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傷寒心要》~ 傷寒心要論 (1)
傷寒心要論 (1)
1. 傷寒心要論
夫傷寒者,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若不解者,病已傳變。後三日在裡,法當下。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里,遂成結胸、虛痞、懊憹、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而愈。
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三藥,合而服之。病若半在表、半在裡,法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若裡熱微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主之。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下之,兩除表裡之熱。病至七八日,里證已甚,表熱漸微,脈雖浮數,則以三一承氣合解毒。
下之。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甚者,可用瓜蒂散。湧之。汗吐下三法之後,別無異證者,涼膈散。調之。大熱已去,微熱者,以益元散。服之,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去麻黃。以汗之。其病半表半裡,白虎湯。和解之。病在裡,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裡證俱不已,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譫語煩躁,蓄熱內盛,但是脈沉者,並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湯。(《直格》云:夏至前為熱,夏至後為暑,是以至後而用白虎,宜乎?《局方》:立秋後不用白虎。子和云:若有白虎證,亦不用乎?卻用,詳審之耳。)白虎解後,以五苓合天水。調之。多進數服無妨。或腹滿脈沉者,亦當承氣合解毒。微下之。
或發汗之後,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朮。再解之。或裡熱內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致身冷脈微,昏懵將死。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又,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易換,用真武、四逆溫熱之劑投之,下咽立死。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
蓄熱怫鬱,將欲死者。凡此之證,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以養陰退陽,宣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而愈。(使汗氣和而愈者。)未愈,卻解毒合承氣。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合而為一,調合陰陽,洗滌臟腑,則其他別證,自不生矣。有大下之後,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
若下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若輟而不下,則邪熱盛極,陰氣極衰,脈息斷絕,必不可救,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醫者至此,活人殺人,一彈指間,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矣。(《直格》云:傷寒汗後,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蒼朮湯再解之。
又按,餘論云:傷寒下後,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朮、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仙之法也。如此則汗下之後熱不退,無問有汗無汗,通宜白虎加蒼朮解之,又加人參亦妙。仍服涼膈、解毒調之。)經云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後人有四五次下,以至十數行而生者,此乃誤中耳,活者未一二,死者千百,後學切不可以為法。但當依前,用解毒合涼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氣漸生,庶不失命。
白話文:
傷寒心要論
傷寒初期三日,病邪仍在肌表,應當發汗治療,可用雙解散,連續服用幾劑就能痊癒。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減輕,說明病情已經轉變。三日之後,病邪進入內臟,應當使用瀉下法治療。但是,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表層的熱邪會趁機入侵內臟,從而導致結胸、虛痞、胃脘灼熱、斑疹、黃疸等症狀,病情輕者也會危急,危急者必死無疑。 因此,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疏散表邪,調和裡氣,這樣病情或能通過出汗而痊癒,或能不經過出汗而痊癒。
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這三種藥物,一起服用。如果病情兼具表裡證狀,應當採用調和解表的方法,以小柴胡湯、涼膈散為主。如果裡熱較輕,可以輕微瀉下,用大柴胡湯合解毒湯來治療。如果熱勢尚未消退,再用大柴胡湯合三一承氣湯瀉下,去除表裡之熱。如果病情發展到七八天,裡證已經很嚴重,表熱逐漸減輕,脈象雖然浮數,那就用三一承氣湯合解毒湯瀉下。如果病人胸膈滿悶,或者喘息嘔吐,陽脈緊實,可用瓜蒂散催吐。汗、吐、下三法之後,如果沒有其他異常症狀,就用涼膈散來調理。大熱消退,僅存微熱,就用益元散服用,避免病情復發,這就是治療傷寒的大原則。
如果因傷風而自汗,脈象浮緩,就用雙解散去掉麻黃,以發汗治療。如果病情兼具表裡證狀,就用白虎湯來調和解表。如果病邪在裡,脈象沉細,不論是風寒暑濕,或者表裡證狀均未消除,或者內外各種邪氣所傷,無論有沒有汗,都伴有心腹疼痛、譫語煩躁、內熱蓄積,只要脈象沉細,就應該用承氣湯合解毒湯瀉下。
如果因中暑而自汗,就用白虎湯治療。(《直格》中說:夏至前為熱,夏至後為暑,因此夏至後使用白虎湯是恰當的。《局方》中說:立秋後不用白虎湯。子和說:如果有白虎湯的證候,是不是也不用呢?還是要用的,但需要仔細判斷。)白虎湯治療後,用五苓散合天水散來調理,多服用幾劑無妨。如果腹脹脈沉,也應當用承氣湯合解毒湯輕微瀉下。
如果發汗後熱邪不退,脈象仍然浮數,就用白虎湯加蒼朮再行發汗。如果裡熱內盛,陽氣衰竭嚴重,都是因為沒有及時瀉下而導致的,從而出現身體冰冷、脈象微弱、昏迷將死的症狀。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瀉下,錯誤瀉下就會死亡。還有一些庸醫,誤認為是陰厥,就想要換藥,用真武湯、四逆湯等溫熱藥物治療,服藥後馬上就會死亡。殊不知,這種症狀是陰液耗損、陽氣衰竭,陰氣極度虛弱稱為耗,陽氣衰竭嚴重稱為竭。
蓄積的熱邪鬱結,將要死亡的病人。凡是這種症狀,寒涼藥物和溫熱藥物都不能服用,只能服用涼膈散、解毒湯,以滋養陰液、退卻陽熱、疏散蓄積的熱邪,等到脈象逐漸恢復,大量出汗後就能痊癒。(使汗氣平和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用解毒湯合承氣湯瀉下,然後再用解毒湯、涼膈散、天水散三藥合用,調和陰陽,清洗臟腑,這樣其他的併發症就不會產生了。如果大量瀉下後,熱邪不退,即使再三瀉下,熱邪反而更加旺盛。
如果瀉下後症狀沒有好轉,脈象微弱,氣虛力弱,不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活命的道理。如果停止瀉下,那麼邪熱就會盛極,陰氣就會極度衰弱,脈息就會停止,就必死無疑。像這種症狀,瀉下也會死,不瀉下也會死。醫生到了這個地步,救人殺人,就在一瞬間,能不手足無措的,很少很少。(《直格》中說:傷寒發汗後,汗出而熱邪不退,或者反而不出汗,脈象仍然浮數,就用白虎湯加蒼朮湯再行發汗。
還記載,其他的論述說:傷寒瀉下後,自汗不止,虛熱不退,就用白虎湯加蒼朮、人參,一劑藥就能見效,汗止身涼,這是通達仙道的妙法。這樣看來,無論有沒有汗,發汗或瀉下後熱邪不退,都應該用白虎湯加蒼朮來治療,再加人參效果更好。然後再服用涼膈散、解毒湯來調理。)經典醫籍上說三次瀉下而熱邪不退就會死亡,後來有人四五次甚至十幾次瀉下而活下來的,這都是誤中僥倖,活下來的寥寥無幾,死去的卻成千上萬,後學切不可效仿。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用解毒湯合涼膈散來調理,使陽熱消退,陰氣漸生,才能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