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12)
卷一 (12)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上節言濕邪痹於內,而不能化熱;此節言濕邪鬱於內而發於外,化熱而為黃也。
濕家(病在太陽,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夾脊背而行於兩旁,霧露之濕,清邪中上,著太陽,陽氣聚而不行,故)其人(他處無汗),但頭汗出(濕邪滯礙,而其經輸不利,故)背強(濕為陰邪,陰氣盛於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在表),若下之(太)早,則(寒濕之邪陷於胃,而為)噦,(胃病則上下二焦亦病,上焦之氣不降,則氣道壅塞,而)或胸滿,(下焦之氣不升,則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乃濕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總由寒濕之邪,陷於胸膈,命門之陽,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八個字為不易勘語。
丹田有熱,故)渴欲得飲(胸上有寒,故欲飲),而不能飲,則(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惡水,其懊憹不可明言之意,則為)煩也。
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誤下之,其變證有如此之多也。
(濕家誤下,變證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證,恐醫者猶執迷不悟也。)濕家(誤)下之(頭汗已後而),額上汗出(以陽明之脈交額中,此陽明之氣脫絕,而真液上泄也,且見)微喘(以太陽之氣,與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陽之氣絕,而真氣上脫也,且見)小便利者,(以少陽三焦,司決瀆而出水道,此少陽之氣絕,而陰津下注也。三陽氣絕,上下離脫,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敗而地氣陷,不必三陽氣絕,而)亦(主)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備言誤下之死證,而為醫者大加警覺也。
(濕又別其為風濕者,不可不知。風為陽,濕為陰,內有濕而外感於風,則為)風濕(不和而兩)相搏,(以致)一身盡疼痛,(若陰陽和,則雨露降。)法當(微似)汗(自)出而解,(然陽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陰雨不止,醫(者不知所以然之理,竟)云此可發(其)汗。
汗之病(猶)不愈者,何也?蓋(汗者,所以利陰陽也,若)發其汗,汗大出者,(風為陽邪,)但風氣(從大汗而)去,(大汗而陽衰,陽衰則陰轉盛,而陰)濕(之邪)氣(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則陰陽兩不相負,而)風濕俱去也。
此於濕證中別出風濕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發之妙也;蓋宇是答辭,周秦多用此筆法。
(濕又別其為寒濕者,亦不可不知。霧露之濕為清邪,自上受之。)濕家病,身(雖)疼(而無一身皆疼,不過疼在身之上半,而)發熱,(止見)面黃(而身色不似熏黃,肺司氣而主皮毛。濕襲於皮毛,故氣不順)而喘,(陰證無頭痛。濕未入陰,故)頭痛(濕襲皮毛,內壅肺氣。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上一段講的是濕邪阻滯於內,不能化成熱邪。這一段講的是濕邪鬱積於內,發散於外,化成熱邪而表現為黃疸。
濕邪之病,病位在太陽經。太陽經的脈絡從上額經過頭頂,沿著脊柱兩旁下行。霧露之濕,屬於清冷的邪氣,從上而下侵犯太陽經,陽氣聚集而不能運行,所以患者其他部位無汗,只有頭部出汗。濕邪阻滯,經絡運行不暢,所以背部強硬。濕邪屬陰邪,陰氣盛於體表,所以患者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取暖。病情仍在表證階段。如果過早使用瀉下之法,則寒濕之邪會入侵胃部,導致嘔吐。胃病則上下二焦也都會生病,上焦之氣不能下降,則氣道阻塞,而出現胸悶;下焦之氣不能上升,則氣機運行不暢,而出現小便不利。舌苔如同苔狀,實際上是濕潤而白,似苔而非苔,都是因為寒濕之邪侵犯胸膈,命門之陽鬱滯在下焦所致。患者感到丹田有熱,胸中有寒。
丹田有熱,所以口渴想喝水;胸中有寒,所以想喝水卻喝不了,因此口乾舌燥,似想喝水又不想喝水,煩躁不安,這種痛苦難以言喻。
這是說清冷邪氣從上而下侵犯,病位在上而誤用瀉下之法,其變證如此之多。
濕邪之病誤用瀉下之法,變證如此之多,如果不明確指出其死亡徵兆,恐怕醫生仍然會執迷不悟。濕邪之病誤用瀉下之法,頭汗止住後,額頭出汗,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額頭中間,陽明經的氣血衰竭,津液上溢;同時還會出現輕微的喘息,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血與肺相通,主司皮毛,太陽經的氣血衰竭,真氣上浮;同時還會出現小便通暢,這是因為少陽經的三焦主司水道,少陽經的氣血衰竭,陰津下注。三陽經的氣血衰竭,上下離散,就會死亡。如果下痢不止,則中焦脾胃功能受損,地氣下陷,不必三陽經氣絕,也會死亡。
這段承接上文“若下之”三字,詳細闡述了誤用瀉下之法的死亡徵兆,以警示醫生。
濕邪還有一種是風濕,不可不知。風屬陽,濕屬陰,體內有濕邪,外感風邪,則形成風濕,風濕二邪互相搏擊,導致全身疼痛。如果陰陽調和,則如同雨露滋潤大地。治療方法應當微微出汗而痊癒。然而,陽氣之汗,如同天上的雨水一樣。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不知其道理,硬要讓患者大量出汗,即使出汗了病情也不見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出汗是為了調和陰陽。如果大量出汗,風邪雖除,但由於大汗傷陽,陽氣衰弱則陰氣轉盛,濕邪仍然存在,所以病情不會好轉。如果治療風濕,只讓患者微微出汗,則陰陽兩不相負,風濕都能去除。
這段在濕證中另列出風濕病,說明其治療方法,而不直接列出方劑,這就是“引而不發”的妙處,這是古代答辭的寫法,周秦時期多用這種寫法。
濕邪還有一種是寒濕,也不可不知。霧露之濕為清冷之邪,從上而下侵犯。濕邪之病,雖然身體疼痛,但並非全身都痛,只痛於身體的上半部,並且發熱,面色發黃,但全身顏色不像黃疸那樣。肺主氣司皮毛,濕邪侵犯皮毛,所以氣機不暢而喘息。陰證無頭痛,濕邪尚未深入陰分,所以頭痛。濕邪侵犯皮毛,內阻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