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五 (2)
卷五 (2)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厥陰(為風木之臟。中見少陽相火。若風鬱火燔。)之為病。(臟燥求救於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為火所消也。又須旁參他證。方知其為真厥陰之病。其)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火生於木。肝氣通於心也。胃受木克。而求救於食。則)飢(然既受克而致虛。
虛未回。則雖飢)而(仍)不飲食。(即強)食(之。)則(隨肝氣上衝而作)吐。(此厥陰消渴證外兼見之證也。雖內經有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也。陽明之消。得下則止。而此屬之厥陰。)下之不肯止。
此節與傷寒論厥陰首條。末句二句三字不同。其義迥別。蓋以消證後人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而其病源總屬厥陰。夫厥陰風木。中見少陽相火。風鬱火燔。則病消渴。內經亦有風消二字。消必兼風言之。亦即此意。且上消系太陰者。心熱移肺也。中消系陽明者。火燔土燥也。
白話文:
厥陰(代表風木的臟器,其中間夾雜有少陽相火的特性。如果風氣鬱結加上火勢熾盛,)所引起的病症是:(臟腑燥熱因而向水求救,表現為)消渴。(所謂消渴,是指攝入的水分不足以剋制火氣,反而被火氣消耗。同時還需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才能確定這是真正的厥陰病。此病會導致)氣向上衝擊心臟,感到心中疼痛發熱。(因為火源於木,肝氣與心相通,而胃受到肝木剋制,於是轉而尋求食物補充,因此會感到)飢餓,(但由於胃已受損而虛弱,)
即使感到飢餓,(卻)不願進食。(即便勉強)進食,(也會因肝氣上衝而)引起嘔吐。(這些是厥陰消渴症之外,常伴隨出現的症狀。雖然《內經》中有提到「二陽結,謂之消」,這裡的二陽指的是陽明,陽明的消渴通過瀉下可以緩解,但此處屬於厥陰的情況,)使用瀉下治療卻無法停止病情。
這段文字與《傷寒論》中厥陰篇首條最後兩句的含義有三字之差,其意義有顯著區別。主要是因為後人將消渴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但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都歸屬於厥陰。厥陰屬風木,中間夾雜少陽相火,當風氣鬱結加劇火勢時,就會引發消渴症。《內經》中也有提及「風消」,指消渴症往往與風有關,這與前述觀點相符。而且,上消涉及到太陰,是心熱影響到肺的表現;中消涉及到陽明,是火勢燒灼造成脾胃乾燥的結果。
下消系少陰者。水虛不能制火實。火虛不能化水也。時醫俱不言及厥陰。而不知風勝則干。火從木出。消證不外乎此。師故於開宗處。指出總綱。次節言寸口脈。即心營肺衛之部位也。厥陰橫之為病。則太陰受之。言趺陽脈。陽明之部位也。厥陰縱之為病。則陽明受之。三節言男子消渴。
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而言。厥陰病。乘其所生。則足太陰受之。以厥陰為主。分看合看互看。頭頭是道。師未出方。然無不可於烏梅丸、及傷寒中各條悟出對證之方。
寸口脈浮而遲。浮(不因表。)即(氣不斂而)為虛。遲(不因寒。)即(營不充而)為勞。(氣既不斂而)虛則衛(行脈外之)氣不足。(營既不充而)勞則營(行脈中之)氣(亦)竭。(心營肺衛。膈消之治法可悟也。然營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虛而且遲。水穀之氣。
白話文:
下消屬於少陰範疇的情況,是因為水分不足無法剋制實火,或是火勢衰弱無法轉化水分所致。當時的醫生多不提及厥陰的影響,卻不明白風勢過盛會影響內臟,火氣隨木氣而出。消渴的病症基本上與此有關。因此,大師在開篇就點出了總要的原理。接著提到寸口脈,這涉及到心營和肺衛的位置,如果厥陰橫向病變,則影響到足太陰;談及趺陽脈,這是陽明的位置,若厥陰縱向病變,則陽明受其害。再說到男性消渴,
這裡特指因房事過度而損傷腎臟的情況。厥陰病若侵犯其滋生的臟腑,則足太陰會受到影響,以厥陰為主要考量,分別、綜合或交互觀察,都有其道理存在。雖大師未直接開出藥方,但我們可以從烏梅丸以及《傷寒論》中的其他條目中領悟出對應的治療方案。
當寸口脈表現為浮而遲時,浮並非因為外感(表症),而是氣無法收斂造成的虛弱;遲也不是因為寒冷,而是營養不足導致的疲勞。氣不收斂則衛氣(行於血脈外的防護氣)不足,營養不足則營氣(行於血脈中的滋養氣)枯竭。這裡講的是心營與肺衛的調理原則,可借鑒於治療膈消(上消)之用。然而,營氣是水穀精微所化,衛氣是水穀精氣中的剽悍部分,當出現虛弱且脈象遲緩時,意味著水穀之氣已受損。
不上充而內郁。則胃熱矣。此上消中消。可分而可合之旨。更診其)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經所謂熱氣蒸胸中是也。)數即(為氣盛。氣有餘。便是火。火盛則)消穀而大堅。(堅則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且夫)氣(之)盛(即火之盛也。火熱本足消水也。
水入本足救渴也。今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則溲數。溲數則堅。(愈數愈堅。愈堅愈數。)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此以寸口診營衛。而上消之證含於其中。趺陽診陽明。而中消之證詳而不漏。然二證實相因而起也。師未出方。今補擬其略。大抵上消證。心火亢盛。移熱於肺。為膈消者。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之類。或不去半夏。喻嘉言最得其秘。心火不足。移寒於肺。為肺消者。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氣不往上行而鬱結在內,就會形成胃熱。這就是上消和中消可以區分但又相互關聯的道理。再來診察趺陽脈,如果脈象浮而數,浮代表有氣(經典所說的「熱氣在胸中蒸騰」便是如此),數則表示氣過盛,氣過剩就會轉化為火,火旺則會快速消耗穀物並導致便祕(因為腸道乾燥硬化,就像水倒在石頭上,水會流走而石頭依舊)。而且,氣盛實際上就是火旺,火熱本應能夠消耗水分,
水進入身體本應能緩解口渴,但現在胃中既乾燥又堅硬,完全不容水分滲透,反而跟隨火熱趨勢,迅速流向膀胱,造成小便頻繁且尿液濃縮。頻繁和濃縮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消渴症。
這是通過寸口脈診斷營衛氣血,上消的症狀已包含其中;趺陽脈則專門診斷陽明胃經,中消的症狀表述得詳細無遺。然而,這兩種病症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產生的。老師雖未開出處方,現在我補充擬定一個大致的方向:上消的症狀,若是心火過旺,影響到肺部成為膈消,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並加入天花粉之類的藥物;或者不除去半夏,喻嘉言對此有深邃的理解。如果是心火不足,寒氣移至肺部形成的肺消,則需採取其他對應治療。
用炙甘草湯。或柴胡桂薑湯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之類。中消證。責在二陽。以人參白虎湯送下脾約丸頗妙。然亦須隨證變通。不可膠柱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於上。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堅者。食消於中。名中消。飲水少而小便反多者。水消於下。名下消。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寒熱兼之。以腎為水火之臟也。)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中無火化可知。以)腎氣丸主之。(從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能生化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白話文:
使用炙甘草湯,或者柴胡桂枝乾薑湯再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等藥物進行治療。對於中消的症狀,問題出在胃和脾這兩個陽經,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配合脾約丸,效果頗佳。然而,治療時必須隨著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方劑,不能一成不變。
(如果喝水多但小便少,這是水在上部被消耗,稱為上消;吃進去的食物多但大便乾硬,這是食物在中部被消耗,稱為中消;喝水少但小便反而多,這是水在下部被消耗,稱為下消。上消和中消屬於熱性病狀,而下消則可能兼有寒熱,因為腎是身體中水火調節的臟器。)
男性患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喝下去一斗水,排出的小便也有一斗,可見體內缺乏火力轉化水分。(因此)可以使用腎氣丸作為主方來治療。(此方旨在溫養陰分以助陽氣,讓腎中的陰液能夠控制水分不直接下洩,同時增強腎氣上升,促進體內津液的生成,如此一來,消渴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
此提出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為下消立法。而以腎氣丸為主治也。尤在涇謂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內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墜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於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有降無升。
飲一溲二。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甘氣。此腎敗而土氣下泄也。更有浮在溺面如脂者。此腎敗而精不禁也。皆為不治。趙養葵謂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惟以六八味。專主水火津液之源而救之。然亦在治之於早。而大劑以進。或全料。或半料。加人參兩許。煮汁。一日夜服盡為妙。
白話文:
這裡提到了「男子」二字,意味著因房事過度導致腎臟受損,針對這種情況確立了下消的治療原則,並以腎氣丸作為主要治療藥方。尤在涇認為,水液屬於陰性,必須有陽氣才能到達全身;雖然氣屬陽性,但其本質中涵含水分,可見水與氣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腎氣丸中包含桂枝和附子,用以調節腎中衰弱下垂的氣機,促使氣向上運行至心肺部位。如果缺少這一步驟,僅使用滋陰潤燥的藥物就如同喝水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只會更加助長身體機能向下衰退的趨勢,最終導致身體機能只能下降而無法上升。
當出現喝一杯水就要排尿兩次的狀況,且隨著時間推移,小便不但沒有異味,反而散發出甜氣時,這表明腎功能已經嚴重衰退,且脾胃之氣也在向下滲漏。更甚者,小便表面浮有油脂狀物質,這是腎功能衰敗導致精液失控的表現。這些症狀都標誌著病情已達到難以治療的程度。
趙養葵提出,治療消渴(即糖尿病)的方法不應區分上、中、下三消,而應統一使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地黃丸,專注於調理水火津液的根本來進行救治。但是,關鍵還是在於及早治療,並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可以是全劑或是半劑,再加上約二兩的人參煎煮成汁,在一天之內全部服完,效果最佳。
此後人近理之言。亦可取以並參也。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更有似消渴而非真消渴者。姑附之以備參考。若病發於表。為)脈浮。(水停於中。為)小便不利。(因表邪不去。而發)微熱。(因停水不能化。而為)消渴。(此與真消渴懸殊。治者)宜利小便發汗。(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外邪內水之渴。與真消渴不同也。
五苓散方(見痰飲)
(熱)渴欲飲水。(飲過多。熱雖消而水不行。以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此因渴而生出嘔病。更與真消渴證無涉。亦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因渴而生嘔。更與真消渴不同也。
白話文:
之後這些貼近道理的言論,也可以一併參考。
腎氣丸方(見於婦人雜病篇)
有時候會出現類似消渴症狀但並非真正消渴的情況,暫時附在這裡以供參考。如果病情表現於外表,會有浮脈的現象;水液滯留在體內,則小便不順暢。由於表層的病邪未去,可能引發輕微發熱;而由於滯留的水分無法正常代謝,會產生類似消渴的症狀。這種情況與真正的消渴症有顯著差異,治療上應當利尿並促進出汗,使用五苓散作為主方。
這裡說明的是由外邪和內水引起的口渴,與真正消渴症有所區別。
五苓散方(見於痰飲篇)
如果因為體熱而極度想喝水,喝過量水後雖然熱感減退,但水液卻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喝水後即刻嘔吐,這稱為水逆。這種情形是由口渴引發的嘔吐病症,與真正消渴症無直接關係,同樣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這裡強調的是因口渴而引起的嘔吐,再次指出與真正消渴症的不同。
(太陽病應發汗。而以水潠之。外寒制其內熱。以致)渴欲飲水不止者。(非味鹹質燥。不能滲散其水氣。以)文蛤散主之。(此更與真消渴證相隔霄壤也。)
此言外寒制其內熱而為渴。又與真消渴不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短而頻數。尿出)如粟。(米)狀。(病在下焦。及肝則)小腹弦急。(及腎則)痛引臍中。
此言淋證之病狀也。後人有石淋砂淋血淋氣淋膏淋之分。此則統言之也。
白話文:
太陽病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反而用冷水澆淋身體,就會使外部的寒氣抑制體內的熱氣,導致極度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味道鹹且性質偏乾燥的藥物,就無法滲透並分散體內的水氣,因此使用「文蛤散」作為主方治療。(這與真正意義上的消渴症有著天壤之別。)
這裡說明的是外寒限制內熱而產生的口渴症狀,並且與真正的消渴症不同。
文蛤散方
成分:文蛤五兩
製作方法:將文蛤一味藥材搗碎成粉末,使用五合沸騰的熱水調和,服用一方寸匕的量。
至於「淋證」這種病,特徵是小便次數多但每次尿量少,尿液排出像粟米一般細小。當病位在下焦或影響到肝時,會出現小腹部緊張的情況;若影響到腎,則疼痛感會牽引到肚臍周圍。
這裡描述的是淋證的病症表現。後世醫家將淋證細分為石淋、砂淋、血淋、氣淋、膏淋等類型,但這裡是總體概述。
(淋病為下焦之熱。而下焦則大於中焦。趺陽者。胃也。)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數而無度。莖中不痛。是熱氣燔爍。消渴之漸也。頻數而短。莖中作痛。是熱氣下注。淋病之根也。)
此言淋病由於胃熱下注。與消渴異流而同源也。師篇中凡復言疊敘之證。皆有深意。
淋家(熱結在下。)不可發汗。(若)發汗則(陰液重傷。水府告匱。熱逼於下。必小)便(出)血。
此言淋家不可發汗也。
(膀胱為通身之水道。今)小便不利者。(為膀胱之氣不化。便知其)有(停而不行之)水氣。(設令不渴。則病止在於膀胱也。)其人若渴。(是中焦土弱。津液不能布散於上。而轉輸於下。且上焦有熱而乾涸。其氣化不達於州都也。以)栝蔞瞿麥丸主之。
白話文:
淋病屬於下焦部位的熱病,而下焦的範圍大於中焦。所謂趺陽,這是指胃。當趺陽脈搏跳動快速時,表示胃中有熱,這樣會導致消化食物加快且口渴多飲,大便通常會變得堅硬,小便次數則頻繁。(如果小便頻繁而沒有節制,且排尿時尿道不痛,這表示熱氣熾盛,是逐漸發展成消渴病的徵兆;如果小便頻繁而尿量少,且尿道感到疼痛,這表示熱氣向下滲透,是淋病的根本原因。)
這裡說明的是,淋病是由胃熱向下滲透所引起,雖然和消渴病表現不同,但本質上有相同的根源。在醫書的各篇章中,凡是重複強調的症狀,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對於患有淋病的人(因熱邪結聚在下體),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進行發汗,可能會導致(體內陰液嚴重受損,水分不足,加劇熱邪在下焦的逼迫,進而引起)小便出血。
這裡明確指出,患淋病的人不適合使用發汗療法。
(膀胱負責全身的水液排泄,假使)小便不通暢,(可推知是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若有)積水現象。(如果病人不感到口渴,那麼問題可能僅限於膀胱。)但若病人感到口渴,(這代表中焦脾胃功能減弱,無法將津液向上散佈並向下輸送,加上上焦有熱而乾燥,使得氣化功能無法到達膀胱,)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栝樓瞿麥丸作為治療方劑。
此言小便不利。求之膀胱。然膀胱之所以能出者。氣化也。氣之所以化者。不在膀胱而在腎。故清上焦之熱。補中焦之虛。行下焦之水。各藥中加附子一味。振作腎氣。以為諸藥之先鋒。方後自注腹中溫三字。為大眼目。即腎氣丸之變方也。
栝蔞瞿麥丸方
薯蕷(三兩),茯苓(三兩),栝蔞根(二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若無水氣而渴。止是)小便不利。(其證不雜。其方亦不必求深。審系濕熱。)蒲灰散主之。(若系血分。即用)滑石白魚散。(若欲驅除陰分之水濕。)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白話文:
這段話意思是說,當遇到小便不通暢的情況時,問題雖然出在膀胱,但膀胱能夠排出尿液實際上依賴的是氣的轉化作用。而氣能夠成功轉化的關鍵不在膀胱,而在於腎臟的功能。因此,治療時需要清除上焦的熱氣,補充中焦的虛弱,促進下焦水液的運行。在各類藥物中加入一味附子,以此來激發腎氣,作為其他藥物發揮效用的先導。方劑後自註的“腹中溫”三個字是關鍵所在,這實際上是腎氣丸的一種變化用法。
栝樓瞿麥丸方
成分:薯蕷(三兩)、茯苓(三兩)、栝樓根(二兩)、炮附子(一枚)、瞿麥(一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飲用二丸,每日三次。如果症狀未見改善,可逐漸增加至七八丸,直到小便變得順暢且腹部感到溫暖為止。
另外,
- 如果除了小便不暢之外,只是感到口渴,且確認沒有水氣混雜的情況,單純是小便不暢,那麼當辨明是由於濕熱引起時,可以使用“蒲灰散”來治療;
- 若問題出在血分,就應使用“滑石白魚散”;
- 若目的是要驅除體內陰分中的水濕,則“茯苓戎鹽湯”也是適用的選擇。
此為小便不利。並出三方。聽人之隨證擇用也。
蒲灰散方
蒲灰(半分),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亂髮(燒),白魚(各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朮(三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雖然。治病之道。循其所當然者。更當求其所以然。淋證小便不利。病在水也。然金為水母。肺熱則涸其源。胃為燥土。胃熱則塞其流。今)渴欲飲水。口乾燥者。(肺胃熱盛也。治求其本。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關於小便不暢的問題,並提供了三個治療方劑供選擇使用。
第一個方劑是蒲灰散: 成分包括蒲灰(半分)和滑石(二分)。將這兩味藥物搗碎成粉末,每次飲用一「方寸匕」的量,每日服用三次。
第二個方劑是滑石白魚散: 包含滑石、燒過的亂髮和白魚,各取二分。同樣地,將這些材料搗碎成散狀,每次飲用一「方寸匕」,每天服用三次。
第三個方劑是茯苓戎鹽湯: 需要茯苓半斤、白朮三兩以及一枚彈丸大小的戎鹽。首先煎煮茯苓和白朮,然後加入戎鹽再次煎煮。完成後分為三次溫服。
最後提到,對於小便不暢且伴有口渴、口乾燥症狀(這是由於肺胃火旺所致)的治療,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議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此肺胃熱傷之方治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暍病)
(且胃熱為脈浮。為熱。為渴。為小便不利。與太陽之五苓證不同。陽明之)脈(大而)浮(肌肉上蒸蒸)發熱。渴(則)欲飲(冷)水。小便(因熱盛液干而)不利者。(與太陽五苓證。發汗利水。兩解其表裡者迥別。故不用五苓散。而以)豬苓湯主之。
此因脈浮發熱小便不利二句。與五苓節文同。故又分別其為豬苓湯之方治。蓋二證二湯。毫釐千里。學者不可不細心研究。
豬苓湯方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中醫針對肺胃熱傷的治療方法描述。
白虎加人參湯方是用於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子(該方也在暍病的討論中出現過)。當患者的胃中有熱時,會表現出脈象浮動、身體發熱、感到口渴以及小便不順暢。這些症狀雖然與太陽病中的五苓證有相似之處(如脈浮、發熱、口渴、小便問題),但陽明病的特徵是脈象更為洪大且伴有明顯的肌表熱蒸現象,口渴想喝冷水,小便因體內熱盛而液體乾涸而不利。與太陽病五苓證通過發汗利水來同時解決表裡問題的治療方法不同,這裡不使用五苓散,而是以豬苓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由於提到了脈浮、發熱、小便不利這幾個症狀與五苓證有相似之處,因此這裡特別強調了使用豬苓湯的治療方案,指出雖然兩種病症和對應的兩個方劑在表現上可能只有一線之差,但實際治療效果卻有著天壤之別。對於學習中醫的人來說,這點差異至關重要,需要細心研究以正確區分。
接下來是豬苓湯的方劑內容: [此處未提供具體藥物組成和用量,通常豬苓湯包含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等藥材,用以清熱利水,滋陰潤燥。]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豬苓(去掉外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每種一兩)
將這五味藥材,用四升水一同煎煮,首先煎煮除了阿膠之外的四種藥材,煮至剩下兩升藥液,之後濾掉藥渣。再將阿膠加入藥液中使其溶解。待藥液溫熱後,每次服用七合(約現代量140毫升),一天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