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八 (8)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前既言下利後之厥冷矣。今更請言下利後之煩乎。)下利後(水液下竭。必熱上盛。不得相濟。乃)更(端復起而作)煩。(然)按之心下濡者。(非上焦君火亢盛之煩。乃下焦水陰不得上濟之煩。此)為虛煩也。(以)梔子豉湯主之。

此為利後更煩者。出其方治也。下利後二條。一以厥冷。一以虛煩。遙遙作對子。漢文之奧妙處。不可不細繹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愈。(末八字。宜從張氏刪之。)

(屎水雜出。而色不大黃。名為)下利清穀。裡寒(而格其)外熱。(陽氣外散而)汗出(陽氣虛微)而厥。(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為下利陰內盛而陽外亡者。出其方治也。里不通於外。而陰寒內拒。外不通於里。而孤陽外越。非急用大溫之劑。必不能通陰陽之氣於頃刻。上言裡熱下利而為下重。此言裡寒下利而為清穀。隔一節。以寒熱作對子。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二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趙氏曰、大腸與肺合。大抵腸中積聚。則肺氣不行。肺有所積。大腸亦不固。二害互為病。大腸病而氣塞於肺者痛。肺有積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參通九竅。利大小腸。氣通則痛愈。積去則利自止。喻氏曰、後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詎知腸胃有病。其所關全在肺氣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參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余憶二十歲時。村中橋亭。新到一方士。蓬頭跣足。臘月冷食露臥。自言懸壺遍天下。每診一人。只取銅錢八文。到十人外。一文不取。人疑不敢服其藥。間有服之者。奇效。掀髯談今古事。聲出金石。觀者繞於亭畔。時余在眾人中。渠與余拱而立曰。我別老友二十年矣。我樂而汝苦奈何。

隨口贈韻語百餘言。皆不可解。良久又曰。士有書。農醫無書。重在口傳。漢人去古未遠。得所傳而筆之。歸其名於古。即於本經中指出筆誤十條。紫參其一也。南山有桔梗根。似人參而鬆。花開白而帶紫。又名紫參等語。余歸而考之。與書不合。次早往問之。而其人去無蹤跡矣。

始知走江湖人。好作不可解語以欺人。大概如此。渠妄言之。而予不能妄聽之也。今因注是方。而憶及紫參即桔梗之說。頗亦近似。姑附之以廣聞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兩錢,黃連、黃柏、秦皮各三錢。以上四味,加水七杯,煎成三杯,過濾藥渣,溫服一杯,若未痊癒,可再服用。

(前面已經談到下痢之後出現厥冷的情況,現在再來說說下痢之後煩躁的情況。)下痢之後(體液大量流失,必然導致上焦虛熱,陰陽失衡,因此)又(重新出現)煩躁。(然而)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濕潤。(這不是上焦相火亢盛導致的煩躁,而是下焦水陰不能上濟導致的煩躁,這是)虛煩。(因此)用梔子豉湯治療。

這是下痢之後又出現煩躁的病症,這裡列出其治療方法。關於下痢之後的兩條病症,一條是厥冷,一條是虛煩,遙相呼應,組成對仗,這是漢文的精妙之處,不可不仔細推敲。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開),香豉四合(用布包好)。以上二味,加水四杯,先煎梔子至二杯半,再加入香豉煎成一杯半,過濾藥渣,分二次溫服。服藥後若嘔吐則病癒。(最後八字,應當按照張氏的說法刪除。)

(大便混雜著水樣物排出,顏色不是很黃,稱為)下痢清穀,裡寒(而)外熱。(陽氣外散而)出汗(陽氣虛弱)而厥冷。(因此)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這是下痢,裡寒內盛而陽氣外散的病症,這裡列出其治療方法。裡不通於外,陰寒內阻;外不通於里,孤陽外越,如果不迅速使用溫熱的藥物,就一定不能在短時間內調和陰陽之氣。前面說到裡熱下痢而下墜,這裡說到裡寒下痢而清穀,前後呼應,以寒熱組成對仗。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二兩(體壯者可用四兩),炙甘草二兩。以上三味,加水三杯,煎成一杯二合,過濾藥渣,分二次溫服。

下痢肺痛,用紫參湯治療。

趙氏說:大腸與肺相通。一般來說,腸道積聚,則肺氣不通;肺部積聚,大腸也不固實。這兩種病症相互影響。大腸有病,氣滯於肺則疼痛;肺部積聚也疼痛。疼痛必須疏通,紫參可以通九竅,利大小腸,氣通則痛癒,積聚消除則下痢自止。喻氏說:後世有人懷疑這不是仲景的方劑,難道不知道腸胃有病,其關鍵全在於肺氣嗎?程氏懷疑這是治療腹痛的方劑。《本草綱目》記載,紫參治療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我記得二十歲的時候,村裡橋亭旁,來了一個新到此地的方士,蓬頭赤腳,臘月天冷食露宿,自稱行醫天下,每診治一人只收取八文錢,診治十人之後,一分錢也不收。人們懷疑不敢服用他的藥,間或有人服用的,效果奇特。他捋著鬍鬚談論古今之事,聲音洪亮,觀者圍繞在亭子旁邊。當時我在人群中,他與我拱手而立說:「我與你老友二十年了,我快樂而你受苦,這是為何?」

隨口贈送百餘字的韻語,我都無法理解。很久之後又說:「士人有書可讀,農民和醫生沒有書,重在口傳。漢朝距今不遠,得到傳授就寫下來,把名字歸於古人,就是在《本經》中指出筆誤十條,紫參就是其中之一。」「南山有桔梗根,像人參卻鬆軟,花開白色帶紫色,又名紫參。」等等。我回家後考證,與記載不符。第二天早上我去詢問,而那人已經不知去向。

才知道江湖術士喜歡說一些難以理解的話來欺騙人,大概就是這樣。他胡說八道,而我不能輕信他的話。現在因為注釋這個方劑,而想起紫參就是桔梗的說法,也頗為相似,姑且記載下來以擴展見聞。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以上二味,加水五杯,先煎紫參至二杯,再加入甘草煎成一杯半,分三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