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兩手)諸(部。俱見)浮數(之)脈。(浮主表。數主熱。若表邪)應當發熱。(今不發熱。)而反灑淅惡寒。(必其氣血凝滯。即經所謂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若有痛處。(更明明可驗。然而癰者。壅也。欲通其壅。)當(以麻黃荊芥之類。

透)發其(凝滯之)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毒已聚。)為有膿。不熱者。(毒不聚。)為無膿。

此言癰之所由成。而並辨有膿無膿也。言外見癰之已成者。欲其潰。未成者。託之起也。內外原不分科。分之者。以針砭刀割熏洗等法。另有傳習諳練之人。士君子置而弗道。然而大證。斷非外科之專門者。所能治也。薛氏醫按。論之最詳。然以六味丸八味丸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六君子湯異功湯逍遙散等劑。

白話文:

兩手各部位出現浮數脈象,浮脈表示病在體表,數脈意味著體內有熱。按理說,如果有表邪應當會發熱,但病人卻沒有發熱,反而感到寒冷戰慄。這種情況可能是氣血運行受阻,正如經典所說,營氣不暢,逆亂於肌肉紋理之間,就可能形成癰腫。如果陽氣過盛而營氣不暢,就會發展爲癰。如果有疼痛的地方,更是明顯的證據。對於癰這種堵塞狀況,必須使其通暢。因此,應當使用麻黃、荊芥這類藥物來疏通被阻滯的癰腫。

老師說:對於各種癰腫,要判斷是否有膿,可以用手覆蓋在腫塊上,如果感覺發熱,說明毒邪已聚集,代表有膿;如果不熱,則表示毒邪未聚集,無膿。

這是在講述癰腫形成的原因,並說明如何辨別是否有膿。從這段話中還可以理解,對於已經形成的癰腫,希望它能潰破排出膿液;而對於未完全形成的,希望能通過治療促使它消散。傳統上內外科並未嚴格區分,之所以後來分開,是因爲針刺、砭石、手術切割、燻洗等方法需要專門學習和熟練掌握,一般讀書人不涉及這些。但實際上,很多嚴重的病症,並非普通外科醫生能夠治療。

薛氏醫書對此有詳細論述,推薦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六君子湯、異功散、逍遙散等方劑來調治。

出入加減。若潰後虛證頗宜。其實是籠統套法。於大證難以成功。金匱謂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惡寒者。以衛氣有所遏而不出。衛有所遏。責在榮之過實。止此數語寥廖。已寓癰腫之絕大治法。再參六經之見證。六經之部位。用六經之的方。無有不效。外科之專門。不足恃也。

腸癰之為病。(氣血為內癰所奪。不得外榮肌膚。故)其身(枯皺。如鱗)甲(之交)錯。腹皮(雖)急。(而)按之(則)濡。(其外雖)如腫狀。(而其)腹(則)無積聚。(其)身(雖)無熱。(而其)脈(則似表邪之)數。此為(營郁成熱。)腸內有癰膿。(以)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此癰之在於小腸也。)

白話文:

調整方劑中的藥物份量增減,特別適用於癰瘡破潰後出現虛弱症狀的情況,但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處理方法。對於較嚴重的病例,這種做法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金匱要略》提到,如果脈象浮數,病人理應發熱卻反而感到畏寒,這是因為衛氣受到阻滯而不能正常運行。衛氣受阻,原因在於榮氣過於充實。僅這幾句簡潔的描述,就已經蘊含了治療癰腫的重要原則。再結合六經辨證的表現和部位,使用針對六經的精確方劑,無不見效。因此,單純依賴外科治療並非萬全之策。

至於腸癰這種疾病,由於氣血被內癰所掠奪,無法充分滋養肌膚,導致病人的身體皮膚乾燥且皺褶,如同魚鱗交錯。腹部皮膚雖然緊繃,但按壓下去卻感覺柔軟。外表看似腫脹,實際上腹部並無硬塊積聚。病人本身雖無發熱現象,但脈搏卻呈現類似表邪的快速跳動,這是由於營氣鬱滯而產生熱象。此情況下,腸道內存在癰膿。治療上應以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方。(此種癰癥發生在小腸部位。)

此為小腸癰而出其方治也。敗醬一名苦菜。多生土牆及屋瓦上。閩人誤為蒲公英。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癰之在於大腸者。何如。大腸居於小腸之下。若)腫(高而)癰(甚)者。(逼處膀胱。致)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實非膀胱為害。故)小便(仍見)自調。(小腸為心之合。而氣通於血脈。大腸為肺之合。而氣通於皮毛。故彼脈數身無熱。而此則)時時發熱自汗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小腸癰的治療方法與藥方。內容如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使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共三味藥。將這些藥物搗碎成散狀,取方寸匕的量(約等於現在的2.74克),加入二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半,然後一飲而盡。服用後,小便應該會排出。

如果癰病位在大腸,情況又是如何呢?大腸位於小腸之下,若癰腫高起且病情嚴重,可能會迫近膀胱,導致小腹部脹滿不適,按壓時疼痛感類似尿路阻塞,但實際上並非膀胱本身問題,因此小便排泄仍維持正常。小腸與心相配合,其氣與血脈相通;大腸則與肺相配合,其氣與皮膚毛髮相通。因此,相比於脈搏快速但身體無熱的狀況,大腸癰的特徵是時常發熱並伴有自汗。

復惡寒。(再因其證而辨其脈。若)其脈遲緊者。(邪暴遏而營未變。為)膿未成。可下之。(令其消散。若其)脈洪數者(毒已聚而營氣腐。為)膿已成。(雖下之。亦不能消。故)不可下也。(若)大黃牡丹湯(不論癰之已成未成。皆可)主之。

此為大腸癰而出其方治也。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白話文:

再次感到寒冷。(接著根據病情來辨別脈象。如果)脈象遲緊,(表示邪氣猛然受阻而營氣尚未變化,此時)膿未成形,可以使用瀉下療法。(以便讓它消散。但如果)脈象洪數,(說明毒已經聚集且營氣腐敗,即)膿已經形成,(即便使用瀉下法,也無法消除,因此)不適宜使用瀉下療法。(至於)大黃牡丹湯,(不論癰瘡是否已成,都可)作爲主要治療方劑。

這是針對大腸癰所提出的方劑與治療方法。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云何。曰、(血與汗。皆陰也。微為陽弱。澀為血少。)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而)亡血(血亡而氣亦無輔。此脈微而又澀之)故也。(且奪血者無汗。此脈浮而不汗出之故也。)

此為金瘡亡血辨其脈也。

(凡一切)病金瘡。(統以)王不留行散主之。

此為金瘡出其總治之方也。

徐忠可云、此非上文傷久無汗之金瘡方。乃概治金瘡方也。故曰、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藋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復肌肉之生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

白話文:

將五種藥物混合,使用六升水進行煎煮,直至剩下一杯的量。接著,濾掉藥渣,加入芒硝後再次煮沸。然後一次性飲用此藥湯。如果體內有膿,應該會隨之下洩;倘若沒有膿,則可能會排出血來。

有人提問: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脈象浮而細且滯澀,按常理判斷是血液虧失的跡象。假設病人出汗,或者即便沒有出汗,這該怎麼理解呢?回答是:血液和汗水都屬於陰性物質。脈象細微代表陽氣不足,滯澀則顯示血量減少。假如身體有創傷或被刀斧所傷而流失血液(血液流失導致氣也失去支撐),這就是脈象既細微又滯澀的原因。(再者,失血之人不易出汗,因此脈雖浮但無汗出的情況也就得到瞭解釋。)

這是用來分辨由刀傷引起的失血狀況及其脈象的論述。

對於所有金屬利器造成的傷口(即金瘡),統一可以使用王不留行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提出了治療金瘡的通用方法。

徐忠可指出,這不是上文所述長期傷口無汗的金瘡專用方,而是適用於各種金瘡的通用方。因此說,凡是金瘡病例,都以王不留行散作為主方治療。王不留行藥性苦平,能夠疏通血脈,反而能幫助止住金瘡出血,緩解疼痛;蒴藋則能促進氣血流通,尤其擅長打通阻滯,而人體周身肌肉的調節與肺功能有關,桑根白皮對肺氣最有裨益,尤其是朝向陽面生長的根部,生命力更旺盛,有助於恢復肌肉的活力。因此,這三味藥材份量較多,作為方中的君藥。

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其胸中之陽。厚朴以疏其內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若有風寒。此屬經絡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孫男心蘭按。金瘡亡血者忌發汗。以陰傷故也。若偶感風邪。其人不省。仍宜以破傷風論治。勿泥於亡血之禁。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甘草(十八分),黃芩(二分),川椒(三分),厚朴(二分),乾薑(二分),芍藥(二分)

白話文:

王不留行散方的組成為:王不留行(在八月八日採摘十分)、蒴藋細葉(在七月七日採摘十分)、桑樹東南根的白皮(在三月三日採摘十分)、甘草(十八分)、黃芩(二分)、川椒(三分)、厚朴(二分)、乾薑(二分)、芍藥(二分)。此方中,甘草能解除毒素並滋潤榮養身體,尤其常作為輔助藥物。川椒和乾薑用來溫養胸中的陽氣,厚朴則用來疏通體內鬱結的氣機,黃芩和芍藥則幫助清除體內陰分的熱氣,作為輔佐。如果遇到風寒之邪侵犯經絡,屬於外來的病邪,可用桑皮來止瀉並調理肺氣,但因其不能驅除外邪,所以不建議單獨使用。(孫男心蘭註記:對於金創失血的患者應避免發汗,因為這會進一步損傷陰液。假如偶然感受風邪而意識不清時,仍然應該按照破傷風的治療原則來處理,不必拘泥於失血後禁忌發汗的規定。)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藋桑皮三味。燒灰存性。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枳實得陽明金氣以制風。稟少陰水氣以清熱。又合芍藥以通血。合桔梗以利氣。而尤賴雞子黃之養心和脾。取有情之物。助火土之臟陰。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白話文:

取上述九味藥材,其中王不留行、蒴藋、桑皮這三味,需燃燒成灰並保持原有藥性,再分別搗碎並過篩,然後混合調製成粉末。服用時取方寸匕的量,小傷口可直接撒上藥粉,大傷口則僅口服。產後的婦女也可服用此藥。

排膿散方

成分包括: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將這三味藥材搗碎成散狀。取一枚雞蛋黃,使其與藥散量相等,搓揉混合均勻後服下,每日一次。

枳實得陽明胃經的金氣以剋制風邪,又承少陰腎經的水氣以清熱,再配合芍藥疏通血液,桔梗暢利氣機,特別依賴雞蛋黃滋養心臟與脾胃的功效。選用動物性的雞蛋黃,有助於補益心火與脾胃的陰液,作為排出膿液及化解毒素的根本。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氣血和營衛之劑。

浸淫瘡。(留流不已。俗名棉花瘡楊梅瘡惡癘之類。)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以其從內走外也。)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以其從外走內也。)浸淫瘡。(以)黃連粉主之。(方未見)

此為浸淫瘡出其方治也。方未見。疑即黃連一味為粉。外敷之。甚者亦內服之。諸瘡痛癢。皆屬心火。黃連苦寒瀉心火。所以主之。余因悟一方。治楊梅瘡棉花等瘡甚效。連翹蒺藜黃耆金銀花各三錢。當歸甘草苦參荊芥防風各二錢。另用土茯苓二兩。以水煮湯去滓。將此湯煮藥。

白話文:

排膿湯方的組成為: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薔一兩、大棗十枚。將這四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直至剩下一升,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五合,一天服用兩次。此方具有促進氣血運行和調和身體防禦功能的作用。

對於一種稱為「浸淫瘡」的疾病(特徵為持續流膿,俗稱棉花瘡或楊梅瘡等惡性潰瘍),若病情從口腔開始並向四肢蔓延的,可以治療(因為病勢由內往外發展);反之,如果從四肢往口腔方向蔓延的,則較難治療(因為病勢由外往內侵襲)。對付這種「浸淫瘡」,應使用黃連粉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具體藥方未見)。推測是單純使用黃連研磨成粉,外用於患處,情況嚴重時也可內服。

此處提及了治療「浸淫瘡」的方劑原則,雖然具體藥方未見,但可理解為黃連是關鍵成分。此外,我想到另一個對治療楊梅瘡、棉花瘡等非常有效的方子:連翹、蒺藜、黃耆、金銀花各三錢,當歸、甘草、苦參、荊芥、防風各二錢,以及土茯苓二兩。使用方法是先用水煮土茯苓,去渣後,再用此液煎煮上述藥材。

空心服之。十日可愈。若系房欲傳染者。其毒乘腎氣之虛。從精孔深入中腎。散於衝任督脈。難愈。宜加龜板入任。生鹿角末入督。黃柏入沖等藥。並先用黑牽牛制末。作小丸。和燒褌散。以土茯苓湯送下。令黑糞大下後。再加前湯如神。

白話文:

空腹服用此藥,十天左右即可痊癒。如果是因性行為感染的病例,病毒會趁著腎氣虛弱之際,通過精孔深入影響到腎臟,進而擴散到衝脈、任脈和督脈,治療起來較為困難。這時應該在藥方中加入龜板以滋補任脈,生鹿角磨成粉末以強壯督脈,以及黃柏來調理衝脈等藥物。並且,一開始先使用黑牽牛磨成細末,製成小藥丸,配合燒褌散一起服用,以土茯苓湯送服。待服用後出現黑色糞便大量排出後,再接續服用之前的湯藥,療效將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