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九 (7)
卷九 (7)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產後(中)風續續。數十日不解。(似不應在桂枝證之例矣。然)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皆桂枝本證。中惟一證)心下悶。(邪入胸膈。為太陽之裡證。其餘)乾嘔汗出。(俱為桂枝證例中。本有之證。是桂枝證更進一層。即為陽旦證。桂枝湯稍為加增。即為陽旦湯。病)雖久。(而)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張石頑云、舉此與上文承氣湯為一表一里之對子。蓋不以日數之多。而疑其無表證也。
愚按、此言產後陽旦證未罷。病雖久而仍用其方也。傷寒論太陽篇。有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之句。言因者。承上病證象桂枝。因取桂枝湯之原方也。言增桂者。即於桂枝湯原方外。更增桂枝二兩。合共五兩是也。言加附子參其間者。即於前方間。參以附子一枚也。孫真人於此數句。
未能體認。反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後人因之。至今相沿不解。甚哉。讀書之難也。然此方傷寒論特筆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與桂枝加附子湯之治遂漏者。為同中之異。而亦異中之同。蓋止汗漏者。匡正之功。令出汗者。驅邪之力。泛應曲當。方之所以入神也。上節裡熱成實。
雖產七八日。與大承氣湯而不傷於峻。此節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此中之奧妙。難與淺人道也。丹溪謂產後惟大補氣血為主。其餘以末治之。又云、芍藥伐生生之氣。此授庸醫藏拙之術以誤人。不得不直斥之。頭疼惡寒。時時有熱。自汗。乾嘔。俱是桂枝證。
而不用桂枝湯者。以心下悶。當用桂枝去芍藥湯之法。今因產後亡血。不可徑去芍藥。須當增桂以宣其陽。汗出至數十日之久。雖與發汗遂漏者迥別。亦當借桂枝加附子湯之法。固少陰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發汗之中。此所以陽旦湯為絲絲入扣也。
陽旦湯方(坊本俱作桂枝湯加黃芩。今因傷寒論悟出。是桂枝湯增桂加附子。)
(前以痙病為產後三大綱之一。然痙病皆由起於中風。今以中風將變痙而言之。)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此病在太陽。連及陽明。而產後正氣大虛。又不能以勝邪氣。誠恐變為痙證。以)竹葉湯主之。
此為產後中風。正虛邪盛者。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方中以竹葉為君者。以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甚則灼筋而成痙。故於溫散藥中。先以此而折其勢。即杜漸防微之道也。(次男元犀按。太陽之脈。上行至頭。陽明脈過膈上覆於面。二經合病。多加葛根。)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一本作入)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白話文:
產後中風持續數十日未癒。患者頭微痛、惡寒,時而發熱,心下悶,乾嘔並出汗。這些症狀大多符合桂枝湯的適用範圍,但心下悶則屬於太陽經裡證,說明病情比一般桂枝證更嚴重,已發展到陽旦證的階段。因此,應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適當加量,也就是陽旦湯。即使病程較長,只要仍有陽旦證的表現,就可以使用陽旦湯。
張石頑認為,此方與之前的承氣湯一表一裡相對應,不應因為病程長就懷疑沒有表證。
我的看法是,這是產後陽旦證未除,即使病程很長,仍然可以使用陽旦湯。傷寒論太陽篇中提到,可以加附子,並增加桂枝的用量以促進出汗。這裡說的「加附子」,是指在原方中加入一枚附子;「增桂」,是指將桂枝的用量增加到五兩。孫真人對此理解有誤,誤將桂枝湯加黃芩當作陽旦湯,後人沿用至今,實在可惜。傷寒論中特別強調「令汗出」三字,這才是關鍵。陽旦湯與桂枝加附子湯的治療方法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止汗是匡正偏差,而促使出汗是驅除邪氣,都能達到治療效果。
上文提到產後七八日內使用大承氣湯不傷及身體,本文則指出即使表邪數十日不除,使用陽旦湯也不必擔心藥力散失,其中的奧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丹溪認為產後治療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其他方法只是輔助,又說芍藥會損耗生機,這是庸醫掩蓋無能的藉口,誤導他人,實在應該批判。頭痛、惡寒、時而發熱、自汗、乾嘔,都是桂枝證的表現。
但因為心下悶,不能直接使用桂枝湯,應參考桂枝去芍藥湯的治療方法。但考慮到產後失血,不能直接去除芍藥,必須增加桂枝以宣發陽氣,促進出汗。即使出汗持續數十日,與發汗導致汗液流失的情況不同,也應該參考桂枝加附子湯的治療方法,以固護少陰經的元氣,並止汗。止汗其實包含在促進出汗的過程中,這就是陽旦湯的精妙之處。
陽旦湯方:(坊間版本多作桂枝湯加黃芩,但根據傷寒論,應是桂枝湯加量,並加入附子。)
產後中風發熱,面色赤紅,呼吸急促並頭痛。此病屬於太陽經,並累及陽明經,產後正氣虛弱,無法抵禦邪氣,恐轉變為痙攣,因此用竹葉湯治療。
這是產後中風,正氣虛弱,邪氣盛的病症,竹葉湯可以同時補益正氣,祛除邪氣。方中以竹葉為主藥,因為風邪屬陽邪,若不治則會轉為熱邪,熱邪嚴重則灼傷筋脈,導致痙攣,所以溫散藥中先用竹葉抑制病情發展,預防病情惡化。(次男元犀註:太陽經脈上行至頭部,陽明經脈通過膈肌,上達面部,兩經合病,多加葛根。)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切成豆粒大小),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以上十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溫服,使患者出汗。若頸項僵硬,可用大附子一枚,切成豆粒大小,加入藥中。(也有版本記載是放入藥渣中)煎藥時去除藥渣表面的浮沫。嘔吐者加半夏半升,洗淨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