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九 (8)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張石頑云、附子恐是方後所加。治頸項強者。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溫經散寒。揚去沫者。不使辛熱上浮之氣。助其虛陽上逆也。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婦也。言乳汁去多。則陰血不足。而胃中亦虛。內經云、陰者。中之守也。陰虛不能勝陽。而火上壅則煩。氣上越則嘔。煩而亂。則煩之甚也。嘔而逆。則嘔之甚也。病本全由中虛。然而藥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蓋中虛而至為嘔為煩。則膽腑受邪。

煩嘔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煩止嘔者為君。胸中陽氣不用。故以桂甘扶陽。而化其逆氣者為臣。以石膏涼上焦氣分之虛熱為佐。以白薇去表間之浮熱為使。要知煩亂嘔逆。而無腹痛下利等證。雖虛。無寒可疑也。妙在加桂於涼劑中。尤妙在甘草獨多。意謂散蘊蓄之邪。復清陽之氣。

中即自安。氣即自益。故無一補劑。而反注其立湯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喘加柏實。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氣最清。故能益金。潤肝木而養心。則肺不受爍。喘自平也。有熱倍白薇。蓋白薇能去浮熱。故小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云。汗多熱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

名曰二加龍骨湯。則白薇之能去浮熱可知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凡下利病。多由濕熱。白頭翁之苦以勝濕。寒以除熱。固其宜也。而)產後下利虛極。(似不可不商及補劑。但參朮則恐其壅滯。苓澤則恐其傷液。惟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誠為對證。方中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滋潤去風。即所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為大補。彼治利而好用參朮者。當知所返矣。)

此為產後下利虛極者。而出其方治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未離產所。尚)在(於)草蓐。自發(去衣被)露(其身體而)得(微)風。(亡血之後。陽邪客入。則)四肢苦煩熱。(然此證當辨其頭之痛與不痛。若)頭痛者。(是風未全變為熱。)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頭不痛但煩者。(則已全變為熱矣。熱盛則蟲生。勢所必至。以)此湯主之。

按附方者。金匱本書闕載。而千金外臺等書載之。其云出自金匱。後人別之曰附方。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張石頑認為,方中附子可能是後來添加的。治療頸項僵硬,是因為邪氣侵犯太陽經,導致筋脈拘緊,無法屈伸,所以用附子溫經散寒,揚去沫,避免辛熱之氣上浮,加重虛陽上逆。

婦女乳汁分泌不足,心煩意亂、嘔吐反胃,可用安中益氣的竹皮大丸治療。

徐忠可說,所謂「乳」,指的是哺乳的婦女。乳汁減少,是因為陰血不足,胃氣也虛弱。《內經》說:「陰,中之守也。」陰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上逆則心煩,氣往上衝則嘔吐。心煩意亂,是煩躁加重;嘔吐反胃,是嘔吐加重。病根都在於中氣虛弱,但方中只用竹茹、桂枝、甘草、石膏、白薇,是因為雖然中氣虛弱導致嘔吐心煩,但同時膽腑也受邪氣侵犯。

煩嘔是主要病症,所以用竹茹去除煩躁止嘔作君藥;胸中陽氣不足,所以用桂枝、甘草扶助陽氣,化解逆氣作臣藥;用石膏瀉上焦氣分虛熱作佐藥;用白薇去除表淺的浮熱作使藥。要知道,出現心煩意亂、嘔吐反胃,而沒有腹痛、下痢等症狀,雖然虛弱,也不必懷疑有寒邪。妙處在於在涼性的藥物中加入桂枝,更妙的是甘草用量較多,用意是散去鬱積的邪氣,恢復清陽之氣。

中氣自和,氣血自補,所以沒有補益藥物,而方名卻註明「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真是神奇!喘息者加柏實,柏樹常向西生長,吸收西方之氣最清淨,所以能益金(肺),潤肝木(肝),養心,則肺氣不受灼傷,喘息自然平復。若有熱證,白薇的用量加倍,因為白薇能去除浮熱,正如《傷寒小品》中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的記載:「汗多熱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為二加龍骨湯,可見白薇去除浮熱的功效。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將以上五味研成細末,用棗肉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溫開水送服,每次一丸,一日三次,夜間兩次。若有熱證,白薇的用量加倍;煩躁喘息者,加柏實一分。

(產後下痢,多因濕熱,白頭翁苦寒能勝濕熱,故為常用藥。但)產後下痢虛極,(似不能不考慮補益藥物,但參、術易壅滯,茯苓、澤瀉又易傷津液,故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療,(實為對證之方。方中甘草甘寒清熱,能補益中氣;阿膠滋潤養陰,能和血止痢,用此方治療下痢,即為大補。那些治療下痢而使用參、術者,應當反思了。)

這是治療產後下痢虛極的方劑及其治療方法。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以上六味藥,加水七升,煎至二升半,放入阿膠,使其完全溶化,分溫三次服用。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療婦女(未離開產床,仍在)草蓐上(臥床),因(脫去衣被)暴露身體而受(輕微)風寒。(失血之後,陽邪入侵,則)四肢感到煩熱。(但此症應辨別頭痛與否,如果)頭痛,(說明風寒未完全化為熱邪,)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不頭痛而只是煩熱,(則已完全化為熱邪,熱盛則蟲生,勢所必然,)用此湯治療。

按:此附方,《金匱要略》未載,而《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書有記載,據說出自《金匱要略》,後人稱之為附方。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六升,煎至二升,溫服一升,能吐下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