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九 (6)
卷九 (6)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參各家說。㽲痛者。緩緩痛也。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滯。生薑行氣分之寒。然胎前責實。故當歸芍藥散內加茯苓澤瀉。瀉其水濕。此屬產後。大概責虛。故以當歸養血而行血滯。生薑散寒而行氣滯。又主以羊肉味厚氣溫。補氣而生血。俾氣血得溫。則邪自散而痛止矣。
此方攻補兼施。故並治寒疝虛損。或疑羊肉太補。而不知孫真人謂羊肉止痛利產婦。古訓鑿鑿可據。又何疑哉。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寒疝)
(然痛亦有不屬於虛者。不可不知。)產後腹痛。(若不煩不滿。為中虛而寒動也。今則火上逆而)煩(氣壅滯而)滿(胃不和而)不得臥。(此熱下鬱而礙上也。以)枳實芍藥散主之。
此為腹痛而煩滿不得臥者。出其方治也。方意是調和氣血之滯。所謂通則不痛之輕劑也。下以大麥粥者。兼和其肝氣。而養心脾。故癰膿亦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熱灼血乾。)腹中有瘀血。(其痛)著(於)臍下。(非枳實芍藥所能治也。)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此為痛著臍下。出其方治也。意者病去則虛自回。不必疑其過峻。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三十個),䗪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張石頑云。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
(然亦有不可專下其瘀者。不可不知。)產後七八日。無(頭痛發熱惡寒之)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治者。不外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是胃家之實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之時。其)更倍發熱。(至)日晡時煩躁者。
(又胃熱之驗也。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若)不食。(則已而。)食。(入)則(助胃之熱為)譫語。(又胃熱之驗也。然又有最確之辨。晝。陽也。夜。陰也。若病果在陰。宜晝輕而夜重。今)至夜(間。應陽明氣衰之時。而)即(稍)愈。(其為胃家之實熱。更無疑也。
)宜大承氣湯主之。(蓋此湯熱與結兼祛。以陽明之)熱在裡。(少腹之)結在膀胱也。
此言血雖結於少腹。若胃有實熱。當以大承氣湯為主。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此條至夜即愈四字。為辨證大眼目。蓋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觀下節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以此數句而對面尋繹之。便知至夜則愈。知其病不專在血也。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參考各家說法,產後疼痛指的是緩慢的疼痛,大多是因為外邪寒氣阻滯所致。因此,用當歸疏通血分瘀滯,用生薑溫散氣分寒邪。但產前身體充實,所以當歸芍藥散中再加入茯苓、澤瀉,以瀉去水濕。產後病症大多是虛弱,所以用當歸補血並行血瘀,用生薑散寒並行氣滯。此外,還常用羊肉,因其味厚氣溫,能補氣生血,使氣血溫煦,則邪氣自然散去,疼痛也就止住了。
這個方劑攻邪補虛兼施,因此也能治療寒疝和虛損。有人可能懷疑羊肉補益過度,但不知孫真人認為羊肉止痛,對產婦有益,古籍記載明確,有何可疑呢?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詳見寒疝篇)
(然而,疼痛也有不屬於虛證的,不可不知。)產後腹痛,如果沒有發熱、腹脹等症狀,是因體虛而寒邪內動;但如果發熱、腹脹、胃部不適而無法平臥,這是熱邪下注而阻礙上部,應以枳實芍藥散治療。
這是針對腹痛伴有發熱、腹脹、無法平臥的病症,提出其方劑治療方法。方劑的用意是調和氣血的瘀滯,所謂「通則不痛」的輕方。用大麥粥送服,兼能調和肝氣,滋養心脾,所以也能治療癰膿。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成黑色,但不可過度)、芍藥(各等分)
以上兩味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指撮(約一錢),一日三次,也主治癰膿,用大麥粥送服。
老師說:產婦腹痛,通常應使用枳實芍藥散。如果效果不好,這是因為熱邪灼傷血液,導致腹中有瘀血,疼痛集中在臍下,枳實芍藥散就無能為力了,應當使用下瘀血湯治療。此方也主治經水不通。
這是針對疼痛集中在臍下的病症,提出其方劑治療方法。方劑的用意是治癒疾病後,虛弱之症自然會恢復,不必擔心藥力過猛。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三十個)、虻蟲(二十枚,去足後熬製)
以上三味藥研成細末,用煉蜜調和成四丸。用酒一升,煮藥丸,取八合,一次服用。服藥後,排出新血如同豬肝。(張石頑說:加入蜂蜜可以緩解大黃的峻猛之性。)
(然而,也不是所有情況都應該著重於瀉下瘀血,不可不知。)產後七、八天,沒有頭痛、發熱、惡寒等太陽病的症狀,而下腹部堅硬疼痛,這是惡露不盡。治療方法,主要就是瀉下瘀血。但是,如果患者不大便,煩躁發熱,脈象微弱而有力,這是胃家實熱。陽明經氣盛於申酉戌時(下午一時至晚上九時),日晡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病情會加重發熱;到日晡時煩躁,也是胃熱的表現。如果病人不吃東西,症狀會稍微緩解,但一旦進食,則會加重胃熱,出現譫語(胡言亂語),也是胃熱的表現。但更確切的辨別方法是:白天是陽,晚上是陰,如果病邪在陰分,應該白天症狀較輕,晚上較重。而現在病人到晚上,陽明經氣衰弱的時候,病情反而稍微減輕,所以一定是胃家實熱。
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因為這個湯劑能同時祛除熱邪和結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在裡,少腹的結滯在膀胱。)
意思是說,雖然血瘀結在少腹,但如果胃有實熱,就應該以大承氣湯為主。如果只治療瘀血而忽略胃熱,那麼即使瘀血去除了,熱邪不除,瘀血也未必能完全去除。這段文字中「至夜即愈」四個字,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白天屬陽主氣,晚上屬陰主血,觀察下文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逢來潮,白天症狀清楚,晚上則出現譫語,像見鬼一樣,這是熱邪入血室。通過這幾句話反覆推敲,就能明白為什麼晚上病情會減輕,知道病症不單單是在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