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少陰方總論

仲景以病分六經,而制方分表裡寒熱虛實之六法。六經中各具六法,而有偏重焉。太陽偏於表寒,陽明偏於裡熱,太陰偏於虛寒,厥陰偏於實熱,惟少陽與少陰司樞機之職,故無偏重。而少陽偏於陽,少陰偏於陰,制方亦因之而偏重矣。然少陰之陰中有陽,故其表症根於裡,熱證因於寒。

治表症先顧其里,熱症多從寒治者,蓋陰以陽為主,固腎中之元陽,正以存少陰之真陰也。其或陽盛陰虛,心煩不得臥,見於二三日中,可用芩、連者,無幾耳。腎本無實,實症必轉屬陽明,亦由少陰之虛。知其虛,得其機矣。

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張仲景將疾病分為六經,並根據表裡寒熱虛實這六種法則來制定藥方。六經中每經都包含六種法則,但各有偏重。太陽經偏於表寒,陽明經偏於裡熱,太陰經偏於虛寒,厥陰經偏於實熱,只有少陽經和少陰經負責調節人體機制,因此沒有偏重。不過,少陽經偏於陽,少陰經偏於陰,在制定藥方時也因此而有所偏重。然而,少陰經的陰中帶陽,所以它的表症根源在裡,熱症則源於寒。

治療表症要先考慮裡症,熱症常常要從寒症治療,因為陰以陽為主,固守腎中元陽,正是為了保存少陰經的真陰。如果出現陽盛陰虛,心煩不得臥,這種情況在二三日內,可以用黃芩、黃連治療,很快就會好轉。腎本來就沒有實證,如果出現實症,一定會轉移到陽明經,也是因為少陰經的虛弱所致。明白它的虛弱,就能掌握治療的關鍵。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主裡,應無表症;病發於陰,應無發熱,今始受風寒即便發熱,似乎太陽而屬之少陰者,以頭不痛而但欲寐也。《內經》曰:「逆冬氣而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少陰之發熱而脈沉者,必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里。蓋腎為坎象,二陰不藏,則一陽無蔽,陰邪因得以內侵,孤陽無附而外散耳。

夫太陽為少陰之表,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裡,少陰之本不得不固。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氣,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遠矣。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內外咸調,則風寒散而陽自歸,精得藏而陰不擾。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表病及里脈浮而可發汗者徑庭矣。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 解釋

少陰主裡,應無表症;病發於陰,應無發熱,今始受風寒即便發熱,似乎太陽而屬之少陰者,以頭不痛而但欲寐也。

少陰主宰內裡,應該沒有表面的症狀;疾病發生在陰分,應該不會發熱。如今剛受風寒就發熱,看似屬於太陽經,但實際上屬於少陰經,這是因為病人頭不痛,反而想睡覺。

《內經》曰:「逆冬氣而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少陰之發熱而脈沉者,必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里。

《內經》說:「違反冬季的氣候,導致少陰經不能藏於內,腎氣獨自沉降。」所以少陰經發熱並且脈象沉者,一定要在表證藥方中加入附子,以預先固護內裡。

蓋腎為坎象,二陰不藏,則一陽無蔽,陰邪因得以內侵,孤陽無附而外散耳。

因為腎屬坎卦,代表水,是陰性之物,如果陰氣不能藏於內,陽氣就沒有遮蔽,陰邪就能趁虛而入,陽氣孤立無依而外散。

夫太陽為少陰之表,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裡,少陰之本不得不固。

太陽經是少陰經的表,病人發熱無汗,必須要打開太陽經的表,因為脈象沉,表示病在裡,必須要固護少陰經的根本。

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氣,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遠矣。

如果只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沒有附子來固護元氣,就會導致少陰經的津液外洩,太陽經的微弱陽氣外散,離恢復健康就更遙遠了。

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內外咸調,則風寒散而陽自歸,精得藏而陰不擾。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表病及里脈浮而可發汗者徑庭矣。

只有附子與麻黃同時使用,才能內外調和,風寒散去,陽氣自然歸位,精氣得以藏於內,陰邪也就不再侵擾。這就是裡病影響到表,脈象沉而需要發汗,與表病影響到裡,脈象浮而可以發汗的病症完全不同。

若得之二三日,表熱尚未去,里症亦未見,麻黃未可去,當以甘草之和中,易細辛之辛散。佐使之任不同,則麻黃之勢亦減,取微汗而痊,是又少陰發表之輕劑矣。二方皆少陰中風托裡解外法。

風本陽邪,雖在少陰中而即發,不拘於五六日之期。用細辛、麻黃者,所以治風,非以治寒也;用附子者,所以固本,非熱因熱用也。寒本陰邪,即在太陽,熱不遽發,故有或未發之辭。麻黃、桂枝,長於治風,而非治寒之主劑,故主治在發熱惡寒。若無熱惡寒者,雖有頭項強痛之表急,當以四逆、真武輩救其里矣。

白話文:

如果病患發病兩三天,表面的熱症還沒退,內在的病症也沒出現,麻黃就不能停用,應該用甘草調和脾胃,用細辛辛散寒邪。因為輔助藥物的作用不同,麻黃的效果也會減弱,使病人微微出汗而痊癒,這也是少陰發表法中的輕劑。這兩種方法都是少陰中風托裡解外的治療方式。

風屬於陽邪,即使在少陰經絡,也會馬上發作,不受限於五六日的時間限制。用細辛、麻黃是為了治療風邪,不是治療寒邪;用附子是為了固本,不是因為有熱才用藥。寒屬於陰邪,即使在太陽經絡,熱症也不會馬上發作,所以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未發作的情況。麻黃、桂枝擅長治療風邪,不是治療寒邪的主藥,因此主治症狀是發熱惡寒。如果病人沒有發熱惡寒的症狀,即使有頭項強痛的表證,也應該用四逆湯、真武湯等藥物來治療裏證。

蓋病發於陰,便已亡陽,不得以汗多亡陽一語為談柄也。少陰制麻附細辛方,猶太陽之麻黃,是急汗之峻劑;制麻附甘草湯,猶太陽之桂枝,是緩汗之和劑。蓋太陽為陽中之陽而主表,其汗易發,其邪易散,故初用麻黃、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薑而反佐以芍藥。

少陰為陰中之陰而主裡,其汗最不易發,其邪最不易散,故用麻黃、附子而助以細辛,其次亦用麻黃、附子而緩以甘草。則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非必須陰出之陽而解耶。然必細審其脈沉而無里症者,可發汗,即知脈沉而症為在裡者,不可發汗矣。此等機關,必須看破。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源於陰氣,已經損傷陽氣,不能以汗多傷陽來作為談論的依據。少陰病的麻附細辛方,就像太陽病的麻黃一樣,屬於急劇發汗的峻猛藥物;而麻附甘草湯,就像太陽病的桂枝一樣,屬於緩和發汗的和解藥物。因為太陽屬於陽氣中的陽氣,主掌人體外表的防禦功能,所以容易出汗,邪氣也容易散去,因此一開始用麻黃、甘草,並輔以桂枝,之後再用桂枝、生薑,並反過來以芍藥來幫助。

少陰屬於陰氣中的陰氣,主掌人體內部的機能,所以最不容易出汗,邪氣也最不容易散去,因此用麻黃、附子,並輔以細辛,之後也用麻黃、附子,但用甘草來緩解。所以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浮現,代表病情趨於好轉,並非一定要陰氣中發出的陽氣才能解病。然而,必須仔細觀察脈象沉伏且沒有內在病症的人,可以發汗;如果脈象沉伏但病症位於內部,就不可發汗。這些微妙的變化,必須要看透才能明白。

人皆謂麻黃治太陽之傷寒,而不知仲景用以治少陰之中風。且麻黃在太陽,只服八合,不必盡劑,妙在更發汗,則改用桂枝。在少陰始得之與二三日,皆可溫服一升,日三服。則湯液本草分麻黃為太陽經藥,猶掘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矣。

附子湯:

人參,白朮,附子,茯苓,芍藥

此大溫大補之方,乃正治傷寒之藥,為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補,寒則宜溫,而近世治傷寒者,皆以寒涼克伐相為授受,其不講於傷寒二字之名實久矣。少陰為陰中之陰,又為陰水之藏,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症。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是純陰無陽之症,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

白話文:

大家都說麻黃能治太陽傷寒,卻不知道張仲景也用它來治少陰中風。麻黃在治療太陽傷寒時,只服用八分,不需要全劑量,妙處在於如果需要繼續發汗,就改用桂枝。在治療少陰中風初期或病程兩三天內,都可以溫服一升,每天服三次。湯液本草把麻黃劃分為太陽經藥,就像挖井得到泉水,就說水專屬於這裡一樣,太片面了。

附子湯:人參、白朮、附子、茯苓、芍藥。

這是一個大溫大補的方劑,是治療傷寒的正治之藥,也是少陰固本御邪的藥劑。傷了就應該補,寒了就應該溫,但現在很多治療傷寒的人,都用寒涼的方法來克伐疾病,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理解傷寒這兩個字的含義了。少陰是陰中之陰,又是陰水的藏處,所以傷寒嚴重的人,大多會侵入少陰,因此少陰經是最容易出現危重症的。例如少陰病患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口乾不渴,怕冷,脈沉,這就是純陰無陽的症狀,方子裡用生附子兩枚,取其藥力強勁,也代表著它的重要性。

蓋少火之陽,鼓腎間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神有權,而呼吸之門有鎖鑰,身體骨節之痛自除,手足自溫,惡寒自罷矣。以人參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之有本,十二經脈之有根,腎脈不獨沉矣。三陰以少陰為樞,設使扶陽而不益陰,陰虛而陽無所附,非治法之善也。

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土,芍藥以滋厥陰之木,茯苓以利少陰之水。水利則精自藏,土安則水有所制,木潤則火有所生矣。扶陽以救寒,益陰以固本,此萬全之術。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斃者,曷可勝計耶?此與麻黃附子湯,皆治少陰表症而大不同。彼因病從外來,表有熱而里無熱,故當溫而兼散。

白話文:

少陽之火能鼓動腎氣,抵禦外邪入侵,就能守住邪氣,控制呼吸,身體骨節疼痛自然消除,手腳溫暖,畏寒也會消失。人參可以固本生氣,讓五臟六腑有根基,十二經脈有源頭,腎氣就不會衰弱。三陰之中,少陰為樞紐,若只扶陽而不滋陰,就會導致陰虛陽無所依,不是好的治療方法。

因此,用白朮滋補脾土,芍藥滋養肝木,茯苓利水補少陰。水利則精氣能藏,土安則水有制約,木潤則火能生長。扶陽以解寒,益陰以固本,這是最完善的治療方法。那些害怕不敢用的人,束手待斃,真是不可勝數。這與麻黃附子湯不同,麻黃附子湯治的是少陰表證,其病因來自外邪,表有熱而裡無熱,因此要溫散兼治。

此因病自內出,表裡俱寒而上虛,故大溫大補。然彼發熱而用附子,此不熱而用芍藥,是又陰陽互根之理欽!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此倍朮、附去姜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彼用姜而不用參,尚是溫散以逐水氣。補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轉歟!

真武湯:

附子,生薑,白朮,茯苓,芍藥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為水,而一陽居其中,柔中之剛,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陰水氣為患也。蓋水體本靜,其動而不息者,火之用耳。若坎宮之火用不宣,則腎家之水體失職,不潤下而逆行,故中宮四肢俱病。此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由坎中陽虛,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由內而外發生的,表裡都寒涼,而且上半身虛弱,所以要用溫熱的大補藥來治療。雖然都是發熱,但用附子治療的,是屬於陽虛發熱;而這個病症用芍藥治療的,則是屬於陰虛發熱,這正是陰陽互為根源的道理啊!這個方子看起來和真武湯很像,但實際上卻有差異。這個方子加倍白朮,去掉生薑,改用人參,都是以溫補的方式來增強元陽。而真武湯則是用生薑而不用人參,還是以溫散的方式來驅散水氣。補和散的不同,只在一味藥的轉換而已!

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培土泄水,以消留垢。故君大熱之附子,以奠陰中之陽;佐芍藥之酸苦,以收炎上之氣;茯苓淡滲,止潤下之體;白朮甘溫,制水邪之溢;生薑辛溫,散四肢之水。使少陰之樞機有主,則開闔得宜,小便得利,下利自止,腹中四肢之邪解矣。若兼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而咳自除。若兼嘔者,是水氣在胃,因中焦不和,四肢亦不治,此病不涉少陰,由於太陰濕化不宣也。

與治腎水射肺者不同法,不須附子以溫腎水,倍加生薑以散脾濕,此為和中之劑,而非治腎之劑矣。若大便自利而下利者,是胃中無物,此腹痛因於胃寒,四肢因於脾濕。故去芍藥之陰寒,加乾薑以佐附子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為溫中之劑,而非利水之劑矣。要知真武加減,與小柴胡不同。

白話文:

要補強陽氣消除陰寒,就要培補脾土,利水排毒。所以用附子大熱,來溫暖腎陽;用芍藥酸苦,來收斂上浮的氣;用茯苓淡滲,來止住向下流失的體液;用白朮甘溫,來制止水邪外溢;用生薑辛溫,來散解四肢的水氣。這樣,少陰的樞紐就能掌控得宜,開合自如,小便暢通,瀉痢止住,腹部和四肢的邪氣都會消除。如果還伴有咳嗽,那是水氣上犯肺部造成的,要加些酸溫的五味子,配合芍藥收斂腎中的水氣;用細辛辛溫,配合生薑散解肺中的水氣,這樣咳嗽就會消退。如果伴有嘔吐,那是水氣停留在胃部,由於中焦不和,四肢也無法調理,這種病不涉及少陰,而是因為太陰濕氣停滯不宣。

治療腎水犯肺的方法不同,不需要用附子溫暖腎水,要加大生薑的用量來散解脾濕,這是和中之劑,而不是治腎之劑。如果大便自利,同時也瀉痢不止,那是胃中空虛,腹痛是因為胃寒,四肢是因為脾濕。所以要去掉芍藥的陰寒,加乾薑配合附子的辛熱,茯苓的甘平也要去掉,這是溫中之劑,而不是利水之劑。要明白真武湯加減,和小柴胡湯是不同的。

小柴胡為少陽半表之劑,只不去柴胡一味,便可名柴胡湯。真武以五物成方,為少陰治本之劑,去一味便不成真武。故去姜加參,即名附子湯,於此見制方有陰陽動靜之別也。

白通湯:

蔥白,乾薑,附子

白通加豬膽汁湯:

前方加豬膽汁。

白通者,通下焦之陰氣,以達於上焦也。少陰病,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是下焦之陽虛,而陰不生少火。不能蒸動其水氣而上輸於肺,故渴;不能生土,故自利耳。法當用薑、附以振元陽,而不得升騰之品,則利止而渴不能止,故佐蔥白以通之。蔥白稟西方之色味入通於肺,則水出高源而渴自止矣。

白話文: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半表證的藥方,只要不使用柴胡,就可以稱為柴胡湯。真武湯是用五種藥材組成的方劑,是治療少陰證的根本藥方,如果去掉其中一種藥材,就無法稱為真武湯了。所以,去掉生薑加入人參,就稱為附子湯,由此可見,配藥時要考慮陰陽的動靜變化。

白通湯由蔥白、乾薑、附子三味藥組成。

白通加豬膽汁湯是在白通湯的基礎上加入豬膽汁。

白通湯的作用是通達下焦的陰氣,使其到達上焦。少陰病患者,常常腹瀉並且口渴,小便顏色發白,這是因為下焦的陽氣虛弱,陰氣無法生發少火。少火不能蒸動水氣上輸至肺部,所以口渴;也不能生土,所以腹瀉。治療方法應該用乾薑、附子來振奮元陽,不能使用升騰的藥物,否則腹瀉可以止住,但口渴無法緩解。因此,藥方中加入蔥白,用以通達上焦。蔥白屬西方之氣味,可以通達肺部,使水氣從高處流出,口渴自然會止住。

凡陰虛則小便難,下利而渴者,小便必不利,或出澀而難,是厥陰火旺,宜豬苓白頭翁輩。此小便色白,屬少陰火虛,故曰下焦虛。又曰:虛,故引水自救。自救者,自病人之意,非醫家之正法也。若厥陰病欲飲水者,少少與之矣。

通脈四逆湯:

甘草,乾薑,附子,蔥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此太陰壞症,轉屬少陰之症,四逆湯所主也。而但欲寐,是系在少陰。若反不惡寒,或咽痛乾嘔,是為亡陽,其人面赤色,是為戴陽。此下焦虛極矣,恐四逆之劑,不足以起下焦之元陽,而續欲絕之脈。故倍加其味,作為大劑,更加蔥以通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陰虛,就會小便困難,而且拉肚子卻感到口渴,這種情況下,小便肯定會不順暢,或是排出困難,這是厥陰火旺的表現,適合用豬苓、白頭翁等藥材治療。這種小便顏色白,屬於少陰火虛,所以稱為下焦虛。有人說,虛了就會引水自救,但其實這是病人自己的想法,不是醫生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厥陰病患者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他喝。

對於下利清穀,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搏微弱幾乎要斷的患者,這屬於太陰病變嚴重,轉變成少陰病的症狀,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患者只是想睡覺,就屬於少陰病。但如果患者不畏寒,或者出現咽痛、乾嘔,就是亡陽,患者臉色發紅,稱為戴陽,這表示下焦虛極了,擔心四逆湯的藥力不足以溫補下焦的元陽,續命快要斷絕的脈搏,所以要加倍藥量,加大劑量,再加蔥來通暢氣血。

蔥稟東方之色,能行少陽生髮之機;體空味辛,能入肺以行營衛之氣。薑、附、參、甘,得此以奏捷於經絡之間,而脈自通矣。脈通則虛陽得歸其部,外熱自除,而裡寒自解,諸症無虞矣。按:本方以陰症似陽而設。症之異於四逆者,在不惡寒而面色赤;方之異於四逆者,若無蔥,當與桂枝加桂加芍同矣。

何更加以通脈之名?夫人參所以通血脈,安有脈欲絕而不用者?舊本乃於方後云:面赤色者加蔥,利止脈不出者加參。豈非抄錄者之疏失於本方,而蛇足於加法乎?且減法所云去者,去本方之所有也。而此云去蔥、芍、桂者,是後人之加減可知矣。

茯苓四逆湯:

白話文:

蔥性溫辛,能通達少陽經,促進氣血運行;其味辛性溫,可入肺經,疏通營衛之氣。生姜、附子、人参、甘草等藥材,與蔥相輔相成,暢通經絡,使氣血流通無阻。氣血暢通,則陽氣回歸其位,外熱消除,內寒自解,各種病症自然消除。此方針對陰症假陽的病症而設。與四逆湯的區別在於此方患者不惡寒,且面色發紅;而此方的配伍也與四逆湯有所不同,若無蔥,則與桂枝加桂加芍湯類似。

為何此方名為通脈湯?因為人参具有通血脈的作用,而脈象欲絕,怎能不用人参呢?古本方後提及,面色發紅者加蔥,脈象微弱者加人参。這是否是抄錄者對原方理解錯誤,而擅自添加了加減法呢?而且減法指的是去除原方中已有藥物,而這裡提到去蔥、芍、桂,顯然是後人所加的加減法。

茯苓,人參,甘草,乾薑,附子

乾薑附子湯:

前方去人參,甘草,茯苓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此二條皆太陽壞病轉屬少陰也。凡太陽病而妄汗妄下者,其變症或仍在太陽,或轉屬陽明,或轉系少陽,或系在太陰,皆是陽氣為患。若汗而復下,或下而復汗,陽氣喪亡,則轉屬少陰矣。

此陽症變陰,陰症似陽,世醫多不能辨。用涼藥以治煩躁,鮮有不速其斃者,由不知太陽以少陰為里,少陰為太陽之根源也。脈至少陰則沉微,邪入少陰則煩躁。煩躁雖六經俱有,而兼見於太陽少陰者,太陽為真陰之標,少陰為真陰之本也。陰陽之標本,皆從煩躁見;煩躁之虛實,又從陰陽而分。

白話文:

茯苓、人參、甘草、乾薑、附子這些藥材,是中醫常用的藥材。

乾薑附子湯,這個方子裡頭,要把人參、甘草、茯苓去掉。

如果病人發汗之後又拉肚子,病症還是沒有好轉,還感到煩躁,那就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如果拉肚子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卻很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症,脈搏微弱沉細,身體沒有發熱,那就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病轉變成少陰病的表現。

所有太陽病,如果出現無緣無故發汗或者拉肚子,病症變化可能仍在太陽經,或者轉到陽明經,或者轉到少陽經,或者轉到太陰經,這些都是陽氣導致的病變。如果汗出之後又拉肚子,或者拉肚子之後又出汗,陽氣損傷殆盡,就會轉變成少陰病。

陽證變成陰證,陰證又像陽證,很多醫生分辨不出來。用寒涼藥來治療煩躁,很少有不加速病人生命終結的,因為他們不懂得太陽經以少陰經為里,少陰經是太陽經的根源。脈象屬於少陰經就會沉細微弱,邪氣入侵少陰經就會導致煩躁。煩躁雖然六經都會出現,但同時出現在太陽經和少陰經的,就屬於太陽經是真陰的標誌,少陰經是真陰的根本。陰陽的標本,都是從煩躁表現出來;煩躁的虛實,又從陰陽來區分。

如未經汗下而煩躁,屬太陽,是煩為陽盛,躁為陰虛矣。汗下後煩躁屬少陰,是煩為陽虛,躁為陰竭矣。陰陽不相附,故煩躁。其亡陽亡陰,又當以汗之先後,表症之解不解為之詳辨,則陰陽之差多差少,不致溷淆,而用方始不誤矣。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

先下後汗,於法為逆,而表症反解,內不嘔渴,似於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也,故專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氣化,不假根而成,能補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為君。

白話文:

如果沒有出汗就感到煩躁,屬於太陽病,這是因為陽氣盛而煩躁,陰氣虛而躁動。如果出汗後感到煩躁,屬於少陰病,這是因為陽氣虛而煩躁,陰氣竭而躁動。陰陽失衡,所以會煩躁。如果患者同時出現陽虛和陰虛,需要根據出汗的先後和表症的消失與否,仔細辨證,才能區分陰陽虛實的程度,避免混淆,用藥才不會出錯。先出汗後瀉下,順應病情發展,但如果表症仍然沒有消失,說明是錯誤的瀉下導致陰虛,陰陽俱虛而煩躁,因此要服用茯苓四逆湯,補益陰氣,收斂陽氣。

先瀉下後出汗,違背病情發展,但如果表症反而消失了,內無嘔吐口渴,看似陰陽自和,但實際上是錯誤的出汗導致陽虛,虛陽擾亂陽分,白天就會煩躁,因此要專用乾薑附子湯,補益陽氣,配伍陰氣。這兩種方劑都從四逆湯加減而成,但有救陽和救陰的不同。茯苓吸收天地間太和之氣而生長,無需根莖,能補益先天無形的氣,安撫虛陽外脫導致的煩躁,所以作為君藥。

人參配茯苓,補下焦之元氣;乾薑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陽。調以甘草之甘,比四逆為緩,固里宜緩也。薑、附者,陽中之陽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此方主之。按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何復出治方?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機,四逆是兼脛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別矣。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絡也。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合從。」合在肘膝之間,即四街也,又謂之四關。

白話文:

人參搭配茯苓,可以補益下焦的元氣;乾薑搭配生附子,可以回補下焦的元陽。加入甘草的甘味,使藥性溫和,適合緩慢調理,因為固護脾胃需要溫和。薑、附子是陽氣中最旺的藥物,如果用生附子而不用甘草,藥性就會更加猛烈,適合快速回陽。去掉甘草,加上茯苓,就能讓藥性溫和或猛烈,這就是加減法的奧妙,體現了用藥的精妙之處!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少陰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等症狀。雖然少陰病嘔吐腹瀉、煩躁四逆往往會導致死亡,但這其實是回光返照,還有救治的機會。四逆指的是四肢厥冷,手足指的是指掌厥冷,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岐伯說:「四肢是陰陽交匯之處,是氣血流通的大路;四關是氣血經絡流經之處。經絡阻塞時氣血會順著其他通道流通,四肢厥冷解除時,氣血就會匯集在一起。」四關指的是手肘、膝蓋等部位,也是氣血流通的關隘。

夫四郊擾攘,而關中猶固,知少陰生氣猶存。然五臟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陰之生氣注於肝,陰盛水寒,則肝氣不舒而木鬱,故煩躁;肝血不榮於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則中土不寧,故吐利耳。病本在腎而病機在肝,不得相生之機,故欲死。勢必溫補少陰之少火,以開厥陰之出路,生死關頭,非用氣味之雄猛者,不足以當絕處逢生之任也。吳茱萸辛苦大熱,稟東方之氣色,入通於肝,肝溫則木得遂其生矣。

苦以溫腎,則水不寒;辛以散邪,則土不擾。佐人參固元氣而安神明,助薑、棗調營衛以補四末。此撥亂反正之劑,與麻黃、附子之拔幟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穀,故食谷欲嘔。若干嘔吐涎沫而頭痛,是脾腎虛寒,陰寒上乘陽位也。

白話文:

雖然四面八方戰火紛飛,但關中地區依然堅守,說明少陰之氣尚未完全消失。然而五臟互相依存,一環扣一環,失去生機便會走向死亡。少陰之氣原本應該滋養肝臟,但陰氣過盛、寒氣入侵,導致肝氣鬱結不舒,所以病人感到煩躁。肝血無法滋養四肢末端,因此出現厥冷。水氣積聚於體內無法排出,中土不安,所以出現嘔吐和腹瀉。病根在腎臟,但病機卻在肝臟,由於五行相生失衡,所以病人瀕臨死亡。必須溫補少陰的少火,打開厥陰的排泄通道,在生死關頭,唯有使用藥性強烈的藥材,才能化險為夷。吳茱萸辛辣溫熱,秉承東方之氣,能通達肝臟,肝臟溫暖後,木氣才能順利生長。

苦味溫腎,可以溫暖水氣,防止寒邪入侵;辛味散邪,可以平息土氣的擾動。配合人參補益元氣、安定神明,以及薑棗調和營衛、滋養四肢末端。此方藥能撥亂反正,與麻黃、附子的攻邪先鋒、附子、真武的固本守正,三者鼎足而立。如果命門火衰,無法消化水穀,就會出現食慾不振、想吐的症狀。如果出現嘔吐涎沫、頭疼的症狀,則是脾腎虛寒,陰寒之氣上犯陽位所致。

用此方鼓動先天之少火,而後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陽,而上焦之寒自散。開少陰之關,而三陰得位者,此方是歟?

上少陰十一方,皆溫散溫補法。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芩、連,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虛則加參、甘補之,實則加大黃下之。病在少陰而心中煩不得臥者,既不得用參、甘以助陽,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用黃連以直折心火,佐芍藥以收斂神明,所以扶陰而益陽也。

白話文:

這方藥可以激發先天之中的少火,進而讓後天之土自然生成;培育下焦的真陽,就能讓上焦的寒氣自然消散。能夠打開少陰之關,使三陰歸位,這方藥正是如此。

上少陰十一方,都屬於溫散溫補之法。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將阿膠烊化至只剩少量,再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分,每日三次。這方藥其實是少陰的瀉心湯。凡是瀉心,都需藉助芩、連,但導引的方式有陰陽之別。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導致心下痞硬,虛者加參、甘補之,實者加大黃瀉之。若病在少陰,心中煩躁難以平臥,既不能用參、甘助陽,也不能用大黃傷胃。因此,用黃連直折心火,佐以芍藥收斂神明,如此才能扶陰益陽。

然以但欲寐之病情,而至於不得臥,以微細之病脈,而反見心煩,非得氣血之屬以交合心腎,甘平之味以滋陰和陽,不能使水升而火降。陰火不歸其部,則少陰之熱不除。雞子黃稟南方之火色,入通於心,可以補離宮之火。用生者攪和,取其流動之義也。黑驢皮稟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腎,可以補坎宮之精,內合於心,而性急趨下。

則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與之相溶而成膠,用以配雞子之黃,合芩、連、芍藥,是降火歸原之劑矣。《經》曰:「火位之下,陰精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謂歟!

豬苓湯:

白話文:

豬苓湯方解:

然而,病人雖然想睡,卻無法躺下,脈象微弱細小,卻反倒心煩意亂,這是因為氣血失調,心腎失衡所致。必須用能調和心腎的氣血藥物,以及甘平滋陰和陽的藥物,才能使水氣上升,心火下降。陰火不能歸位,就會導致少陰之熱無法消除。雞蛋黃具有南方火性,能通達心臟,可以補益心火。用生的雞蛋黃攪拌,取其流動之意。黑驢皮具有北方水性,且鹹味先入腎經,可以補益腎精,內合於心,且性急下行。

阿膠具有凝聚水精的功效,與黑驢皮相溶,製成膠狀,再配以雞蛋黃、黃芩、黃連、芍藥等藥物,便是降火歸元之方。

《經》書云:「火位之下,陰精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此方正是遵循此理!

豬苓湯:

此方為治療心煩失眠、氣血失調、心腎不交等症的有效方劑。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煩不得臥,是上焦實熱,宜黃連阿膠湯清之。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至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下焦虛寒,宜白通湯以溫之。此少陰初病而下利,似為虛寒,至六七日反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者,此豈上焦實熱乎?是因下多亡陰,精虛不能化氣,真陽不藏;致上焦之虛陽擾攘,而致變症見也。下焦陰虛而不寒,非薑、附所宜,上焦虛而非實熱,非芩、連之任,故制此方。

二苓不根不苗,成於太空元氣,用以交合心腎,通虛無氤氳之氣也。阿膠味厚,乃氣血之屬,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澤瀉氣味輕清,能引水氣上升,滑石體質重墜,能引火氣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濟之理矣。且豬苓、阿膠,黑色通腎,理少陰之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陰之源;澤瀉、阿膠,咸先入腎,培少陰之體;二苓、滑石,淡滲膀胱,利少陰之用。五味皆甘淡,得土中衝和之氣,是水位之下,土氣承之也。

白話文:

少陰病初期,如果發病兩三天後就心煩意亂,睡不著覺,這是上焦實熱,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清熱。如果少陰病患者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卻想睡覺,一直到五六天後拉肚子又口渴,這是下焦虛寒,可以用白通湯來溫補。

但如果少陰病初期拉肚子,看似虛寒,到了六七天卻出現咳嗽、口渴、心煩睡不著的情況,這就不是上焦實熱,而是因為下焦陰虛導致精氣不足,無法化氣,真陽不能藏於內,進而使上焦虛陽擾動,產生變症。下焦陰虛而不寒,不適合用薑、附來溫補;上焦虛弱,不是實熱,也不適合用芩、連來清熱。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制定特殊的方劑。

方劑中,豬苓和茯苓,沒有根也沒有苗,是天地元氣所化成,可以溝通心腎,通達虛無之氣。阿膠味道醇厚,屬於氣血之物,可以補充精氣不足。澤瀉氣味輕清,可以引導水氣上升;滑石質地沉重,可以引導火氣下降,水升火降,符合天地運行之道。

此外,豬苓、阿膠都是黑色,可以通腎,調理少陰的根本;茯苓、滑石都是白色,可以通肺,滋養少陰的源頭;澤瀉、阿膠味鹹,先入腎經,可以培補少陰的本體;豬苓、滑石味淡,可以滲入膀胱,利少陰的運化功能。五味都偏甘淡,符合土氣中和之性,因為水位之下,是由土氣承載的。

五物皆潤下,皆滋陰益氣之品,是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以此滋陰利水而升津,諸症自平矣。

四逆散: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少陰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主之。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水火不和,則陰陽不相順接。四肢為陰陽之會,故厥冷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於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於陰分為熱厥。然四肢不溫,故厥者必利,先審瀉利之寒熱,而四逆之寒熱判矣。

下利清穀為寒,當用薑、附壯元陽之本;泄瀉下重為熱,故用白芍、枳實酸苦湧泄之品以清之。不用芩、連者,以病於陰而熱在下焦也。更用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陰火得以四達。佐甘草之甘涼,以緩其下重。合而為散,散其實熱也。用白飲和服,中氣和而四肢之陰陽自接,三焦之熱自平矣。

白話文:

五種藥材都具有滋陰潤下、益氣的功效,它們就像君火之下,承接陰精一樣。用這些藥材滋陰利水,使津液上升,各種症狀自然會平息。

四逆散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四逆,表現為泄瀉、下肢沉重,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等症狀。少陰為水火交匯的臟腑,水火不協調就會導致陰陽失衡,四肢是陰陽交匯的地方,所以出現四肢厥冷、寒熱交替的現象。四肢不溫,所以四逆病患者必然會泄瀉,首先要判斷泄瀉的寒熱,才能辨別四逆的寒熱。

下利清穀屬寒性,應該用生薑、附子來溫壯元陽之本;泄瀉下重屬熱性,所以用白芍、枳實等酸苦湧泄的藥材來清熱。不使用黃芩、黃連,是因為病在陰分,熱在下焦。再用柴胡苦平性,用來升散,使陰火得以流通。佐以甘草甘涼性,緩解下重。將這些藥材混合製成散劑,散去其熱。用白飲水調服,中氣和諧,四肢陰陽自然交匯,三焦之熱自然平息。

此症以泄利下重,知少陰之陽邪內擾於陰,四逆即非寒症矣。四逆皆少陰樞機無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重,不須兼治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別於四逆湯,故以四逆散名之。本方有咳者,加五味、乾薑,悸者。加桂枝,腹痛加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俱非泄利下重所宜。

且五味、薑、桂加五分,於附子加一枚,薤白三升,何多寡不同若是?且以散只服方寸匕,恐不濟此症,此後人附會可知也。

豬膚湯:

傷寒,白蜜,白粉

少陰病多下利,以下焦之虛也。陰虛則陽無所附,故下焦虛寒者,反見上焦之實熱。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注胸中。凡腎精不足,腎火不藏,必循經上走於陽分也。咽痛胸滿心煩者,因陰並於下,而陽並於上,承不上承於心,火不下交於腎,此未濟之象。

白話文:

這種病症以腹瀉、身體沉重為主要表現,說明少陰經的陽氣被邪氣困擾在體內,所以四逆並非寒症。四逆都是因為少陰經的樞紐失控,升降失衡導致,只要治療腹瀉、身體沉重即可,不用同時治療其他症狀。張仲景因為有四逆症,想要區別於四逆湯,所以用四逆散命名。這個方子,如果病人咳嗽,就加五味子、乾薑;心悸就加桂枝;腹痛就加附子;腹瀉、身體沉重就加薤白,這些都不是治療腹瀉、身體沉重的必要藥物。

而且五味子、乾薑、桂枝各加五分,附子加一枚,薤白加三升,為什麼劑量差異如此之大?而且這個散劑每次只服用一小匙,恐怕不足以治癒這種病症,這些都是後人附會的結果。

豬膚湯:

傷寒,用白蜜、白粉。

少陰病症常有腹瀉,是因為下焦虛弱。陰虛則陽氣無所依附,所以下焦虛寒的人反而會出現上焦的實熱。少陰經循行於喉嚨,挾持舌根,它的分支從心經絡出來,流注到胸腔。凡是腎精不足,腎火不能收藏,就會循經上行到陽分。咽喉疼痛、胸悶心煩,都是因為陰氣下陷,而陽氣上逆,無法上承心臟,火氣也無法下交腎臟,這是尚未痊癒的徵兆。

豬為水畜,而津液在膚,取其膚以治上焦虛浮之火,和白蜜、白粉之甘,瀉心潤肺而和脾。滋化原,培母氣,水升火降,上熱下行,虛陽得歸其部,不治利而利自止矣。三味皆食物,不藉於草,所謂隨手拈來,盡是道矣。

甘草湯:

甘草

桔梗湯:

甘草,桔梗

半夏湯:

半夏,桂枝,甘草

苦酒湯:

半夏,雞子白,苦酒

白話文:

豬肉性涼,能滋潤皮膚,用豬皮治療上焦虛火,加上白蜜和白粉的甘甜,能清心潤肺,調和脾胃。滋養本源,培補母氣,水氣上升,火氣下降,虛火歸位,不需刻意治療,症狀自然消失。三味藥都是食物,不需藉助其他藥材,隨手可得,這就是道法自然。

四方皆因少陰咽痛而設也。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故有咽痛症。若因於他症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如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陽也。只回其陽,則吐利止而咽痛自除。如下利而胸滿心煩者,是下焦虛而上焦熱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調而痛自止。若無他症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熱之別。

見於二三日,是陰火上衝,可與甘草湯,甘涼瀉火以緩其熱。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謂奇之不去而偶之也。二方為正治之輕劑,以少陰為陰中之陰,脈微細而但欲寐,不得用苦寒之劑也。

若其陰症似陽,惡寒而欲吐者,非甘、桔所能療,當用半夏之辛溫,散其上逆之邪,桂枝之甘溫,散其陰寒之氣,緩以甘草之甘平,和以白飲之穀味,或為散,或為湯,隨病之意也。如咽中因痛而且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不得即認為熱症。必因嘔而咽痛,胸中之痰飲未散,仍用半夏之辛溫,取苦酒之酸以斂瘡,雞子白之清以發聲。

白話文:

所有治療咽喉疼痛的方法,都是針對少陰經而設。少陰經的脈絡沿著喉嚨,包圍著舌根,因此會有咽喉疼痛的症狀。如果咽痛是其他病症引起的,就不需要特別治療咽喉。例如,脈象陰陽俱緊,卻同時出汗、嘔吐、腹瀉,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只需要回補陽氣,嘔吐腹瀉就會停止,咽喉疼痛也會自然消失。又例如,腹瀉伴隨胸悶心煩,這是下焦虛寒而上焦火熱的症狀。需要用升提水氣、下降火氣的方法,使上下調和,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如果沒有其他病症,只有單純的咽喉疼痛,還需要區分寒熱。

如果疼痛持續兩三天,這是陰火上炎,可以服用甘草湯,甘涼瀉火,緩解熱症。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可以加入桔梗,利用辛味散寒,所謂“奇之不去而偶之”,用兩種藥物來治療。這兩個方劑是針對少陰經的輕藥,因為少陰經是陰中之陰,脈象微細,患者只想睡覺,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咽喉疼痛表現出類似陽症的症狀,例如怕冷想吐,那麼甘草和桔梗就無法治療,應該使用半夏的辛溫之性,散去上逆的邪氣,用桂枝的甘溫之性,散去陰寒之氣,用甘草的甘平之性緩解病情,用白飲的穀物之味調和藥性,可以做成散劑,也可以做成湯劑,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如果咽喉疼痛導致傷口、生瘡,無法說話,聲音嘶啞,不能馬上認為是熱症。如果因為嘔吐而導致咽喉疼痛,胸中痰飲未散,還是要使用半夏的辛溫之性,用苦酒的酸味收斂傷口,用雞蛋清的清涼之性恢復聲音。

且三味相合,而半夏減辛烈之猛,苦酒緩收斂之驟,取雞子白之潤滋其咽喉,又不令泥痰飲於胸膈也。故其法以雞子連殼置刀環中,安火上,只三沸即去滓,此意在略見火氣,不欲盡出半夏之味也明矣。二方皆少少含咽,是從治緩劑。按雞卵法太極之形,含陰陽兩氣,其黃走血分,故心煩不臥者用之。

此仲景用藥法象之義也。

上少陰七方,皆涼解法,後二方,皆溫補法。

白話文:

三味药材互相搭配,半夏可以减缓辛辣的猛烈性,苦酒能减缓收敛的速度,鸡蛋清则滋润咽喉,避免痰液积聚在胸膈。因此,用鸡蛋连壳放在刀环中,放到火上,煮沸三次后去除渣滓,目的是让药材略微接触火气,避免完全释放半夏的味道。两种药方都需要少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属于缓和的治疗方法。鸡卵法类似太极图,包含阴阳两种气,蛋黄进入血脉,所以心烦失眠的人可以用它。

这是仲景用药的意象之义。

前七方属于清凉解毒法,后两方属于温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