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2)
卷下 (2)
1. 少陽方總論
六經各有提綱,則應用各有方法。如太陽之提綱主表,法當汗解,而表有虛實之不同,故立桂枝、麻黃二法。陽明提綱主胃實,法當下解,而實亦有微甚,故分大、小承氣。少陽提綱有口苦、咽乾、目眩之症,法當清火,而火有虛實:若邪在半表,則制小柴胡以解虛火之遊行,大柴胡以解相火之熱結,此治少陽寒熱往來之二法;若邪入心腹之半里,則有半夏、瀉心、黃連、黃芩等劑。
叔和搜採仲景舊論,錄其對症真方,提防世急,於少陽太陰二經,不錄一方,因不知少陽證,故不知少陽方耳。
白話文:
六經各有其主要的病理表現,因此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太陽經主要表現為外感表證,治療方法應該以發汗解表為主,但表證又有虛實之分,所以才有了桂枝湯、麻黃湯等不同的方劑。陽明經主要表現為胃實證,治療方法應該以瀉下解實為主,而胃實又有輕重之分,所以才有了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不同的方劑。少陽經主要的病理表現是口苦、咽乾、目眩,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火為主,而火也有虛實之分:如果邪氣在半表,則要用小柴胡湯來解虛火之遊行,大柴胡湯來解相火之熱結,這是治療少陽寒熱往來證的兩個主要方劑;如果邪氣深入心腹的半里,則要用半夏瀉心湯、黃連湯、黃芩湯等方劑來治療。
叔和整理了仲景的舊論,記錄了這些針對不同病症的有效方劑,以防世人急於求成,在治療少陽、太陰兩經的疾病時,因為不懂得少陽證的病理表現,而沒有選用正確的方劑。
小柴胡湯: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姜,棗
此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也。少陽之氣遊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開閤。血弱氣虛,腠理開發,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邪正分爭,故往來寒熱。與傷寒頭疼發熱而脈弦細、中風兩無關者,皆是虛火遊行於半表。故取柴胡之輕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參之微甘微溫者,預補其正氣,使裡氣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乾、目眩、目赤、頭汗、心煩、舌苔等症,皆虛火遊行於半里。
故用黃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棗之甘以緩之,亦以提防三陰之受邪也。太陽傷寒則嘔逆,中風則乾嘔。此欲嘔者,邪正相搏於半里,故欲嘔而不逆。脅居一身之半,為少陽之樞,邪結於脅,則樞機不利,所以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也。引用薑、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棗之泥滯,可以止嘔者,即可以泄滿矣。夫邪在半表,勢已向里,未有定居,故有或為之證,所以方有加減,藥無定品之可拘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
藥物組成: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薑、棗
藥理作用:
此方為治療少陽經病的樞紐方劑,是治療表裡不和的總方。少陽之氣運行於三焦,負責調節全身腠理的開合。當人體血氣虛弱,腠理開張,外邪乘虛而入,與正氣相爭,就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
此方適用於傷寒頭疼發熱,脈象弦細,且無中風症狀的患者,此類患者多為虛火遊走於半表。因此,方中選用柴胡,其性清輕微苦微寒,可以解表邪;同時加入人參,性微甘微溫,補益正氣,使裡氣和順,外邪無法侵入。
患者常伴有口苦、咽乾、目眩、目赤、頭汗、心煩、舌苔等症狀,這些都是虛火遊走於半裡的表現。因此,方中用黃芩的苦寒性來清熱,並用甘草和棗的甘甜性來緩和藥性,同時預防三陰經受到邪氣侵襲。
太陽經傷寒會引起嘔逆,中風則會導致乾嘔。本方治療的是欲嘔不逆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與正氣在半里相搏造成的。脅肋是人體的半邊,是少陽經的樞紐,邪氣結聚在脅肋就會導致樞機不利,所以病人會出現胸脅苦滿,食慾不振。方中加入薑、半夏,辛散之性,一方面輔助柴胡、黃芩驅逐邪氣,另一方面可以化解甘草、棗的泥滯,從而止嘔泄滿。
方劑應用:
由於邪氣在半表,尚未固定,病情變化多端,所以本方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減藥物,藥量也無固定標準。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恐其助煩也。若煩而嘔者,則人參可去,而半夏不得不用矣。加栝蔞實者,取其苦寒降火而除煩也。若渴者,是元氣不足而津液不生,去半夏之辛溫,再加人參以益氣而生津液,更加栝蔞根之苦寒者,以升陰液而上滋也。若腹中痛者,雖相火為患,恐黃芩之苦,轉屬於太陰,故易芍藥之酸以瀉木。
若邪結於脅下而痞硬者,去大棗之甘能助滿,加牡蠣之咸以軟堅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為小逆,恐黃芩之寒轉屬於少陰,故易茯苓之淡滲而利水。若內不渴而外微熱者,是裡氣未傷,而表邪未解,不可補中,故去人參,加桂枝之辛散,溫覆而取其微汗。若咳者,是相火迫肺,不可益氣,故去人參,所謂肺熱還傷肺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胸口煩悶但不嘔吐,就應該去除半夏、人參,擔心它們會加重煩悶。如果煩悶並且嘔吐,則可以去除人參,但半夏就必須使用。加入栝蔞實是為了利用它的苦寒性質降火除煩。如果感到口渴,說明元氣不足,津液無法生成,就應該去除半夏的辛溫,再加入人參以補充元氣,生津液,並加入栝蔞根的苦寒,以升提陰液,滋潤向上。如果腹部疼痛,雖然是相火作祟,但擔心黃芩的苦味會轉屬於太陰,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瀉泄肝木。
如果邪氣積聚在脅下,導致痞硬,就應該去除大棗的甘味,因為它會助長滿脹,加入牡蠣的鹹味以軟堅。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這是小逆之症,擔心黃芩的寒性會轉屬於少陰,所以用茯苓的淡滲來利水。如果內部不口渴,但外部微熱,說明內裡氣機未受損,而表邪尚未解,不可補中,所以去除人參,加入桂枝的辛散,溫覆取微汗。如果咳嗽,說明相火迫肺,不可益氣,所以去除人參,這就是所謂“肺熱還傷肺”。
凡發熱而咳者重在表,故小青龍於麻、桂、細辛中加乾薑、五味。此往來寒熱而咳者,重在裡,故並去薑、棗之和營衛者,而加乾薑之苦辛,以從治相火上逆之邪,五味之酸,以收肺金之氣也。合而觀之,但顧邪氣之散,而正氣無傷,此制小柴胡之意歟!是方也,與桂枝相仿。
而柴胡之解表,遜於桂枝;黃芩之清裡,重於芍藥;薑、棗、甘草,微行辛甘發散之常;而人參甘溫,已示虛火可補之義。且去滓再煎之法,又與他劑不同。粗工恐其閉住邪氣,妄用柴、芩而屏絕人參,所以夾虛之症,不能奏功,反以速斃也。按,本方七味,柴胡主表邪不解,甘草主裡氣不調,五物皆在進退之列。
白話文:
發燒咳嗽,主要症狀在體表,所以小青龍湯以麻黃、桂枝、細辛為基礎,再加入乾薑、五味子。如果是反覆發燒、寒熱交替且咳嗽,則病症在內,因此要去掉薑、棗等溫補營衛的藥材,而加入乾薑的辛辣和五味子的酸味,以治療心火上逆的邪氣,並收斂肺金之氣。綜合來看,此方只針對邪氣的散發,而不會損傷正氣,這就是小柴胡湯的用意。這個方子跟桂枝湯很類似。
柴胡的解表效果比桂枝弱,黃芩清裡的效果比芍藥強;薑、棗、甘草的作用是辛甘發散;人參甘溫,表示可以補虛火。另外,小柴胡湯採用去渣再煎的方法,這點和其他湯藥不同。如果藥工不熟悉,擔心會把邪氣封閉住,就胡亂用柴胡、黃芩而捨棄人參,這樣就會無法治好虛症,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這個方子七味藥,柴胡主要針對體表邪氣,甘草主要針對內裡氣血失調,其他五味藥則根據病情加減使用。
本方若去甘草,便名大柴胡;若去柴胡,便名瀉心、黃芩、黃連等湯矣。前輩皆推柴胡為主治,盧氏又以柴胡三生半冬配半夏為主治,皆未審本方加減之義耳。本方為脾家虛熱、四時瘧疾之聖藥,余義詳少陽病解制方大法。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半夏,芍藥,枳實,薑棗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十餘日結熱在裡,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復往來寒熱;或妄下後,柴胡證仍在,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此皆少陽半表裡氣分之症。此方是治三焦無形之熱邪,非治胃腑有形之實邪也。其心下急煩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在胃中,結熱在裡,不是結實在胃。
白話文:
這個方子如果去掉甘草,就叫做大柴胡湯;如果去掉柴胡,就叫做瀉心、黃芩、黃連等湯。前輩都認為柴胡是主治藥,盧氏又以柴胡三生半冬搭配半夏作為主治藥,但都沒有詳細說明這個方子加減的意義。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虛熱、四季瘧疾的良藥,其他的道理請參考少陽病解制方大法。
大柴胡湯包含柴胡、黃芩、半夏、芍藥、枳實、薑棗。適用於傷寒發熱,汗出不退,十多天熱邪積聚在裡,心下痞硬,嘔吐腹瀉,反覆寒熱;或者誤服瀉藥後,柴胡證仍在,與小柴胡湯類似,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郁不樂。這些都是少陽半表半裡氣分病症。這個方子是治療三焦無形之熱邪,而不是治療胃腑有形之實邪。心下急煩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是胃中,熱邪積聚在裡,不是結實在胃裡。
因不屬有形,故十餘日復能往來寒熱,若結實在胃,則蒸蒸而發熱,不復知有寒矣。因往來寒熱,故倍生薑,佐柴胡以解表:結熱在裡,故去參、甘,加枳、芍以破結。條中並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症,仲景不用大黃之意曉然。後人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黃以傷胃氣。非大謬乎?妄作傷寒書者,總不知憑脈辨症以用藥,專以併合仲景方為得意。
如加甘草於大承氣中,而名三一承氣,加柴、芩、芍藥於承氣中,而名六一順氣,以為可以代三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竟不審仲景方分大小,藥分表裡,設方命劑,當因病人病機變遷輕重耳。豈聖賢之立方不精也,須爾輩更改乎?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大柴胡主降氣,小柴胡主調氣。
白話文:
由於邪氣無形,所以患者會出現反覆的寒熱症狀。如果邪氣聚結在胃部,那麼患者的熱症狀會變得持續且強烈,不再感到有寒意。由於有反覆的寒熱現象,因此需要用大量的薑來幫助解表,並輔以柴胡以增強其效果。如果邪氣聚結在體內,則需要去除人參和甘草,並加入枳實和芍藥來打開結塊。
文章中並未提到大便乾硬的情況,但提到了腹瀉的症狀。張仲景之所以不使用大黃,這一點非常清楚。然而,後世的醫生由於看到「下」這個字,就錯誤地添加了大黃,導致傷害了胃氣。這種做法是否合理?那些錯誤地撰寫傷寒書籍的人,總是在不根據脈象診斷病情的情況下選用藥物,而是單純地將他們的方子與張仲景的方子進行組合。
如果在大承氣湯中加入甘草,並命名為三一承氣;在大承氣湯中加入柴胡、黃芩和芍藥,並命名為六一順氣,認為這些可以替代三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藥。然而,這種做法卻忽略了張仲景方子中的大小之別,以及藥物對表裡不同部位的作用。這是否意味著聖賢們制定的方子不夠精確?這只說明瞭你們需要改變嗎?
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都是兼治表裡兩種症狀的方子。大柴胡湯主要用於降氣,而小柴胡湯則用於調和氣機。
調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後人每方俱有加減,豈知方者哉!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乾薑,黃芩,甘草,牡蠣,栝蔞根
傷寒五六日,發汗不解,尚在太陽界,反下之,胸脅滿微結,是系在少陽矣。此微結與陽微結不同:陽微結對純陰結言,是指結實在胃;此微結對大結胸言,是指胸脅痞硬。小便不利者,因下後下焦津液不足也。頭為三陽之會,陽氣不得降,故但頭汗出;半表半裡之寒邪未解,上下二焦之邪熱已甚,故往來寒熱心煩耳。此方全從柴胡加減。
心煩不嘔不渴,故去半夏之辛溫,加栝蔞根以生津。胸脅滿而微結,故減大棗之甘滿,加牡蠣之咸以軟之。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是無水可利,故不去黃芩,不加茯苓。雖渴而太陽之餘邪不解,故不用參而加桂。生薑之辛,易乾薑之溫苦,所以散胸脅之滿結也。初服煩即微者,黃芩、栝蔞之效;繼服汗出周身,內外全愈者,薑桂之功。
白話文:
調節氣機沒有固定的方法,所以小柴胡湯除了柴胡和甘草之外,其他藥物都可以增减;而降氣則有既定的規律,所以大柴胡湯沒有加減的空間。後人每種方劑都隨意加減,難道他們真的懂方劑嗎?
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桂枝、乾薑、黃芩、甘草、牡蠣、栝蔞根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發汗後症狀沒有消失,還停留在太陽病的階段,如果再用下瀉的藥物,就會出現胸脅滿悶微結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已經留在了少陽經。這種微結和純陰結不同,純陰結是指結實留在胃部;而這個微結是相對於大結胸而言的,是指胸脅痞硬。小便不利是因為下瀉後下焦津液不足。頭部是三陽經交匯的地方,陽氣無法下降,所以只出頭汗;半表半裡的寒邪還沒有解除,上下二焦的邪熱已經很嚴重,所以才會出現往來寒熱心煩。這個方劑完全是根據柴胡湯加減而成。
心煩但沒有嘔吐和口渴,所以去掉了半夏的辛溫之性,加入了栝蔞根以生津。胸脅滿悶且微結,所以減少了大棗的甘潤之性,加入了牡蠣的鹹味以軟化。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說明沒有水可以利,所以保留了黃芩,沒有加入茯苓。雖然口渴,但太陽病的餘邪還沒有消失,所以不使用人參,而加入了桂枝。生薑的辛味,取代了乾薑的溫苦之性,可以散開胸脅的滿悶和結實。初服藥後煩躁感減輕,這是黃芩和栝蔞根的功效;接著汗出全身,內外都痊癒,這是薑桂的作用。
小柴胡加減之妙,若無定法,而實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幹姜,以柴胡證具,而太陽之表猶未解,里已微結,須此桂枝解表,乾薑解結,以佐柴胡之不及耳。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人參,甘草,半夏,黃芩,芍藥,大棗,生薑
柴胡二湯,皆調和表裡之劑。桂枝湯重解表,而微兼清裡;柴胡湯重和里,而微兼散表。此傷寒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尚見發熱惡寒諸表症,更兼心下支結諸里症,表裡不解,法當雙解之。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可知;支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痛可知。微嘔心下亦微結,故謂之支結。
白話文:
小柴胡湯加減的妙用,看似沒有一定的法則,實際上卻有固定的原則。將它改名為柴胡桂枝幹姜湯,是因為柴胡證的病症,雖然已經出現,但太陽經的表面症狀還沒完全解除,裡頭已經微微結聚,所以需要用桂枝來解表,乾薑來解結,輔助柴胡湯來達到治療效果。
表症雖不去而已輕,里症雖已見而未甚,此太陽少陽並病之輕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之微結。凡口不渴,身有微熱者,當去人參。此以六七日來邪雖不解,而正氣已虛,故用人參以和之也。外症雖在,而病機已見於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為雙解兩陽之輕劑。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生薑,龍骨,牡蠣,桂枝,鉛丹,茯苓,大黃,大棗
傷寒八九日不解,陽盛陰虛,下之應不為過,而變症蜂起者,是未講於調胃承氣之法,而下之不得其術也。胸滿而煩,小便不利,三陽皆有是症。而驚是木邪犯心,譫語是熱邪入胃。一身盡重,是病在陽明而無氣以動也;不可轉側,是關少陽而樞機不利也。此為少陽陽明並病。
白話文:
表面的症狀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減輕,裡面的症狀雖然已經出現,但還不嚴重,這屬於太陽和少陽同時發病的輕症。因此用桂枝的一半來解開太陽病未完全消除的邪氣,用柴胡的一半來解開少陽病輕微的結滯。如果患者沒有口渴,身體只是微微發熱,就應該去掉人參。這是因為邪氣雖然在六七天內沒有消除,但正氣已經虛弱,所以用人參來調和正氣。外在的症狀雖然還在,但病邪已經深入到內在,所以藥方用柴胡放在桂枝之前,以雙管齊下,解除太陽和少陽的輕微症狀。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生薑、龍骨、牡蠣、桂枝、鉛丹、茯苓、大黃、大棗
傷寒病發八九天還沒好轉,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服用瀉藥其實並不為過,但如果出現了各種變化症狀,說明之前的調胃承氣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瀉藥使用的方法也不得當。胸悶煩躁,小便不暢,三陽經脈都有這種症狀。驚恐是木氣邪氣侵犯心臟,譫語是熱邪進入胃部。全身沉重,說明病邪在陽明經脈,沒有氣力活動;不能翻身,說明少陽經脈受阻,樞機運作失靈。這是少陽和陽明同時發病的症狀。
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轉少陽之樞;輔大黃之勇,以開陽明之閤。滿者忌甘,故去甘草:小便不利,故加茯苓。驚者須重以鎮怯,鉛稟於金之體,受癸水之氣,能清上焦無形之煩滿,中焦有形之熱結,煉而成丹,不特入心而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龍骨重能鎮驚而平木,蠣體堅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靜可以鎮驚,而寒可以除煩熱。
且咸能潤下,佐茯苓以利水,又能軟堅,佐大黃以清胃也。半夏引陽入陰,能治目不瞑,亦安神之品,故少用為佐。人參能通血脈,桂枝能行營氣,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在所必須,故雖胸滿譫語而不去也。此於柴胡方加味而取龍蠣名之者,亦以血氣之屬,同類相求耳。
白話文:
因此取小柴胡湯的一半,用來調節少陽經的樞紐;輔以大黃的功效,用來打開陽明經的關口。滿盈的狀態忌諱甘味,所以去掉甘草;小便不利,所以加入茯苓。驚恐者需要用重物鎮壓,鉛屬金,受癸水之氣,能清解上焦無形的煩悶,以及中焦有形的熱結,煉製成丹藥,不僅能入心安神,更能入肝滋養血液。龍骨能鎮驚平肝,牡蠣堅固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僅能靜心鎮驚,也能寒涼除煩熱。
而且鹹味能潤下,佐以茯苓利水,又能軟堅,佐以大黃清胃。半夏能引陽入陰,能治目不瞑,也是安神之品,所以少用作輔。人參能通血脈,桂枝能行營氣,全身沉重無法翻身者,是必須的藥物,所以即使胸滿譫語也不去除。這個方子在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味,並以龍骨牡蠣命名,也是因為血氣相屬,同類相求。
黃連湯:
黃連,人參,甘草,桂枝,乾薑,半夏,大棗
傷寒表不發熱,而胸中有熱,是其人未傷寒時素有蓄熱也。熱在胸中,必上形頭面,故寒邪不得上干:上焦實,必中氣虛,故寒邪得從脅而入胃。《內經》云:「中於脅則入少陽」,此類是已。凡邪在少陽,法當柴胡主治。此不往來寒熱,病不在半表,則柴胡不中與之。胸中為君主之宮城,故用半夏瀉心加減。
胸中之熱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嘔;胃因邪氣之不散,故腹中痛也。用黃連瀉心胸之熱,薑、桂祛胃中之寒,甘、棗緩腹中之痛,半夏除嘔,人參補虛。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所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仍不離少陽和解之治法耳。此症在太陰、少陽之間,此方兼瀉心、理中之劑。
白話文:
黃連湯:
**藥物組成:**黃連、人參、甘草、桂枝、乾薑、半夏、大棗
症狀描述:
傷寒初期,體表沒有發熱,但胸中卻有熱感,這是因為患者本身就體內積存了熱氣,並未真正受到傷寒邪氣的侵襲。胸中的熱氣會上行至頭面部,所以寒邪無法侵入上焦;上焦實證,必然導致中氣虛弱,寒邪便能從脅肋部位侵入胃部。《內經》記載:「中於脅則入少陽」,此症正是如此。
一般來說,邪氣入侵少陽,應該以柴胡為主治。但是此症患者沒有寒熱往來,病症不在半表半裡,所以柴胡並不適合。胸中是人體的君主之宮,因此使用半夏瀉心加減來治療。
胸中的熱氣無法下降,所以向上炎燒,引起嘔吐;胃因邪氣未散,所以腹部疼痛。用黃連瀉去心胸的熱氣,薑、桂溫暖胃中的寒氣,甘草、大棗緩解腹部的疼痛,半夏消除嘔吐,人參補益虛弱。雖然患者表面沒有寒熱往來,但內在卻有寒熱相搏,所以使用寒熱藥物並用,攻補兼施,仍然遵循少陽和解的治療原則。
藥方分析:
此症介於太陰、少陽之間,黃連湯兼具瀉心、理中之效。
黃芩湯: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太陽陽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陽明之經,胃家未實,移寒於脾,故自下利,此陰盛陽虛,與葛根湯辛甘發散以維陽也。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陷入少陽之裡,膽火肆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此陽盛陰虛,與黃芩湯苦甘相淆以存陰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當從柴胡桂枝加減。
此則熱淫於內,不須更顧表邪,故用黃芩以泄大腸之熱,配芍藥以補太陰之虛,用甘、棗以調中州之氣。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必人參以補中也。若嘔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薑、夏。此柴胡桂枝湯去柴桂人參方也。凡兩陽之表病,用兩陽之表藥;兩陽之半表病,用兩陽之半表藥。
白話文: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用於治療太陽陽明、太陽少陽合病。當寒邪入侵陽明經,胃氣虛弱,寒氣移至脾臟,導致腹瀉,此時陰盛陽虛,需要用葛根湯辛甘發散以溫陽。而熱邪深入少陽經,膽火逆上,熱氣移至脾臟,也會造成腹瀉,此時陽盛陰虛,則需要用黃芩湯苦甘相合以滋陰。若表邪未盡,則需用柴胡桂枝湯加減。黃芩湯則針對熱邪內淫,用黃芩瀉熱,芍藥補虛,甘草、大棗調和脾胃。雖然不是胃氣實證,但也非胃氣虛證,因此不需用人參補脾。若患者有嘔吐,則說明上焦的邪氣未散,需要加薑、夏。黃芩湯相當於柴胡桂枝湯去除柴胡、桂枝、人參的方劑。總之,治療兩陽合病,需根據病邪所在,選擇相應的藥物。
此兩陽之裡病,用兩陽之裡藥。逐條細審,若合符節。然凡正氣稍虛,表雖在而預固其里,邪氣正盛,雖下利而不須補中,此又當著眼處。《內經·熱病論》云:「太陽主氣,陽明主肉,少陽主膽。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冬不藏精,則精不化氣,故先氣病,次及肉之病而及膽,仍自外之內。
此病本雖因於內,而病因為傷於寒,故一病兩名耳。膽汁最苦最寒,乃相火中之真味。火旺之水虧,膽汁上溢而口苦,故用芩、連之品以滋膽汁而清相火也。
白話文:
這兩種陽經的內部疾病,就應該用治療陽經內部的藥物。逐條細心地審視,如果符合症狀。然而,凡是正氣稍稍虛弱,即使表證還在,也要預先固護內臟,邪氣正盛,即使腹瀉也不必補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地方。《內經·熱病論》說:「太陽經主氣,陽明經主肉,少陽經主膽。傷寒第一天傷及太陽經,第二天傷及陽明經,第三天傷及少陽經。」冬天不儲藏精氣,精氣就無法化為氣,所以先出現氣虛的疾病,然後才影響到肉體的疾病,最後波及膽,這也是從外往內發展的過程。
這種疾病雖然本源在內,但疾病的起因是寒邪侵襲,所以有兩個名稱。膽汁最苦最寒,是相火中的真味。火盛則水虧,膽汁上溢就會口苦,所以用黃芩、黃連等藥物滋養膽汁,清熱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