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此言膚腫病。內經概言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而不分別為言。然而病因不同。則治法迥異。師故立五名以為大綱。而脈證標本變化之微。詳悉於下。

風水(之脈證奈何。)其脈自浮。(浮為風。故)外證骨節疼痛。(風尚在表。故)惡風。皮水(之脈證奈何。水行皮間。內合肺氣。故)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其邪既去經而在皮間。既去經故)不惡風。(在皮間故)其腹(外實中空)如鼓。(腫在皮外。而未及腸臟。

白話文:

老師說:疾病中有風水病、皮水病、正水病、石水病和黃汗病。

這裡談到的是身體浮腫的病症,《內經》大體描述為眼瞼稍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患者的頸部脈搏跳動明顯,時常咳嗽,大腿內側感到寒意,腳踝和脖子部位腫大,腹部也跟著膨脹,這時水腫已經形成。用手按壓腹部,皮膚會隨著手指按下如同包著水一般隆起,但未進一步區分說明。然而,由於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就大相徑庭。因此,老師總結了這五種病名作為大的分類,而各種病的脈象、症狀及其本質變化等細微差別,將在下文詳細論述。

風水病的脈象特徵是浮脈(因為浮脈通常與風邪相關),外在症狀包括骨節疼痛(風邪仍停留於身體表面),且患者會畏風。至於皮水病,其脈象同樣浮動(因為水濕影響皮膚且與肺氣有關),外在症狀是皮膚浮腫,按壓後手指可陷入皮膚(表示病邪已不在經脈而在皮膚層面),因此不再畏風。此外,患者的腹部會因皮膚下的水腫而像鼓一樣脹起(腫脹侷限於皮膚表層,尚未影響到腸胃等內部器官)。

故)不渴。當發其汗。(俾皮間之水從汗解。),正水(之脈證奈何。三陰結。而非風結。故)其脈沉(水屬陰。故其脈)遲。(三陰結而下焦陰氣不復與胸中之陽相調。水氣格陽在上。故其)外證自喘。(喘為此證之眼目。至於目窠如蠶兩脛腫腹大。與石水證相同者。不必言也。

)石水(之脈證奈何。水聚於下而不行。故)其脈自沉。(水在下而未傷中氣。中未虛冷。故但沉而不遲。病專在下。而不及於上。故其)外證(少)腹滿。(而)不喘。(不喘為此證眼目。與正水所同等證。亦不必言也。),黃汗(之脈證奈何。水邪內郁。故)其脈沉遲。

白話文:

因此,病人不會感到口渴。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讓停留在皮膚間的水分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至於正水的脈象和症狀是怎樣的呢?這是因為三陰經絡鬱結,而非風寒引起的結病,所以脈象會顯得沈(因為水屬陰性,脈象自然下沈)。三陰經絡鬱結導致下焦的陰氣無法與胸中的陽氣協調,水氣阻隔陽氣上行,因此外表的症狀會有自然的喘息(喘息是這個病症的重要特徵,至於眼睛周圍浮腫、雙腿腫脹、腹部膨大等與石水病相似的症狀,這裡就不再贅述)。

石水的脈象和症狀又是如何呢?這是因為水氣積聚在身體下方而不流通,所以脈象自然沈陷(水氣積於下體,尚未損及中氣,中焦未呈現虛寒狀態,因此脈象只沈而不遲緩)。由於病情主要集中在下身,未影響到上半身,所以其外在症狀表現為少腹部位感到脹滿(而且)沒有喘息的情況(沒有喘息是這個病症的關鍵特徵,與正水的一些相同症狀這裡也就不再重複說明瞭)。

至於黃汗的脈象和症狀又是怎樣?這是水濕邪氣在體內鬱滯所致,因此脈象呈現沈遲的特點。

(心受邪郁。故)身發熱。(熱傷在上。故)胸滿。(陽部之邪從陽。故)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則邪氣侵陰。榮氣不通。)必致癰膿。

此於五條分晰其脈證也。

(試詳風水之證。而別其相似之病。)脈浮而洪。浮則為風。(風者。天之氣也。)洪則為氣。(氣者。人之氣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氣相搏。(若)風強(於氣。)則(氣從風而浸淫肌膚。而)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藉瘙而稍疏淺。)為泄風。久(則生蟲。)為痂癩。

(若)氣強(於風。)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而)為水。(水成則腫脹喘滿。)難以俯仰。(若)風氣(並強。兩)相(維)系。(而水液從之。以致)身體洪(大而)腫。(蓋風為虛邪。自汗惡風。乃其的證。今因)汗出乃愈。惡風則(邪之屬)虛。(無有疑議。故直指之曰。

白話文:

心臟受到外邪抑鬱,因而全身發熱。熱勢傷及上半身,造成胸部滿悶。由於陽性的病邪沿著陽經行進,導致四肢和頭面部出現水腫。如果長期不痊癒,病邪就會侵犯到陰性部位,使得營氣運行受阻,最終很可能形成膿瘍。

這裡是將病症根據五條原則進行詳細分析。

試著詳細說明風水病的症狀,並區分與其相似的其他疾病。風水病的脈象浮且洪大,浮脈代表風邪存在(風是自然界之氣),洪脈則表示氣機運行失常(氣代表人體自身的氣,這裡是指氣失調和)。當風邪與氣機相互作用時,如果風邪較盛,會促使氣隨風而滲透皮膚,引起風疹,全身發癢。癢感透過抓撓能暫時緩解,但長期可能引發風邪外洩,甚至生成蟲癬。

反之,若氣機旺盛超過風邪,風邪便隨著氣的鼓動而影響水液代謝,導致水液滯留而形成水腫,伴隨身體腫脹、呼吸困難,難以正常地彎腰或抬頭。若風邪和氣機兩者力量相當,相互牽扯,加上水液跟隨其勢,會使身體呈現廣泛性腫大。風本質上屬於虛性外邪,特徵是出汗及畏風,因此,通過出汗病情可見好轉,而持續畏風則明確指向病邪性質屬虛,這是毫無疑問的,故直接指出這點。

)此為風水。(彼夫)不惡風者。(表無風也。)小便通利。(非風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傷心。汗內返而為濕所致。)此為黃汗。

此詳風水之病源。且風水病最與黃汗相似。故節末又鄭重以分別之。風水脈浮。黃汗脈沉。淺而易知。師故未言之。

(風水中有變異者。不可不知也。風之脈。浮也。水之脈。滑也。今)寸口脈沉滑者。(不見風脈。但見水脈。)中有水氣。(似屬正水。然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面目腫大。(風為陽邪。故身中)有熱。(證既屬風。其沉亦將變而為浮。而未變之初。無不可先正其)名曰風水。

白話文:

這屬於風水病。(如果病人)不怕風,(表示沒有風邪存在。)小便順暢,(不是風水互相搏擊的症狀。)上焦部位有寒氣,導致口中多唾液,(這是因為水濕侵入傷害心臟,使得汗液內返而產生濕氣所造成的。)這種情況稱為黃汗。

這裡詳細說明瞭風水病的病因,並且風水病和黃汗病非常相似,所以在段落最後再加以區分。風水病的脈象是浮的,而黃汗病的脈象是沈的,這點比較容易辨識,因此老師在前面並未提及。

(風水病中有一些特殊變化,不能不知道。風的脈象通常是浮的,水的脈象則是滑的。現在)如果寸口脈象呈現沈滑,(看不見風的脈象,只見到水的脈象,)這表明體內有水氣,(看似屬於正水病,但由於高處只有風能到達,所以)會出現面部和眼睛腫大的情況,(風是陽性的病邪,因此身體)會有發熱的症狀。(既然病症屬於風邪所致,即使脈象暫時沈伏,也終將轉變為浮脈,在脈象未完全轉換前,)可以先明確診斷為風水病。

視(其)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此正水之徵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為氣水矣。風氣必系。亦可正其名曰)風水。

此言風水證雖有變異。而真面目不可掩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此陰邪表實證也。今)反不疼。(即與陰邪迥別。且)身體(不為疼而)反(為)重(重則便知其為正水也。不為疼)而(為)痠。(痠則便知其為風也。風水渙於外。未入於內。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此外另有汗後反)惡寒者。此為極虛(之證。誤因)發汗得之。(亦另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之治法。不在風水之例。若前證更有)渴而不惡寒者。(渴似風水。而於不惡寒處。得其機關。知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較深一層。)此為皮水。(其證)身腫而冷。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雙眼周圍輕微浮腫,形如初睡醒的蠶寶寶,且頸部血管脈動頻繁,經常咳嗽,這些是正水的特徵。然而,若按壓其手腳皮膚凹陷而不即刻回彈,則可確認並非正水,而是氣水;此類病症通常與風氣相關,因此可明確命名為風水。

這段話說明,即便風水症狀可能存在多種變化,但其本質特徵依然無法掩蓋。

對於太陽病,脈象浮且緊,按理應伴隨骨節疼痛(這是陰邪在表的實證),但實際上並未出現疼痛感,這就與陰邪的表現大相徑庭。並且,病人非但不感到疼痛,反而感覺身體沈重,同時伴有酸楚感。沈重感指示著可能是正水,而酸楚感則指向風的因素。風水在體表散佈而未深入內部,因此病人不會感到口渴。針對這種外在病變,適時出汗可以促進痊癒,這就是風水的特點。

另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在出汗治療後反而更加畏寒,這是體質極度虛弱所致,往往是因為不當發汗治療所引起。此外,還有一種芍藥、甘草、附子湯的治療方法,但這不屬於風水範疇。倘若前述症狀中再加入口渴而不畏寒的特徵,雖口渴貌似風水特徵,但通過不畏寒這一點,可辨識出並非風病,而是單純的水病,且病位不在皮膚表面,而在皮膚之間,比風水更深一層,這被稱為皮水。其特徵是身體浮腫且皮膚摸起來偏冷。

狀如周痹。(蓋以周痹為寒濕痹其陽。皮水為水氣淫於膚。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證更有)胸中(氣)窒。(窒而作脹。則)不能食。(窒而不行。)則反聚痛。(至)暮(為陰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傷心。寒鬱其熱。其證全在於胸。)此為黃汗。(若前證之脈浮緊。

而)痛在骨節。(脈證卻不相反。且)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傷肺。)此為肺脹。其狀如腫。(肺主皮毛。皮毛受邪。)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均宜發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為邪已內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發汗。

此言風水中有類太陽脈。而不出太陽證者。又有相似而實為皮水者。有相似而實為黃汗者。有相似而並非皮水黃汗。實為肺脹者。師分別其證。未出其方。後人補以越婢加朮湯。亦未甚周到。節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數者。戒其發汗。大有深意。

白話文:

病症表現類似於周痹(周痹是由寒濕阻滯陽氣所致,而皮水是水氣過盛影響肌膚,兩者症狀大致相像)。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胸口窒悶(窒悶伴有脹感,導致)不能進食,窒塞感不消退(甚至)反而引起聚集性疼痛,到了傍晚(屬陰分時間),更加焦躁難以入睡(明顯是水邪侵犯心臟,寒氣抑鬰生熱,症狀集中在胸部)。這種情況被稱為黃汗。(假設之前提到的脈象浮緊,並且)疼痛在骨節部位(但脈象和症狀並未相互矛盾,並且)伴有咳嗽、喘息而不口渴的(這是水寒侵襲肺部所致),這屬於肺脹,其特徵就像身體腫脹一樣(因為肺主宰皮毛,皮毛受到病邪影響)。通過發汗治療可以痊癒。然而,各種病患中出現這種情況的,(一般來說都適合用發汗法治療,但是)如果伴有口渴、腹瀉、小便頻數的(表示病邪已經內陷,恐怕單純發汗無法根治),都不應使用發汗療法。

這裡所說的是風水病中有些病例脈象類似太陽病,但實際上並未表現出太陽病的典型症狀。另外,有些看似相似其實是皮水病,有的看似相似實際上是黃汗病,還有的雖然表現相似,但既不是皮水也不是黃汗,實際上是肺脹。醫師在這裡區分了這些不同病症的特點,雖未直接開出藥方,後人補充使用了越婢加術湯,但這個方案也不是萬無一失。最後強調對於感到口渴、有腹瀉、小便頻數的患者,要謹慎使用發汗療法,這背後含義深遠。

或問前二條云。風水外證骨節疼。此言骨節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前條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侵淫肌膚者。則骨節不疼。而身體痠重。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

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別於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程氏曰、水氣外留於皮。內薄於肺。故令人渴是也。

(風水皮水之外。又有濕熱鬱於裡。為)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分別處在於黃。若黃而汗出亦黃。則為黃汗。身黃而無汗出。則為里水。水在裡。故)其脈(不浮而)沉。(熱久郁。故)小便不利。(積於內者溢於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黃腫。

白話文:

有人問,前面兩條提到了風水病的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這裡卻說骨節反而不疼,而是身體感到沈重且痠痛。前面說到皮水病不會口渴,這裡又說會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風和水相合而引發的疾病,如果影響到關節,就會造成骨節疼痛;如果滲入肌肉皮膚,則可能骨節不疼,但身體會感到酸重,這是由於受影響的部位不同所致。之前提到皮水病不會口渴,並不是說皮水病本來就不會引起口渴,而是指腹部腫脹像鼓一樣而不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正處於體表旺盛階段,尚未深入內部,還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治療。這裡所說的口渴而不怕冷,就是用來區別風水病的不口渴且怕風特點。程氏說,水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同時影響到肺部,因而會讓人感到口渴。

除了風水病和皮水病之外,還有濕熱之氣鬱結在體內成為「裏水」的情況,這種病會導致全身及面目都出現黃腫。分辨的關鍵在於皮膚是否泛黃,如果伴有出汗且汗水也是黃色,那便是「黃汗」;如果只是身體泛黃而沒有出汗,那就是「裏水」。因為水氣積聚在體內,所以脈象不浮而沈,而且由於熱邪長期鬱積,會導致小便不暢。體內積蓄的水氣過多時,就會表現為水腫病狀。假設小便能夠自行通利,那麼即便如此,也不會因此直接消除身體的黃腫現象。

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此又從風水皮水外而言里水也。

尤在涇云、越婢加朮。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腫。故取麻黃之發表。以其腫而且黃。知其濕中有熱。故取石膏之清熱。與白朮之除濕。不然。則渴而小便利者。而顧犯不可發汗之戒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黃腫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朮止渴生津也。亦通。

(又有兼宿疾而致水。不可不知也。)趺陽(系胃脈。脈本不伏。因水蓄於下。氣伏)脈(亦)當伏。今反緊。(緊則為寒。此因其人)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不溫其寒。而)反下之。(陽氣重傷。)即胸滿短氣。(而水病大作。所以然者。陽以下而傷。則決瀆無權。

白話文:

由於這種情況(自我消耗導致)耗盡了體內的津液。(津液耗盡)因此感到口渴。(使用)越婢加術湯來治療。(該方劑見於中風條目)

這段話是從風水和皮水這些外部症狀進一步討論內部水液積聚的問題。

尤在涇指出,越婢加術湯的作用主要在於治療水液滯留,而非直接針對口渴。因為患者全身及面部都出現浮腫,所以選用麻黃來發汗解表;同時,由於身體不僅腫脹且皮色泛黃,可推斷溼邪中夾有熱象,故而加入石膏以清熱,以及白朮來祛濕。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即如果病人雖口渴但小便仍通利,按理就不應使用發汗的療法,以免違反治療原則。另一種觀點認為,此方適用於小便黃赤且浮腫未消的病例,越婢湯能幫助排除肌表水濕,白朮則可以緩解口渴並促進津液生成,這也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還需注意,有些水腫可能源於舊有疾病。)趺陽脈(屬於胃的脈象,正常不應沈伏,但因水邪停蓄下焦,影響氣機)應該呈現沈伏狀態,現卻反而緊繃。(脈緊通常表示寒象,這裡是指患者)本身就有寒性病竈,如疝氣、癥瘕或腹中疼痛等。如果醫生未能溫暖其體內寒氣,反而進行攻下的治療,會使陽氣進一步受損,導致胸部滿悶、呼吸短促,並且水液停滯的病情更加嚴重。這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正常疏洩水道所致。

水不行而汛濫矣。氣以下而耗。則精凝血滯。變其常而化水矣。)趺陽脈(因水病而)當伏。今反數。(數則為熱。此因其人)本自有熱。(熱則當)消穀(而)小便數。今反不利。(則水液日積。)此欲作水。(所以然者。陰虛無以配陽。則水為熱蓄而不行也。)

此言水病人別有宿疾。當從趺陽脈與其舊疾見證而兼顧之。不可以見腫治腫為能事。

(水病有五。而正水之病居多。當於脈而體認其所由成。然脈之元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也。)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白話文:

水分運行失調而泛濫四溢。氣向下耗散,導致精液凝結、血液淤阻,正常機能改變而化為水液。在水病情況下,趺陽脈應該表現為沈伏,但現在反而變得快速(快速脈象通常意味著有熱象)。這個人本來就帶有熱性,熱性會促使消化糧食迅速且小便頻繁,但現在卻反而排尿不順(這樣一來,水液逐漸累積)。這種情況表明即將形成水腫。(原因是這樣的:陰虛無法與陽平衡,使得水液被熱邪所蓄積而無法正常運行。)

這裡說明的是,水腫病人可能還有其他舊疾存在,診治時應根據趺陽脈象及既有病症綜合考慮,不能只看到水腫就單純治療水腫。

(水腫病大致可分為五類,而正水是最常見的一種。診斷時需從脈象去體會病因,然而脈象的微妙之處,在於心領神會,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寸口脈象若浮且遲,浮脈代表有熱,遲脈則暗示病邪潛藏。熱與潛藏之邪相互作用,稱為“沈”。趺陽脈浮且數,浮脈意味著有熱,數脈則指向停止或收斂。熱與收斂相交戰,稱為“伏”。沈與伏兩脈相互作用,即稱為“水”。沈脈表示絡脈空虛,伏脈則預示小便不暢。空虛與不暢相合,水液就會流向皮膚表面,形成水腫。

徐忠可云、此段論正水所成之由也。謂人身中健運不息。所以成雲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寸口脈主上。猶之天道必下濟而光明。故曰陰生於陽。趺陽脈主下。猶之地軸必上出而旋運。故曰衛氣起於下焦。今寸口脈浮而遲。浮主熱。

乃又見遲。遲者。元氣潛於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潛脈。是熱為虛熱。而潛為真潛。故曰熱潛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濟之元氣。沉而不復舉。非沉脈之沉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浮主熱。乃又見數。數者。衛氣止於下也。既見熱脈。又見止脈。是客氣為熱。而真氣為止。故曰熱止相搏名曰伏。

白話文:

徐忠可說,這段話討論了正水生成的原因。意思是人體中正常的運行從不停歇,就像自然界中的雲行雨施一樣。因此,把人的汗液比作天上的雨,把人的氣比作強烈的風。寸口脈象主宰上半身的情況,就如同天道必須向下普照而呈現明亮,這就是所謂的「陰從陽生」。趺陽脈象主宰下半身的情況,就如同地軸必定向上延伸並旋轉運行,因此說「衛氣起源於下焦」。

現在我們看到寸口脈象浮且遲,浮代表有熱。但同時又出現遲緩的脈象,遲緩表示元氣藏於身體深處。既然出現了熱的脈象,又出現了表示元氣潛藏的脈象,這就說明熱是虛弱的熱,而潛藏的是真正的元氣。因此說,虛熱與真潛相互交織,稱之為「沈」,這裡指的是應該向下輸布的元氣陷落而難以回升,並不是指脈象本身的沈。

再來看趺陽脈象,浮且數,浮同樣代表有熱,又見數脈,數代表衛氣停滯在下方。已經發現了熱的脈象,又發現了表示停止的脈象,這意味著外來的病氣為熱,而體內的真氣卻處於停止狀態。因此,這種熱與止相互作用的狀況被稱為「伏」。

言其宜上出之衛氣。伏而不能升。非伏脈之伏也。從上而下者。不返而終沉。從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則旋運之氣。幾乎熄矣。熄則陰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見非止客水也。恐人不明沉伏之義。故又曰絡脈者。陰精陽氣。所往來也。寸口陽氣沉而在下。則絡脈虛。

小便者。水道之所從出也。趺陽真氣。止而在下。氣有餘即是火。火熱甚則小便難。於是上不能運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而亂走耶。故曰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陰氣。合水飲而橫溢也。沉伏二義。俱於浮脈見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陰陽之道者。

白話文:

說到應該上升的衛氣,如果潛伏而無法上升,這裡指的並非一般脈象中的『伏』。從上往下走的氣,無法回轉最終沈下去;從下往上行的氣,停滯不前長期潛伏,這樣循環運轉的氣近乎停歇。一旦停歇,陰寒之水就會乘機肆虐,因此說沈伏交結的狀況稱為「水」。這裡的「水」不僅指外來的水濕,恐怕人們不明白「沈伏」的含義,所以又提到絡脈是陰精與陽氣往來的通道。如果寸口處的陽氣沈陷在下,那麼絡脈就會呈現虛弱狀態。

小便作為水液排泄的途徑,當趺陽部位的真氣停滯在下,氣過剩即轉化為火,火勢炎熱就會導致小便不暢。這樣一來,上不能運行水液,下不能排出水液,又怎能阻止水液隨意流散呢?因此說虛弱與阻滯相互作用,水液就會滲透到皮膚之中,形成水腫。這裡的「水」,就是體內的陰寒之氣與攝入的水分過多而四溢。沈、伏這兩個特點,都能在浮脈中觀察到,如果不是真正明白天地升降、陰陽運行道理的人,很難理解這些。

其能道隻字耶。此仲景所以為萬世師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此節。深文奧旨。得徐忠可此注。如暗室張燈。大有功於斯道。但有論無方。讀者每苦無下手工夫。先君從原本上下文搜討。得其要緊。從經方中加出一味。名消水聖愈湯。授政有先叔。屢試屢驗。奉為枕秘。厥後此方刻入時方妙用中。彼時一齊眾楚。

無一人能發其旨。以致無上名方。反為俗論所掩。己卯秋。先君以老歸田。重訂舊著。命余讀之後。頗有所悟。遂於時方妙用中一節。錄此方並方論。附於本節之後。第方中天雄難得。不妨以附子代之。菌桂絕無佳者。不妨以桂枝尖代之。方用天雄炮一錢。牡桂去皮二錢。細辛一錢。

白話文:

他能說出這幾個字嗎?這就是張仲景成為萬世師表的原因。

次子(元犀)註解:張仲景這段文字深奧難懂,幸得徐忠可的註釋,如同在黑暗的房間裡點亮了燈,對此學術有很大的貢獻。然而,這裡只有理論而沒有藥方,讀者往往苦於缺乏實際操作的起點。先父從原著的上下文中深入研究,掌握到關鍵所在,從經典處方中添加一味藥物,創立了「消水聖愈湯」,並將此方傳授予政有先叔,經過多次試驗,效果顯著,被視為珍貴的祕方。後來,這個方子被收錄在《時方妙用》中,當時雖然廣為流傳,

卻沒有人能理解其深意,導致這樣一個極好的方子反而被常見的觀點所埋沒。己卯年的秋天,先父因年老退休回鄉,重新編訂舊作,讓我閱讀之後,我有了些領悟,於是將《時方妙用》中關於此方及其論述的一節,抄錄下來,附加在本節之後。只是方中的天雄較難取得,可以使用附子替代;菌桂很難找到品質優良的,可以用桂枝尖代替。該方的組成為:炮製天雄一錢、去皮牡桂二錢、細辛一錢。

麻黃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知母去皮三錢。水二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去上沫。次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錢。天雄補上焦之陽而下行入腎。猶天道下濟而光明。而又恐下濟之氣潛而不返。故取細辛之一莖直上者。

以舉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於心。猶地軸之上行而旋運。而又恐其上出之氣止而不上。故取麻黃之勇往直前者。以鼓之。人身小天地。惟健運不息。所以有云行雨施之用。若潛而不返。則氣不外濡。而脈絡虛。故用薑棗甘草。化氣生液。以補絡脈。若止而不上。則氣聚為火。

白話文:

麻黃使用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生薑二錢,大棗兩枚,去皮知母三錢。用水兩杯半,首先煎煮麻黃至剩下兩杯,去掉表面浮沫,接著加入其他藥材,煎至八分滿後服用。每日三餐時間各服用一次,應會出汗,感覺如同蟲子在皮膚中爬行,這時病狀就會好轉。如果水氣過盛,可增加防己二錢。

天雄能補充上焦的陽氣並向下滲透到腎臟,就如同天的特性是向下照耀而光明,但又擔心這股向下滲透的力量會潛藏而不再上升,因此加入一味直往上生長的細辛,

來引導提昇它。牡桂能溫暖下焦的水分,同時向上與心相通,就像地軸向上運動並旋轉一樣,但又怕這向上運動的氣息停止不前,於是選用勇往直前的麻黃,

來鼓動它。人體如同一個小天地,必須保持不斷的運轉,才能像雲朵移動、雨水散佈那樣發揮作用。如果氣息潛藏而不回升,體內的濕潤就會不足,脈絡因而虛弱,因此使用生薑、棗、甘草,

來促進氣化並滋生津液,滋補脈絡。若是氣息停滯不上升,則氣會聚集而形成火。

而小便難。故以知母滋陰化陰。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腫。出之神農本草經。而金匱治歷節風。腳腫如脫。與麻黃附子並用。可以比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正水病在將成未成之際。其脈如何。)寸口脈弦而緊。(緊為寒。)弦則衛氣(為寒所結而)不行。(衛氣不行。則藩籬不固。而)即惡寒。(衛氣不行。則)水(液)不(運。而不)沾流。走於腸間。(遂橫流於肌膚肢體矣。)

此言水病之初成。責在衛氣。以寸口主乎衛氣也。意者寒從外得。陽氣被抑。水之所由成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便困難的症狀,使用知母可以滋養陰液、調和體內陰氣,進而疏通小便。知母還能治療腫脹,這點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而在《金匱要略》中,治療歷節風、腳腫如脫的病症時,知母會與麻黃、附子一併使用,可借鑒此用法來理解其功效。這裡提到的方劑實際上是張仲景的桂枝甘草薑棗麻黃細辛附子湯,再加上知母一味藥,雖然與原方主治有顯著差異,但由此可見經方的變化多端,猶如龍之千變萬化。

(當正水病處於即將形成但又未完全成形的階段時,其脈象有何特徵?)寸口脈呈現弦而緊的特點。(緊脈代表寒邪存在。)弦脈則意味著衛氣受到寒邪束縛而無法正常運行。(衛氣運行受阻,防禦系統失固,因此)病人會感到畏寒。(同時,由於衛氣不能順暢推動)水分(無法正常輸布),積聚並流於腸間,(隨後甚至溢散到肌肉、四肢皮膚之間。)

這是說明水病初起時,問題主要出在衛氣的功能障礙上,因為寸口脈主要反映衛氣的狀況。大意是寒邪從外部侵入,使得體內陽氣受制,進而導致水液代謝失調而形成水病。

(正水病在既成之際。脈又何如。)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此言水病之既成。責在腎陽。以少陰主腎陽也。意者寒自內生。而氣化不速。水之所由盛也。

(正水之脈。有恆有反。不可不知。蓋以水陰也。陰盛則脈沉。水行皮膚。營衛被遏。則脈亦沉。今)脈得諸沉。當責有水。(然必合之。)身體腫重。(方可斷其為水。此脈與證相符之恆也。若正)水(之)病。(其)脈(應沉而陡然暴)出者(是真氣離根。脫散於外。脈證相反。故主)死。

此言正水之常脈則沉。若陡然而出。則為反也。尤氏云。出與浮迥異。浮者。盛於上而弱於下。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白話文:

當水腫病已經形成時,脈象有何特徵呢?少陰脈表現為緊繃且沈,緊繃代表疼痛,沈則意味著水濕積聚,同時會出現小便困難的情況。

這是說水腫病一旦確立,其根源在於腎陽衰弱,因為少陰與腎陽功能相關。大意是體內寒氣自生,氣化機能減緩,導致水濕泛濫。

水腫之脈象有其常規與特殊之分,需加以區別。水屬陰性,陰寒過盛則脈象沈。水氣滯留於皮膚之間,阻礙了營衛之氣的流通,脈象同樣會表現為沈。因此,如果脈象呈現下沈,應考慮存在水濕積聚。(但必須結合)身體明顯腫脹和沈重的症狀,才能確定是水腫。(這就是脈象與臨牀表現相符合的一般情況。)然而,對於典型的水腫病來說,若脈象本該沈伏卻忽然變得浮起,這表明元氣脫離根本,向外耗散,脈象與病症表現相反,是危險的徵兆,預示著死亡。

這裡強調水腫的常見脈象是沈緩的,如果脈象突然浮起,則屬於反常。尤氏指出,“出”與“浮”截然不同,浮脈是指脈象在上方明顯而下方微弱,而出脈則是上方雖有搏動,下方卻幾乎感覺不到。

(正水之治。緩則築以防堤。急則行其疏鑿。)夫水病人。(脾胃為水氣所犯。故)目下有(形如)臥蠶。(水明亮而光潤。故)面目鮮澤。(正水脈沉。沉極則)脈伏。其人(胃中津液水飲。俱外溢於皮膚肌肉。無以上於喉舌。則為)消渴。(此皆水病先見之徵也。及其)病水(之勢既成。

則)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甚而欲)絕者。(診其脈則為無陽。審其勢則為)有水。可(於扶陽中疏鑿其水以)下之。(俾水去則陽回。而元自復矣。)

此言正水病。腹大。小便不利。脈道被遏而不出。其勢已甚。子和舟車。神佑等丸。雖為從權救急之計。然虛人不堪姑試。余借用真武湯溫補腎中之陽。坐鎮北方以制水。又加木通防己川椒目以導之。守服十餘劑。氣化水行。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此本論中方外之方也。

白話文:

治療正水的原則是:病情緩慢時,要加固提防以阻擋水邪;若病情急劇,則需疏通排泄以去除水濕。水氣病患,因脾胃受水氣侵犯,導致眼袋浮腫如同臥蠶,且面部顯得光澤鮮亮。正水的脈象沈緩,甚至伏而不顯,這是因為患者體內的津液和水飲都外溢到皮膚肌肉之中,無法上達咽喉舌頭,因而感到口渴。這些都是水氣病初期的表現。隨著病情發展,腹部會膨大,小便不暢,脈象沈弱近乎無力,這時脈象雖看似無陽,實則是水氣壅盛。治療上應在溫補陽氣的同時,利水疏導,使水去而陽氣得以恢復。

這裡談到的正水病狀包括腹部脹大、小便不暢以及脈象沈伏。我採用真武湯來溫補腎中的陽氣,鞏固北方以控制水濕,並且加入木通、防己、川椒目等藥物以助水氣排出。堅持服用十多帖後,隨著氣血運化,水濕得以外排,就像江河奔流般無可阻擋。這種治療方法雖超出一般常規,卻是針對此類病症的有效方略。

問曰。病下利後。(陰液亡則)渴(欲)飲水。(飲水多而)小便不利。(水有入而無出。積於腹中。而為)腹滿。(固事之常也。乃)因(而為)腫者。(其故)何也。答曰、(水必得氣而行。)此(緣利後氣傷。飲水過多。)法當病水。若(得)小便自利。(則水從下通。

)及汗(自)出者。(則水從外泄。水雖聚而常行。)自當愈。(然其所以汗與利者。氣內復而機自行也。而辛散滲淡之藥。不足恃耳。)

此言客水成腫。易成而亦易愈。調其中氣。則氣復。而水自從利從汗而行矣。有一張姓者。瘧愈後。日飲水數升。小便不利。有用四苓加木通。服之三日。溺時莖痛。一日夜尿不及半小盞。尿盆底如硃砂。日更醫。遍服利水之藥。形腫日增。有一老醫馬姓。主以濟生腎氣丸。

白話文:

問:病人在腹瀉之後,因為體內津液損失而感到口渴,想要喝水。但是喝了大量的水之後,小便卻不順暢,導致水份累積在腹部而形成脹滿。正常來說,這種情況可能會引發水腫,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答:這通常因為腹瀉後體內氣機受損,加上過量飲水,按理說容易引發水液停滯的病症。如果之後小便能夠自然暢通,或者透過出汗的方式排出多餘水分,那麼這些積聚的水就會隨著排泄自然痊癒。這裡的恢復,主要是因為人體氣機自我恢復機能啟動,使得水液得以疏導,單純依賴辛散、利水的藥物並非根本解決之道。

這就是在說明,由外因引起的水腫問題,既容易形成也相對容易康復。只要調整好體內的氣機,氣血恢復正常,多餘的水自然會通過小便和出汗排出體外。舉例來說,有位張姓病人,在瘧疾康復後,每天喝很多水卻小便不暢。起初使用四苓加木通的方劑治療三天,小便時出現疼痛,且整天尿量極少,尿色如硃砂。之後更換多位醫生,嘗試了各種利尿藥物,但身體水腫反而日益加重。最後,一位馬姓的老中醫建議使用濟生腎氣丸進行治療。

早吞五錢。暮服六君子湯一服。許以半月必愈。服至二十餘日不效。又增出不寐氣喘嘔逆之逆證。病家極惱前醫之失。而求治於予。予診其色。鼻準黃潤。診其脈。雖細小中而卻有緩象。直告之曰。此證誤在前醫。救在後醫。止守前此丸湯並進。再十日必效。予無別法也。病家埋怨已極。

誓不再服。叩頭求請另方。予不得已。以權辭告之曰。前方雖佳。但日服不改。病氣與藥氣。習以為常。所以不效。今且用茯苓四錢。蛤蜊粉三錢。燈草十四寸。煎水服之。三日後再服前此之藥方。必另有一番好處。病家喜而服之。是夜小便如湧。其腫亦退去十分之七。皮膚中時見汗意。

白話文:

早上服用五錢藥物,傍晚則服用一劑六君子湯。預計半個月內必定痊癒。但服用超過二十天後仍未見效,並且新增了失眠、氣喘、噁心等不良症狀。病患對前任醫師的診療非常不滿,轉而向我求治。我觀察他的面色,發現鼻頭呈現黃潤色澤;把脈時,脈象雖然細小,卻帶有緩和之象。我坦白告訴他:「此病症的誤解源於前一位醫師,但也有後續治療扭轉的機會。只要繼續遵守之前丸藥和湯劑併用的方式,再過十天必定見效,我並無其他特殊方法。」然而,病患已經非常不滿,

發誓不再服用之前的藥方,懇求我開立新的處方。不得已之下,我以變通的方式向他解釋:「先前的藥方確實不錯,但長期服用不變,身體可能對藥性和病氣產生習慣,因而效果不明顯。現在我建議先使用茯苓四錢、蛤蜊粉三錢,以及燈心草十四寸,煎水飲用。三天後,再恢復之前藥方,這樣可能會有新的好轉。」病患聽後高興地接受了這個方案,當晚小便量增多如同泉湧,腫脹也減輕了大約七成,皮膚間歇性地出現排汗現象。

再一服。大汗如雨。腫全消。而神氣亦復。喜告於予。予令其遵馬先生丸湯之法。渠弗聽。從此即不服藥。半月病愈體康。到寓面謝時。還痛說前醫之過。甚矣哉。醫道之弗明也。詳附於此。以為尤注氣內返而機自行句之鐵案。亦以見醫術挾時命而行。

(正水病。久則相傳而概病。而其初則有五臟之分。心火臟)心火者。(水凌於心。陽氣被鬱則)其身重而少氣。(鬱而不泄。致傷心氣。則)不得臥。煩而躁。(陽虛不能下交於陰。陰氣不化。則)其人陰腫。(肝木臟。)肝水者。(水氣凌肝。必傳於脾。脾部在腹。則)其腹大。

白話文:

再次服用後,大量出汗如同下雨一般,腫脹完全消失,精神氣息也恢復了。他高興地告訴我這個情況,我吩咐他遵循馬先生關於丸劑和湯劑的用法,但他並沒有聽從。自此之後他便沒有再服用任何藥物,半個月內病情痊癒,身體康復。當他來寓所當面感謝我時,還在痛陳之前那位醫生的錯誤。可見,醫學知識的不明確是多麼嚴重啊。我把這些詳細情況附在這裡,作為「氣內返而機自行」這句話的有力證據,同時也顯示了醫術往往隨著時代和命運的波動而實踐的事實。

(對於正水病來說,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全身病變,但最初會有五臟各自的病症表現。其中,心火臟)指的是心火(當水氣侵犯心臟時,心的陽氣被抑鬱,就會)讓身體感到沈重且氣短。(因鬱結而無法疏洩,進而傷害到心氣,就)會導致無法安睡,心情煩躁。(陽氣不足,無法與陰氣交融,致使)病人出現下肢水腫。(至於肝木臟,)肝水的情況是(水氣侵犯到肝,隨後會影響到脾臟,因為脾臟的位置在腹部,所以)腹部會腫大。

不能自轉側。(肝氣橫。其痛在)脅下(傳則)腹痛。(厥陰之氣。沖逆水邪。隨之而上下。則)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金臟。為治節之官。)肺水者(肺主氣。虛則失其統御之權。故)其身腫。(治節不行。則水亂。故)小便難。時時鴨溏。(謂如鴨糞之清濁不貫也。

脾土臟。主腹。而氣行四肢。)脾水者。(水氣凌脾。脾氣不行。則)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氣生於穀。脾不能化谷。則)津液不生。但苦少氣。(脾氣不舒。則)小便難。(腎者。主水而藏精。其所賴以為鎖鑰之司也。其氣上通於心。領心陽之氣。下達水府。)腎水者。

(腎氣虛。不能上領心陽之氣。而水凝矣。臍腹屬少陰。少陰病。陽虛陰甚。則)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陽不及下。則)其足逆冷。(面者。諸陽之會也。腎虛不能上會。則其)面反瘦。

白話文:

無法自行翻身側躺。(這是肝氣橫逆的表現,疼痛感位於)肋骨下方,若病情擴展則會引起(腹部疼痛)。當厥陰之氣衝逆,攜帶水邪隨之上下波動,就會出現(時常有少量津液產生,小便能持續排出的現象)。(肺臟在五行中屬金,負責調節身體機能,)若肺部受到水氣影響(肺主導氣機,一旦虛弱就喪失了統馭能力),就會導致(全身浮腫)。(調節功能失常,水分運行混亂,因此)小便困難,並且經常排泄出像鴨糞般半清半濁的大便。(脾臟在五行中屬土,主管腹部並控制四肢的氣機運行,)若脾臟受到水氣侵擾(水氣壓迫脾臟,致使脾氣無法暢行),則會出現(腹部腫大,四肢感到沈重)的症狀。(人體的津液由飲食所化生,若脾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則)無法生成新的津液,只會感到氣短乏力。(脾氣運行不暢,進一步導致)小便困難。(腎臟負責管理水液並儲藏精氣,是控制水液運行的關鍵。其氣上連心臟,引領心陽之氣向下至膀胱。)若腎氣虛弱(無法有效引領心陽之氣下行,水液就會凝滯),特別是在肚臍和腹部這個屬於少陰經的部位,少陰病的特點是陽氣衰弱而陰寒過盛,就會造成(腹部腫大,肚臍周圍腫起且腰部疼痛,甚至無法排尿,生殖器周圍潮濕如同牛鼻子上的汗水)。由於(陽氣無法到達下肢),腳部就會感到冰冷。(面部為各條陽經交匯之處,腎虛則無法將陽氣上輸至此),因此(面部反而變得消瘦)。

此分晰五臟之水。以補內經所未備。使人尋到病根。察其致病之臟而治之。不域於脾肺腎通套成方以試病。則善矣。

師曰。諸有水者。(分其內外表里而治之。不若分其上下。尤為確切。)腰以下腫。(陰為主用。)當利小便。腰以上腫。(陽為主用)當發汗。乃愈。

沈自南云、此以腰之上下分陰陽。即風皮正水之兩大法門也。腰以下主陰。水亦屬陰。以陰從陰。故正水勢必從於下部先腫。即腰以下腫。然陽衰氣鬱。決瀆無權。水逆橫流。疏鑿難緩。利小便則愈。經謂潔淨府是也。腰以上主陽。而風寒襲於皮毛。陽氣被郁。風皮二水。勢必起於上部先腫。

白話文:

這部分詳細解析了與五臟相關的水液失調問題,作為對《內經》未詳盡內容的補充,使得醫者能追本溯源,發現病因所在,並根據致病的臟腑進行治療,而非侷限於使用固定的脾胃肺腎通用方劑來試探性地治病,這樣做是更為妥善的。

老師說:對於各種水腫病症,比起區分其內外和表裡來治療,根據水腫部位的上下來區分陰陽,更加精確。如果水腫部位在腰部以下(主要屬於陰),就應該通過利小便的方式治療;如果水腫部位在腰部以上(主要屬於陽),則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癒。

沈自南指出,這裡根據腰部上下來區分陰陽,實際上是治療水腫(正水)的兩個主要方法。腰部以下歸屬於陰,水本身也屬於陰性,因此按照陰隨陰的原則,正水往往會先導致下肢水腫,即腰部以下的水腫。然而,當陽氣衰弱、氣機鬱滯,無法有效控制水液流通時,水液就會逆流亂行,這種情況下,通過利小便來治療是有效的,正如《內經》所說的“清利膀胱”。相對地,腰部以上歸屬於陽,若風寒侵犯皮毛,阻遏陽氣,風水和皮水這兩類水腫就會先從上半身開始出現腫脹。

即腰以上腫。當開其腠理。取汗通陽則愈。經謂開鬼門是也。竊謂利水發汗。乃言其常。而未及其變。當審實者施其常。虛者施其變。但治變之法。欲汗者當兼補陽。即麻黃附子湯之類。欲利小便者。兼養其陰。即栝蔞瞿麥丸之類。然開腠通陽而利小便。必兼變法。乃為第一義耳。

按、時醫治水病。只守二方。一曰五皮飲。桑白皮橘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錢。取其以皮入皮。不傷中氣之義。上腫加紫蘇防風杏仁各三錢以汗之。下腫加木通防己澤瀉赤小豆各二錢以利之。且氣分加白朮黃耆肉桂之類。血分加當歸川芎桃仁五靈脂之類。寒加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干姜之類。

白話文:

當腰部以上部位出現水腫時,應該透過調理身體表面的毛孔,促進出汗以疏通陽氣,這樣疾病就能痊癒。中醫經典所說的「開鬼門」就是這個意思。一般來說,利尿和發汗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但這僅適用於病情的一般狀況,並未考慮到特殊變化。治療時,應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對於體質實強的患者,採用常規療法;而體質虛弱的患者,則需採取變通的方法。具體來說,若要通過發汗來治療,就應同時補充陽氣,例如使用麻黃附子湯這類藥方;若要利尿消腫,則需兼顧滋養陰液,像栝樓瞿麥丸便是此類用法。總的來說,結合開腠理、通陽氣及利小便的治療方法時,融入變通之策,是最為理想的治療原則。

再者,現代醫生在治療水腫時,經常依賴兩種基本方劑。其一為「五皮飲」,組成為:桑白皮、橘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六克,此方利用各藥材的皮部來針對皮膚水腫問題,同時避免損傷中氣。針對上半身水腫,可增加紫蘇、防風、杏仁各九克來促進發汗;對下半身水腫,則加入木通、防己、澤瀉、赤小豆各六克來增強利尿效果。此外,針對不同症狀,還可以靈活添加藥物:氣分虛弱可加白朮、黃耆、肉桂等;血分問題可加入當歸、川芎、桃仁、五靈脂等;若屬寒性水腫,則可加入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乾薑等溫熱藥物來輔助治療。

熱加黃柏知母生蛤蜊之類。諸虛合四君子湯。諸實合三子養親湯。輕者頗效。而重病則否矣。而濟生腎氣丸。熟地黃四兩。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肉桂車前子牛膝各一兩。茯苓三兩。熟附子五錢。蜜丸每服三五錢。百沸湯送下。或作湯服。此方自薛立齋極贊其妙。而張景岳李士材和之。

白話文:

對於熱性病症,可以加入黃柏、知母以及生蛤蜊之類的藥物。各種虛弱症狀,可以合用四君子湯來治療;而遇到實證,則可以配合三子養親湯,較輕的病情會有不錯的效果,但對於重症則可能不夠。至於濟生腎氣丸的配方為:熟地黃四兩、山萸肉一兩、山藥一兩、澤瀉一兩、丹皮一兩、肉桂一兩、車前子一兩、牛膝一兩、茯苓三兩,以及熟附子五錢。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煮沸多次的熱水送服,或者煎成湯劑來喝。這個方子深受薛立齋的極力推崇,而張景嶽和李士材也表示贊同。

至今奉為水腫氣腫等證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陰藥中。雜以些少桂附。亦從陰化。久服必致陰霾四布。水勢滔天。不可救援。誰制此方。大為金匱罪人。後醫反以此方。名為金匱腎氣丸。荒經侮聖。大可浩嘆。今因沈自南有栝蔞瞿麥丸養陰一說。余亦謂栝蔞瞿麥丸之用附子。與腎氣丸之附子同義。

恐後學錯認章旨。而誤用之。則余亦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之流輩耳。孟夫子云、爾何曾比予於是。當知昔賢當時不得已之言也。

師曰。(上焦主氣。診之寸口。若)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則為水腫。可知水腫之必關營衛也。中焦主水穀。診之趺陽。若)趺陽脈(不起而)伏。(則為)水穀不化。(第不化有二。若)脾氣衰。(而不化。)則(水雜於糞。為)鶩溏。胃氣衰(而不化。

白話文:

至今仍被視為治療水腫、氣腫等病症的神奇藥物,卻不明白在這些滋陰藥物中,摻入少量肉桂和附子,同樣能轉化為陰性作用。長期服用必然導致陰寒之氣充斥全身,水濕泛濫難以收拾,無力迴天。創造這方藥的人,實為《金匱要略》之罪人。後世醫師反而將此方命名為「金匱腎氣丸」,這無疑是褻瀆經典、輕慢先賢,實在令人感慨萬分。現今因沈自南提出了栝樓瞿麥丸養陰的觀點,我亦認為栝樓瞿麥丸使用附子的含義,與腎氣丸中的附子相同。

我擔心後學誤解文章主旨而錯誤應用,那我便成了薛立齋、張景嶽、李士材等人之流了。孟子雲:「你怎能將我與此相比?」應當明白前賢當年的言論多是出於無可奈何之際。

老師說:(上焦負責調理氣機,通過寸口脈來診斷,如果)寸口脈象沈而緩慢,沈象代表水邪,緩慢則表示寒氣,寒水相互交結,(就會導致水腫,由此可見水腫與營衛兩者密切相關。中焦負責水穀運化,通過趺陽脈來診斷,如果)趺陽脈(不隆起而)隱伏,(則意味著)水穀無法正常轉化。(至於不化的狀況可分兩種,如果是)脾氣衰退所造成的不化,(那麼)水分就會混雜在糞便中,呈現為鴨屎般的稀軟狀;如果是胃氣衰退所造成的不化,

)則(水溢於外。而)身腫。(下焦主血。診之兩尺。右尺為陰中之少陽。若)少陽(之)脈(沉弱而)卑(為相火之衰。左尺為陰中之少陰。若)少陰(之)脈(微損而)細。(為真水之虛。北方龜蛇。非一而亦非二。均在下焦而主血。)男子(病此。)則(水精不化。而)小便不利。

婦人(病此。)則(血化為水。而)經水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則皆陽氣不行。陰氣乃結之故。)經為血。(而屬於陰。陰)血(阻滯)不利則(漸成)為水。名曰血分。(男婦之病一體。惟婦則有經可徵也。)

此言正水之偏於下焦者為血分。而又合上中二焦而言。為寸口、趺陽、少陰、上中下三診之全法也。傷寒論金匱多用此筆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水液外溢的狀況,就會導致身體浮腫。下焦主要負責血的調節,通過診察雙手腕部的脈象來判斷,右側手腕的脈象代表陰中之少陽,假如少陽的脈搏沈弱而低微,表示相火能量衰退;左側手腕的脈象代表陰中之少陰,假如此脈搏微弱且細小,意味著真水(即腎水)虛弱。北方以龜蛇象徵,它們一體而異質,都位於下焦並主宰血的調節。

男性若患此病,則水液精微無法正常轉化,進而小便不暢。

女性若患此病,則血會轉化成水,造成月經不通。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都是陽氣運行受阻,導致陰氣凝結。

月經本是血液的表現形式,屬於陰性,當陰血流通受阻而不順暢時,逐漸積聚而成水,這種情況稱為“血分”。男女雖然病理機制相同,但女性因有月經可作為直接觀察指標。

這裡所說的是正水病偏重於下焦且與血相關的情況,同時也結合了上、中、下三焦的診斷方法,涉及到寸口脈、趺陽脈以及少陰脈的全面診斷技巧。《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經常使用這樣的論述方式。

男(元犀)按、此節及下一節。字字金針。宜熟玩之。

師曰、(血分病在下焦。亦與上中二焦相關。屬於虛者。上言之詳矣。而屬於虛中之實者。不可不知。)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則(肺氣壅於陽。)為陽實。入則(水氣滯於陰。)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中土本傷。而)無胃氣。弦則(胃受木克。而氣)不得息。

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病)在(於)里。滑則為(里邪之)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凝聚堅)瘕不瀉。經絡不通。(而腫病大作。)名曰血分。

此承上節血分而言也。與第八節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等句。互相發明。又合寸口趺陽少陰。而見氣壅於陽。胃病於中。血結於陰。分之則三。合之則一也。

白話文:

老師說:「血分的病在下焦,也會與上焦和中焦有關聯。如果是屬於虛弱的情況,前面已經詳細說明瞭。但對於虛中帶實的情況,則必須瞭解。如果寸口脈象沈而數,數代表病氣外出,沈表示病氣內入。外出則是肺氣在陽分壅塞,成為陽實;內入則是水氣在陰分停滯,形成陰結。趺陽脈象微而弦,微代表中土(脾胃)原本就受損,沒有胃氣;弦則表示胃受到肝木剋制,氣機無法調暢。

少陰脈沈而滑,沈表示病在裡,滑則表示裡有實邪。沈滑相兼,表示血瘀積在子宮或膀胱部位,造成積聚硬塊而不通,經絡也因此阻塞,腫塊明顯增大,這稱為血分病。

這裡是接續上面談論血分病的內容,與第八節提到的『沈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等語相互闡明。再結合寸口、趺陽、少陰三處脈象,可以看出病氣在陽分壅塞、中焦脾胃受損、以及陰分血瘀的狀況。分開看是三個問題,合起來則是一個整體的病理表現。」

男(元犀)按、胞為血海。男女皆有之。此云胞門。在關元氣海之間。指膀胱之位而言也。先君口傳蔡明府名本謙患水腫垂死復生驗案。用澤蘭之法。本於此。

尤在涇云、上條之結。為血氣虛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條之結。為陰陽壅鬱。而欲行不能也。仲景並列於此。以見血分之病。有全虛者。有虛中之實者。不同如此。

(血分為男婦兼有之病。而亦有專為婦人而言者。以婦人之病。以經為主也。或有)問(於師)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白話文:

男性(元犀)指出,子宮被稱為血海,無論男女都有。這裡所說的“胞門”,位於關元和氣海之間,實際上是指膀胱的位置。我從先父口述得知一則蔡明府,名本謙,患嚴重水腫近乎死亡卻奇蹟康復的案例,其中治療方法是使用澤蘭,正是源於此原理。

尤在涇表示,上一條所描述的症狀是因為血氣虛弱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這條所提的症狀,則是由於陰陽氣機阻滯,雖欲流通卻無法實現。張仲景將這兩種情況並列,以此展示血分的疾病有完全虛弱的,也有虛中帶實的情況,差異如此明顯。

(血分的疾病雖普遍見於男女,但也有些特別針對女性的討論,因為女性的疾病常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曾有人向老師提問:病症中提到的“血分”和“水分”是什麼意思?老師回答:如果月經先停止,之後出現水腫症狀,這稱為“血分”,這種病情較難治療。相反,如果先有水腫,之後月經才停止,這稱為“水分”,這種情況較易治療。為什麼呢?因為一旦水腫消除,月經自然就能恢復正常。

尤在涇云、此復設問答。以明血分水分之異。血分者。因血而病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難通。故曰難治。水病淺而易行。故曰易治。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醫者)脈之(病人竟)不言(苦)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水氣中原不得有此證。其先)寸口脈沉而緊。沉為(微)水。緊為(積)寒。沉緊相搏。(則微水積寒。

)結在關元。始時(水與寒)尚微。年盛(邪不勝正而)不覺。(迨至)陽衰之後。(前此所結之邪。覺)營衛(中稍稍)相干。陽(日就)損陰(日加)盛。(而所)結(之)寒微動。(遂挾)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此時若以溫腎祛寒之藥治之。法當漸愈。乃)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

白話文:

有人提問說:病患苦於水腫,面部、身體到四肢都出現浮腫,且小便不順利。(醫生為病患)把脈後,病患並未提到水腫問題,反而說胸口疼痛,感覺氣往上衝到咽喉,就像被火烤肉那樣灼熱,還會輕微咳嗽、氣喘。請問根據您的描述,這種情況的脈象是怎樣的呢?醫師回答:(正常來說,水腫病症中不應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之前)手腕脈搏的位置摸起來沈而緊,沈代表有輕微水氣,緊表示有寒氣積聚。沈緊相合,意味著輕微水氣與積寒交織在一起,集中在關元部位。一開始時,水氣和寒氣還不太明顯,由於年富力強,病患本身並未察覺。但隨著年齡增長,陽氣衰退,先前積累的邪氣開始逐漸幹擾營衛之氣,陽氣日漸耗損,而陰寒之氣日益壯盛。這時,原先積聚的寒氣稍微活躍起來,攜帶腎中的寒氣向上衝擊,導致咽喉阻塞、呼吸不暢,肋下也感到急迫疼痛。(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溫腎驅寒的藥物治療,病情理應逐步好轉,)但醫生卻誤以為這是停滯的水飲,而使用了強力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未得病源。病)氣(維)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復重吐之。(誅伐無過。一則大下以傷其胃。一則吐傷上焦之陽。而下焦之陰火乘之。以致)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火乘於上。陽虛於下。以致決瀆失職。)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穀不化。(水氣日盛。

而)面目手足(皆見)浮腫。又與葶藶丸下(其)水。(雖非治其病根。而腫勢證既盛。)當時如小瘥。(此後或因)食欲過度。腫復如前。(又加)胸脅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氣)揚溢。(時)則咳(而)喘逆。(治者)當先攻擊。(與桂苓五味甘草湯類。)沖氣令(其即低而)止。

白話文:

如果還未找到疾病的根源,病氣就會持續存在且無法消除,其根本原因未解除,反覆嘔吐只會讓情況更糟。這會導致兩種不良後果:一是強行瀉下會損傷脾胃,二是嘔吐會傷害上焦的陽氣,進而使下焦的陰火乘虛而上,結果造成胃部感到虛弱煩躁,咽喉乾燥想喝水。上火而下元陽氣虛弱,導致水液調節失常,小便變得不通暢,如同鍋底缺乏燃燒的柴火,水和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轉化,水濕逐漸積聚,最終導致面部、四肢出現浮腫。

此時給予葶藶丸來利尿消水,雖然這並不能根治病因,但面對已經很明顯的水腫症狀,一時之間確實能稍微緩解病情。然而,日後可能因為飲食過量,水腫又再次回復,並且伴有胸部及脅肋部位劇烈疼痛,症狀類似奔豚病(一種突如其來的下腹絞痛或脹痛感向上衝擊心胸的病症)。同時,水氣四溢,引發咳嗽和氣喘。治療上應該首先控制並減緩這些突發症狀,可以使用類似桂苓五味甘草湯的方劑,以調節氣機,抑制逆衝的水氣,使其平息下來。

(止後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湯等。令其咳止。)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驟除。當)先治(沖氣咳喘之)新病。(而水氣之)病當在(所)後。(雖然。治病必溯其所由來。關元結寒。水病之所由來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虛。因誤治成水。又誤治而變生新病。當以治新病為急。按第十二章。痰飲咳喘病。有小青龍湯加減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參看。

(茲試為各證補言其未及。而並出其方。)風水。(其)脈(必)浮(而其為本證之確據者。則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惡風(及前後論列諸證。或兼或不兼)者。(一見身重脈浮。汗出惡風。其為風水內挾濕氣無疑矣。以)防己黃耆湯主之。(若胃中不和。兼見)腹痛者加芍藥。(以泄之。)

白話文:

治療的順序應為,先停止之前的治療方法,然後處理咳嗽問題(可使用苓甘五味姜辛湯等藥物,使咳嗽停止)。一旦咳嗽停止,喘息的症狀往往也會隨之自然好轉。這是因為病根深厚牢固,無法迅速根除,因此需先治療新出現的咳喘病症(由衝氣引起),而水氣導致的舊病則留待後期處理。儘管如此,治療時必須追溯病因根源,而關元部位的寒結正是水氣病的起因。

徐忠可指出,這裡討論的是正水生成的過程,可能源於真元虛弱,因錯誤治療而形成水氣,又因持續誤治而引發其他新病症。面對這種情況,應優先治療新出現的病症。參照第十二章提及的痰飲咳喘病,其中提供了小青龍湯加減的五種用法,每種用法都精準無比,值得細心研究。

接下來,針對各個症狀進行補充說明並提供相應的處方。風水病的特徵是脈象浮動,且患者會感到身體沈重。當出現脈浮、身體沈重、伴有或不伴有汗出及畏風等其他論述中的症狀時,即可確診為風水病,內含濕氣。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防己黃耆湯作為主方。如果同時伴有胃部不適及腹痛,則應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芍藥以疏通調理。

按此節即太陽病。脈浮汗出惡風者。中風症也。蓋以太陽為寒水之經。病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必化濕。而生脹滿矣。故名曰風水。其證身重脈浮者。內挾濕氣無疑矣。故以防己黃耆湯治之。張隱菴云、防己生漢中。紋如車輻。主通氣行水。耆朮解肌散濕。助決瀆之用。薑棗草和營衛補中央。

交通上下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不和也。加芍藥以泄之。濕氣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可知耳。徐注謂為補脾之虛。誤矣。

防己黃耆湯,(見濕病,尤云。水與濕。非二也。)

白話文:

按照這段描述,所述的是太陽病的症狀。如果脈象浮動、出汗、怕風,這是中風的表現。因為太陽經屬於寒水的系統,一旦患病,體內水分運行受阻,就會導致水分積聚而轉化為濕氣,進一步引起身體脹滿的症狀,這就稱為風水病。該病的特徵是身體沈重、脈象浮動,這明確顯示體內有濕氣存在。因此,使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張隱菴指出,防己產於漢中,其紋理像車轅,主要功能是疏通氣機、促進水液排泄;黃耆和白朮能舒緩肌肉、消散濕氣,有助於打通阻滯;生薑、大棗和甘草則調和營衛、補益中氣,以此協調上下氣血運行,確保氣行水亦行。若伴有腹痛,那是胃氣不和的表現,可加入芍藥以調理。在討論濕氣的篇章中有提到,針對胃氣不和的情況,可以增加芍藥三分量,這點需要注意。而徐氏的註解認為此處加芍藥是為了補脾之虛,實際上是錯誤的理解。

防己黃耆湯,此方也在治療濕病中提及,有人認為水與濕實際上並非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理狀態。

風水(證。身重則為濕多。而此則)惡風。一身悉腫。(則為風多。)脈浮不渴。(病在表而不在裡也。身原無汗。而)續(偶見其)自汗出。(身)無大熱。(其微熱不去。為表實也。以)越婢湯主之。

徐忠可云、上節身重則濕多。此節一身悉腫則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故欲以猛劑鏟之。惡寒為衛虛。加附子。古今錄驗加朮。並驅濕矣。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前論已詳。不必再贅。惟)四肢聶聶動者。(更為皮水之的證。以)防己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風水病狀,若感到身體沈重,則是濕氣較重;如果全身浮腫,則風邪較盛。脈象浮且不口渴,表示病位在肌表而非體內。病人本來無汗,但突然間有自發性出汗,且無高燒,只有微熱不退,這是表實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用越婢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徐忠可指出,前面提到了身體沈重表示濕氣多,這裡說到全身浮腫則意味風邪偏多。風邪盛則通常伴有氣盛和熱多的特徵,並且屬於急性風邪,因此要用強力的藥方來對付。如果伴有怕冷症狀,那是衛氣虛弱的表現,可以加附子。古今錄驗中提到加入白朮,能同時祛除濕氣。

越婢湯方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先煎煮麻黃,去掉表面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怕冷,可加附子一枚;如果是風水病,再加白朮四兩。至於皮水病,特點是四肢浮腫,水氣積聚在皮膚之中,先前已有詳細討論,不再贅述。如果出現四肢頻頻顫動的症狀,更是確診為皮水病的特徵,此時應以防己茯苓湯為主進行治療。

此為皮水證出其方治也。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一身面目黃腫。謂之)里水。(乃風水深入肌肉。非臟腑之表裡也。腠實無汗。胃熱內向。欲迅除其熱。)越婢加朮湯主之。(欲迅發其汗。)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此為里水證出其方治也。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

甘草麻黃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白話文:

這是關於皮水病症的治療方案及藥方。

防己茯苓湯方

成分:防己、黃耆、桂枝(各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述五味藥材用水1200毫升煎煮,煮至剩餘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當全身及面部出現黃色水腫時,這被稱為)裏水。(這是風水病邪深入肌肉層,並非臟腑的表裡問題。皮膚緊密無汗,胃中熱氣向內積聚,欲迅速清除體內熱毒,)應使用越婢加朮湯為主要治療方案。(如欲快速促發出汗,)甘草麻黃湯也是選擇之一。

以下是針對裏水病症的治療方案及藥方。

越婢加朮湯方(同上方)

甘草麻黃湯方

成分:甘草(6克),麻黃(12克)

用法:將這兩味藥材用水1000毫升煎煮,先煮麻黃並去掉浮沫,再加入甘草,煮至剩餘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服後蓋被促使出汗,若未出汗可再服一次。注意避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即為石水。彼夫)浮者為風。(即是風水其內)無水。(而為)虛脹者(其病不為水。而)為氣(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即已。(然而發汗之法。各所不同。若)脈沉者。(水在少陰。當溫其經。)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水在皮毛。當通其肺。)宜杏子湯。

此為石水證出其方也。而並言及風水與氣腫。從反面掉出正旨。時文有借賓定主之法。漢文已開之。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水引起的疾病,如果脈象沈小,屬於少陰病範疇(也就是石水)。如果脈象浮動,那是風水,但內部並無積水,而是因氣脹所致(此病非水所致,而是氣病,治療時不可使用發汗的方法)。針對水病,適當發汗就可以痊癒。(然而,發汗的方法各有差異,)如果脈象沈,表示水停留在少陰經,應溫暖其經絡,適合使用麻黃附子湯;如果脈象浮,表示水停留在皮膚和毛髮之間,應疏通肺氣,適合使用杏子湯。

這裡提到了石水的診斷及相應的方劑,同時也提及風水和氣腫,透過對比闡明主旨。這種行文方式在古文中常見,用次要內容引出主要論點,漢代文獻中已有所應用。

麻黃附子湯方

藥材: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做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七升水中,首先煎煮麻黃,去除表面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剩下二升半,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每次約八合。

杏子湯方,(闕。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逆而不順。謂之)厥而皮水(浸淫日久。腐潰而出水)者。(厥而不順之證也。宜用外敷之法。以)蒲灰散主之。

此言皮水潰爛謂之厥。出其外治之方也。諸傢俱作水傷陽氣而厥冷解。誤矣。此照錢太醫定之。

蒲灰散方,(見消渴)

問曰。(汗出黃色。而身不黃。與發黃之證異。別其名曰黃汗。)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前此詳其病狀。而其病源。)何從得之。(請再申言。而出其方治。)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蓋汗出則腠疏。

白話文:

【杏子湯方】遺漏了具體內容,可能是被稱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方劑。

當出現【逆而不順】的狀況,伴隨著【皮水浸淫日久,導致腐爛流水】,這就是所謂的【厥而不順之證】。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外用治療方法,即以【蒲灰散】作為主要治療手段。

這裡所說的是,皮水病導致的潰爛被稱為厥,並且提到了對此的外治方案。各家學說多解釋為水濕傷及陽氣而致厥冷,這樣的理解是有誤的。此處依照錢太醫的論斷來確定。

【蒲灰散方】的內容可參見於治療消渴病的章節。

有人提問:如果出汗呈現黃色,但身體其他部位並無黃疸跡象,這種症狀與一般的黃疸有所區別,我們特別稱之為【黃汗】。黃汗的特徵包括身體浮腫、發燒、出汗且感到口渴,其症狀類似風水病,汗水沾到衣服會染成正黃色,宛如柏樹樹脂的顏色,脈象則表現為沈脈。【在此已詳細描述了黃汗的病狀,接下來要探討的是】這病症是如何產生的?(請求進一步說明病因,並提供治療方案。)老師回答:這是因為在出汗後立即入水沐浴,使得水從張開的汗毛孔進入體內而引發的。(因為出汗時,人體的腠理相對疏鬆,故易受此影響。)

客水之氣。從毛孔而傷其心。故水火相蒸而色黃。水氣搏結而脈遲。然此證亦有從酒後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風內返。亦是水也。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熱交蒸而成黃者。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氣推之也。)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此為黃汗證出其方治也。

尤在涇云、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交蒸互郁。汗液則黃。黃耆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苦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周。

白話文:

客水之氣由毛孔侵入而傷害心臟,導致水火交織而皮膚泛黃,水氣凝結使脈象變得緩慢。然而這種症狀也可能因為酒後出汗又遇風寒引起,即便沒有外來的水,但出汗後風寒之氣返回體內,也算是水氣的一種表現。凡是脾胃遭受濕氣,濕氣長期積累會產生熱,濕熱交錯而導致皮膚發黃的情況,都可以用汗出引進水氣的理論來理解。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黃耆芍藥桂枝酒湯作為治療方劑。

這裡介紹的是黃汗病症及其對應的方劑治療方法。

尤在涇指出:黃汗的病症與風水病有相似之處,但風水的脈象浮動,而黃汗的脈象沈緩,風水病怕風,而黃汗病則不怕風,這點作為區別。黃汗的特徵是汗水沾染衣服後呈現純正的黃色,宛如柏樹汁液。風水病是由外來風氣與水氣結合而成,而黃汗則是水氣在體內遏制了熱氣,熱被水氣壓制,水與熱相互蒸騰鬱結,因而汗液變黃。黃耆、桂枝、芍藥能促進陽氣、滋養陰液,配合苦酒(醋)更能調和氣血,使得藥效更為周全地發揮作用。

蓋欲使營衛通行。而邪氣畢達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矣。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又云、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後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後之不侔也。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鬱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芍藥,桂枝(各三兩)

白話文:

為了使營衛暢通無阻,並讓邪氣完全排出,所說的「苦酒阻」是指欲使之運行卻未能迅速達成,但隨著藥力長時間累積,最終自然能發揮作用,因此提到服用至第六、七天便會見效。

另外提到了,前面第二條說到,如果小便順暢而上焦部位感到寒意,且口中多唾液,這就是黃汗的症狀。而第四條則描述身體腫脹且發冷,形態類似周痹的情況,這裡指的也是黃汗病,特徵是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後面又說到嚴重時可能會食不下嚥,身體疼痛沈重,小便不暢,這與前面的描述似乎不一致,難道是根據病情的新舊、輕重有所區別嗎?實際上,病邪初染時,若尚未鬱結化熱,則可能身體發冷、小便正常、口中有唾液;而一旦鬱結日久轉化為較嚴重的熱象,就會出現身體發熱、口渴以及小便不暢的情況,這也是疾病發展的常理。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藥材組成為: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陽被鬱而不下通。則)兩脛自冷。(身熱而脛冷。為黃汗之的證。)假令(一身中盡)發熱。此屬歷節。(不為黃汗也。然黃汗郁證也。汗出則有外達之機。若)食已汗出。(乃榮中之熱。因氣之動而外浮)又身常(於入)暮盜汗出者。(乃榮中之熱。乘陽之間而潛出。

)此(皆責之)榮氣(之熱)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是熱與汗。俱出於外也。)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所謂自內之外。而盛於外是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是濕與汗俱出也。然濕雖出。而陽亦傷。)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若)從腰以上汗出。

白話文:

取上述三種藥物,使用苦酒一升及水七升混合,煮至剩下三升。溫熱後服用一升。當感到心煩時,持續服用六至七天症狀可緩解。如果心煩不僅未減反而加劇,可能是由於苦酒阻滯所致。

黃汗這種病,是因為陽氣受遏而不能向下疏通,導致雙腿自然感到冰冷(身體發熱但腿部冰冷,這是黃汗的典型症狀)。假設全身都發熱,這屬於歷節病的範疇,而非黃汗。然而,黃汗是因氣機鬱滯而出現的病症,若出汗則表示有外排病邪的可能。假如進食後出汗,這是榮血中的熱邪隨著氣機運行而浮於表面;並且身體經常在傍晚時分不自覺地出汗,這也是榮血中的熱邪趁著陽氣減弱時悄悄外出的表現。

這些情況都要歸咎於榮血中的熱邪。如果出汗之後,反而又發熱,這是熱和汗都向外散發的跡象。長此以往,皮膚會變得粗糙如鱗。如果發熱持續不止,最終可能會引發惡性瘡瘍,這就是病邪由內而外,勢力轉盛於外表的表現。倘若身體沈重,在出汗後立刻感到輕鬆,這是濕氣與汗同時排出的結果。然而,雖然濕氣得以排除,但也可能傷害到陽氣。時間久了,身體就會出現痙攣,痙攣進一步會引起胸部疼痛。另外,如果只有腰部以上出汗,

(腰以)下無汗。(是陽上通。而下不通也。故)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之)狀(不能便捷。更有病)劇(而未經得汗)者。(則窒於胸而)不能食。(壅於肉理而)身疼重。(鬱於心而)煩躁。(閉於下而)小便不利。(此其進退微甚之機。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氣傷心之所致。

可以切指之曰。)此為黃汗。(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此言黃汗變證不一。總緣發黃本為郁病。得汗不能透徹。則鬱熱不得外達。所以又出一桂枝加黃耆之方法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腰部以下部位不出汗,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往上通達,但往下卻不通暢,因此導致腰臀鬆弛疼痛,感覺好像有東西夾在皮膚裡面一樣,行動不便。對於病情更嚴重且尚未出汗的人來說,會感到胸口憋悶而無法進食,肌肉組織阻滯造成全身疼痛沈重,心情鬱悶而煩躁,由於下焦受阻導致小便不順暢。這種病狀的輕重進退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水氣影響到心臟所引起。

可以明確地指出,這就是所謂的「黃汗」。治療上應使用「桂枝加黃耆湯」作為主方。

這裡談到黃汗的各種不同變化,主要源於發黃本質上屬於氣機鬱結的病症。如果出汗不能完全疏通,鬱積的熱氣就無法向外散發,因此提出了在桂枝湯基礎上加入黃耆的處方來解決這個問題。

桂枝加黃耆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心營肺衛。脈應寸口。今)寸口脈遲而澀。遲(者其病在營。無以速衛氣之行。)則為寒。澀(者其病在衛。無以致營血之濡。)為血不足。(再診之胃脈之趺陽。今)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知其病)為(不足於)氣。遲則(知其不足於氣。即)為寒。(合寸口趺陽而診之。

則知其)寒(而)氣(血)不足。即手足逆冷。(蓋以陽氣起於四肢。以貫一身。而調營衛故也。)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腔中純是客寒。)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困乏而疲)勞。(蓋以營衛受氣於陽明。而太陽又為營衛之統司也。經云。巨陽主氣。

白話文:

取以上六種藥物,使用八升水進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的藥液。溫熱後服用一升,不久後,再飲用一碗多的熱粥以輔助藥效,接著保持溫暖並促進微汗排出。如果未見出汗,則需再次服用。

老師說:心主營,肺主衛,這兩者的狀況可從寸口脈象反映出來。現在寸口脈象顯示遲緩且細澀,遲緩代表疾病影響到營,導致衛氣運行減慢而呈現寒象;細澀則表示問題在於衛,無法充分滋潤營血,意味著血分不足。再來診察胃氣的趺陽脈,發現它既細且遲。細脈表示氣的虛弱,遲脈進一步說明瞭氣的不足及寒性存在。結合寸口與趺陽的脈象,

可以判斷為寒氣及氣血兩虛的狀況,進而導致手腳冰冷。因為陽氣本應從四肢升起,遍佈全身以調和營衛,所以手腳冰冷顯示了營衛運行不暢。營衛運行受阻,就會引起腹部脹滿、兩脅間響鳴。(這是因為體內充斥著外來的寒氣。)隨著寒氣在體內流動,膀胱的營衛功能也跟著受到影響而衰弱。(因為營衛之氣源自陽明經,而太陽經主宰營衛的總體調節。經典上說:巨陽經主導氣的運行。)

為諸陽所屬。要知膀胱內主津液之灌注。則為陽中之陰。外主陽熱之布護。則為陽中之陽。)陽(熱之)氣不通。即身冷。陰(液之)氣不通。即骨疼。(此陰陽之各自為病也。)陽前(而陰不與俱)通。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前(而陽不與俱)通。則(陽獨治而)痹不仁。

(此陰陽之互相為病也。總由陰陽相失。遂閉塞而成痞。治之者。當使)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若證之)實(者。得藥)則矢氣。(邪從大便喧吹而出。證之)虛(者。得藥)則遺溺。(邪從小便湧溢而行。病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散。皆一氣主之。故)名曰氣分。

白話文:

各類陽氣所統轄之中,膀胱內部主要負責身體液體的調節與灌注,可視為陽性中的陰性面向;而其外部則主司散發體熱,保護身體,這方面則可視作陽性中的陽性面向。當陽性的熱氣無法順暢流通時,人體就會感到寒冷;反之,如果陰性的液體氣化機能受阻,則可能引發骨骼疼痛。(這說明瞭陰陽兩方各自產生的病狀。)倘若陽氣先通而陰氣未能隨之協調,就會使人特別畏寒;若陰氣先通而陽氣未能及時配合,則可能導致麻痹無知覺的狀況。(這裡闡述了陰陽互相關聯且相互影響所導致的病狀,根本原因在於陰陽失衡,進而引起氣機阻滯而成痞塞。治療上應著重於)調整陰陽使其和諧相處,氣機才能正常運行。一旦氣機順暢迴轉,阻滯之氣自然消散。(臨牀應用上,對於)實證患者,在用藥後通常會排氣;(這是因為邪氣通過大便排出體外。而)虛證患者服藥後,可能會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這是邪氣經由小便排出的表現。無論疾病的形成還是康復,都源於氣的作用,因此)這種治療原理被稱為「氣分」。

此非黃病。因黃病之脈沉上下。營衛不通等證。觸類引伸。而及於氣分之專證。其實水與氣。雖分有形無形。而其源則非二也。腫與脹雖分在外在內。而其病則相因也。然每見病脹者。以治水之法施之。往往不效。至腹脹而四肢不腫。名曰單鼓脹。或因水病而攻破太過者有之。

或因宿有癥瘕積塊痞塊。重加外感內傷而發者有之。有日積月累。初時不覺。及覺而始治之。則已晚矣。若至腹大如箕。腹大如甕。雖盧扁亦莫之何。內經明脹病之旨。而無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其法。後人用大攻大下大補大溫等劑。愈速其危。而不知仲景於此節雖未明言脹病單鼓。

白話文:

這不是黃疸病。因為黃疸病的脈象沈於上下,並且營衛不暢通等症狀,通過類比推廣,涉及到氣分的專門病症。實際上,水和氣雖然分為有形與無形,但其根源並非兩回事。水腫和脹滿雖然區分在體內外,但其病機是相互影響的。然而,經常發現治療腹部脹滿的患者,使用治水的方法,往往效果不佳。至於只有腹部脹大而四肢不腫的情況,稱為單純性鼓脹。有時候是因為治療水病時破氣過度所致;也有時是因為原本就存在癥瘕、積塊、痞塊等舊疾,加上外感或內傷而誘發的。有的病情是日積月累而成,起初不被察覺,等到發現時再治療,已經遲了。如果腹部膨大如簸箕,或如瓦罐般,即便華佗、扁鵲再世也難以治療。《內經》明確指出脹病的原理,但沒有提供具體治療方法;張仲景稍微提示了方向,卻未建立治療法則。後世醫家使用大攻、大下、大補、大溫等峻烈藥物,反而加速了病情的危險,卻不知道張仲景在相關篇章中雖然未明說單純性鼓脹的治療,實則已有深意。

而所以致此之由。所以治此之法。無不包括其中。下節兩出其方。一主一賓。略露出鼓脹之機倪。令人尋繹其旨於言外。按沈自南以火氣二字。指膻中之宗氣而言。頗為得解。喻嘉言寓意草。謂人身胸中空曠如太空。地氣上則為云。必天氣降而為雨。地氣始收藏不動。誠會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之意。則雲行雨施。而後溝瀆皆盈。水道通決。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此義首重在膀胱一經。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如人之飲酒無算而不醉者。皆從膀胱之氣化而出也。膻中位於膈內。膀胱位於腹內。膀胱之氣化。則空洞善容。

白話文: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以及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都包含在其中。下文兩次提到了藥方,一個作為主要的一個作為次要的,略微揭示了腹部脹滿的端倪,讓人從字裡行間去領會其深意。按照沈自南的解釋,「火氣」這兩個字是指羶中部位的宗氣,這個解釋頗為恰當。喻嘉言在他的《寓意草》中說,人體的胸腔就像廣闊的天空,地面的濕氣上升成為雲,必須有天空的清氣下降形成雨,地面的濕氣才會收斂不動。這真正體現了上焦像霧氣般蒸騰、中焦像漚漚般運作、下焦像溝渠般疏通的含義。如此,雲行雨施之後,溝渠都充滿了水,水道得以通暢,天地間呈現一番新的景象。這個道理首要重視的是膀胱一經,經典上說:膀胱是蓄水之官,體內的津液儲存在這裡,透過氣化作用能夠排出體外。比如有人飲酒無數卻不醉,都是因為膀胱的氣化功能使酒精排出體外。羶中位於橫膈膜內,膀胱位於腹腔內,膀胱的氣化功能良好,就能像空洞一般容納並調節體內的液體。

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不化。則腹先脹。而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然欲膀胱之氣化。其權尤在於葆腎。腎以膀胱為腑者也。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屢動不已。膀胱滿脹。勢必奔逆於胸膈。其窒塞之狀。不可明言。腎氣不動。則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淨無為。而膻中之氣注之不盈矣。

膻中之氣下注。則胸中曠若太空矣。

徐忠可云、仲景於論正水後。結出一血分。於論黃汗後。結出一氣分。何也。蓋正水由腎受邪。發於下焦。下焦血為主用。故論正水而因及於經血不通。黃汗由心受邪。發於上焦。上焦氣為主用。故因黃汗而推及於大氣不轉。惟上下之氣血陽陰不同。此仲景治黃汗以桂枝為君。

白話文:

當羶中的氣能夠向下運行時,如果膀胱無法正常化氣,腹部就會率先感到脹滿,這樣羶中的氣又怎能順利向下呢?然而想要膀胱氣化順暢,關鍵其實在於保養腎臟。因為腎與膀胱相輔相成,腎氣一旦活躍,首先就會影響到膀胱。如果頻繁活躍不止,膀胱就會充滿脹滿,進而可能使氣向上衝逆至胸膈之間,造成阻塞的狀況,那種不適難以言表。相反,若腎氣不活躍,收斂封藏的功能就會更強,使得膀胱保持清淨無為的狀態,進而羶中的氣也不易充滿。

當羶中的氣能夠順利向下輸送時,胸腔就會變得像天空一般寬敞開闊。

徐忠可提到,張仲景在討論正水之後,總結提到了血分的問題;在論述黃汗之後,則歸結到氣分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正水是由腎臟受邪所引起,病位在下焦,而下焦主要依賴血液的調節作用,所以談正水時自然涉及經脈血液不暢通的問題。黃汗則是由心臟受邪引起,病位在上焦,上焦主要依賴氣的調節,因此在論述黃汗時便進一步探討到全身氣機運轉不暢的問題。正是由於上下焦的氣血陰陽功能各有差異,張仲景治療黃汗時才會選擇以桂枝作為主要藥物來調理氣分。

主取其化氣。而治正水以麻黃為君。主取其入營也。石水以附子為君。主取其破陰也。審其立言之次第。則立方之意。不曉然耶。(病在)氣分。(大氣下轉。其)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其勢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氣。而止用辛甘溫藥行陽而化氣。以)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主之。

此承上節氣分之結病而出其方治也。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即結之陽。復散行於周身。乃有是象。)

白話文:

主要採用藥物的氣化作用進行治療,對於正水病症,以麻黃作為主藥,因其能深入營分;而石水病症則以附子為主藥,因其能破除陰寒。仔細推敲其論述的順序,處方用藥的意圖不是很明顯嗎?

當病情位於氣分時,若出現大氣下陷,導致心下部位堅硬碩大如同盤子,且邊緣旋轉般隆起,形勢已然非常嚴重。然而治療不僅直接攻伐氣分,而是使用辛甘溫性的藥物來助陽氣並促進氣化,這就是使用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的原理。

這是繼承上文關於氣分結病而提出的治療方劑。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成分:桂枝、生薑(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炮附子(一枚)、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方七味藥材,加入七升水中,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剩餘二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應出汗,感覺如同蟲子在皮膚中爬行,如此則表示病邪隨著陽氣恢復流通全身而康復。

(若夫病源不同。而病形相類者。不可不辨而藥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當於所言之病。因病證細辨。而知其系)水飲所作。(乃氣分之大分別也。水有形。藥宜苦泄。以)枳朮湯主之。

此言水飲以別乎氣分。亦借賓以定主也。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當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

白話文:

如果病因雖然不同,但病狀表現相似的情況下,必須要仔細辨別後再用藥治療。比如說,病人感到心下部位堅硬碩大,形狀就像一個盤子,邊緣則像旋轉的盤子那樣。針對這樣描述的病症,應該根據具體的病狀細加辨析,進而明白這是由於水飲停留所導致的。(這屬於氣分病的大類型區分,水飲是有形的病理產物,治療時適合使用苦味、能疏導的藥物。)因此,可以使用枳朮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這裡是通過區分水飲病來明確歸屬於氣分病的範疇,也是通過對比來確定主要治療方向。

枳朮湯方

藥材: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用法: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五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分三次溫服。當腹部感覺鬆軟時,表示水飲已經開始消散。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適用於風水病,症見脈象浮動,病邪位於肌表,病人可能僅頭部出汗,而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其他明顯的表證,病人會感到下身沈重,腰部以上正常,腰部以下則出現水腫,影響到腿部彎曲伸展。(此方具體內容見於風濕類病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