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3)
卷四 (3)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為主氣之臟。其)中風者。(氣不布津而)口燥(氣不下行)而喘。(氣傷不支。而)身(如坐舟車之上。而轉)運(氣傷乏力。)而(身)重。(氣傷則清陽不升而頭)冒(氣傷則水道不行)而腫脹。(五液在肺為涕。)肺中寒。(則寒氣閉於肺竅。而蓄藏之鬱熱。則反從口中)吐(出)濁涕。
肺(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於內經不同。所以補內經之未及也。
此節言肺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證。皆言肺本受病。則所傷在氣。而凡身之藉氣以為常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肺中風寒之內象也。若內經所云。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咳。晝瘥暮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白話文:
肺是主宰全身氣息的主要器官。當肺遭受風邪侵襲時,會導致氣無法正常分佈滋潤,因而感到口乾舌燥,同時氣無法順利下降,引發喘息。由於氣受到傷害而無法支撐身體機能,會使人感到身體不穩,如同坐在顛簸的舟車上一般搖晃不定,且因氣的損傷導致乏力而感覺身體沈重。此外,氣的損傷還會使得清陽之氣無法上升至頭部,造成頭暈,同時影響水液的運行,引起水腫現象。在肺中,五液表現為鼻涕,因此當肺中感受寒邪時,寒氣封閉在肺部孔竅之中,而積蓄的內熱反而可能通過口部吐出渾濁的鼻涕。
當肺的功能即將衰竭時,其脈象會呈現出貌似浮動的虛象,但實際按下時卻柔弱如同蔥葉,且脈搏下方沒有扎實的根基,這種情形代表天地之氣無法交融,是即將死亡的徵兆。
以上內容與《內經》的記載有所不同,是為了補充《內經》未能詳細論述的部分。
本段主要講述了肺部遭受風寒之邪時的症狀與脈象。徐忠可指出,上述症狀均強調肺本身受病,影響的是氣的運行,進而導致身體依賴氣息維持正常機能的各項變化。這詳細描述了風寒之邪入侵肺部後的內部表現。相比之下,《內經》中所述的「肺風」特徵,如多汗、怕風、間歇性咳嗽、白天症狀減輕夜晚加重、診斷特點在眉稜骨部位,面色偏白等,則側重於肺部遭受外邪後的外部表現。
肝(為風木之臟。若)中風者。(以風從風動而上行。則)頭目瞤。(肝脈布脅肋。風勝而脈急。則)兩脅痛。(而)行常傴。(內經云。肝苦急。食甘以緩之。此木勝而土負。乃求助於其味。故)令人嗜甘。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兩臂不舉。(肝脈循喉嚨之後。肝寒而逼熱於上。
則)舌本燥。(膽主善太息。肝病則膽郁。鬱則)善太息。(肝脈上行者。挾胃貫膈。寒則)胸中痛。(痛甚則)不得轉側。(挾胃。則胃受木克。故得)食則吐(貫膈。則心母臨子)而(為)汗(自)出也。肝(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緊俱見。去而)不來。
白話文:
肝是屬於風木性的臟器。如果中風,因為風隨風動向上行進,就會導致眼睛和頭部抽搐。肝的經脈分佈在兩側的脅肋部位,風氣過盛使得脈絡收縮緊急,因而造成兩脅疼痛,並且走路時姿態彎曲不穩。《內經》提到,肝容易出現緊迫的狀況,通過食用甜味食物可以緩解這種情況。這裡是木性過強而壓制了土性,所以藉助甜味來調和。如果肝部受寒,大筋會變得緊繃,進而導致雙臂無法抬高。肝的經脈經過喉嚨後方,當肝寒迫使熱氣上衝,舌根就會感到乾燥。膽負責調節呼吸,肝有病時膽易抑鬱,因此會頻繁深長地喘息。肝的經脈向上走,繞過胃穿過橫膈膜,若受到寒氣影響,就會引發胸痛,嚴重時甚至翻身都困難。由於經脈繞過胃部,肝寒可能剋制胃的功能,進而造成進食即吐。若經脈影響到橫膈膜附近的心臟位置,則可能會伴隨著出汗。當肝即將衰竭時,其真正的臟腑脈象會浮現出虛弱的特徵,輕按像琴絃般緊繃,且按後脈象不易恢復。
或(失陰陽往復之道。無胃氣也。或出入勉強。有委而不前。屈曲難伸之狀。脈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風寒所感。肝之陰受傷。則木氣不能敷榮。而凡身之藉陰以為養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肝中風寒之內象也。如內經所云。肝中於風。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氣血滯而不行。如物之黏著。為病名曰)肝著。其人常欲(以手)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氣也。蓋血氣之鬱滯。遇熱略散。苟至大苦時。則病氣發而為熱。又非飲熱所能勝矣。故必)先(於)未苦時。但欲(求其散而思)飲熱。(由此病證而得其病情以為據。以)旋覆花湯主之。
白話文:
有時,可能因為失去了陰陽平衡的循環之道,導致胃氣衰弱。或是身體的排泄和攝取機能勉強運作,呈現出疲憊不進、蜷曲難伸的狀態,這樣的脈象形如蛇行,通常預示著死亡。
這裡描述的是肝部受到風寒影響的症狀特徵。
徐忠可說,上述提到的是風寒所引發的問題,當肝臟中的陰性能量受損,木性能量(肝屬木)無法正常散佈滋養全身,那些依賴陰性能量維持生命機能的部分便會產生各種異常變化。這詳細說明瞭風寒入侵肝臟內部的表現。正如《內經》所描述,肝臟遭受風邪侵襲後,可能會出現多汗、畏風、容易悲傷、面色青白、咽喉乾燥易怒,有時厭惡接觸女性,這些症狀在眼睛下方的顏色青晦中也能反映出來,這些都是肝臟遭受外來風寒影響的外在表現。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通與調節,一旦氣血滯塞不通,就如同物體黏附阻礙一般,這種病症被稱為「肝著」。患者常常想要用手按揉胸部,這是希望通過按摩促進氣血流通。事實上,氣血鬱結的情況遇到溫熱會稍微緩解,但如果苦痛加劇到極點,病氣就會轉化為熱象,那時單純飲用熱性液體已難以應對。因此,在還未感到極度不適時,患者會渴望飲用熱的東西以求舒緩。根據這樣的病症特徵,可以使用旋覆花湯作為治療主方。
此另言肝著之證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氣注於肺。所謂橫也。(縱橫二字詳傷寒論)
徐忠可云、前風寒皆不立方。此獨立方。蓋肝著為風寒所漸。獨異之病。非中風家正病故也。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心(為火臟。乃君主之官。若)中風者。(風為陽邪。並之則)翕翕(然風火併齊而)發熱。(君主病。而百骸皆廢。則)不能起。(火亂於中。則)心中(嘈而)飢。(熱格於上。則)食即嘔吐。心中寒者。(寒為陰邪。外束之則火內聚。)其人苦病心(中懊憹無奈。似痛非痛。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肝病的一種特殊狀況「肝著」的症狀及治療方法的描述。內容如下:
這裡另外談論的是肝著這種病症及其治療。雖然胸部是肺所在的部位,但如果肝有病,其病氣可能會影響到肺部,這就是所謂的「橫」的狀態。(「縱」和「橫」這兩個詞在《傷寒論》中有詳細解釋。)
徐忠可說:前面提到的風寒病症都沒有直接開出藥方,唯獨這裡針對肝著開出了處方。這是因為肝著是由風寒逐漸引起的,是一種特殊且不同於一般中風的疾病,所以才特別處理。
旋覆花湯方
成分:旋覆花(三兩,又稱金沸草)、蔥(十四根)、新絳(少量)
用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然後一次喝完。
心臟作為主管全身的火臟,如同君主之官。如果心受風邪侵襲(風屬陽邪),就會引發身體發熱,因君主之官心受病,導致全身機能受阻,無法起身。心中火氣擾亂,會感到心慌飢餓。由於熱氣上沖,進食後容易引起嘔吐。若心中感到寒涼,那是因為寒邪(屬陰邪)從外部束縛,導致體內火氣鬱結。這樣的人常會感到心中不適,一種難以言喻的煩悶感,類似疼痛卻又不完全是痛。
其麻辣)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之往來交)注。其脈浮者。(寒有外出之機。強用吐法則不可。若得機欲向愈而)自吐(病)乃愈。心傷者。(不關於風寒。而氣血不足。為內傷也。)其人(一有)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以血虛者。其陽易浮。
上盛者。下必無氣也。血虛不能養心。則)心中痛。(火亢)而(成未濟。則)自煩發熱。(心虛於上。以致腎動於下。則)當臍跳。(子盜母氣。)其脈(則)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心(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為陰氣已絕。主)死。
此言心中風寒之證脈也。又心傷者。風寒外之本病也。以心為十二官之主。故特鄭重言之也。
白話文:
其疼痛如同吃大蒜般的麻辣感。嚴重時,心痛會穿透到背部,背部疼痛也會穿透到心臟,就像有蟲子在裏面來來回回穿梭一樣。如果脈象浮起,表示寒氣有外洩的可能,這時強行使用催吐的方法是不合適的。但如果身體自己有了想要康復的趨向並自然嘔吐,那麼病情就會好轉。心受傷的情況,與風寒無關,而是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內傷。這樣的人,一旦過度勞累,就會頭面部泛紅且下半身感到沈重。這是因為血液虧虛,陽氣容易上浮,
當上半身表現出旺盛的症狀時,下半身相對就缺少氣力。血液不足以滋養心臟,就會引發心痛。若心火過旺而無法平衡,就會自覺煩躁並發燒。心臟在上部虛弱,進而影響到下部的腎,就會出現腹部跳動的現象(子病及母的表現)。這時的脈象會呈現弦緊狀態,這些都是心臟受損所造成的症狀。心臟即將衰竭時,脈象會浮現出堅實如麻豆般的跳動,按壓時更加急促狂躁,這是陰氣已經耗盡的徵兆,預示著死亡。
以上所述,是關於心受風寒影響的症狀及其脈象的描述。另外提到的心臟受傷,風寒是外部致病的根本原因。由於心臟主宰著全身十二臟腑的功能,因此對它的討論特別嚴肅和重視。
徐忠可云、生萬物者火。殺萬物者亦火。火之體在熱。而火之用在溫。故鼎烹則頤養。燎原則焦枯。以上證。乃正為邪使。而心火失陽和之用。凡身之藉陽以暖者。其變證如此。乃詳心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心中於風。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診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風之外象也。
(至於心傷證。前言猶未盡也。請再申其義。人病如)邪(所憑。而為悲)哭(致)使魂魄不安者。(雖有六氣七情痰火之異。而其源則為)血氣少也。(然)血氣(之所以)少者。屬於心。(血從氣生。言氣即可以該血。)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白話文:
徐忠可說:創造萬物的是火,毀滅萬物的也是火。火的本質表現為熱,而火的作用則體現在溫暖上。因此,適當的烹調能滋養身體,但猛烈的火焰則會使物體焦枯。以上的論述,是指正常機能被病邪影響,導致心火失去了溫和的作用。凡是依賴陽氣以保持體溫的生理機能,一旦出現這種變化,就會呈現出心風病內部症狀的特徵。正如《內經》所說,心受風邪影響時,常伴有大量出汗、怕風、情緒焦躁易怒、病情嚴重時言語表達困難等症狀,診斷時可觀察口腔,舌色偏黑。而《千金要方》則提到,診斷時可觀察嘴脣,脣色會呈現紅赤,這是指心風病外在表現的症狀。
(對於心受傷的病症,前面的說明尚未完全,現在進一步解釋。當人)遭受邪氣侵害,(因)悲傷哭泣而致(使)魂魄不得安寧時,(雖然病狀可能涉及六氣、七情、痰火等多種差異,但根本原因都在於)血氣不足。(而血氣不足的根源)與心有關。(因為血液由氣產生,談論氣就已包含了對血的認識。)當心氣虛弱時,患者會感到害怕,喜歡閉眼想睡覺,做夢時常夢見遠行,並且精神不易集中。
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統御之權。為顯為狂。勢所必至者。然顛狂亦有陰陽之分。)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其與經文重陰者顛。重陽者狂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熱分陰陽。此以氣血分陰陽。後之覽者。當會通於言外。)
此承上節心傷而申其說也。
脾中風。(則周身)翕翕發熱。形如醉人(面紅四肢俱軟。)腹中(因風動火而)煩(本氣濕生而)重(上下眼胞屬脾胃。而名)皮目(風入而主動。則見)瞤瞤。(脾居肺腎之中界。一病則懶於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氣。脾(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大堅。(全失柔和之胃氣。
)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狀。即空而無有之)潔潔狀(且燥疾不寧。)如搖者。(主)死。
白話文:
魂魄不受控制地胡亂活動。(這是因為心臟失去了統領和調控的能力,導致行為失常或精神錯亂,這種情況勢必發生。然而,瘋癲狀態也有陰陽兩種區別。)陰氣衰弱的表現為精神錯亂(顛),陽氣衰弱的表現為狂躁不安。(這與經典文獻中提到的「重陰者顛,重陽者狂」的含義看似不符,但那裡是以寒熱來劃分陰陽,這裡則是以氣血來劃分陰陽。日後讀者在理解時,應當在字面之外融會貫通。)
以上是繼承前文論述心臟受傷後進一步的說明。
當脾臟遭受風邪侵襲,(全身)會出現陣陣發熱,模樣像喝醉的人一樣(臉紅,四肢無力)。腹部因風邪引動內火而感到煩躁,由於本來就濕氣偏重故而感到沈重。(上下眼皮屬於脾胃的反映區,稱為)眼皮(風邪入侵引起動盪,可見到)抽搐。(脾位於肺和腎之間,一旦患病,則懶於正常運作,致使心腎不能協調)進而呼吸短促。當脾臟即將衰竭時,(脈象會呈現)真正的臟腑浮大而堅實的脈象,(完全喪失了胃氣應有的柔和特徵。)
按壓脈搏時,感覺就像摸到一個倒置的杯子。(倒置的杯子是什麼狀態?就是空洞而無實質感的。)脈象乾燥、急促而不安定,如同顫抖一般,(這樣的脈象)預示死亡。
此言脾中風之證脈也。
按、宋本臣億等。五臟各有中風中寒。今脾止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古人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以補綴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擬傷寒論中太陰自利不渴而補之。腎中風。予擬少陰黃連阿膠湯證補之。腎中寒。予擬通脈四逆湯證補之。不識以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匱缺脾中寒。然不過如自利腹痛。腹脹不食。可類推也。若以上脾中風諸證。則凡形體之待中土以收沖和之益者。其變證如此。乃詳脾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脾中風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此言脾中風之外象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關於脾中風的症狀和脈象。
按照宋代臣億等人的記載,五臟都可能有中風或中寒的情況,但這裡只提到了脾中風,對於腎中風和腎中寒都未提及。古代文獻存在許多簡略和混亂之處,隨著時間久遠,已無其他文獻可以補充或修訂。(沈自南認為,對於脾中寒的症狀,可以參考《傷寒論》中太陰病自利不渴的治法來處理;至於腎中風,可以考慮使用少陰病中黃連阿膠湯的適用症狀來治療;腎中寒的狀況,則建議使用通脈四逆湯的適用症狀來補充治療方案,不知此看法是否恰當。)
徐忠可指出,《金匱要略》雖未明載脾中寒,但其症狀大致可推測為自利腹痛、腹部脹滿且不思飲食等。至於上述脾胃中風的各項症狀,乃是強調中土失和所導致的各種變化,這些都是詳細闡述脾中風內部表現的內容。而《內經》中提到的脾中風特徵包括多汗、怕風、身體疲憊、四肢不願活動、面色稍黃、食慾不振,診斷時可觀察鼻部呈現黃色,這些是描述脾中風在外部可見的症狀表現。
(今試診之趺陽。)趺陽(為胃脈。今)脈浮而澀。浮則(為)胃氣強。澀則(為脾陰虛。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病因)脾(虛)為(胃所管)約。(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約之證治也。
麻仁丸方
麻仁(一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現在試著診察趺陽脈。趺陽脈是屬於胃的脈象,如果脈象浮且澀,浮代表胃氣較旺盛,澀則表示脾的陰液不足。由於脾陰不足,無法向上輸送精氣給胃,導致水分只能單獨往下排泄,所以小便次數增多。浮與澀的脈象交織,會使大便變得硬結。這種病症是因為脾虛弱,受到胃的約束影響所致。治療上,可以使用麻仁丸為主的方劑。
這段文字說明瞭脾約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麻仁丸方
成分:麻仁一升、芍藥半斤、大黃(去皮)一斤、枳實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煎熬後取出油脂)。
製作方式:將上述六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蜜拌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飲用時,服用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用量,以症狀緩解為標準。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名為腎著。)腎著之病。其人身體(因濕而見)重。腰中(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著處)形(微腫)如水(腫之)狀。(但濕邪能阻止津而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無熱。)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陽衰。)飲食如故。(知其)病(不關中焦。
而)屬下焦。(然腎不勞則不虛。推其致病之由。由於)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而傷)之。(其證自)腰以下冷痛。(至)腹(皆)重如帶五千錢。(以)甘姜苓朮湯主之。
此言腎著之病由於冷濕。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以辛溫甘淡之藥治之也。
白話文:
當腎遭受寒濕侵襲,且滯留不去時,這就稱為「腎著」。得了腎著病的人,會感到身體因濕氣而沈重,腰部因寒氣而發冷,就像坐在水裡一樣。受寒濕影響的部位可能會輕微腫脹,形似水腫的模樣。不過,雖然濕氣會阻礙體內津液正常運行,病人反而不會感到口渴,這顯示身體上部並無熱象。小便順暢,表示下焦陽氣並未衰弱;食慾和進食情況正常,表明病情並未影響到中焦。因此,可以判斷此病問題出在下焦。
追究病因,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出汗,衣物內層變得冷濕,長時間接觸而導致患病。其症狀從腰部往下會有冷痛感,腹部也會感到沈重,就像是帶著五千錢的重量。治療這種病症,可以使用甘姜苓朮湯作為主方。
總的來說,這裡講的是腎著病是由寒濕引起,影響的不是腎臟內部,而是腎的外部組織。治療時採用辛溫甘淡的藥物來處理。
徐忠可云、腎臟風寒皆缺。然觀千金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中風及腎者。而敘病狀曰。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又敘腎中風曰。踞坐腰痛。則知金匱所缺腎風內動之證。相去不遠。至寒中腎。即是少陰標陰之寒證。當不越厥逆下利慾吐不吐諸條。若內經云。腎中風狀。
多汗惡風。面龐然如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蓋言風自表入。傷少陰經氣。乃腎中風之外象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白話文:
徐忠可表示,關於腎臟受到風寒的論述有所欠缺。然而,參考《千金要方》中的三黃湯,使用獨活和細辛來治療中風以及腎臟相關問題,並且描述病狀為:煩躁發熱、心情混亂、畏寒,整天不思飲食。另外還提到腎中風的症狀為:蹲坐時感到腰痛。由此可知,《金匱要略》中缺少的關於腎風內動的症狀,與這些描述相差不大。至於寒氣侵襲腎臟,這就是少陰本經陰寒證的表現,其特徵不脫離手足逆冷、腹瀉、想吐又吐不出等症狀。而《內經》中說到的腎中風特徵包括: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脊椎疼痛導致無法正常站立、面色晦暗、大小便不暢等,這些都是風邪由外表入侵,損傷少陰經氣,屬於腎中風的外在表現。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又名腎著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堅。(則不沉而外散。陽已離於陰位。)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燥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益下入尺中者。(應伏而反動。反其封蟄之常。主)死。
此言腎臟之死脈也。
問曰。三焦(之氣虛)竭(而不各歸其)部。(固也。但噫為脾病。今云)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中氣實統乎三焦。)上焦受中焦氣(中焦)未和。不能消穀。(穀氣鬱而不宣。)故能噫耳。(且中焦不和。而)下焦(亦因而虛)竭。即(見前則)遺溺(後則)失便。
白話文:
甘草、白朮(各重六克),乾薑、茯苓(各重十二克)
將這四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煮至剩餘三升,分為三次溫熱服用。服用後,腰部會感到暖和。
當腎臟即將衰竭時,如果脈象呈現浮而堅硬(表示脈搏不沈而向外擴散,體內陽氣已經脫離陰位)。按壓時,脈搏混亂如同滾動的丸子(表明本應沈穩的脈象變得燥動不安,這是真陽之力即將猛烈竄出的徵兆),並且脈搏非但沒有下沈反而在尺部活躍(違反了脈象應沈伏於冬季藏匿狀態的常理),這是腎臟衰竭的脈象特徵,預示死亡。
有人提問:三焦之氣若虛弱不堪,以致不能各自回歸其所在的部位(這自然是三焦氣虛的表現之一)。但噫氣一般被視為脾胃問題,現說上焦氣竭會引致頻頻噫氣,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回答:中氣充沛能統領三焦之氣,若上焦接收到中焦未調和之氣(中焦運化失常),無法有效消化食物(食氣積滯而無法宣發),因此會產生噫氣。再者,中焦運化失調,也會導致下焦隨之虛弱而竭盡,進而出現先小便失禁,後便祕的症狀。
(蓋下焦聽命於中焦。)其(中焦之)氣不和。(下焦無以受中之蔭。則腎氣日虛。經云。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腎虛則前後)不能自禁制。(此下焦雖病。卻)不須治。(止以補脾健胃。治其中焦。)久則(自)愈。
此言三焦虛竭。統以中焦為主治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心肺受之。心火盛。肺金愈傷。)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胃熱必實而硬。脾熱必燥而閟。因熱而結。)則為堅。熱在下焦者。(以下焦為肝腎膀胱大小腸所居之處。或肝腎熱盛。)則尿血。(或膀胱熱盛。)亦令淋閟不通。(至若)大腸有寒者多鶩溏。
(即下利溏瀉也。)有熱者便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即陰結便血也。)有熱者(流蓄肛門。)必(病)痔。
白話文:
當下焦功能依賴中焦時,如果中焦的氣血不協調,下焦就無法得到中焦的滋養,導致腎氣日益衰弱。古書有雲:北方屬水,色黑,與膀胱、腎相應,開竅於前後二陰;腎一旦虛弱,就會出現前後排泄失控的情況。(雖然問題出在下焦,)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直接治療下焦,只需調理補益脾胃,強健中焦機能,隨著時間過去,自然會康復。
這是說三焦功能若虛弱枯竭,治療上應主要著重於調理中焦。
老師說:火熱症狀若位在上焦(心肺部位),心火旺盛會進一步損傷肺金,可能因咳嗽演變成肺萎縮;火熱在中焦(脾胃區),胃熱則實而堅硬,脾熱則燥而閉塞,熱能引發凝結成硬塊;火熱影響到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所在位置),肝腎火旺可能導致尿中帶血,膀胱火旺則可能引起小便困難、不暢。至於大腸受寒則易於腹瀉,受熱則可能排出血便伴有膿液;小腸受寒,人會感到肛門沈重且有便血情形,若小腸受熱,則可能形成痔瘡。
此又分晰三焦各病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始)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䅽氣者。(食氣也。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脅下痛。(以手)按(摩)之。則(食化氣行而)愈。(若飲食稍一不節。則)復發(名)為䅽氣。
此言腹中痛病大概有三也。
徐忠可云、此積非癥瘕之類。亦未必有形停積。天下之物。皆從無中生有。乃氣從陰結。陰則黏著也。觀下文云積在喉中。則結陰可知。不然。則喉中豈能容有形之物耶。
(積病堅久難治。必詳之於脈。)諸(凡氣血痰食等)積大法。脈來(沉)細而附骨者。(此)乃(為)積也。(所以然者。以積而不移之處。其氣血營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亦沉。而作是象。茲試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病之處。若此脈出)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中醫對不同腹部疾病的分類和特徵描述:
問:疾病中有「積」、「聚」以及「氣逆」,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答:所謂「積」,通常是內臟的病狀,病竈固定不變。「聚」則多指六腑的問題,發作時間不定,如果疼痛感會移動或減緩,則較易治療。
至於「氣逆」,這是因為飲食停滯在太陰經脈,造成敦厚重積之氣抑制了肝氣,導致肋下疼痛。用手按摩可以促進氣機運行而緩解症狀。但是,一旦飲食再次不當,就可能使病情復發,這就稱為「氣逆」。
總的來說,腹痛的病狀大致可分為這三種情況。
徐忠可指出,這裡所說的「積」並非癥瘕(固定的腫塊)之類,也可能並非實質的物質堆積。萬物都由無到有生成,而這裡的「積」是氣在陰分凝聚而成,因陰性黏著。從下文提到「積在喉中」可見,這種積聚實際上是指陰氣的凝結。否則,喉部怎麼可能容納實質的物質呢?
對於堅固持久難以治癒的「積病」,必須詳細通過脈象來診斷。一般來說,各種積病(如氣血痰食積聚)的大致脈象特徵是脈搏細微且貼近骨頭,這表明可能存在積病。這是因為積聚不移動的地方,氣血營衛無法上行外達,脈象因此變得沈細。比如,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寸口部位,那麼積病可能在胸部;如果脈象稍微超出寸口,則積病可能更偏向體表。
積在喉中。(出)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若沉細不起之)脈兩(手俱)出。(是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左右也。可斷之曰。)積在中央。(凡此者。)各以其部處之。
此言積脈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
白話文:
這些病積位置如下: 病積停留在喉嚨中。(若病氣)向上衝至關隘處。病積位於肚臍兩旁。向上影響到關節上方。病積在心臟下方。稍微往下影響到關節。病積在小腹部。透過把脈在尺骨部位可感知。病積在氣衝穴位。脈象顯示從左手出現。表示病積在身體左側。脈象從右手出現。則病積在身體右側。(如果脈象沈細且不明顯,兩手)都出現這樣的脈象,(這意味著)病積在人體中央位置,氣機無法分佈到左右兩側。(因此可以斷定)病積在身體中央。(總之,)各根據其所在的部位來判別。
這是說,通過分辨脈象的上下左右位置來確定病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