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為胃脈。其)脈微弦。(微弦。為陰象也。陰加於陽。其)法當腹滿。(若)不滿者。(其陰邪下攻)必便難。(或)兩胠疼痛。此虛寒(不從外得。而從內生。其氣)欲(從)下(而之)上也。(此證不可散表)當以溫(中之)藥服之。(以散內結之陰寒也。)

此言趺陽微弦。為中寒而腹滿也。其實病根在下。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是也。與上一篇首節參看。自得。胠、音區。腋下脅也。

(趺陽脈微弦。固為虛證。然腹滿亦有實證。辨之奈何。)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不可下也。)痛者為實。可下之。(胃實者。舌有黃苔。若)舌黃(而)未(經)下者。下之黃(苔)自去。

白話文:

趺陽脈(指的是與胃相應的脈象)呈現微弦狀態(微弦代表著陰性特徵,這裡指陰氣影響陽氣)。按照中醫理論,這種情況下腹部應該會感到脹滿(因為陰氣過盛壓迫陽氣)。但如果腹部並沒有脹滿的症狀,那麼這表示陰邪之力往下攻擊,可能導致排便困難,或是兩側肋骨下方疼痛。這種狀況屬於體內的虛寒現象(非外來因素造成,而是體內產生),體內的正氣試圖從下往上對抗這股寒氣(因此不適合使用發散外表邪氣的治療方法)。面對這種病情,應該使用溫暖中焦的藥物(來驅散體內積聚的陰寒)。

簡而言之,趺陽脈微弦表明中焦有寒氣導致腹部脹滿,實際上病源在身體較深層處,即腎虛引發的中焦寒氣活躍。這與前文第一段內容相互參照可以更深入理解。其中的“胠”字發音同“區”,指的是腋下肋骨部位。

至於趺陽脈微弦雖然是虛弱的表現,但腹部脹滿也可能有實邪作祟的情況,如何區分呢?如果患者腹部脹滿,按壓時不感到疼痛,這屬於虛性症狀,不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式;若是按壓時感到疼痛,則屬實證,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如果是胃部實邪阻滯,患者的舌頭通常會有黃色舌苔。)如果舌頭已經出現黃色而還未進行瀉下治療,適度瀉下後舌苔的黃色自然會減退。

此言虛實之辨法。而並及治法也。

(虛而生寒證。不拒按之外。又有辨法。若)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虛)寒。當與溫藥。

此承上節而申言虛寒之證治也。

尤在涇云、腹滿不減者。實也。時減復如故者。腹中寒氣。得陽而暫開。得陰而復合也。此亦寒從內生。故曰當與溫藥。

(又虛有實象之危證。不可不知。)病者(面色)痿黃。(若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燥而不渴。(腹滿連及)胸中(均作)寒實。(實證當不下利。若下利。則是虛寒之極。反有實象。)而(且下)利不止者。(是虛寒胃氣下脫也。必)死。

此言真虛反有實象。假實不可以直攻。真虛不能以遽挽也。

白話文:

這段話討論瞭如何分辨及治療虛實病症的方法。

如果出現因虛弱而產生寒性症狀,除了不抗拒按壓外,還有其他辨別方式。比如,腹部脹滿時而減輕,之後又恢復原狀,這是虛寒的表現,應該使用溫熱性的藥物治療。

此處進一步說明虛寒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尤在涇指出,腹部脹滿持續不減為實症;而脹滿時減後又如初,則是由於腹部寒氣遇陽氣暫時緩解,隨後遇陰氣再聚集所致。這種情況屬於內生寒邪,因此適用溫熱藥物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危險的情況,即看似虛弱卻帶有實證的表徵,必須加以區分:病人面色萎黃,若伴隨著口乾舌燥及口渴,則為熱實症;但若是雖燥而不口渴,且腹部脹滿影響到胸部,這應視為寒實症。通常實證不會有腹瀉情形,若出現腹瀉,則表示是虛寒極端嚴重,反而呈現出類似實證的狀況。若腹瀉不止,這是胃氣嚴重衰敗下陷的徵兆,預後不良,往往會導致死亡。

總結來說,這裡強調了真正虛弱時可能會出現貌似實證的混淆現象,對於這種偽裝的實證不能直接使用攻伐治療,而真正的虛弱狀況也無法迅速扭轉。

(微弦脈見於趺陽。與見於寸口者不同。以趺陽主胃。病從內生。寸口主營衛。病從外至也。若)寸口脈弦者。(弦為寒而主痛。其人)即脅下拘急而痛。(與兩胠疼痛不同。蓋彼主乎內。而此主乎外也。主乎內者。其人痛而兼便難。主乎外者。)其人(痛而兼)嗇嗇惡寒也。

此言寸口之弦。與趺陽之弦。同屬陰邪。而有內外之別也。

(寒有內外之別。上雖詳之於脈。更當辨之於所見之證。曰喜欠。曰清涕。曰色和。曰善嚏。以此而泛求於偶然病寒之人。猶恐其不足憑也。)夫(唯取證於素寒之人。名曰)中寒家。(始得其不易之准。吾觀人慾睡而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而喜欠者。陽引陰出也。今其人為中寒家而)喜欠。

白話文:

微弦脈在趺陽處出現,這與在寸口處出現的情況不同。因爲趺陽脈主要反映胃的狀況,病由內部產生;而寸口脈則主要反映營氣和衛氣的情況,疾病通常由外部侵入。如果寸口脈呈現弦脈,這表示體內有寒且易導致疼痛,患者會感到脅下部位緊張並疼痛,這與兩側胸腹部的疼痛不同,前者是內臟問題,後者則是體表問題。內臟問題會導致疼痛並伴有排便困難,而體表問題則會讓患者在疼痛的同時畏寒發抖。

這段話說明瞭寸口脈的弦與趺陽脈的弦都屬於陰性病邪,但它們有內在與外在的區別。

寒氣有內外之分,雖然從脈象上已詳細說明,還應當根據出現的症狀來辨別,比如是否頻繁打呵欠、流清鼻涕、面色溫和、容易打噴嚏等。僅憑這些症狀在一般偶感風寒的人身上尋找可能還不夠準確。只有在那些平素體質偏寒,即所謂“中寒家”的人身上觀察這些症狀,才能得到不易改變的標準。我發現,當一個人想睡且頻繁打呵欠時,這是陰氣引陽氣入內的表現;而醒來後仍喜打呵欠,則爲陽氣引導陰氣外出。對於這樣的中寒體質者來說,他們會出現喜打呵欠的表現。

(其為陰盛引陽也奚疑。又嘗觀年老之人。清涕出者。陽虛所致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寒盛所致也。今)其人(為中寒家而)清涕出(其為陽氣虛寒也奚疑。若)發熱色和者。(非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其)善嚏。(寒不能留而自出矣。)

此以中寒家立論。以明中寒證。而並及外寒之輕證也。

(上言善嚏。果何取於嚏乎。蓋嚏者。雷氣之義也。陰盛則陽伏。陽一得氣而奮發。在天為雷。在人為嚏也。若)中(氣素)寒。其人下利。以裡虛(而陽氣不振)也。(若)欲嚏不能。(是陽欲奮發。卻被陰留而中止。陰氣盛也。故知)此人肚中寒。

白話文:

(這情況明顯是陰氣過盛引動陽氣,有何懷疑呢?再者,我觀察到老年人流清鼻涕,通常是陽氣虛弱造成的;遇到寒冷就流清鼻涕的人,則是寒氣過盛所致。現在這個人,作為中寒體質而流清鼻涕,自然是陽氣虛弱兼寒的表現了。如果)他發燒且面色和潤,(那就不是中寒的症狀,而是外寒輕微侵襲的表現。即使有清鼻涕流出,也是因為)頻頻打噴嚏,(使寒氣無法停留而自動排出。)

這裡是基於中寒體質來論述,用以闡明中寒的症狀,並且一併提及外寒較輕的狀況。

(前面提到打噴嚏,那麼打噴嚏的意義何在呢?其實,打噴嚏象徵著雷氣的作用。當陰氣過盛時,陽氣會被抑制。一旦陽氣得到機會便奮力爆發,在自然界表現為雷聲,在人體則表現為打噴嚏。假設)體內(本來就)寒氣重,那人就會腹瀉,這是因為體內虛弱(導致陽氣不振)。(如果)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這表示陽氣試圖奮起反抗,卻被陰氣阻礙中途停止,可見)這人的腹部有寒氣。

此承上節善嚏二字。言中氣虛寒之人。欲嚏不能嚏也。中寒之中。是平聲。尤氏作去聲讀。誤也。傷寒金匱無中寒二字。不可不知。宋元后注家。附會此二字。不知遮蔽多少聰明人耳目。

(若)夫瘦人(形氣虛弱。難御外邪。忽而)繞臍痛。必有(外入之)風冷。(風冷入內。則)穀氣(留滯而。)不行(醫者不曉以溫藥助脾之行。)而反(以寒藥)下之。(雖下藥推蕩其穀氣。而寒性反增其風冷。由是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其氣必(犯上而為)沖。(即)不(上)沖者。(亦必竊據流連。)心下則痞。

此言素虛人。一傷風冷。其腹滿雖為積滯。法宜溫行。不宜寒下以致變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接續上文提到的“善嚏”二字,意思是說,對於中氣虛弱且寒性體質的人來說,他們想打噴嚏卻打不出。這裡的“中寒”應讀作平聲,而尤氏誤將其讀為去聲,需要注意的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並無“中寒”這兩個字,這點不可不察。到了宋元以後,有些註釋家錯誤地附會這兩個字,無知地掩蓋了許多聰明人的視聽。

至於體型消瘦、氣血虛弱的人,一旦突然感到繞著肚臍周圍疼痛,往往是因為有外來的風寒侵襲。風寒進入體內後,會導致食谷氣無法正常運行。如果醫治時不使用溫性藥物來輔助脾胃運化,反而用寒性藥物來下瀉,這樣雖然能推動積滯的穀氣,但寒性藥反而會加劇風寒,結果使得正氣更加虛弱,而邪氣則更難控制。這樣一來,體內的氣就會向上衝擊,即使不直接上衝,也會在心下部位形成痞塞不舒的狀況。

總的來說,這是講述平時體質就虛弱的人,一旦受到風寒影響,腹部脹滿雖看似積滯,治療上應該使用溫煦行氣的方法,而不應使用寒性下瀉的手段,以免引發其他變故。

(茲試言諸證之方治。)病腹滿。(為裡實。)發熱(為表邪。表裡之邪。相持至於)十日。(而)脈(尚)浮而數。(為日雖久。而表邪猶未已也。)飲食如故。(其表雖實。而胃氣猶未傷也。法宜兩解。以)厚朴七物湯主之。

此言腹滿發熱。而出表裡兩解之方也。但發熱疑是中風證。風能消穀。傷寒云、能食為中風。可以參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白話文:

這裡試著討論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案。如果出現腹部脹滿(這是屬於裡實的症狀),同時伴有發熱(表示有表邪存在,表裡的邪氣相互對峙達到)十天,而且脈象仍然浮且數(雖然時間已經較長,但表邪仍未消除),然而飲食情況一如往常(表示雖然表邪確鑿,但胃氣尚未受損)。根據這種病情,治療上應該採取表裡雙解的方法,使用厚朴七物湯作為主方。

這段文字是關於腹部脹滿伴隨發熱症狀,並提出了表裡雙解的治療方劑。不過,發熱可能讓人懷疑是中風的症狀,因為風邪能影響消化,傷寒理論中提到,能正常進食可能是中風的表現,可參照相關內容理解。

厚朴七物湯方

所需藥材如下:

  • 厚朴:半斤
  • 甘草:三兩
  • 大黃:三兩
  • 大棗:十枚
  • 枳實:五枚
  • 桂枝:二兩
  •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雖然。表裡之辨猶易也。而虛寒欲下上之旨。最元妙而難言。何也。)腹中(為陰部。下也。陰部有)寒氣。(氣逆則為)雷鳴(寒盛則為)切痛。(而且從下而上。其)胸(中兩)脅逆滿。(兼見)嘔吐。(是陰邪不特自肆於陰部。而陽位亦任其橫行而無忌。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急以)附子粳米湯主之。

此言寒氣之自下而上僭。中上之陽必虛。惟恐胃陽隨其嘔吐而脫。故於溫暖胃陽方中。而兼補腎陽也。

白話文:

取以上七種藥材,使用四升水進行煎煮,縮減至剩餘四升的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服用約八合(約240毫升),一日需服用三次。若伴有嘔吐症狀,則加入五合(約150毫升)半夏;若出現腹瀉情形,則去除大黃。若感覺寒意較重,可增加生薑用量至半斤(約250克)。

(雖然區分表症與裏症相對容易,但針對體內同時存在的虛寒狀態,以及寒氣上逆下陷的治療原則,實在是高深微妙且難以言傳。為什麼呢?)腹部(作為人體的陰部,屬下)存在寒氣,當寒氣逆行時會產生如雷鳴般的聲響,而寒氣過盛則引發劇烈疼痛。不僅如此,這股寒氣還會從下往上升,導致胸部及兩側脅部出現不適感及脹滿,並且伴有嘔吐症狀。這顯示寒性病邪不僅在陰部肆虐,甚至在陽性的部位也能任意橫行而不受阻。這種情況被稱為腎虛導致寒氣在體內作祟,應立即使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

這裡所描述的是寒氣由下而上侵犯的過程,中上焦的陽氣必定虛弱。特別擔心胃部的陽氣隨著嘔吐而耗散,所以在溫暖胃陽的同時,也需要兼顧補充腎陽。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用厚朴七物湯。以其發熱。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發熱。止是大便)閉者。(為內實氣滯之的證也。通則不痛。以)厚朴三物湯主之。

此節合下二節。皆言實則可下之證也。重在氣滯一邊。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白話文:

附子粳米湯配方:

炮製附子一塊,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煮至米熟湯成,去掉沈渣,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上方提到的厚朴七物湯,適用於發熱情況,因為還存在表層病邪。現今若是腹部疼痛而沒有發熱,僅是大便便祕的情況,這明確是內裡實質氣機阻滯的癥狀。遵循「通則不痛」的原則,)應當以厚朴三物湯為主來治療。

這段以及接下來的兩段,都是在講述實證可以使用瀉下方法治療的情況,特別強調氣機阻滯的方面。

厚朴三物湯配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以手按辨其虛實。既言不復再贅矣。若)按之心下滿痛者。(雖云其結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而既已拒按若此。)此為(有形之)實(邪)也。(實則)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此亦言實則可下之證。但以邪在心下。故以大柴胡湯為的方。可見古人用方。斟酌盡善。不差一黍。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白話文:

取上述三味藥材,使用一斗二升的水,首先煮沸兩味藥物,煮至剩下五升水量時,再加入大黃繼續煎煮,直至剩餘三升水。待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一升,以排便通利為目標調整劑量。

(通過手部按壓來分辨病情的虛實已經說明過,不再贅述。如果)用手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雖然說這種結塊位置較高,和腹部全面脹痛有所不同,但既然已經出現這樣的抵抗感,)這就是有形的實邪所致。(遇到實邪)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適合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這裡也是說明實邪情況下可以使用瀉下方劑的情況,但因為病邪位於心下部位,所以特別選用大柴胡湯作為對症的方劑。可見古人在選用方劑時,考慮得非常周全,精確無比。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腹滿時減。當與溫藥矣。若)腹(常)滿(而)不減。(當責其實。時)減(者當防其虛。故曰)不足言。(即無餘議之辭。然滿而不減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言滿在腹部。與在心下者不同。故用大承氣湯以急攻之。此三方均是下藥。當分別於幾微而用之。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至若寒痛而救治。另有方法。)心胸中(本陽氣用事。今有)大寒(與正氣相阻而為)痛。(寒氣上逆則為)嘔。(胃陽為寒所痹。則)不能飲食。(且陰寒據於)腹中(而作)滿。(寒氣)上衝(於)皮(膚而突)起出見(之形。似)有頭足。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觸近者。(此虛而有實象也。以)大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上方八味藥材,使用十二升水進行熬煮,煮至剩下六升時,去除藥渣後再進行煎煮。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如果腹部脹滿的情況時而減輕,應該使用溫性藥物治療。但若腹部)經常脹滿且不見減輕,(應考慮到病因為實證。腹部脹滿偶爾減輕的情況下,要防範可能的虛弱狀況,因此說)不必多言其他,(表示沒有其他需要討論的。然而,對於持續脹滿不減輕的狀況,)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這裡所指的是腹部脹滿的情況,與心下部位的脹滿不同,因此採用大承氣湯進行急峻的攻下治療。這三個方子都是瀉下藥物,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細微差別來選擇。

大承氣湯的方劑(詳見於治療痙病的內容)

(至於因寒痛而需要救治的情況,另有特定的治療方式。)心胸部位(本屬陽氣主管,若出現)嚴重寒氣(與身體正氣相抵抗導致)疼痛,(寒氣上逆會引起)嘔吐,(胃部的陽氣被寒氣阻滯,導致)無法進食,(並且因為)陰寒之氣佔據腹部造成脹滿,(寒氣)向上衝擊至皮膚表面,出現類似)有頭有腳的突出形狀,無論是上半身或下半身都感到(疼痛,並且)手無法接近接觸的,(這種情況雖表現出實證特徵,實際上是虛中有實的狀態。此時應)以大建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言心胃受寒。引動下焦之陰氣上逆而痛甚也。方中姜參飴糖。建立中氣。而椒性下行者。溫起下焦之陽。以勝上彌之陰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虛寒則溫補之。實熱則寒下之。固也。然有陰寒成聚之證。治之者當知法外有法。)脅下偏痛發熱。(若脈數大。熱邪實也。今按)其脈緊弦。此(陰)寒(成聚)也。(雖有發熱。亦是陽氣挾郁所致。若非溫藥。不能已其寒。若非下藥。不能去其結。所)以(當以)溫藥下之。宜津氣。

白話文:

這段話意思是說,心臟和胃部受到寒氣影響,導致下腹部的陰寒之氣向上逆行,引起劇烈疼痛。在所提的方劑中,使用了乾薑、人參和飴糖,目的是強化身體中部的氣機。其中,蜀椒具有向下溫煦的作用,能夠溫暖下腹部的陽氣,以剋制過多向上的陰寒之氣。

大建中湯方

成分:蜀椒(炒過並去掉汗水,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一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濾掉藥渣,接著加入一升膠飴,用小火慢煎至剩下二升的液體。分成兩次溫服,在服用後約一個時辰,可以食用二升粥,之後再次服藥。在這一天裡,應以稀粥為食,並保持身體溫暖。

(一般來說,體虛寒性應以溫補治療,實熱性則需寒下治療,這是常規。然而對於陰寒凝聚的病症,在治療時應靈活掌握超出常規的方法。)如果出現脅部單側疼痛且伴有發熱,(若脈象數大表明是實熱邪氣所致,但現在我們摸到的)脈象緊弦,這表示是陰寒凝結的問題。(即使有發熱現象,也是因為陽氣被鬱阻所造成。這種情況下,唯有使用溫性藥物才能驅除寒氣,並且需要配合下藥以消除凝結。)因此,應該使用具有溫補作用的下藥,以達到調理氣血、溫煦身體的效果。

此承上節而言陰寒中不無實證。溫藥中可雜以下藥也。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兩),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此言厥逆。而未言腹滿痛者。從所急而救治也。

徐忠可云、四肢乃陽氣所起。寒氣格之。故陽氣不順接而厥。陰氣衝滿而逆。故以烏頭細辛伐內寒。苓半以下其逆上之痰氣。真朱為色者。寒則氣浮。故重以鎮之。且以護其心也。真朱。即硃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繼前文討論陰寒病狀中可能存在的實證情況,並提到了在使用溫熱藥物的同時,可加入某些藥物來治療。具體的藥方如下:

【大黃附子湯方】 組成:大黃三兩、附子三兩、細辛二兩。 用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五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二升,分次溫服,每次一份。如果是身體較壯實的人,可將藥量增加至煮出二升半,同樣分三次溫服。服用後,約行走四五里路的時間再進服一次。如果出現寒氣引起的手足逆冷,則以「赤丸」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提到手足逆冷的症狀,但未提及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在治療時需優先處理緊急的狀況。

徐忠可指出,四肢是陽氣運行的起點,當寒氣阻礙時,會導致陽氣無法順暢接續而造成手足逆冷,同時陰寒之氣上衝也會引發氣機逆亂。因此使用烏頭和細辛來驅除體內寒氣,茯苓和半夏用以降逆止瀉上逆的痰氣。方中使用真朱(即硃砂)作為藥物之一,是因為寒性病會使氣浮動不穩,硃砂具有鎮定作用,既能幫助鎮壓上浮的氣,也能保護心臟。

沈自南云、本經凡病僅言風寒。不言暑濕燥火。何也。蓋以寒濕燥屬陰同類。以濕燥統於寒下。風暑火屬陽同類。以火暑統於風下。所以僅舉風寒二大法門。不言燥濕火暑之繁也。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寒結腹中。因病又疊聚如山。犯寒即發。謂之寒疝。其初亦止)腹滿(而)脈(獨)弦而緊。(弦緊。皆陰也。但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衛陽與胃陽並衰。而內寒與外寒交盛。

白話文:

沈自南說:《本經》裡提到的疾病大多隻講風寒,而不提暑濕燥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濕、燥都屬於陰性,且濕和燥可以歸納在寒的範疇之下;風、暑、火則同屬陽性,火和暑可以歸在風的類別之下。因此,僅列出風寒這兩大主要對策,而不詳細提及燥、濕、火、暑等多樣情況。

赤丸方

成分:烏頭(炮製後二兩)、茯苓(四兩)、細辛(一兩)、半夏(四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四味藥物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硃砂調色,用煉過的蜂蜜搓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子。服用方式是先吃點東西,搭配酒吞服三丸,每天早晚各一次,晚上再加服一次。如果症狀未見緩解,可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症狀改善為止。

此方適用於:寒氣凝聚在腹部,因舊病未愈又加上新疾,堆積如山,遇到寒涼天氣就容易發作,這稱為寒疝。起初可能只是腹部脹滿,且脈象獨特地呈現弦緊狀態(弦和緊都代表陰性,弦象是由內生的陰寒,緊象是由外感受的寒邪)。弦脈表示衛氣運行受阻,因而感到畏寒(陰寒之氣阻滯了體表的陽氣)。緊脈則顯示不思飲食(陰寒之氣妨礙了胃部的陽氣運作),當衛氣與胃陽同時衰弱,體內外的寒氣便交相肆虐。

由是陰反無畏而上衝。陽反不治而下伏。謂為)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作之時。是陰寒內動。或則迫其汗而外出。或)則(迫其)白津(而下)出。(出則為陰陽離脫也。故)手足厥冷。(並見)其脈沉緊者。(沉為里。緊為寒。陰寒聚結。急宜以辛甘辛溫之品。

散結以救陽。)大烏頭煎主之。

此言寒疝之總證總脈。而出其救治也。

大烏頭煎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白話文:

因此,當陰寒之氣失常而向上衝逆,陽氣又無法正常調節而向下潛伏時,這就形成了邪正相爭的狀況,進而導致寒疝的產生。寒疝特徵是圍繞肚臍的疼痛。如果症狀發作,那是由於體內陰寒之氣活躍,有時迫使汗液外洩,有時則迫使唾液(白津)往下排出,而這些排出現象都標誌著陰陽之氣分離脫節。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同時脈象沈緊(沈表示病在裡,緊表示有寒),顯示陰寒之氣凝聚。這種情況下,急需使用辛甘辛溫類藥物來疏通凝結、輓救陽氣,「大烏頭煎」正是對應此治療需求的方劑。

這裡總結了寒疝的基本症狀與脈象,並提出了治療方案。

大烏頭煎方

藥材:大烏頭五枚(熬煮前去皮,不必切碎)

做法:將大烏頭加入三升水中,煮至剩一升,去除藥渣後,再加入蜂蜜二升,繼續煎煮直到水氣全被蒸發,留下二升藥液。體質壯實者服七合(約140毫升),體質虛弱者服五合(約100毫升)。若未見好轉,次日可再服用一次,但不可一日內重複服用。

(然大烏頭煎祛寒則有餘。而補血則不足也。若)寒疝(之為寒多而血虛者。其)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以血虛則脈不榮。寒多則脈結急故也。以)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虛者之法。養正為本。散寒為次。治寒疝之和劑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白話文:

然而大烏頭煎對於驅除寒氣功效充足,但在補充血液方面則嫌不足。假設遇到寒疝這種病症,特徵是寒氣較重且血液虧虛,病人會感到腹部疼痛以及脅部疼痛、內臟緊縮等症狀,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脈絡得不到充分滋養,寒氣過盛則使脈絡收縮緊急所致。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作為治療主方。

此方針對寒氣偏重且血液虧虛的病情,根本上是調養身體機能,其次纔是散寒。它是一帖用於治療寒疝的和諧調理藥方。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成分:當歸(三兩)、生薊(五兩)、羊肉(一斤)。

制備方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煮至剩餘三升湯液。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每次約七合。如果寒氣特別重,可將生薑增加至一斤。若疼痛嚴重並伴有嘔吐,則額外加入橘皮二兩和白朮一兩。若增加了生薑的用量,也應相應增加水的量至十三升,煮至剩餘三升二合後服用。

寒疝(有裡外俱病之證。其)腹中痛。逆冷。(陽絕於里也。)手足不仁。若身疼痛。(陽痹於外也。醫者或攻其外。或攻其內。邪氣牽制不服。所以)灸刺諸藥(皆)不能治。(裡外交迫。孰可)抵當(惟有)烏頭桂枝湯(之兩顧。可以)主之。

此言寒疝之表裡兼劇。而出其並治之方也。

烏頭桂枝方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合得一升(解之者。溶化也。合得一升。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湯五合。合得一升也。)後。初服五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知。效也。)如醉狀。(寒方解也。)得吐者。(內寒已伸也。)為中病。

白話文:

寒疝這種病,有時會出現內外都受影響的症狀,比如腹部疼痛、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在內部受阻)。同時可能伴有手腳麻木不靈、身體各處疼痛(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外也受到阻滯)。面對這樣的病情,醫生可能會分別針對內外病因進行治療,但由於邪氣相互牽制難以順利袪除,因此使用灸法、針刺或各種藥物往往無法達到療效(因為病症在內外同時困擾)。在這樣裡外交困的情況下,該如何處理呢?唯有「烏頭桂枝湯」這類能同時調理內外的方劑,纔能有效對付這種複雜情況。

這裡所說的是寒疝病情既深且廣,指出了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的方劑。

烏頭桂枝湯方

所需材料:

  • 烏頭 五枚

做法: 先取烏頭五枚,用蜂蜜二升煎煮至剩下一升,然後去掉沈澱物。接下來,取煎煮後的烏頭蜜液五合,加上桂枝湯五合,混合至總量為一升(這裡的「解之」意指融合、溶解,最終混合得到一升的藥液)。開始服用時先喝五合,如果沒有明顯效果,就增加到三合,再無反應則可逐漸加至五合。當患者開始有反應(這裡的「知」指的是療效顯現),可能會呈現像酒醉的狀態(表示寒氣正在被化解)。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表示體內的寒氣已被驅散),那就代表藥物已經發揮作用,達到了治療目的。

(由此觀之。寒疝之證。不外於寒。而寒中之虛實。固所當辨。寒疝之脈。不外弦緊。而弦緊之互見。更不可不知。寒疝病。按)其脈數(為寒疝之變脈。)而(數中仍不離於本脈之)緊乃弦。(緊脈之狀易明。而弦脈)狀如弓弦。按之不移。(此寒疝之本脈。不以數而掩其真面目也。

若)脈數弦者(數雖陽脈。而見之於弦中。是陰在陽中)當下其寒。(若)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遲為在臟。病應心下奚疑。而堅為陰象。與大為陽脈而相反。其義何居。而不知)脈大(為陽。)而(與)緊(脈並見。即為陰所竊附於此)者。(因以斷之曰。)陽中有陰。

白話文:

從這裡來看,寒疝這種病狀,主要與寒有關,而寒氣中的虛實情況,確實需要辨別清楚。寒疝的脈象,通常不脫離弦緊的特徵,但對於弦緊脈象相互交錯出現的情況,更是不能不知道的。對於寒疝病來說,如果摸到的脈象是數脈(快速),這代表寒疝的脈象有了變化,然而即便數脈中,仍然不脫離原本的緊和絃脈特徵,尤其是弦脈,形狀就像拉滿的弓弦,按下去也不會改變位置,這是寒疝的根本脈象,不會因為出現數脈而掩蓋了其本質。

如果脈象是數且弦(雖然數脈屬陽,但出現在弦脈中,表示陰藏於陽內),就應該用方法驅寒。如果脈象緊大且遲(遲脈表示病在臟腑,病位在心下是無疑的,而堅硬則屬於陰性症狀,與大脈這種陽性脈象相對),必定是心下部位堅硬。這裡雖然大脈屬陽,但若與緊脈一同出現,就表示陰性因素潛伏其中。因此可以斷定,這是陽性中夾雜了陰性因素的狀態。

可下之。

此言脈緊為寒疝主脈。又有數而弦。大而緊。俱是陽中有陰。是寒疝之脈之變。其云當下其寒。想即大黃附子湯也。

尤在涇云、脈數為陽。緊弦為陰。陰陽參見。是寒熱交至。然就寒疝言。則數反從弦。故其數為陰凝於陽之數。非陽氣生熱之數矣。如就風瘧言。則弦反從數。故其弦為風從熱發之弦。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與此適相發明也。故曰脈數弦者。當下其寒。緊而遲。大而緊亦然。大雖陽脈。不得為熱。正以形其陰之實也。故曰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

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即大烏頭煎)

白話文:

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這裡說到脈象緊代表寒疝的主要特徵。另外也有數而弦、大而緊的脈象,這些都表示陽氣中夾雜陰寒,是寒疝脈象的各種變化。所說的「當下其寒」,推測是指使用大黃附子湯來治療。

尤在涇認為,脈象數代表陽,緊和絃代表陰,陰陽特徵同時出現,表明寒熱交錯存在。然而在討論寒疝的情況下,數脈反而伴隨著弦脈,這裡的數脈是陰寒凝結於陽分的表現,並非陽氣產生熱的脈象。相反地,若論及風瘧,弦脈則跟隨數脈而出現,這裡的弦脈是風隨熱而發的特徵,並非陰氣導致寒的弦脈。這兩種情況互相說明,彼此對照。因此說,脈象數而弦時,應該治療其內寒。脈象緊而遲、大而緊也是同樣道理。雖然大的脈象屬陽,但這裡不能單純解讀為熱象,而是反映陰寒實質的表現。所以說「陽中有陰」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附方

外臺烏頭湯:用於治療寒疝造成的腹部絞痛、風邪入侵引起的全身拘急、轉側困難,症狀發作有特定時間,可能伴有陰囊收縮、手腳冰冷等症狀。(此方即大烏頭煎)

外臺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各一兩半),生薑(三兩),甘草(三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證由風邪乘侮脾胃者多。然風氣通於肝。此方提肝木之氣。驅邪外出。而補中消痰化熱。宣通營衛次之。沈自南謂加減治胃脘痛如神。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一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白話文:

【外臺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突然心口或腹部疼痛的病症。

藥材包括: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各一兩半)、生薑(三兩)、甘草(三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十二枚)。

將上述九種藥物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三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每日服用一升。

此病症多因風邪侵犯脾胃引起,而風氣又與肝臟相通。此方旨在提升肝木之氣以驅除邪氣,同時兼顧中氣的補充、痰濕的消除及熱氣的化解,並且疏通營衛。沈自南認為,按此方加減用藥,對治療胃脘疼痛有神奇效果。

【外臺走馬湯】適用於治療中邪惡氣所致的心痛、腹脹以及便祕症狀。

所需藥材為:巴豆(一枚,去皮去心後熬製)、杏仁(二枚)。

將這兩味藥用棉布包裹後捶碎,再用熱湯二合浸泡,擠出白色液汁讓患者飲用,應可促使排便。劑量需根據年齡大小調整。此方亦廣泛用於治療飛屍鬼擊等病。

沈自南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烏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是為實證。似非六淫侵入。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便出。一掃盡除。則病得愈。若緩須臾。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則死。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問曰。人病(則食自少。若以食少而誤認為宿食。往往以楂曲枳樸消導之藥。虛其中氣。以致外邪乘虛入里者。不可勝計。然而果)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宿食脈似當於關部見其沉滑。而患之頗久。則不然。其穀氣積而壅盛。則)寸口脈浮而大。(飲食不節。則陰受之。

白話文:

沈自南說:中惡這種症狀,民間稱之為絞腸烏痧,就是指臭穢惡毒的氣體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導致腸胃臟腑阻塞,正氣無法通行,因此會出現心痛、腹脹、大便不通的情況,這屬於實證。它不像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外邪入侵,且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因此使用巴豆這種極端熾熱且大毒峻猛的藥物,急速攻逐邪氣,再輔以杏仁來疏通肺和大腸的氣機,使邪氣隨大便排出,徹底清除,這樣病就能痊癒。如果稍有遲緩,正氣無法暢通,營衛、陰陽機能停止,就會死亡。這是根據「通則不痛」的道理。

有人問:人生病時自然食量減少,如果因為食量減少而誤以為是宿食(積食),常常使用山楂、神曲、枳實、厚朴等消導藥物,結果耗損了中氣,使得外邪趁虛進入體內的情況數不勝數。但假如真的有宿食,該如何區分呢?

老師回答:一般來說,宿食的情況脈象可能在關部(掌後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呈現沈滑,但如果病情已經持續很久,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積存的食物氣積而壅盛,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反而會表現為浮大。而飲食不節制,通常會影響到身體的陰分。

陰受之則血先傷。故)按之(不滑而)反澀。(且中氣阻滯,而水穀之精。不能下逮。其)尺中亦微而澀。故(於微澀中)知(其所以受傷者。由於)有宿食。(以)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有餘之象。為穀氣之)實也。此(脈斷其)有宿食。(所可疑者。上言微澀為宿食。

茲何以又言數滑為宿食乎。而不知因宿食而受傷。則為微澀。若宿食之本脈。則為數滑。新舊雖殊。病源則一。)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久利而不欲食者。是脾傷不能食也。若)下利(之初。即)不欲食者。此有宿食。(所謂傷食則惡食是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當身體受到陰性影響時,首先會傷害到血液,因此按壓脈搏時會感到不流暢且有些許遲滯。(加上中氣運行受阻,導致水谷精微無法向下輸送,)在把脈時,手肘內側的脈象也會細微且遲滯。從這樣的脈象中可以得知,受傷的原因是有舊存的食物未消化。(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脈象數量多且滑順,這顯示了過盛的狀況,代表糧食精華積聚而成的實證。這裡透過脈象判斷,也是有舊存食物的跡象。(前面提到了細微遲滯代表宿食,)

這裡為什麼又要說數量多且滑順也是宿食的表現呢?原因是宿食導致的傷害會表現為細微遲滯,但宿食本身的脈象特徵是數量多且滑順。雖然表現形式新舊不同,但病根是一樣的。對於這種情況,使用下法治療就會好轉。(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

長期腹瀉且沒有食慾的人,這是脾胃受傷導致無法進食。如果腹瀉一開始就伴隨著沒有食慾,這就是有舊存食物未消化的表現。(正如俗語說的,因為飲食過量而厭惡進食。)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下法治療,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

此三節。言宿食可下之證。

參各家說。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用平胃散及穀芽麥芽山楂神麯之類。消導克化。則宿食未得出路。而生氣積日消磨。豈徒無益。而又害之。醫者當知所返矣。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間痛而吐。此可吐而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而不吐。此可吐而亦可下也。在下脘者。臍上痛而不吐。此不可吐而可下也。今)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意思是:這裡提到三個要點,是關於辨識和處理積滯食物可以使用瀉下方法的情況。

綜合多家學說,脾胃的功能在於轉化飲食並運行體內的津液與氣機,是持續不斷的過程。一旦飲食停滯,轉化的功能就會中斷;氣機停止,身體的機能也會暫停。轉化中斷、氣機停滯,人的生命活動勢必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必須迅速使用大承氣湯來排除積滯的食物,這樣一來,積食去除後氣機得以流通,身體的轉化功能就能繼續,從而確保生命活動的正常維持。如果只使用平胃散或者像穀芽、麥芽、山楂、神曲這些藥物來消導助化,積滯的食物找不到出路,而正常的生機卻日漸消耗,這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醫生在治療時應當明白這個道理並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向。

大承氣湯方(詳見於治療痙病部分)

(胃分為上、中、下三脘。如果積食停留在上脘,會出現胸膈間疼痛並伴有嘔吐,這種情況適合催吐而不適合使用瀉下法。積食在中脘時,可能會有心窩部位疼痛並可能伴隨嘔吐,或是隻有疼痛無嘔吐,這種情況既可嘔吐也可使用瀉下法。積食在下脘時,僅有肚臍上方疼痛而不嘔吐,這種情況不適用催吐,但可使用瀉下法。現今)如果積食位於上脘,應該使用催吐方法處理,適宜的方劑是瓜蒂散。

此言宿食可吐之證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總之。治病以脈為憑。上言浮大反澀微滑數滑。皆於活潑潑中。以意會之。不可以言傳之也。而於緊脈中定其宿食。此旨則微而尤微。)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

按脈緊為外感之定脈。而所異者。在無常二字。言忽而緊。忽而不緊也。

脈緊頭痛(如)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按脈緊頭痛風寒。言脈緊頭痛。與風寒證無異。但風寒證有惡風惡寒強項脈浮等證兼見。而此則但覺頭痛也。此以緊脈論宿食。是診脈之最元妙而難言也。尤注得旨。

白話文:

這段話說明瞭可以催吐以去除積食的情況。

瓜蒂散方

藥材:瓜蒂(一分,熬至黃色),赤小豆(三分,煮過)。

製作方法:將上述兩味藥物搗碎成散末。取香豉七合煮出汁液,攪和散末一錢匕,溫熱後服下。如果未嘔吐,可適量增加藥量,直至出現暢快的嘔吐反應為止。

(概括而言,治療疾病應根據脈象來判斷。前面提到的浮大、反澀、微滑、數滑等脈象,都需要在靈動的脈象中憑藉意會理解,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而在緊脈中確定有無宿食,此原則更為微妙。)脈象緊繃如同不斷變化的繩索般無常,便是宿食的表現。

按:脈緊通常是外感病的典型脈象,但這裡的特點在於「無常」二字,意思是脈象時緊時鬆。

當脈象緊繃且伴有頭痛,類似風寒症狀時,表示腹中有積食未能消化。

按:脈緊且頭痛如同風寒,是指脈象緊繃伴隨頭痛,看似風寒病症,但風寒還會有怕風、怕冷、頸部僵硬、脈浮等其他症狀同時出現,而這裡僅表現為頭痛。以此緊脈來判斷宿食,是診脈中最精妙且難以言傳的部分,尤氏的註解把握到了這個要點。

尤在涇云、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謂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

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白話文:

尤在涇提到,脈搏緊繃如同纏繞的繩索一般不穩定,其中不僅僅是緊的特徵,還混雜有滑的現象,這與風寒外感造成的純粹緊脈不同,因為這種緊脈中帶有弦脈的感覺。所以,當寒氣束縛身體時,脈象會緊繃且固定不變;而由飲食停滯所引發的,脈象則時而緊繃時而滑利,就如同手指旋轉繩索那樣變化不定,因此稱之為無常。如果脈象緊繃且伴有頭痛風寒的症狀,這並非意味著同時存在既往未消化的飲食停滯和新感風寒,而是指因為飲食未能及時消化,積滯的氣息上逆導致頭痛,雖然表現得像風寒之症,實際上卻是由於食積類似傷寒的情況。

張仲景恐怕人們誤解為外感風寒而錯誤地使用發汗治療,因此特別提出說明:當腹部中有未消化的宿食時,其意圖在於提醒醫者考慮這個深層原因,可謂思慮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