鎦洪

《河間傷寒心要》~ 傷寒心要論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要論 (2)

1. 傷寒心要論

若傷飲,不解散,或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累下之。脈浮者,不可下,是表證未除,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投之。脈雖浮而熱太極者,大承氣。徐徐疏利之。或有留飲過度,濕熱內生,小便自利,濕熱未退,以解毒湯。治之。

陽證生斑,涼膈加當歸。

怫鬱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裡,不能發於外,相搏遂成發黃,茵陳蒿湯調五苓散、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煩,不得眠,梔子豉湯。

誤下太早,遂成結胸、虛痞,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痓,譫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者,承氣合解毒。下之。

汗下後,煩渴飲水,則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選而用之。

小便不通,五苓泄之。大便閉結,承氣下之。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聖散方內隨證用藥。

婦人證治皆然,惟三四月並七八月不用硝,其餘月分、用之無妨。

小兒減劑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後之學者,其慎寶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身體不適,沒有及時發散,或是出現胸部鬱結的症狀,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大陷胸湯或小陷胸湯的湯劑或丸劑,並多次服用。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因為這表示表證還沒解除,這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來治療。如果脈象雖然浮,但是身體的熱氣非常嚴重,就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慢慢地疏通腸胃。有時因為體內累積過多的水飲,導致濕熱產生,小便順暢,但濕熱沒有消退,就應該使用解毒湯來治療。

如果身體出現陽證,且有斑疹,可以使用涼膈散並加入當歸。

如果身體感到煩悶鬱熱,熱氣在體表,乾燥且沒有汗,體內有濕熱,無法從體表散發出來,這樣相互搏擊就容易產生黃疸,可以使用茵陳蒿湯,並搭配五苓散,或是茵陳蒿湯和承氣湯來瀉下。

如果心煩、睡不著,可以使用梔子豉湯。

如果太早使用瀉下藥物,容易導致胸部鬱結,或是胸部虛痞,這時應該使用涼膈散,並加入枳殼和桔梗。

剛痓和柔痓,出現胡言亂語、精神錯亂,甚至會翻牆跳井,這些都是陽熱非常嚴重的表現,應該使用承氣湯合併解毒湯來瀉下。

發汗或瀉下之後,如果感到煩渴想喝水,可以使用涼膈散減去桂枝,或是使用五苓散、桂苓甘露飲、益元散,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幫助排出。如果大便阻塞,可以使用承氣湯來瀉下。如果還有其他表證,可以根據情況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加減藥物來治療。

婦女的治療方法和以上相同,只有在農曆三、四月和七、八月時,不應該使用芒硝,其他月份則可以使用。

給兒童服用時,藥量要減少。

這裡記載了古人治療傷寒的精妙之處,後代的學習者應該謹慎地珍惜和學習。

2.

3. 第一雙解散

防風通聖散

防風(去蘆),川芎,當歸(焙),赤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去枯),桔梗(各一兩),甘草(二兩),滑石(三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薄荷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證旋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

天水散(益元散、六一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蜜調下,暑月冷水。亦可和解。傷寒、傷風,發汗,加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一盞,調四五錢,並三服。解利為度。加薄荷尤妙。

通聖合益元。

上七兩,和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白話文:

第一雙解散

防風通聖散的藥方: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以上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以上各一兩)、甘草(二兩)、滑石(三兩)、荊芥、白朮、梔子(以上各二錢半)、薄荷葉(半兩)。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三片薑,煎煮至六分,溫服。大黃、芒硝、麻黃三味藥材,需視情況添加。如果自行腹瀉,則去除大黃、芒硝;如果自行出汗,則去除麻黃。

天水散(也稱益元散、六一散)的藥方: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或蜂蜜水調服,夏季可用冷水。此方也可用于調和。若為傷寒、傷風,需發汗時,可加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成一杯藥汁,再調入四五錢藥粉,分三次服用。以通利為度,加入薄荷效果更佳。

將防風通聖散和益元散按照七比一的比例混合使用。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薑三片,煎煮至一杯,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