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黃癉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者。風與濕合而不去。)非(若疼痛之)中風。(所以然者。風得濕而變熱。濕應脾而內行。是以)四肢(不疼痛而)苦煩。脾(病者。)色必黃。(脾以其所)瘀(之)熱以(外)行。(則肢體面目盡黃矣。)

此以寸口脈而言黃癉初時之病因也。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胃)熱則消穀。緊則為寒。(脾寒遇)食即為滿。(滿者必生濕。是胃熱而脾濕。為黃癉之病源也。)尺脈浮為(風)傷(於)腎。趺陽脈緊為(寒)傷(於)脾。(是腎得風生熱。脾得寒生濕。為黃癉之病源也。凡)風(熱與)寒(濕)相搏。

白話文:

寸口脈象浮且緩,浮脈象意味著風邪存在,緩脈象則表示有痹症。痹症的情況是風邪與濕氣結合而不易排除,這並不像一般會感到疼痛的中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風邪遇濕轉化為熱,而濕氣又與脾胃機能相關,向內滲透,因此四肢雖不疼痛,卻會感到煩躁不適。當脾胃出現問題時,面色通常會呈現為黃色。脾胃積蓄的熱能向外散發,就會導致肢體和麪部都變得黃疸。

這是根據寸口脈象來說明黃疸初期的病因。

趺陽脈搏動緊張且數急,數急代表有熱象,胃中有熱會促使食物消化加速;緊張則顯示寒象,當脾胃虛寒遇到進食就會感到脹滿,這種脹滿往往伴隨著濕氣產生,可見胃熱與脾濕共同構成了黃疸的病源。尺脈浮起,意味著風邪傷及腎臟;趺陽脈緊,則反映寒氣傷害到脾胃。這樣一來,腎因風邪而生熱,脾胃因寒氣而生濕,風熱與寒濕相互交織作用, 就是黃疸病的根源所在。

(其氣必歸脾胃。脾胃者。倉廩之官也。)食谷即(助其熱而為)眩。穀氣(瘀而)不消。(則)胃中苦濁。濁氣(自當)下流。(若小便通。則濁隨溺而去。今)小便不通。(則濁雖下流。而不外出。於是)陰(臟)被其寒。(而客)熱流(入)膀胱。(膀胱為太陽。統主一身之肌表。

故)身體盡黃。名曰谷癉。(以病雖始於風寒。而實成於穀氣也。)

此言趺陽脈以明胃熱脾寒鬱而成癉。又言腎脈浮。趺陽脈緊。為腎熱脾寒。亦能鬱而成癉。又歸於膀胱之不化氣。以膀胱主一身之肌表。不化氣。則濕熱無去路。而亦成癉。其病雖有各經之不同。而總以脾胃為主。故以谷癉結之。

白話文:

其病氣必定影響到脾胃,脾胃如同身體的倉庫,負責消化吸收。進食後會助長體內熱氣而引發眩暈,而食物如果無法正常消化,就會導致胃中充滿混濁物。這些混濁物理應往下通過小便排出,但若小便不通,混濁物就會積在體內。這樣一來,髒腑受到寒氣影響,而多餘的熱氣則流入膀胱。膀胱屬於太陽經,主管全身的肌肉及表皮。

因此,身體會呈現出泛黃的症狀,這種病稱為「谷疸」。雖然病因初始於風寒,實際上是因穀物消化不良所引起。

這裡說明趺陽脈可顯示胃熱脾寒交阻而形成癉病,另外提到腎脈浮、趺陽脈緊代表腎熱脾寒,同樣能導致病氣鬱結形成癉病。問題還涉及到膀胱無法正常氣化,由於膀胱主管全身肌表的調節,氣化失常會讓濕熱無處排放,進而形成癉病。各種不同的經絡雖有各自的病理表現,但根本上都是以脾胃功能失調為主,因此總結為「谷疸」這個病名。

額上(心之部也。腎邪重而水色見於火部。故)黑。(腎熱上行。而通於心。則)微汗出。(手心名勞宮。屬心。足心名湧泉。屬腎。腎虛不能配火。水火未濟。則)手足中熱。(酉主腎。腎虛。則其熱)薄暮即發。膀胱(為腎外腑。腎病。則外腑必)急。(腎虛不能攝水。

則)小便自利。(此得之房勞過度。熱從腎出。故)。名曰女勞癉。(至)腹(滿)如水狀。(脾腎兩敗。)不治。

此為女勞癉而另言其證也。

(脾雖黃色。有因於酒者。酒多濕而性陽。故傷在上焦。心為酒所困。則)心中懊憹而熱。(熱內蓄。則)不能食。(熱上衝。則時)時欲吐。(酒氣熏心。而味歸脾胃而作黃。)名曰酒癉。

白話文:

額頭部位(與心臟相關。當腎臟有邪氣且較重時,會在心臟對應的火部呈現水色的黑色。因此)會顯得黑。(若腎臟有熱氣上行,並且)稍微出汗。(手掌心稱為勞宮,與心臟相聯;腳掌心稱為湧泉,與腎臟相聯。如果腎臟虛弱無法與心火相配合,水火無法調和,則)手腳中心會感到熱。(下午到傍晚為酉時,與腎相應。腎虛時,其)熱狀會在傍晚時發作。膀胱(作為腎之外腑,當腎有病時,)必然會緊張。(腎虛無法控制水分,

就會)自然而然地頻繁小便。(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熱由腎而出的緣故。)這種情況稱為女勞癉。(病情進展到)腹部(脹大)像充滿水的狀態。(這代表脾和腎都嚴重受損,)無法治療。

這裡是針對女勞癉進一步描述其症狀。

(雖然脾臟問題通常表現為面色發黃,但飲酒過多也可能導致此現象。酒性濕且偏熱,故容易損傷上焦,使得)心臟受阻而感到煩躁且有熱感。(熱氣積蓄內部,)因而沒有食慾。(熱氣向上衝擊,)時常想嘔吐。(酒精薰蒸心臟,其味道影響脾胃而引起黃色。)這種情況稱為酒癉。

此言酒癉之證也。

(癉病屬實者多。而屬虛亦復不少。)陽明病(實者脈必數。今竟)脈遲。(其胃弱可知。胃弱則化谷不速。)食難用飽。飽則(不運。火聚而)發煩。(胃中填塞。上下俱阻。清者阻於上升。則)頭眩。(濁者阻於下降。則)小便必難。此(因穀氣鬱而生熱。而非胃有實熱。察其病勢。)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以)脈遲(為虛)故也。

此言胃虛欲作谷癉之證也。

(上言心中懊憹等證。酒癉之證。猶未備也。今且歷陳之。)夫病酒黃癉。(固屬上焦之病。而實不止於上焦也。水出高原。上焦濕熱既盛。其下)必小便不利。(然)其(有確切不可易之)候(曰)心中熱。(從心熱來。其小便不利。自不等於谷癉之小便不通。其)足下熱。(又不等於女勞癉之手足中熱也。)是其(為酒癉之的)證也。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的是酒癉(酒精引起的疾病)的症狀特徵。

一般來說,癉病多見實證,但虛證也不少見。對於陽明病(通常指消化系統的問題),如果是實證,脈象往往數快,但這裡提到脈搏遲緩,可見脾胃功能較弱,導致食物消化緩慢。因此,患者吃飽後會感到不適,因為胃的運化能力減弱,使得火氣積聚而引發煩躁感。同時,胃中的阻滯使得清氣無法上升,造成頭暈;濁氣無法下降,導致小便困難。這種情況是由於飲食積滯所產生的熱象,並非胃裡有實際的實熱病竈。根據病情發展,看似可能轉化為穀癉(類似消化不良引發的病症)。即便使用瀉下治療,腹部脹滿的狀況依然不見好轉,這是因為脈搏遲緩反映出了脾胃虛弱的狀態。

接下來講述的是因胃虛而可能轉化為穀癉的症狀。

先前提到了一些心煩等症狀,但對於酒癉的特徵還未完全說明,現在進一步詳述。患酒癉時,除了影響上焦(心肺部位),還會有其他表現。比如,上焦濕熱明顯時,常常伴有小便不暢的情況。確切的辨證特點在於:心中感到燥熱,這種情況下小便不暢與穀癉直接的小便不通有所區別;並且,腳下也會感到熱,這又和女性勞倦癉(一種特定的疲勞性疾病)中手腳內熱的表現不同。這些都是確認酒癉的關鍵特徵。

酒黃癉者。(以心中熱為正候。亦)或(有熱去於心。而)無熱。(無熱則心靖。心)靖(則其)言了了。(然亦有心中無熱。邪竟注於陽明。為)腹滿(為)欲吐。(又驗之)鼻燥。(則知其為陽明證無疑。夫腹滿宜下。欲吐宜越。因勢而利導之法也。今既腹滿。而且欲吐。

則可下而亦可吐。必須審)其脈浮者。(為邪近上。而)先吐之。沉弦者。(為邪近下。而)先下之。(亦在乎臨證而消息也。)

(上言無熱。吐下尚未可定也。若)酒癉心中熱。(而且有)欲吐(之意)者。(乘機)吐之(則)愈。

(上言可下。為無熱而腹滿者言也。若)酒癉(而心中熱。病在上而誤)下之。(則傷其下。其陽明之邪。乘下之虛。從支別入少陰。積漸而腎傷。故)久久為黑癉。(乙癸同源。肝病而)目青(腎病而)面黑。(然雖曰黑癉。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爍。)如啖蒜齏狀。

白話文:

患有酒黃癉的人,正常情況下會感到心中燥熱。(但有時候),即便熱感離心而去,並無熱象,心情就會平靜,這樣的人說話思路清晰。(然而也有時),即便心中無熱,邪氣卻直接影響到陽明經,導致腹部脹滿、想吐。(進一步檢查),如果發現鼻腔乾燥,就可以確定是陽明經的病狀了。腹部脹滿一般需要瀉下治療,想吐則適合催吐,這是根據病情順勢而為的治療策略。現在患者腹部脹滿又想吐,那麼既能瀉下也能催吐,但必須先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浮起,表示邪氣偏向上部,就應先進行催吐;若是脈象沈弦,表示邪氣偏向下方,就應先用瀉下的方法。這完全取決於實際診斷時的判斷。

前面提到無熱時,是否催吐或瀉下還不能確定。但如果酒黃癉患者心中有熱且伴有想吐的感覺,抓住時機進行催吐就能痊癒。

前面提過可瀉下的情況,是指沒有心中熱且腹部脹滿的情況。但如果酒黃癉患者心中有熱,病情本在上部卻錯誤地使用瀉下療法,這樣會損傷下部,使得陽明經的邪氣趁著下部虛弱,沿著分支進入少陰經,逐漸累及腎臟,長此以往就會形成黑癉。肝腎同源,因此肝有病眼睛會發青,腎有問題面色會變黑。雖然被稱為黑癉,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酗酒所致,心中如同吃了大蒜後的灼熱感。

(此於變證中。露出酒癉真面目也。腎虛。則陰火熬血。而為瘀血。瘀於裡。則)大便正黑。(血不榮於表。則)皮膚爪之不仁。(此絕類女勞癉。何以知其為酒癉也。然酒脈必浮。此雖因下而弱。要辨)其脈浮(中帶)弱(其色)雖黑(黑中仍帶)微黃。故知之。

此四節。言酒癉之相因為病。以補二條懊憹等證所未備也。

師曰。病黃癉。(濕熱也。濕淫於內。則煩喘胸滿。熱淫於內。則發熱口燥。今)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不用汗解之正法。而以)火劫(逼)其汗。(以熱攻熱。)兩熱(相搏)所得。然(使熱不與濕合。必不作黃。凡)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原不可以一下盡其法也。

白話文:

在變化的症狀中,這裡揭示了酒精性癥狀的真正面貌。當腎臟虛弱時,體內陰火灼燒血液,形成瘀血。瘀血積於體內,導致大便呈深黑色。血液無法滋養身體外表,因而皮膚和指甲會感覺遲鈍,這與女性勞累所致的癥狀非常相似。如何確定這是酒精所致而非其他原因呢?酒精成癮者的脈象通常浮動,即便因治療而變得虛弱,脈象中仍能辨別出浮中帶弱的特點,且面色雖然偏黑,但黑中隱含微微的黃色,這就是辨識的根據。

以上四段描述了酒精成癮所引發的各種疾病間的相互影響,作為對前文提及懊惱等症狀的補充說明。

老師說:患黃疸病(由濕熱引起,濕氣在體內滯留會造成心煩、喘息和胸部滿悶,熱氣在體內則引起發熱和口乾舌燥),如果出現發熱、煩躁口渴、胸部滿悶和口乾的症狀,這是因為患病時,未採取正確的發汗治療法(如使用自然出汗的方式),而是用火療強迫出汗(以熱迫熱),導致兩種熱邪交織作用的結果。然而,如果不是濕熱相合,就不會形成黃疸。一般來說,黃疸的形成源於濕氣,因此,單純使用瀉下法並不能完全治癒這種病。

須審其)一身盡發熱而黃。(而)肚熱。(視一身之熱為尤甚。是因火劫。而令火)熱(盡)在(於)里。(法)當下之。

此概言黃癉有因誤火而得之證。又辨其濕熱相合者。為癉病之常。獨熱在裡者。為癉病之變。使人分別論治也。

(癉病將成未成。必先見有一二證。而可卜之。凡病在裡。則)脈沉。(裡熱。則)渴欲飲水。(飲水多而)小便不利者。(水無去路。則鬱於裡而為濕。濕與熱合。交相蒸郁。)皆(可卜其)發黃。(脾之部位在腹。脾之脈絡連舌本散舌下。若)腹滿舌痿黃。(是脾有濕而不行矣。

又胃不和。則臥不安。若)躁不得睡。(是胃有熱而不和矣。濕熱相合。為)屬黃家。

白話文:

必須審查病人全身是否發熱且皮膚泛黃,特別是腹部感到熱度,且整體看來身體的熱度更為明顯。這是因為錯誤使用火療導致火邪內陷,使得熱力積聚在體內深處。治療上應當採取下法,以清除內部熱邪。

這裡大體說明瞭黃疸病症中,有因誤用火療而引發的情況。同時區分了濕熱相合為黃疸病常見類型,而僅熱邪內伏則為病情變化的情況,強調需根據不同特點來區別治療。

黃疸病將要形成但尚未完全表現時,通常會先出現一兩個預兆。一般來說,如果疾病位於體內深層,脈象會呈現沈澱;若體內有熱,病人會渴望喝水;喝了大量水後小便依然不暢通,這表示水液無法排出體外而在體內積聚成為濕氣,濕氣與熱邪相互燻蒸,這種情況往往預示著即將出現黃疸。因為脾臟位於腹部,其脈絡與舌根相連並散佈到舌下,所以當腹部脹滿、舌頭弛緩且泛黃時,可斷定是脾臟受濕而運化失常。

再者,胃部不和諧時,會導致難以安眠。倘若病人感到焦躁無法入睡,這顯示胃中有熱且功能失調。濕氣與熱邪相互結合的狀況,即屬於黃疸的病徵。

此三節。言黃之將成。欲人圖之於早。不俟其既成而藥之。意含言外。

(黃者。土之色也。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黃癉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蓋謂十八日脾氣王。而虛者當復。即實者亦當通也。)治之(者。當使其)十日以上(即)瘥。(不逾乎十八日之外。乃妙也。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劇為(土氣不能應期而王)難治。

此言黃癉之愈有定期。欲醫者期前而速治也。

按沈自南云、此取陽病陰和。陰病陽和為大綱也。十八乃三六。陰數之期也。十日二五。陽土之數也。黃癉乃濕熱鬱蒸。陽邪亢極。脾陰大衰。故治之須候一六二六三六。陰氣來復制火之期。而為定期。若至十日以上。土陰氣復則當瘥。而反劇者。乃脾陽亢極。陰氣化滅。故為難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意思是:在疾病轉變成黃疸之前,強調要盡早採取措施,不要等到病情完全形成才開始治療,意蘊深長且暗示預防的重要性。

(黃色象徵著土的顏色,而土在四季中的位置不固定,分別在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處於旺盛狀態,因此)治療黃疸病時,應該以十八天為一個療程。(這是因為第十八天時,脾胃機能最為旺盛,虛弱的體質應該會有所恢復,即使是實證也會得到疏通。)治療時,(期望在)超過十天後(病人)就能康復。(最好能在十八天之內見效,這樣效果最佳。如果超過了十八天,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這就表示(脾胃之氣未能如期旺盛),治療上會變得困難。

這是在說明黃疸病的痊癒有個固定的時間表,鼓勵醫者要在這個時間表之前盡早進行治療。

沈自南認為,這裡的關鍵在於調整陽性病症使之與陰性平衡,反之亦然。十八天是陰數的週期,而十天則代表著陽土的數量。黃疸病源於濕熱鬱結,陽邪過盛,導致脾胃陰氣大損。因此,治療時需根據陰氣恢復以剋制火氣的週期,即一六(六天)、二六(十二天)、三六(十八天)來設定療程。如果到了十天以上,脾胃的陰氣應該已經得到恢復而病情好轉,但倘若病情反而加劇,這表明脾胃的陽氣過於亢奮,陰氣衰竭,因此治療起來就會非常困難。

此雖非正解。亦互相發明。(癉病是鬱熱外蒸之象。)癉而渴者。(內熱更甚。內外交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熱從外宣。內之正氣自運。)其癉可治。發於陰部。(里為陰。裡氣之逆。)其人必嘔。(發於)陽部。(表為陽。表邪之盛。)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此以渴不渴別癉之難治可治。以嘔與寒熱。辨黃之在表在裡也。

(今試為癉病出其方。)谷癉之病。(其初多病寒熱。其)寒熱(作時。則)不食。(寒熱止時。即或時食。)食即(熱上衝而)頭眩。(內滯塞而)心胸不安。(濕瘀熱鬱不解。)久久(身面)發黃。為谷癉。(以)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這雖然不是最正統的解釋,但兩種觀點可以互補說明。(癉病是體內濕熱向外蒸發的表現。)如果患癉病且感到口渴,(表示體內火熱更嚴重,內外都受到病症影響),這種癉病較難治療;如果患癉病但不口渴,(意味著熱能往外散發,體內的正氣能夠自我調節),這種癉病較易治療。癉病如果發生在身體的下部(內部稱為陰,這裡指臟腑功能失調),病人通常會嘔吐;若癉病出現在身體的上部(外表為陽,這裡指肌表受邪侵犯),病人則會感到寒冷並發燒。

以上是以是否口渴來區分癉病治療的難易程度,並通過嘔吐和寒熱症狀來分辨黃疸的部位是在體表還是內裡。

(現試著為癉病提供一個方劑。)得了谷癉病(初期常伴有寒熱交替,當寒熱發作時),病人往往不思飲食;而寒熱停止時,可能短暫有食慾。但一進食,就感到熱氣上沖導致頭暈,同時因為體內積滯不通,心胸感到不適。(由於濕熱瘀滯長期未能解決,)久而久之,全身及面部開始泛黃,這就是所謂的谷癉,可用茵陳蒿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為谷癉證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前第一段論谷癉。不言寒熱。而有小便不通。第二段論谷癉。不言心胸不安。而有小便必難。此獨不言及小便。蓋谷癉證亦有微甚不同。前所云小便不通。此勢之甚急者也。所云陽明病脈遲者。小便必難。乃既見陽明證。而因脈遲挾虛。以致不運。此表病中之間有者也。

若此云寒熱。則非二三日之病矣。不食。食即頭眩。則雖眩而食未嘗斷。可知矣。故曰久久發黃。見遲之又久。乃相因而為病。其勢漸而緩。則小便亦未至不通耳。然觀方下注云。一宿腹減。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脹可知。但不必專責之耳。谷癉三證。止出一方。蓋陽明病一至發黃。

白話文:

這是在討論穀疸病的症狀及其對應的處方。

徐忠可說:前面第一段提到穀疸病,未提及寒熱症狀,但有小便不通的問題。第二段談到穀疸病,未提心胸不適,卻指出小便困難。這裡獨獨未提及小便狀況,是因為穀疸病症狀有輕重程度之分。前面所說的小便不通,屬於病情較急峻的情況;而提到了陽明病脈象遲緩,小便必然困難,這是已經出現了陽明病的症狀,加上脈象遲緩反映體內兼有虛弱,導致機能運轉不暢,這種情況在表病向裡病轉化的過程中偶爾會見到。

這裡提到的寒熱交作,表示病程已不止二三天了。病人不進食或進食後頭暈,可見雖然感到暈眩,但尚未完全停止進食。因此說「久久發黃」,指出病狀持續時間長且逐漸呈現黃疸,顯示病情是相繼發生,發展趨勢變得緩慢,所以小便還未至於完全不通。然而,從方劑下面註解提到的「一宿腹減」來看,病人服用後一晚腹部脹滿減輕,可推測在此之前小便應該不暢,腹部略感脹大,只是這裡並未特別強調這點。對於穀疸病的三種表現,只開出了一個方子,因為一旦陽明病發展到出現黃疸的程度,

則久暫皆宜開鬱解熱。故此方實為主方。若陰黃。則後人以附子合茵陳。乃此方之變也。按心胸不安。與酒癉之心中懊憹亦不同。彼因心中熱。至有無可奈何之象。此言不安。僅微煩也。即陽明脈遲證所謂發煩頭眩耳。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無論病程長短,都適合使用開鬱解熱的方法,因此這個方劑實際上是主要的治療方。至於陰黃的情況,後世醫家會加入附子和茵陳配合使用,這算是本方的一種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心胸感到不適與酒癉所引起的心中焦躁不寧有所不同,酒癉是因為心熱導致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這裡所說的不適,只是輕微的煩躁而已,類似於陽明脈遲所表現出的頭暈耳鳴伴隨發熱煩躁症狀。

茵陳蒿湯方

藥物組成: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煎煮方法:將上述三味藥材用水十升來煎煮,首先放入茵陳蒿,煮到剩六升水時,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繼續煮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將藥液分為三次,溫熱服用。服用後小便應該會變得通利,尿液顏色像皁角汁那樣深黃赤色,一夜之間腹部脹滿感會減輕,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體外。

(凡發熱而不惡寒。為陽明病。若)黃家。(當申酉之時。名曰)日晡所(應其時)發熱。而反惡寒。此(非陽明熱證。)為女勞得之。(以女勞之病在腎。腎之腑為膀胱。申時氣血注於膀胱。酉時氣血注於腎也。腎為熱逼。則)膀胱(必)急。(膀胱既急。則)少腹(亦)滿。

(其一)身(雖)盡黃。(而)額上(獨)黑。(一身雖盡熱。而)足下(尤)熱。因(此病勢浸淫。腎邪遍於周身。不獨額上。而身上俱)作黑癉。(然其中猶有可疑者。腹脹便溏。證同脾濕。然究)其腹脹(非水。而)如水狀。大便必(變)黑。(而)時溏。此女勞之病。

白話文:

凡是出現發燒卻不怕冷的情況,這屬於陽明病。如果病人被稱為「黃家」,意指黃疸病患,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申時)到傍晚五點到七點(酉時)之間,也就是所謂的「日晡所」這個時間發燒,反而感到怕冷,這並非陽明病的典型熱性症狀,而是由女性過度勞累所致的病症。(因為女性勞累過度的病根在於腎臟,而腎的相表裡臟腑是膀胱,下午三點膀胱恰好是氣血旺盛的時候,到了傍晚五點則是腎氣血旺盛的時刻。當腎臟受到熱力逼迫,)膀胱就會緊張失調,(隨之)小腹部也會感到脹滿。

(另一特徵是)全身皮膚雖然都呈現黃色,但額頭部位卻格外暗黑。(全身雖然普遍發熱,)腳底下卻更加灼熱。由於這種病情逐漸蔓延,腎中的病邪遍及全身,不僅限於額頭,甚至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黑色的癥瘕。(然而還有一個值得懷疑的點:腹部脹大,排便溏稀,這些症狀看似與脾胃濕熱相似,但實際上)腹部脹大並非因為積水,只是形似水腫,大便必定會變黑且時常稀溏。這就是女性勞累過度所導致的病狀。

(腎熱而氣內結。)非(脾濕而)水(不行之為)病也。(但證兼)腹滿者(為陽氣並傷。較為)難治。(以)硝石礬石散主之。

此為女勞癉出其方治也。立論獨詳。所以補前之未備也。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熬黃),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酒癉。(前論已詳。似可毋庸再贅矣。而)心中懊憹。(為此證第一的據。)或熱痛。(為此證中之更甚者。以)梔子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腎臟有熱而導致氣機在體內凝結,這並非因為脾胃濕氣重而造成水液運行不暢所引發的疾病。然而,如果症狀中同時伴有腹部脹滿,這表示陽氣也受損,治療起來相對困難。此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硝石礬石散作為主方治療。】

【這段文字特別提出了針對女性勞倦疲憊所引起的病狀及其治療方案,論述詳細,旨在補充之前論述中未涵蓋的部分。】

【硝石礬石散方如下:將硝石(炒至黃色)和礬石(燒過後)各取等分。將這兩味藥研磨成細散。服用時,用大麥粥的汁液調和約方寸匕的藥量,每天服用三次。病情會隨著大小便的排出而好轉,小便呈現黃色,大便呈黑色,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對於酒精所致的病癥(先前論述已有詳盡說明,看似不必再多贅述),但若患者感到心中煩躁不安(這是判斷此病徵的重要依據),或是出現熱痛感(表示病情更為嚴重),則應以梔子大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為酒癉而出其方治也。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諸(凡)病黃家。(概屬濕熱交鬱而成。小便為氣化之主。)但利其小便。(下竅氣通。則諸氣自不能久郁。)假令脈浮。(則氣病全滯於表分。徒利其小便。無益也。)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此以下皆治正黃癉方也。

徐忠可云、黃癉家。不獨谷癉。酒癉女勞癉有分別。即正黃癉。病邪乘虛。所著不同。予治一黃癉。百藥不效而垂斃者。見其偏於上。令服鮮射干一味斤許而愈。又見有偏於陰者。令服鮮益母草一味數斤而愈。其凡有黃癉初起。非系谷癉酒癉女勞癉者。輒令將車前根葉子合搗。

白話文:

這裡提供的是治療酒疸的方劑。

梔子大黃湯方

成分: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使用方法: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分為三次溫服。

一般而言,黃疸病症多由濕熱交結所致,小便為氣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故通過疏通小便來治療。(如果下體排泄通暢,那麼體內的氣就不會長期鬰結。)然而,如果脈象浮起,表示病氣主要停留在身體表面,單純利小便效果不大,這種情況應當以發汗的方式解決,可選用桂枝加黃耆湯作為主方。

以下是治療典型黃疸的其他方劑。

徐忠可指出,黃疸患者不僅區分為穀疸、酒疸、女勞疸等,就連典型的黃疸,根據病邪入侵的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有所差異。他提到一個案例,曾有一重症黃疸病人,嘗試多種藥物均無效且生命垂危,因病情主要表現於上半身,於是讓他服用約一斤新鮮射乾後痊癒。另有一例病情偏於體內陰分的黃疸患者,則是透過數斤新鮮益母草治癒。因此,對於剛開始出現黃疸症狀,且確認非穀疸、酒疸、女勞疸的患者,他常建議使用新鮮車前草的根和葉一起搗碎服用。

取自然汁。酒服數碗而愈。甚有臥床不起者。令將車前一味自然汁數盂。置床頭。隨意飲之而愈。然則汗下之說。亦設言以啟悟。其可無變通耶。

桂枝加黃耆湯(見水氣)

諸黃。(緣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罨面。濕合熱鬱而成黃。熱久則濕去而干也。以)豬膏發煎主之。

此言黃癉中另有一種燥證。飲食不消。胃脹有燥屎者。而出其方治也。徐氏謂為穀氣實所致。並述治友人駱天遊黃癉。腹大如鼓。百藥不效。服豬膏發灰各四兩。一劑而愈。

白話文:

取得自然的草藥汁液,配合酒服用幾碗後可痊癒。甚至對於那些躺在牀上無法起身的人,可以準備一些車前草的自然汁液,放在牀邊,隨意飲用即可康復。如此看來,對於發汗或利下的治療方法,也只是為了說明原理以啟迪思維,實際上怎能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呢?

接下來提到的是「桂枝加黃耆湯」,這在治療水氣病的章節中有詳細記載。

至於各種黃疸病症(通常是因為濕熱長期積累,逐漸轉化為乾燥堅硬的狀態,好比用濕布覆蓋加熱後形成黃色,隨著時間推移,濕氣消失而變得乾燥)。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豬膏發煎」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談到的是黃疸病中的一類特殊燥熱症狀,患者可能出現飲食難以消化、胃部脹滿且有燥屎的情況,並且提供了相應的處方治療。徐氏認為這是由於穀物積滯所導致的病症。他還分享了治療朋友駱天遊黃疸的經歷,那時駱天遊腹部腫大如鼓,嘗試多種藥物均無效果,最後服用豬脂和發灰各四兩,僅一劑便痊癒了。

按此條師止言諸黃二字。而未詳其證。余參各家之說而注之。實未愜意。沈自南注。浮淺又極附會。余素不喜。惟此條確有悟機。姑錄而互參之。其云、此黃癉血分通治之方也。寒濕入於血分。久而生熱。鬱蒸氣血不利。證顯津枯血燥。皮膚黃而暗晦。即為陰黃。當以豬脂潤燥。

發灰入血和陰。俾脾胃之陰得其和。則氣血不滯。而濕熱自小便去矣。蓋癉皆因濕熱鬱蒸。相延日久陰血必耗。不論氣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陰。故云諸黃主之。

豬膏發煎方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白話文:

按照這條記載,老師僅提到“諸黃”二字,但未詳細描述其症狀。我參考各家學說進行註釋,卻未能感到滿意。沈自南的註解淺顯且多附會之說,我一向不欣賞。不過,對於這條記載,我確實有所領悟,因此暫時收錄並提供以供參考。他提到,這是用於治療各種黃疸、涉及血分的通用方劑。寒濕侵入血分,久而久之產生熱象,導致氣血鬱滯不通,症狀表現為津液枯竭、血液乾燥,皮膚呈現黃色且黯淡無光,這就是所謂的陰黃。此時應使用豬脂來滋潤乾燥。

發灰(即燃燒後的頭髮灰)能調和血分、滋養陰液,使脾胃的陰分得以和諧,進而確保氣血暢通,濕熱隨之通過小便排出。事實上,黃疸多由濕熱鬱結而成,長時間持續必定消耗陰血,無論是氣分或血分的問題,都應兼顧滋陰。因此,此方適用於各種黃疸的治療。

豬膏發煎方

材料:豬脂(半斤)、亂髮(如雞蛋大小三塊)

製法:將上述兩味藥物混合於豬脂中煎煮,待頭髮溶解後藥即成。分兩次服用,病情將隨著小便排出而緩解。

黃癉病。(審其當用表裡兩解法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若夫脈沉腹滿在裡。則為大黃硝石湯證。脈浮無汗在表。則為桂枝加黃耆湯證矣。當知此方非治黃通用之方。)

此為黃癉而出表裡兩解之方也。徐云、治黃癉不貴補。存此以備虛證耳。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十分末),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裡實也。黃癉最難得汗。若)自汗出。(表和也。)此為表和裡實。(實者)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白話文:

黃疸病的治療,需根據病情判斷是否適用表裡雙解的方法,這時可使用「茵陳五苓散」作為主方來治療。(如果脈象沈且腹部脹滿,這是屬於病在內裡的表現,適合使用「大黃硝石湯」;若脈象浮且無汗,表示病在肌表,則適用「桂枝加黃耆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提的方子並非適用於所有黃疸病的通用方。)

這是針對黃疸病同時治療表證與裡證的方劑。有說法認為,在治療黃疸時並不重視補益,留存此說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虛弱狀況。

茵陳五苓散方

成分:茵陳(研磨成細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用法:將上述兩味藥混合均勻,餐前以水送服約方寸匕的量,每日三次。

對於黃疸伴有腹部脹滿、小便不暢且色赤的症狀(表示病邪在裡且有積滯),如果病人自然出汗(表明體表的病邪已和緩),這就是表證已解而裡證仍實的狀況。對於這種裡實的情況,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宜選用「大黃硝石湯」。

此為黃癉而出其裡實之方也。視梔子大黃及茵陳蒿湯較峻。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癉病。(實熱者。小便當赤短。若)小便色不變。(而且)欲自利。(其無內熱。確鑿有據。可知其)腹滿而喘。(非裡實氣盛。乃為虛滿虛喘也。雖有癉熱。亦)不可(以寒下之藥)除(其)熱。熱除(則胃)必(寒而作)噦。噦者。(宜先調其胃降其逆。然後消息治之。以)小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黃疸並清除體內實熱的方劑,相比於梔子大黃湯和茵陳蒿湯,此方效力更猛。

大黃硝石湯方

藥物組成為: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以及梔子十五枚。

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二升後,濾去藥渣,再加入硝石繼續煎煮,直至剩下一升藥液。然後一次性服下。

對於黃疸病患,如果屬實熱型(小便應呈現赤色且量少),但實際上小便顏色並無變化,並且有自發性腹瀉傾向(表明體內並無實熱,腹部脹滿及氣喘是因虛弱而非實熱所致),即便存在黃疸熱象,也不適合使用寒下藥物來退熱。因為退熱後,胃部必定會因過寒而引發嘔吐。遇到嘔吐情形,應先調理脾胃,降逆氣,再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治療,可考慮以小半夏湯作為主方處理。

此為黃癉之虛證。誤治增病。而出其救治之方。非謂小半夏湯即能治黃癉也。後人以理中湯加茵陳蒿。頗有意義。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

諸黃腹痛而嘔者。(少陽之木邪剋土也。)宜柴胡湯。

此言黃癉有土受木克之證。以柴胡湯治其嘔痛。亦非謂柴胡湯治諸黃也。止言柴胡湯。未分大小。意者隨見證而臨時擇用也。

柴胡湯方(見嘔吐)

男子黃。小便自利。(知非濕熱交郁之黃。而為土虛其色外現之黃。)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白話文:

這屬於黃疸病的虛弱症狀。錯誤的治療會加重病情,而後提出了救治的方案,並不是說小半夏湯就能治療黃疸。後代醫家在理中湯中加入茵陳蒿,這樣的配伍頗具意義。

對於各種黃疸伴有腹痛和嘔吐的情況(這是少陽木邪侵犯脾胃土的表現),適合使用柴胡湯來治療。

這裡提到黃疸中有脾胃被肝木剋制的症狀,使用柴胡湯是為了治療嘔吐和腹痛,並非指柴胡湯能治療所有黃疸。這裡只提到了柴胡湯,未區分大小柴胡,意思是應根據實際症狀臨牀選用。

男性出現黃疸,小便自行通利(可得知此黃疸非溼熱交結所致,而是因脾胃氣血虧虛而面色泛黃),應該給予治療虛弱勞損的小建中湯。

此為虛黃證而出其方也。黃證不外於郁。虛得補則氣暢而鬱開。郁開則黃去矣。單言男子者。謂在婦人則血分有熱。正未可知。又當另有消息也。

尤在涇云、黃癉之病。濕熱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濕而燥者。則變清利為潤導。如豬膏發煎之治也。不熱而寒。不實而虛者。則變攻為補。變寒為溫。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證錯出者。則先治兼證。而後治本證。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論黃癉一證。而於正變虛實之法。詳盡如此其心可謂盡矣。

附方

瓜蒂散,治諸黃。(方見暍病),按刪繁方云。服訖吐出黃汁。亦治脈浮欲吐者之法也。

白話文:

這裡提到了虛黃症的治療方案。黃疸病基本上是由於氣機鬱滯所致。對於虛弱的病人,通過補益使其氣機通暢,鬱滯得以打開,這樣黃疸就會消退。特別提到男性,是因為女性可能涉及到血分有熱的情況,這就需要另外判斷和處理了。

尤在涇(一位中醫學家)說:黃疸病是由濕熱鬱結所引起。因此,病在肌表的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病在體內的就用攻下的方法去除。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然而也有不涉及濕而偏向燥熱的情況,這時就應調整為滋潤導瀉的療法,比如使用豬膏發煎的方子。如果病情不是熱而是寒,不是實症而是虛症,治療上就應該由攻伐轉為補益,由寒涼藥轉為溫補藥,就像小建中湯的用法那樣。面對有其他併發症的情況,就先治療併發症,再處理根本問題,例如使用小半夏湯或小柴胡湯的治療策略。張仲景在討論黃疸病時,對於正常病變、虛實情況的治療方法,已經非常詳盡地說明,可見其用心良苦。

附帶方劑

瓜蒂散,適用於各種黃疸的治療。(此方見於暑病的相關記載),另外,據刪繁方的記載,服用瓜蒂散後能使人吐出黃色液體,這也是治療脈象浮且想吐的患者的辦法。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癉。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白話文:

千金麻黃醇酒湯用於治療黃疸。

藥材:麻黃三兩。

做法:將麻黃一味藥材與美酒五升一同煮,煮至剩下二升半。然後一次性喝完。冬季使用酒來煮,春季則改用水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