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3)
卷上 (3)
1. 太陽方總論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薑棗
治頭項強痛,背亦強,牽引𠘧𠘧然,脈浮無汗惡寒,兼治風寒在表而自利者,此開表逐邪之輕劑也。其證身不疼,腰不痛,骨節不痛,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於背,牽引不寧,是筋傷於風矣。不喘不煩躁,不幹嘔,是無內症;無汗而惡風,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實裡虛矣。
比麻黃、青龍之劑較輕,然𠘧𠘧更甚於項強,而無汗不失為表實,脈浮不緊數,是中於鼓動之陽風,故以桂枝湯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實也。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故以為君。麻黃、生薑,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出汗,故以為臣。
寒熱俱輕,故少佐桂、芍,同甘、棗以和里。此於麻、桂二方之間,衡其輕重,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故用之以治表實,而外邪自解,不必治裡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裡俱實者異矣。要知葛根秉性輕清,賦體厚重,輕可去實,重可鎮動,厚可固里,一物而三美備。然惟表實裡虛者宜之,胃家實者,非所宜也。
故仲景於陽明經中不用葛根。東垣用藥分經,不列於太陽,而列於陽明。易老云:「未入陽明者不可服。」皆未知此義。喻氏謂「仲景不用於陽明,恐亡津液,」與本草生津之說左。又謂「能開肌肉,」又與仲景治汗出惡風桂枝湯中加葛根者左矣。蓋桂枝葛根俱是解肌和里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與麻黃專於治表者不同。麻黃葛根俱有沫,沫者濁氣也。
故仲景皆以水煮去其沫,而後入諸藥,此取其清揚發腠理之義。桂枝湯啜稀粥者,因無麻黃之開,而有芍藥之斂,恐邪有不盡,故假穀氣以逐之,此汗生於穀也。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石膏,杏仁,甘草,薑棗
太陽中風,脈浮緊,頭痛發熱,惡寒身疼,不汗出而煩躁,此麻黃證之劇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諸證全是麻黃,有喘與煩躁之別。喘者是寒鬱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內熱頓除而表寒不解,變為寒中而挾熱下利,是引賊破家矣。
故必倍麻黃以發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薑棗以調營衛。一汗而表裡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夫青龍以發汗命名,其方分大小,在麻黃之多少,而不關石膏,觀小青龍之不用可知。石膏不能驅在表之風寒,但能清中宮之燔灼,觀白虎之多用可知。
世不知石膏為煩躁用,妄為發汗用,十劑之輕可去實,豈至堅至重之質而能發汗哉?汗多亡陽者,過在麻黃耳。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煩躁之症,與大青龍同,但脈不浮、頭不痛為異。若脈浮弱汗自出者,是桂枝證。二證妄與石膏,則胃氣不至於四肢而手足厥冷;妄用麻黃,則衛陽不周於身而筋惕肉瞤。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葛根湯:
葛根湯包含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和紅棗。用於治療頭項僵硬疼痛,疼痛感延伸至背部,感覺牽引、痠痛,脈象浮弱,無汗且惡寒,也適用於表證風寒而兼有腹瀉的患者。此方為開表散邪的輕劑。若患者身體、腰部、關節都不疼痛,表示骨骼不受寒邪侵襲;而頭項僵硬疼痛並延伸至背部,牽引感難以安寧,則表示筋脈受風邪所傷;若無喘息、煩躁、乾嘔等症狀,則表示沒有內在病症;無汗惡風,則病邪僅在表層;若表證兼有腹瀉,則表示表實裡虛。
此方與麻黃湯、青龍湯相比較為輕緩,但痠痛感較項強更為明顯,且無汗卻是表實的表現,脈象浮弱而不緊數,這是因陽氣被風邪所阻礙,故以桂枝湯為基礎,再添加麻黃、葛根以攻治表實。葛根味甘性涼,能提升陰氣、生津液,滋養筋脈、舒緩牽引感,故為君藥。麻黃、生薑能疏通毛孔,祛除風邪並促進出汗,故為臣藥。
寒熱都較輕微,因此少用桂枝、白芍,並用甘草、紅棗以調和裡氣。此方介於麻黃湯、桂枝湯之間,平衡其輕重,以調和表裡。因此,用此方治療表實,外邪即可自行消退,不必治療裡虛,腹瀉也會自然痊癒,這與大青龍湯治療表裡俱實不同。葛根性情輕清,藥性卻厚重,輕則可祛除實邪,重則可鎮定邪氣,厚則可固護裡氣,一藥兼具三種優點。但此方只適用於表實裡虛者,胃氣實者不宜服用。
因此,張仲景在陽明經的治療中不用葛根。李東垣分經論治,將葛根列於陽明經,而非太陽經。易老說:「未入陽明者不可服用。」這些都未理解此藥的特性。喻氏認為「仲景不用於陽明,是擔心耗損津液」,與本草書中葛根生津的說法相違。又說「葛根能開通肌肉」,這也與仲景在桂枝湯中加葛根治療汗出惡風的用法相悖。其實,桂枝和葛根都是解肌和裡之劑,因此無論是否有汗、腹瀉與否,皆可用之,這與專治表證的麻黃湯不同。麻黃和葛根都含有泡沫,泡沫是濁氣,
所以仲景都用水煮去泡沫,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這是為了取其清揚、疏通毛孔的功效。桂枝湯要服用稀粥,是因為沒有麻黃的宣通作用,而有芍藥的收斂作用,擔心邪氣未盡,故藉助穀氣來驅邪,這汗出自於食物。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包含麻黃、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薑和紅棗。用於治療太陽經中風,脈象浮緊,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且煩躁的患者。這是麻黃湯證候加重的表現,因此加味治療。所有症狀都屬於麻黃湯的範疇,只是有喘息和煩躁的區別。喘息是寒邪鬱滯氣機,氣機升降失調,因此多用杏仁苦寒之性以降氣;煩躁是熱邪傷損陽氣,津液不足以致無法出汗,因此特別加入石膏甘寒之性以生津。但石膏性寒沉,擔心內熱驟消而表寒未解,轉變成寒邪內盛而兼有熱邪導致腹瀉,這是內外兼傷。
因此,必須加倍麻黃以發表,加倍甘草以調和脾胃,再用生薑紅棗調和營衛。一出汗,表裡即可同時解除,風熱皆除,這就是大青龍湯清裡攘外的功效,這是麻黃湯、桂枝湯所不及的。大青龍湯以發汗命名,其劑量大小在於麻黃的多少,與石膏的用量無關,觀察小青龍湯不用石膏即可得知。石膏不能驅除表證的風寒,但能清解中焦的燔灼熱邪,觀察白虎湯大量使用石膏即可得知。
世人不知石膏是治療煩躁的,卻誤以為是發汗藥,輕劑雖能祛除實邪,但石膏質地堅硬厚重,怎麼可能發汗呢?汗多傷陽,過在於麻黃用量過多。少陰經也有發熱惡寒煩躁的症狀,與大青龍湯相似,但脈象不浮、不頭痛是其不同之處。若脈象浮弱,汗自出者,則是桂枝湯證。這兩種證候誤用石膏,則胃氣不能到達四肢,導致手足厥冷;誤用麻黃,則衛陽不能周流全身,導致筋惕肉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