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14)
卷一 (14)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傷於納涼太過。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著肌腠而致病。與汗出當風無異也。按金匱以痙濕暍三證合篇。痙證兼濕。暍證亦兼濕。濕證最重。必須如此活看方得。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傷寒(至於)八九日。(九日值少陽主氣之期。宜從少陽之樞而外出矣。乃不解。而復感)風濕(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體疼(風邪煽火。故心)煩。(濕邪沉著。故)不能自轉側。(邪未入里。故)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浮虛則為風。澀則為濕也。此風多於濕之證。
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脾受濕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大便堅。(大便愈堅。則)小便(愈覺其)自利者。(脾受傷。而津液不能還入胃中故也。即於前方)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濕若去。則風無所戀而自解矣。)
此又於傷寒不愈。合風濕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風多於濕。下方治濕多於風。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蟲行狀。如醉狀。如冒狀者。皆藥勢將行使然也。)
(傷寒合風濕而病。上既詳言之矣。若其病較劇者。用藥亦須較緩。今)風濕相搏。(業已深入。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此風寒濕三氣之邪。阻遏正氣。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榮氣衛氣三焦之氣俱病。
總由於坎中元陽之氣失職也。務使陽回氣暖。而經脈柔和。陰氣得煦。而水泉流動矣。以)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承上節。言風濕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緩攻。師恐前方附子三枚過多。其性猛急。筋節未必驟開。風濕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盡耳。故減去一枚。並去薑棗。而以甘草為君者。欲其緩也。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因過度納涼,導致本該排出體外的汗液滯留在肌膚腠理之間而致病,與汗出當風的情況相似。金匱要略中將痙、濕、暍三證合為一篇,痙證和暍證都兼有濕證,而濕證最為嚴重,必須仔細觀察病情才能對症下藥。
防己黃耆湯
處方:防己一兩、炙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
用法: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盞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若有喘息,加麻黃半兩;若胃中不和,加芍藥三分;若氣往上衝,加桂枝三分;若下焦有久寒,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感到藥力如蟲蟻爬行般在皮膚中遊走,從腰部以下感覺像冰一樣涼爽,然後蓋上被子,再用一條被子圍繞腰部以下保暖,使其微微出汗後痊癒。
傷寒病程至八九日,正值少陽主氣之時,邪氣應該從少陽經絡排出,但若未能痊癒,又感受風濕之邪,寒邪凝滯,故身體疼痛;風邪助長火邪,故心煩;濕邪下注,故不能自行翻身;邪氣尚未入裡,故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浮虛屬風,澀屬濕,此為風邪重於濕邪的證候。
治療方劑:桂枝附子湯。若脾受濕邪損傷,不能運化胃中津液,則大便乾燥,大便越硬,小便則越利,這是因為脾受傷,津液不能回歸胃中所致。此時應在桂枝附子湯的基礎上,去桂枝加白朮湯治療。濕邪去除後,風邪也就無處依附而自行消散。
這兩種治療方法用於傷寒久治不愈,兼夾風濕而發病的情況。前者治療風邪重於濕邪,後者治療濕邪重於風邪。
桂枝附子湯
處方:桂枝四兩、炮附子(去皮,破八片)三枚、生薑三兩(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
處方:白朮四兩、炮附子(去皮)三枚、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五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去渣,分三次溫服。服用一次後,感覺身體麻痹,約半日後再服第二次,三次服完後,病人會感到像戴帽子一樣頭暈,不必驚慌,這是白朮和附子藥力到達肌膚,驅逐水氣,尚未完全去除邪氣的表現。(凡方劑中出現如蟲行狀、如醉狀、如冒狀者,都是藥力發揮作用的表現。)
傷寒合夾風濕而病,前面已經詳細說明。若病情較重,用藥也需相對緩和。風濕相搏,邪氣已深入骨節,疼痛難忍,不能屈伸,靠近則疼痛加劇,這是風寒濕三邪阻遏正氣,使其不能宣通的表現。患者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願脫衣,或身體略微浮腫,說明榮衛氣、三焦之氣都已受損,根本原因在於坎中元陽之氣不足。必須回陽暖氣,使經脈舒暢,陰氣得到溫煦,水液才能正常運行。治療方劑:甘草附子湯。
承接上節所述,風濕相搏,在外者宜速去,深入者宜緩攻。老師擔心前面處方中附子三枚過多,藥性猛烈,筋骨未必能迅速舒展,風濕未必能立即去除,反而可能導致大量出汗而邪氣未盡,故減少一枚附子,並去除生薑、大棗,而以甘草為主藥,目的在於緩和藥性。
甘草附子湯
處方:炙甘草二兩、炮附子(去皮)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