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5)
卷上 (5)
1. 太陽方總論
凡先煩不躁而脈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煩躁而脈浮緊者,必無汗而不解。大青龍湯為風寒在表而兼熱中者設,不是為有表無里而設。故中風無汗煩躁者可用,傷寒而無汗煩躁者亦可用。蓋風寒本是一氣,故湯劑可以互投。論中有中風傷寒互稱者,如大青龍是也;有中風傷寒兼提者,如小柴胡是也。
仲景但細辨脈症而施治,何嘗拘拘於中風傷寒之別其名乎?如既立麻黃湯治寒,桂枝湯治風,而中風見寒、傷寒見風者,曷不用桂枝麻黃合半湯,而更用大青龍為主治耶?且既有中風惡風不惡寒,傷寒惡寒不惡風之說,曷不用大青龍之惡寒主傷寒,麻黃證之惡風主中風,桂枝證之惡風復惡寒,主中風見寒、傷寒見風耶?方氏因三綱之分,而有風寒多少之陋見。喻氏又因大青龍之名,而為龍背龍腹龍尾之奇說。
又謂縱橫者,龍之所以飛期門及大青龍之位。青龍之說愈工,而青龍之法愈湮,此所謂好龍而不識真龍者也。大青龍之點睛,在無汗煩躁、無少陰證二句。合觀之,知本方本為太陽煩躁而設。仲景恐人誤用青龍;不特為脈弱汗出者禁,而吃緊尤在少陰。蓋少陰亦有發熱、惡寒、身疼、無汗而煩躁之症,此陰極似陽,寒極反見熱化也。
誤用則厥逆筋惕肉瞤所必至,全在此處著眼,故必審其非少陰證,而為太陽煩躁無疑。太陽煩躁為陽盛,非大青龍不解。故不特脈浮緊之中風可用,即浮緩而不微弱之傷寒,亦可用也。不特身疼身重者可用,即身不疼與身重而乍有輕時者,亦可用也。蓋胃脘之陽,內郁胸中而煩,外擾四肢而躁,第用麻黃髮汗於外,不加石膏泄熱於內,煩躁不解,陽盛而死矣。
諸家不審煩躁之理,以致少陰句無所著落,妄謂大青龍為風寒兩傷營衛而設,不知其為兩解表裡而設。請問石膏之設,為治風歟?治寒歟?營分藥歟?衛分藥歟?只為熱傷中氣,用之治內熱耳。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用此發汗利水。夫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水氣入心則為汗,一汗而外邪頓解矣。此因心氣不足,汗出不徹,故寒熱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其咳是水氣射肺之徵,乾嘔知水氣未入於胃也。心下乃胞絡相火所居之地,水火相射,其病不可擬摹。
如水氣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滿耳。惟發熱乾嘔而渴,是本方之當證。此於桂枝湯去大棗之泥,加麻黃以開玄府,細辛逐水氣,半夏除嘔,五味、乾薑以除咳也。以乾薑易生薑者,生薑之味氣不如乾薑之猛烈,其大溫足以逐心下之水,苦辛可以解五味之酸,且發表既有麻黃、細辛之直銳,更不藉生薑之橫散矣。若渴者,是心液不足,故去半夏之燥熱,加栝蔞根之生津。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凡是先感到煩悶不安卻不躁動,脈象浮的病人,一定會出汗而自行痊癒;如果煩躁不安,脈象浮而緊的病人,則一定不會出汗而無法痊癒。大青龍湯是用於治療風寒侵襲肌表又兼有裡熱的病症,並不是用於治療表證而無裡證的。所以,中風而無汗煩躁的病人可以用,傷寒而無汗煩躁的病人也可以用。因為風寒本質上是一種邪氣,所以這方劑可以互相應用。論述中有些地方將中風和傷寒互相提及,大青龍湯就是如此;有些地方則同時提到中風和傷寒,例如小柴胡湯。
張仲景只是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來施治,何嘗拘泥於中風、傷寒的名稱區別呢?例如,既有麻黃湯治療寒證,桂枝湯治療風證,那麼中風出現寒證、傷寒出現風證的病人,為什麼不用桂枝、麻黃合半湯,反而要用大青龍湯為主治呢?而且,既有中風惡風不惡寒,傷寒惡寒不惡風的說法,為什麼不用大青龍湯(惡寒)主治傷寒,麻黃湯(惡風)主治中風,桂枝湯(惡風又惡寒)主治中風出現寒證、傷寒出現風證呢?方劑家因為三綱的劃分,而產生風寒輕重的狹隘見解。喻氏又因為大青龍湯的名字,而提出龍背、龍腹、龍尾等奇特的說法。
又說縱橫是指青龍飛翔的時機和部位,也就是大青龍湯的應用範圍。關於青龍的理論闡述得越精妙,青龍湯的運用方法卻越模糊,這就是所謂的喜好青龍卻不認識真正青龍的人。大青龍湯的精髓,在於「無汗煩躁」、「無少陰證」這兩句話。綜合來看,就知道這個方劑原本是治療太陽經煩躁的。仲景擔心別人誤用大青龍湯;不僅禁止脈象虛弱、汗出的人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嚴格區分少陰證。因為少陰經也會有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煩躁的症狀,這是陰極似陽,寒極反見熱化的表現。
誤用就會導致厥逆、筋惕肉瞤等嚴重後果,這一點必須注意,所以必須仔細判斷是不是少陰證,而確實是太陽經煩躁無疑。太陽經的煩躁是陽盛的表現,非大青龍湯不能解決。所以,不只是脈象浮緊的中風可以用,即使是脈象浮緩而不太虛弱的傷寒,也可以用。不只是身痛身重可以用,即使是沒有身痛身重,而偶爾感覺輕快一些的病人,也可以用。因為胃脘的陽氣鬱結在胸中而煩悶,外擾四肢而躁動,只用麻黃發汗於外,不加石膏瀉熱於內,煩躁不能解除,陽氣過盛就會致死。
許多醫家不理解煩躁的道理,以致於少陰證的辨別無所適從,妄稱大青龍湯是治療風寒兩傷營衛而設,不知它是治療表裡兩證而設。請問石膏的加入,是治療風呢?治療寒呢?是營分藥物呢?還是衛分藥物呢?只是因為裡熱傷損中氣,所以用它來治療內熱而已。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
治療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咽喉梗塞、或者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或者喘息的病症,用這個方劑發汗利水。陽氣的汗液,用天地間的雨水來比喻。水氣進入心臟就會化為汗,一出汗外邪就立刻解除。這是因為心氣不足,汗出不徹底,所以寒熱不能解除而心下有水氣。咳嗽是水氣侵犯肺臟的徵兆,乾嘔說明水氣還沒有進入胃部。心下是胞絡相火所在的地方,水火相搏,其病症難以預料。
如果水氣向下而不向上,則會口渴或者腹瀉;向上而不向下,則會咽喉梗塞或者喘息;停留在腸胃,則會小便不利而少腹脹滿。只有發熱、乾嘔而口渴,才是這個方劑的適應症。這個方劑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大棗的黏膩,加入麻黃以開通玄府,細辛祛除水氣,半夏止嘔,五味子、乾薑止咳。用乾薑代替生薑是因為生薑的味和氣不如乾薑猛烈,它的溫熱之性足以驅逐心下的水氣,苦辛之味可以解五味子的酸味,而且發表已經有麻黃、細辛的直達之效,就不需要生薑的橫向散佈了。如果口渴,是心液不足,所以去掉半夏的燥熱,加入栝蔞根來滋陰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