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此一節為剛痙之將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為太陽之治法。非痙證之正治法。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之)為病。(至於入里。而)胸滿(氣閉而)口噤。臥不著席。(反張甚也。筋為熱灼。下為)腳攣急。(上)必(牙關緊而)齘齒。(此或為少陰火亢。或為陽明燥化。救焚在此頃刻。起死即在此須臾。)可與大承氣湯。(以急下之。為下其熱以救陰。非下其便以寬脹。)

此一節為痙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瀉陽明之燥氣。而救其津液。清少陰之熱氣。而復其元陰。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問凡曰可與。則猶有相酌之意。豈因大承氣之過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證。舍大承氣並無他法。猶恐服大承氣之後。重證猶未盡除。還當審其緩急。

而商其再服與否。此際全憑醫家之定識定力也。或一下之後。病勢已減。審系陽明。以白虎加人參湯滋陽明之燥。審系少陰。以黃連阿膠湯救少陰之陰。二湯可以頻服。服後又以竹葉石膏湯收功。抑或以三湯用於大承氣之前。全要心靈手敏。此仲師可與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稟按、竹葉石膏湯去粳米之逗留熱氣。

並以竹瀝半杯易竹葉。可從古法而變通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冼),厚朴(半斤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濕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風傷寒自太陽始。但風寒之太陽病。病在肌表。濕之)太陽病。(病在關節。關者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也。節者骨節之交。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今病濕。則神真之氣。為濕邪所傷。故)關節疼痛而煩。(濕為陰邪。故)脈沉而細者。(濕不在外而在內。

)此名中濕。亦名濕痹。(痹之為言閉也。)濕痹之候。(閉氣不化。則)小便不利。(閉濕於內。則)大便反快。(治者)但當利其小便。(則濕從小便而去矣。)

此言濕流關節之病也。然濕者六氣之一也。但一氣中猶有分別。霧露之氣。為濕中之清。傷人皆中於上。雨水之濕。為濕中之濁。傷人皆中於下。亦稱太陽者。病由營衛而入。營衛皆屬太陽也。此條論地氣之濕。乃濕之濁者。故曰但當利其小便。若霧露之邪。當以微似汗解之。

濕家之為病。(濕盛於外者。陽必鬱於內。濕盛於外。則)一身盡疼。(陽鬱於內。則)發熱。(濕熱鬱於肌肉之間。則)身色如(煙之)熏黃(而帶黑)也。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這一段講的是痙攣症狀即將發作或尚未完全發作的情況,並提出了治療方法。這屬於太陽經的治療方法,並不是痙攣症的標準治療方法。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至水減二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蓋取暖,直到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他休養和禁忌事項如同桂枝湯法。

痙攣症發病後,胸部滿悶,氣息閉塞,口不能言,臥床不能平躺,身體反弓嚴重,筋脈因熱灼而攣縮,下肢腳趾蜷曲,上牙關緊閉,磨牙。這可能是少陰經火盛,或陽明經燥熱所致。此時救治如同救火,起死回生就在這一刻。可以服用大承氣湯,迅速瀉下,目的是瀉去體內的熱邪以救陰,而不是瀉下大便以緩解脹滿。

這一段講的是痙攣症已經發作的情況,提出了一個主要的治療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瀉去陽明經的燥熱,以救濟津液,清除少陰經的熱邪,恢復元陰,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服用大承氣湯,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選擇?其實,對於這種病症,除了大承氣湯,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即使服用大承氣湯後,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也要根據病情輕重,考慮是否再次服用。這需要醫生有精準的判斷和決斷能力。如果服用大承氣湯後病情減輕,如果屬於陽明經病證,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滋補陽明經的燥熱;如果屬於少陰經病證,則用黃連阿膠湯救治少陰經的陰虛。這兩種湯劑可以多次服用。服用後再用竹葉石膏湯鞏固療效。或者也可以在服用大承氣湯之前就先用這三種湯劑。這需要醫生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熟練的治療技巧,這也是仲景所說的「可與」二字的言外之意。男元犀(注:原文疑似有誤,可能是人名或藥名)認為,竹葉石膏湯中去掉粳米可以減少滯留的熱氣,並可以用半杯竹瀝代替竹葉,這是一種古方改良的方法。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加水一斗,先煮枳實、厚朴,至水減五升,去渣,再加入大黃,煮至二升,去渣,再加入芒硝,稍微再煮沸一兩次,分次溫服,瀉下後就停止服用。

濕邪是六淫邪氣之一,如同中風、傷寒一樣,都是從太陽經開始。但是風寒引起的太陽經病症,病邪在肌表;濕邪引起的太陽經病症,病邪則在關節。關節是氣機運行的通道,也是真氣經過的地方;節是骨節的交接處,是神氣出入遊行的部位。現在得了濕邪病,則真氣被濕邪所傷,因此關節疼痛,並伴有煩躁。濕邪是陰邪,因此脈象沉細。這種濕邪不在體表而在體內,稱為中濕,也稱為濕痹(痹的意思是閉塞)。濕痹的症狀是氣機閉塞不通,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治療方法是只須通利小便,濕邪就能隨著小便排出。

這段講的是濕邪侵犯關節的疾病。濕邪是六氣之一,但濕邪本身也有不同的類型。霧露之氣是濕邪中比較清淨的,傷人多在於上部;雨水之濕是濕邪中比較濁重的,傷人多在於下部。這段講的是太陽經的病症,病邪是由營衛二氣而入,營衛二氣都屬於太陽經。這段論述的是地氣之濕,屬於濕邪中的濁濕,所以說只須利小便。如果是霧露之邪,則應該用微微出汗的方法來治療。

濕邪的病症,濕邪盛於體表,則陽氣必然鬱滯於內;濕邪盛於體表,則全身疼痛;陽氣鬱滯於內,則發熱;濕熱鬱滯於肌肉之間,則面色如同煙熏一樣,呈現黃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