到了傍晚時分發熱更加劇烈,並感到煩躁,
(這進一步證明瞭胃熱的現象。食物進入胃中,有助於陽氣生長,假使)不吃東西,(情況可能暫時緩解,但一旦)進食,(就會)助長胃中的熱邪而出現胡言亂語,(這也是胃熱的證據之一。然而,還有一個非常確切的辨別方法:白天屬陽,夜晚屬陰,如果病狀真的在陰分,理應白天症狀較輕,晚上加重。但現在我們看到)到了夜晚,本應是陽明胃氣衰退的時刻,病情卻(稍微)好轉,(這樣看來,的確是胃家實熱的狀況,毫無疑問。)
)宜大承氣湯主之。(蓋此湯熱與結兼祛。以陽明之)熱在裡。(少腹之)結在膀胱也。
此言血雖結於少腹。若胃有實熱。當以大承氣湯為主。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此條至夜即愈四字。為辨證大眼目。蓋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觀下節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以此數句而對面尋繹之。便知至夜則愈。知其病不專在血也。
產後(中)風續續。數十日不解。(似不應在桂枝證之例矣。然)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皆桂枝本證。中惟一證)心下悶。(邪入胸膈。為太陽之裡證。其餘)乾嘔汗出。(俱為桂枝證例中。本有之證。是桂枝證更進一層。即為陽旦證。桂枝稍為加增。即為陽旦湯。病)雖久。(而)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白話文:
應使用大承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因為此方能夠同時清除熱毒與積結,針對)陽明經中的熱邪內陷以及(少腹部位)膀胱的瘀結狀況。
這段話說明,即便血液在少腹部位已經形成瘀結,但如果胃中有實質性的熱邪存在,就應該首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只單純處理血瘀問題而忽略了胃中的熱邪,那麼即便血塊得以消除,熱邪也不會根除,並且血瘀可能也不易完全消失。這裡特別提到的“至夜即愈”四個字,是辨別病症關鍵所在。白天屬陽,主要影響氣分;夜晚屬陰,則與血相關。從下文提到的婦人傷寒發熱,經期恰好來臨,白天意識清醒,而到了晚上則胡言亂語,如同見到鬼魅的症狀,可判斷為熱邪侵入血室。通過這些對比分析,可以明白為何病症到夜晚就會好轉,這表明病源不僅僅侷限於血。
對於產後遭受風邪,症狀持續數十日未見好轉的情況,(看似不應歸於桂枝湯的適用範圍,但出現)輕微頭痛、畏寒及間歇性發熱等症狀(均符合桂枝湯的典型表現,其中唯一的異常是)胸口鬱悶感(表示邪氣已入侵胸膈,屬於太陽經更深入的層次。至於)乾嘔和出汗(這些也都是桂枝湯證狀中常見的),這顯示桂枝湯的證狀進一步發展,即成為陽旦證。即便病情拖延已久,只要陽旦證的特徵依然存在,就可以給予陽旦湯進行治療。
張石頑云、舉此與上文承氣湯為一表一里之對子。蓋不以日數之多。而疑其無表證也。
愚按、此言產後陽旦證未罷。病雖久而仍用其方也。傷寒論太陽篇。有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之句。言因者。承上病證象桂枝。因取桂枝湯之原方也。言增桂者。即於桂枝湯原方外。更增桂枝二兩。合共五兩是也。言加附子參其間者。即於前方間。參以附子一枚也。孫真人於此數句。
未能體認。反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後人因之。至今相沿不解。甚哉。讀書之難也。然此方傷寒論特筆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與桂枝加附子湯之治遂漏者。為同中之異。而亦異中之同。蓋止汗漏者。匡正之功。令出汗者。驅邪之力。泛應曲當。方之所以入神也。上節裡熱成實。
白話文:
張石頑指出,這與前文所提的承氣湯形成了一表一裡的對照。即便病程時間長,也不應因日數多就懷疑不存在表證。
我認為,這裡的意思是說產後若陽旦證狀仍未消退,即使病已持續一段時日,依然適用該方劑進行治療。在《傷寒論》的太陽病篇章中,有提到根據病情需要加入附子,並調整桂枝的用量以促進發汗。這裡的「因」,是指接續前文所述的病徵類似桂枝湯適應症,因而採用桂枝湯的基本配方;「增桂」則是指在桂枝湯原有基礎上再增加二兩桂枝,總計使用五兩桂枝;而「加附子參其間」,就是在原方中加入一枚附子。然而,孫思邈對於這些敘述的理解有所偏差,錯誤地將桂枝湯加入黃芩稱為陽旦湯,此誤解後被後人沿襲,至今仍有人不解其真意。可見,精確閱讀古籍實屬不易。然而,《傷寒論》特別標注此方用於「令汗出」,這是極其關鍵的一點。它與桂枝加附子湯治汗漏的作用,在相同之中有差異,而在差異中又有相通之處。制止汗漏是為了調整身體機能,促使出汗則是為了驅逐病邪,藥方能靈活應對各種情況,這正是其神奇之處。上一節提到了裡熱已結實的狀況。
雖產七八日。與大承氣湯而不傷於峻。此節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此中之奧妙。難與淺人道也。丹溪謂產後惟大補氣血為主。其餘以末治之。又云、芍藥伐生生之氣。此授庸醫藏拙之術以誤人。不得不直斥之。頭疼惡寒。時時有熱。自汗。乾嘔。俱是桂枝證。
而不用桂枝湯者。以心下悶。當用桂枝去芍藥湯之法。今因產後亡血。不可徑去芍藥。須當增桂以宣其陽。汗出至數十日之久。雖與發汗遂漏者迥別。亦當借桂枝加附子湯之法。固少陰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發汗之中。此所以陽旦湯為絲絲入扣也。
白話文:
雖然生產已經七八天了,使用大承氣湯並不會因為藥性峻猛而造成傷害。這段文字表明,即使外感邪氣未解,持續數十天之久,使用陽旦湯也不必擔心會導致正氣耗散。其中的深奧道理,難以向學識淺薄的人解釋清楚。丹溪認為,產後治療應主要以大補氣血為主,其他症狀則次要處理。他又說,芍藥會戕害生機,這是提供給庸醫用以掩飾無能而誤導人的手法,必須直接指責。頭痛、畏寒、時常發熱、自汗、乾嘔,這些都是桂枝湯的適用症狀。
然而不用桂枝湯的原因,在於心下感到鬱悶,此時應採用桂枝去芍藥湯的原則。但考慮到產後失血的情況,不能直接去掉芍藥,而應該增加桂枝的份量以宣通陽氣。出汗持續數十天,雖然與一般出汗不止的情況不同,也應借鑑桂枝加附子湯的方法,來鞏固少陰之根基以止汗。並且,止汗的過程就在發汗的治療過程中實現,這就是陽旦湯能夠精準對症的原因。
陽旦湯方(坊本俱作桂枝湯加黃芩。今因傷寒論悟出。是桂枝湯增桂加附子。)
(前以痙病為產後三大綱之一。然痙病皆由起於中風。今以中風將變痙而言之。)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此病在太陽。連及陽明。而產後正氣大虛。又不能以勝邪氣。誠恐變為痙證。以)竹葉湯主之。
此為產後中風。正虛邪盛者。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方中以竹葉為君者。以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甚則灼筋而成痙。故於溫散藥中。先以此而折其勢。即杜漸防微之道也。(次男元犀按。太陽之脈。上行至頭。陽明脈過膈上覆於面。二經合病。多加葛根。)
白話文:
陽旦湯方(一般的書籍都記載為桂枝湯加上黃芩,但根據《傷寒論》的理解,實際上是桂枝湯增加桂枝並加入附子所組成。)
先前提過痙病作為產後三大主要病症之一,然而痙病通常源於中風。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產後中風可能轉變為痙病的情況。如果產後出現中風,症狀有發熱、臉色鮮紅、喘息以及頭痛,(這表示病情影響到太陽經,甚至牽扯到陽明經,加之產後體質極度虛弱,無法有效抵抗外邪,因此有轉變成痙病的風險,)應該使用竹葉湯來治療。
這是針對產後中風,身體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的情況,所提出的補益正氣、驅散邪氣的方劑。方中以竹葉作為主藥,因為風屬陽性邪氣,若不及時解除,可能會進一步轉化為熱邪,熱勢過盛則會灼燒筋脈導致痙攣。所以在使用溫和散寒的藥物同時,先用竹葉來遏制邪氣的趨勢,這正是預防疾病惡化的策略。(次男元犀註解:太陽經脈向上行至頭部,陽明經脈越過膈膜向上覆蓋面部,當這兩條經脈同時受病時,多會加上葛根這味藥。)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一本作入)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張石頑云、附子恐是方後所加。治頸項強者。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溫經散寒。揚去沫者。不使辛熱上浮之氣。助其虛陽上逆也。
白話文:
竹葉湯配方如下:
材料: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炮附子一枚、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製作與用法:將上述十種材料加入十鬥水中,煎煮至剩下二升半的液體。分成三份,溫熱後服用,服用後需蓋被讓身體出汗。如果症狀中有頸項僵硬的情況,可使用一整枚大附子,破碎至豆粒大小加入藥中。在煎藥過程中應撇去浮沫。若服用時出現嘔吐情形,可額外加入洗淨的半夏半升。
張石頑指出,附子可能是根據具體病情而後加的藥物,特別適用於治療因邪氣滯留太陽經絡,導致筋脈收緊、影響頭頸活動的情況。使用附子能溫暖經絡、驅散寒氣。撇去藥液上的浮沫是為了避免辛熱之性過度上升,造成虛陽上逆的副作用。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婦也。言乳汁去多。則陰血不足。而胃中亦虛。內經云、陰者。中之守也。陰虛不能勝陽。而火上壅則煩。氣上越則嘔。煩而亂。則煩之甚也。嘔而逆。則嘔之甚也。病本全由中虛。然而藥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蓋中虛而至為嘔為煩。則膽腑受邪。
煩嘔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煩止嘔者為君。胸中陽氣不用。故以桂甘扶陽。而化其逆氣者為臣。以石膏涼上焦氣分之虛熱為佐。以白薇去表間之浮熱為使。要知煩亂嘔逆。而無腹痛下利等證。雖虛。無寒可疑也。妙在加桂於涼劑中。尤妙在甘草獨多。意謂散蘊蓄之邪。復清陽之氣。
白話文:
婦女哺乳期間若感到乳房空虛,伴有心煩意亂、嘔吐及胃部不適,可使用竹皮大丸來調理,以達到安中益氣的效果。
徐忠可指出,這裡所指的「乳」是指正在哺乳的婦女。哺乳過程中乳汁大量流失,可能導致陰血虧虛,進而影響到胃部也呈現虛弱狀態。《內經》中有言,陰代表身體內部的守護力量。當陰分虛弱無法剋制陽氣時,會導致心火上炎而出現煩躁感,氣機上逆則引發嘔吐。所謂「煩亂」是指煩躁異常,「嘔逆」則是嘔吐嚴重的狀態。該病症根本上是由中氣虛弱引起。
治療上選用竹茹、桂枝、甘草、石膏和白薇組成的竹皮大丸。由於中氣虛弱導致嘔吐、煩躁,這與膽腑受邪有關。
在方中,竹茹因能消除煩躁、止嘔而被用作君藥;由於胸中陽氣運行不暢,桂枝與甘草相配,既能助陽又可調理上逆之氣,充當臣藥角色;石膏則用以清涼上焦因虛所致的熱象,作為輔助;白薇則能清除表層浮熱,擔任使者角色。值得留意的是,患者雖有煩躁、嘔吐及胃部不適,但若無腹痛、瀉瀆等其他症狀,則可推斷雖虛但無明顯寒象。此方精妙之處在於於寒涼藥物中加入桂枝溫陽,更巧妙的是重用甘草,目的在於驅散蓄積的病邪,同時恢復身體的正常機能與氣機。
中即自安。氣即自益。故無一補劑。而反注其立湯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喘加柏實。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氣最清。故能益金。潤肝木而養心。則肺不受爍。喘自平也。有熱倍白薇。蓋白薇能去浮熱。故小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云。汗多熱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
名曰二加龍骨湯。則白薇之能去浮熱可知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白話文:
當身體達到平衡狀態時,自然會感到舒適並增強氣血。因此,無需特別使用補藥,而這正是創立「安中益氣湯」的初衷。其中的「竹皮大丸」真是神奇。若伴有喘息,可加入柏樹實,因柏樹朝向西方,吸收了最清淨的西方氣息,能夠增強肺金之力,滋潤肝木並調養心臟,從而讓肺部免受損傷,喘息自然平息。若出現熱象,則加倍使用白薇,因為白薇能清除表層熱氣。正如《小品方》中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所說,若出汗多且熱氣浮於表面,可去掉桂枝,添加白薇和附子各三分,此方被稱為「二加龍骨湯」,由此可見白薇清除表熱的功效。
竹皮大丸方
成分:生竹茹、石膏(各六克)、桂枝、白薇(各三克)、甘草(二十一克)
將上述五味藥材磨成細末,與大棗肉混合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每次一丸,夜晚加服兩次。若感到熱象明顯,加倍使用白薇;若兼有煩躁喘息,則增加柏樹實三克。
(凡下利病。多由濕熱。白頭翁之苦以勝濕。寒以除熱。固其宜也。而)產後下利虛極。(似不可不商及補劑。但參朮則恐其壅滯。苓澤則恐其傷液。惟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誠為對證。方中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滋潤去風。即所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為大補。彼治利而好用參朮者。當知所返矣。)
此為產後下利虛極者。而出其方治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白話文:
所有腹瀉的疾病,很多是由於濕熱所致。白頭翁的苦味可以克服濕氣,寒性能夠清除熱度,因此非常適合用來治療。然而,產後腹瀉且身體虛弱到極點的情況下(,看似不能不考慮使用補益藥物。但是用人參和白朮恐怕會造成淤滯,茯苓和澤瀉又怕會損傷體液。只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最爲適宜。(這個方子中的甘草,性甘涼能清中焦熱氣,同時也能補中;阿膠滋潤能驅風,同時又能和血。用這來治療腹瀉,同時也是大大的補益。對於那些在治療腹瀉時偏好使用人參和白朮的人,應該知道要調整做法了。)
這是針對產後腹瀉且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所提出的方劑和治療方法。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藥方如下: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六克),秦皮、黃連、黃柏(各九克)。
上六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未離產所。尚)在(於)草蓐。自發(去衣被)露(其身體而)得(微)風。(亡血之後。陽邪客入。則)四肢苦煩熱。(然此證當辨其頭之痛與不痛。若)頭痛者。(是風未全變為熱。)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頭不痛但煩者。(則已全變為熱矣。熱盛則蟲生。勢所必至。以)此湯主之。
按附方者。金匱本書闕載。而千金外臺等書載之。其云出自金匱。後人別之曰附方。
白話文:
上方六味藥材,使用七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下二升半時,再加入膠類成分,使其完全溶解。將煎好的藥液分作三次,溫熱後服用。
附錄方劑:
千金三物黃芩湯,適用於產後女性,仍在休養期間,因脫去衣物導致身體受風寒而略感風邪,特別是在失血體虛之際,易使陽性病邪乘機入侵,引起四肢感到煩躁發熱。此病症需區分頭痛與否:若伴有頭痛,表示風邪尚未完全轉化為熱邪,可給予小柴胡湯以解除病狀;倘若僅感到煩躁而不頭痛,則表明風邪已完全轉化為熱邪,熱勢旺盛易滋生內熱痰濕,此時應以此湯劑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附方是指《金匱要略》原著中未收錄,而見於《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其他醫書中的方劑,這些方劑雖稱源自《金匱要略》,實則為後人增補,故稱之為「附方」。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當歸(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白話文: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這三味藥材加在一起,用六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溫熱後分兩次服用,每次一升,能幫助排出體內寄生蟲。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用於治療產後身體虛弱不足的婦女,症狀如腹部持續刺痛、呼吸短促、小腹緊繃疼痛甚至牽連到腰背部,以及飲食困難等。產後一個月內,每日服用四至五劑效果最佳,能使身體快速恢復強壯。
此方包含當歸四兩、桂枝三兩、生薑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將這六味藥材用水十升煎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服,一天內喝完。若體質非常虛弱,可加入飴糖六兩,在湯劑完成時融入並加熱使糖溶解。如果出血過多,包括崩漏或內出血不止,則再加入乾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共八味藥材,待湯劑完成時再加入阿膠。若沒有當歸,可用川芎替代;若沒有生薑,可用乾薑替代。
徐忠可云、後虛羸不足。先因陰虛。後並陽虛。補陰則寒凝。補陽則氣壅。後天以中氣為主。故治法亦出於建中。但加當歸。即偏於內。故曰內補當歸建中湯。謂腹中刺痛不止。血少也。吸吸少氣。陽弱也。故將桂枝生薑當歸之辛溫。以行其營衛之氣。甘草白芍以養其脾陰之血。
而以飴糖大棗峻補中氣。則元氣自復。而羸者豐。痛者止也。然桂枝於陰陽內外。無所不通。尤妙得當歸善入陰分。治帶下之疾。故又主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蓋帶下病去。而中氣自強也。曰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謂宜急於此調之。庶無後時之嘆。然藥味和平。
白話文:
徐忠可說,身體日漸虛弱無力,起初是因為陰液虧虛,隨後連帶陽氣也變得虛弱。若單純補陰,可能會導致寒氣凝結;若單純補陽,則可能使氣機壅滯。後天生命力的維繫主要依賴中氣,因此治療方法基於建立中氣為主,加入當歸後,療效更偏向內部調理,所以稱為「內補當歸建中湯」。這裡指的是腹部刺痛不止,是血液虧少的表現;呼吸短促,力氣虛弱,這是陽氣不足的症狀。因此使用桂枝、生薑、當歸的辛溫特性來疏通營衛之氣,同時用甘草、白芍來滋養脾胃陰血。
另外,通過使用飴糖和大棗強力補充中氣,能使元氣自然恢復,體弱者逐漸壯實,疼痛得以緩解。桂枝對於調和陰陽、內外都能發揮作用,特別是配合當歸,當歸能良好地滲透到陰分,治療白帶異常等病症,也因此能有效緩解小腹緊張疼痛甚至牽扯到腰背部,以及飲食困難的情況。因為一旦白帶問題得到解決,中氣自然會增強。他提到,產後約一個月內,服用四五劑此方效果最佳,強調應趁早調理,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此方藥性平和,適宜食用。
可以治疾。可以調補。故又曰令人強壯宜。其云大虛加飴糖。以虛極無可支撐。惟大甘專於補脾。脾為五臟六腑之母。止此一條。可以得其生路也。其去血過多。崩傷內衄。加乾地黃阿膠。以其所傷原偏於陰。故特多加陰藥。非產後必宜用地黃阿膠也。
白話文:
能夠治療疾病,也能夠調整補養身體,因此又說適合用來使人變得強健。文中提到,如果體質非常虛弱,可以添加麥芽糖,因為在極度虛弱無法支撐時,大量甘味的藥物能專注於補益脾胃,而脾胃被視為人體五臟六腑的根本,通過這方法可以找到恢復健康的途徑。對於失血過多、月經崩漏或內部出血的情況,建議加入乾地黃和阿膠,這是因為這些情況通常損傷了體內的陰分,所以特別增加滋陰的藥物,並非指所有產後情況都必須使用乾地黃和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