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0)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至於腸澼,先君又於金匱外,補出伏邪奇恆,更無遺義。時賢張心在云:「痢疾,伏邪也。夏日受非時之小寒,或貪涼而多食瓜果;胃性惡寒,初不覺其病。久則鬱而為熱,從小腸以傳大腸;大腸喜熱,又不覺其為病。至於秋後,或因燥氣,或感涼氣,或因飲食失節,引動伏邪。」

以致暴瀉,旋而裡急後重,膿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則為噤口不食之危證。當知寒氣在胃,熱氣在腸,寒熱久伏而忽發之病。用芍藥湯盪滌大腸之伏熱,令邪氣一行,正氣自能上顧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湯以治胃中之伏寒,加大黃以泄大腸之伏熱。一方而兩扼其要。但予聞之前輩云:

痢疾慎用參朮,亦是有本之言,務在臨證以變通也。張隱菴云:「內經之論疾病者,不及二十餘篇;論奇恆之章有八。有因於奇恆之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旁溢,干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其脈緩小遲澀,血溫身熱死;熱見七日死。蓋因陽氣偏劇,陰氣受傷,是以脈小沉澀。急宜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不救。醫者不知奇恆之因,見脈氣和緩,而用平易之劑,又何異於毒藥乎?」(葉大觀病此,誤補而死。)

白話文:

關於腸澼(腸胃疾病)的討論,古代醫家金匱要略之外的記載,也補充了一些關於伏邪(潛伏的邪氣)的特殊情況,並無遺漏。現代醫家張心在認為,痢疾也是伏邪引起的疾病。夏季如果受了不該有的寒氣,或者貪涼多吃瓜果,胃的特性是怕冷,一開始可能沒感覺,久了就會鬱積化熱,從小腸傳到大腸。大腸喜歡溫熱,所以也不覺得有病。等到秋天,可能因為乾燥的氣候,或感受了寒氣,或飲食不節制,引發潛伏的邪氣,導致突然腹瀉,接著裡急後重(裡急腹痛,便後仍感不適),排出膿血,小腹疼痛,嚴重時甚至會拒絕飲食,危及生命。這時要明白,寒氣在胃,熱氣在大腸,寒熱之邪長期潛伏突然發作的疾病,應該用芍藥湯來清除大腸裡的伏熱,讓邪氣排出體外,正氣就能自動回護脾胃。如果沒效,就用理中湯治療胃裡的伏寒,再加大黃來瀉掉大腸裡的伏熱,一個方子就能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但是我聽以前的前輩說,治療痢疾要小心使用人參和白朮,這是很有道理的,臨床上一定要靈活變通。張隱菴說,《內經》討論疾病的篇章不到二十篇,但論述特殊情況的章節卻有八篇。關於因特殊情況導致下利的論述,指出是三陽經氣都盛,三陰經氣都衰弱,邪氣積聚就會驚恐,病情來勢兇猛,像石頭一樣堵塞,九竅不通,陽氣外溢,阻塞咽喉,與陰氣相搏,則上下不調,輕者為腸澼。脈象是緩慢、細小、遲滯,身體發熱但血溫,七天內發熱就會死亡,這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受損,所以脈象細小而沉滯。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去過盛的陽氣,滋養受損的陰氣,治療緩慢就來不及了。醫生如果不懂得這些特殊情況的原因,看到脈象平和緩慢,就用普通的藥物治療,那和用毒藥有什麼區別呢?(葉大觀就是因為這個病,誤服補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