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九 (18)
卷九 (18)
1. 附引牛痘法
按:嬰兒之有痘患久矣。宋以來,始有引痘一法:取痘苗吹入鼻孔,遞入五臟,引毒以外出,可謂事捷而功鉅矣。然猶不能操券而萬全,則盡美而未盡善焉。
粵東有種牛痘法,自島夷傳入。其法取牛痘以為苗,此蓋考諸《本草綱目》見稀痘方,用白牛蝨而有悟也。至其引法,則取手少陽之經穴:一曰消爍,一曰清冷淵。
按古針刺法,用尖刀撥開皮膜,將痘漿點入,滿漿脫痂,無不按其常期,亦永無再出之患。所以然者,痘毒秉於先天,深藏於腎。手少陽三焦,有氣無形,與足少陰之腎氣相通。《內經》云:「少陽主腎所生病。」又云:「少陽屬腎」是也。痘漿一從少陽經點入,即能直入腎經,引腎臟深藏之毒,還按手少陽之經穴而出,故痘出之數,適與撥點之數相符,而不別生枝節。且不用方藥,而小兒之飲食嬉戲如常,真萬不失一焉!
此以視夫吹鼻之術,不更為盡美而盡善也哉!予蒞任燕京,見是法而羨之,因又慮其術無由廣,特筆之書,以附聖經之末,使傳於天下後世,是亦區區保赤之婆心也夫!
白話文:
嬰兒患痘疾已久,宋代以後才開始流行引痘法,將痘苗吹入鼻孔,使其進入五臟,引導痘毒排出體外,方法簡便,效果顯著。但仍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算不上完美。廣東地區則有接種牛痘的方法,源自海外傳入。這種方法是取牛痘作為痘苗,這大概參考了《本草綱目》中稀痘的方劑,並受用白牛蝨的啟發。其接種方法是選擇手少陽經的穴位,
一個叫「消爍」,一個叫「清冷淵」。根據古代針灸方法,用尖刀劃開皮膚,將痘漿點入穴位。痘疹按正常時間長出,脫痂後永不再發。原因是痘毒來自先天,深藏於腎臟,手少陽三焦經氣虛無形,與足少陰腎經相通。《內經》說:「少陽主腎所生病」、「少陽屬腎」,就是這個道理。痘漿從少陽經穴點入,就能直接進入腎經,
引出腎臟深藏的痘毒,再沿著手少陽經穴排出。因此,痘疹的數量與接種的數量相符,不會另生枝節。而且不用藥物,孩子也能正常飲食玩耍,幾乎沒有失敗的案例。與用吹鼻子的方法相比,牛痘接種法更完善。我在北京任職時,見到了這種方法,非常羨慕,又擔心此法難以推廣,所以特地寫下來,附在聖經末尾,傳於天下後世。
這也是我一片為孩子們保健康的赤誠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