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厥陰方總論

太陰以理中丸為主,厥陰以烏梅丸為主。丸者,緩也。太陰之緩,所以和脾胃之氣;厥陰之緩,所以制相火之逆也。觀所主諸方,治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不用薑、附;下利、脈沉結,而用黃柏;心動悸、脈代結,而用生地、麥冬。總因肝有相火,當瀉無補,與腎中虛陽之發,當補當溫者不同耳。

夫三陰皆有本經之熱:太陰之熱,脾家實而行胃脘之陽也;少陰之熱,腎陰虛而元陽發越也;厥陰之熱,肝膽熱而拂鬱之火內熱也。舉世誤於傳經熱邪之說,遇三陰熱症,漫無主張。見發熱脈沉者,斷為陽症,見陰脈而不治,中風下利者,妄呼為漏底傷寒。不明仲景之論,因不敢用仲景之方,非不學無術乎?

白話文:

太陰證以理中丸為主,厥陰證以烏梅丸為主。丸藥的性質緩和,太陰證用緩和之藥,可以調和脾胃之氣;厥陰證用緩和之藥,可以抑制相火逆上。觀察這些主治方,治療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的,不用薑、附;治療下利、脈象沉結的,用黃柏;治療心悸、脈象代結的,用生地、麥冬。總之,因為肝有相火,應當瀉火而不宜補益,這與腎中虛陽發散,需要補益溫陽的情況不同。

三陰經都有本經的熱:太陰的熱,是因為脾實而胃陽上行;少陰的熱,是因為腎陰虛而元陽外溢;厥陰的熱,是因為肝膽熱而鬱火內熾。世人誤解經絡傳熱之說,遇到三陰熱證,就不知所措。看到發熱脈沉的,就斷定是陽證,看到陰脈就置之不理,中風下利者,就胡亂說是漏底傷寒。不懂仲景的論述,就不敢用仲景的方劑,這不是不學無術嗎?

烏梅丸:

烏梅,乾薑,桂枝,附子,蜀椒,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細辛

六經惟厥陰最為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以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出,所以一陽為紀,一陰為獨,則厥陰病熱,是少陽之相火使然也。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有餘便是火,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木甚則剋土,故飢不欲食,是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則出,故吐蛔。此厥陰之火症,非厥陰之傷寒也。

白話文:

烏梅丸:

烏梅丸是由烏梅、乾薑、桂枝、附子、蜀椒、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細辛等藥材組成。

六經之中,厥陰最難治療。其本質為陰寒,但表現卻是發熱,屬於風木之性,功能為相火。因為厥陰符合晦朔陰陽轉換的道理,陰氣消盡之際,陽氣開始生發,所以一陽為始,一陰為終。厥陰病熱,是由少陽的相火所導致的。

火旺則水虧,所以出現消渴;氣盛則化為火,所以氣往上衝撞心臟;心中疼痛發熱,木氣過盛就會剋制土氣,所以食慾不振,這就是風化;胃中空虛,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所以出現吐蛔。

這些都是厥陰之火所引起的症狀,並非厥陰傷寒。

《內經》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厥陰之治法也。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涼為君,獨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陰主肝而屬木。《洪範》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以酸瀉之,以酸收之。

」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黃連瀉心而除痞,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也。肝欲散,細辛、乾薑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並用,五味兼收,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白話文:

《內經》中說:「必須針對病症的主因,並先處理病因。或收斂,或散開,或逆行,或順行,根據有利的方面而施行,調整體內的氣機,使之平和。」這就是治療厥陰病的方法。張仲景的方劑,大多以辛甘、甘涼藥物為主,唯有這個方劑採用酸收之品,是因為厥陰屬肝,而肝屬木。《洪範》中說:「木性為曲直,曲直則生酸。」《內經》中說:「木生酸,酸入肝,可用酸來瀉肝,也可以用酸來收斂肝。」

這個方劑以烏梅的大酸,正是伏其所主,針對肝臟。佐以黃連瀉心除痞,黃柏滋腎除渴,是先其所因,因為腎是肝的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肝亦得養,是固其本。肝性欲散,用細辛、乾薑以散之;肝藏血,用桂枝、當歸引血歸經。寒熱並用,五味兼收,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症之法,叔和編於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只吐蛔一症耶?蛔為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寒熱互用以治之。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殺蟲之方,無更出其上者。久利則虛,調其寒熱,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愚按:厥利發熱諸症,諸條不立方治,當知治法不出此方矣。

當歸四逆湯:

桂枝,芍藥,當歸,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白話文:

將烏梅用苦酒浸泡,因為同氣相求,再用米蒸煮,藉此吸收穀物之氣。之後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少量服用並逐漸增加劑量,以緩慢的方式治療疾病的根本。張仲景這個方子原本是治療厥陰症候群的,但叔和卻把它放在治療吐蛔的章節裡,讓後人不知道它其實是治療厥陰症的主要方劑。觀察藥物配伍,就能發現它適用於多種症狀,絕非僅能治療吐蛔而已。蛔蟲屬於生冷之物,容易與濕熱之氣結合,所以要用寒熱並用的方法治療。如果胸中煩躁並伴隨吐蛔,那麼連翹、柏子仁就是寒因熱用的藥物。

蛔蟲遇酸則靜止,遇辛則潛伏,遇苦則排出,用來殺蟲的方子,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的了。久瀉則虛,需要調和寒熱,扶助正氣,用酸味收斂,自然就能止瀉。我認為,各種厥陰症候群引發的發熱等症狀,如果沒有單獨的方劑治療,就應該知道治療方法都出自這個方子。

當歸四逆湯:

桂枝、芍藥、當歸、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前方加吳茱萸,生薑,酒

此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厥陰居兩陰之交盡,名曰陰之絕陽。外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然相火居於厥陰之臟,臟氣實熱,則寒邪不能侵,只外傷於經,而內不傷臟,故先厥者,後必發熱。凡傷寒初起,內無寒症,而外寒極盛者,但當溫散其表,勿遽溫補其表。

此方用桂枝以解外,而以當歸為君者,因厥陰主肝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緩之,故倍加大棗,猶小建中加飴糖法。肝欲散,當以辛散之。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於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不用生薑,不取其橫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竅而通關節,用以開厥陰之闔,而行氣於肝。

白話文:

這方子叫做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要用於治療厥陰傷寒,目的是散發表邪。厥陰位於陰陽交界處,是陰氣最盛的地方。當外感寒邪時,陰陽之氣就會不協調,導致手足冰冷、脈搏微弱。但由於厥陰臟腑的相火比較旺盛,寒邪不易入侵內臟,主要是在經絡上受寒,所以患者會先出現手足冰冷,然後再發熱。對於傷寒初期,沒有內寒症狀,但外寒很嚴重的情況,應該先溫散表邪,不要急著溫補。

這個方子用桂枝來解表,用當歸做君藥,因為厥陰屬肝,肝是藏血的地方。肝氣急躁,用甘味來緩解,所以加倍大棗,就像小建中湯加飴糖一樣。肝氣想要散發,就要用辛味來疏通。細辛的辛味可以通達三陰的氣血,從毛髮末梢散發寒氣,比麻黃更猛烈,可以散去表面的嚴寒。不用生薑,是因為生薑會橫向散發寒氣。通草也就是木通,可以通達九竅和關節,用來打開厥陰的閉塞,讓肝氣流通。

夫陰寒如此,而仍用芍藥者,須防相火之為患也。是方桂枝得歸、芍,生血於營;細辛同通草,行氣於衛;甘草得棗,氣血以和。且緩中以調肝,則營氣得至手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氣行四末,而手足自溫。不須參、術之補,不用薑、桂之燥,此厥陰之四逆,與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發散為陽之理也。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其相火亦不足。

加吳萸之辛熱,直達厥陰之臟;生薑之辛散,淫氣於筋;清酒以溫經絡,筋脈不沮弛。則氣血如故,而四肢自溫,脈息自至矣。此又治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劑也,冷結膀胱而少腹滿痛,手足厥冷者宜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體內陰寒如此嚴重,卻仍然使用芍藥,就必須防範相火引發的病症。這個方子中,桂枝配合桂枝、芍藥,能滋養營血;細辛配合通草,能疏通衛氣;甘草配合大棗,能調和氣血。此外,它能緩解脾胃,調節肝氣,使營氣順利流向手太陰經脈,脈象自然恢復;溫暖表層,驅散寒邪,使衛氣暢行四肢,手足自然溫暖。這個方子不需要參、術的補益,也不需要薑、桂的燥熱,因為治療厥陰之四逆,與治療太陰、少陰不同,但仍保留了辛甘發散的陽性特性。如果患者體內有長期寒邪,相火也可能不足。

因此,加入吳萸的辛熱之性,直接作用於厥陰臟腑;生薑的辛散之性,溫暖筋脈;清酒的溫經絡之效,避免筋脈萎縮。這樣,氣血就會恢復正常,四肢也會自然溫暖,脈息也會自行恢復。這也是治療厥陰內外寒邪損傷的藥方,適用於膀胱寒凝導致少腹疼痛、手足厥冷的患者。

小建中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厥陰為闔,外傷於寒,肝氣不舒,熱鬱於下,致傷中氣,故制此方以主之。凡六經外感未解者,皆用桂枝湯解外。如太陽誤下,而陽邪下陷於太陰者,桂枝湯倍加芍藥,以瀉木邪之干脾也。此肝火上逼於心脾,於桂枝加芍藥湯中更加飴糖,取酸苦以平肝臟之火,辛甘以調脾家之急,又資其穀氣以和中也。此方安內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

外症未除,尚資薑、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稱曰小。所謂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是厥陰之氣逆上衝於心也。比心中疼熱者稍輕,而有虛實之別。疼而熱者為實,當用苦寒以瀉心火;悸而煩者為虛,當用甘溫以保心氣。是建腹中之宮城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

**藥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功效:

厥陰經主閉合,若外受寒邪,導致肝氣不舒,熱氣鬱積在下焦,傷及中氣,則可用此方治療。

凡是六經外感尚未痊癒者,皆可用桂枝湯解表。若太陽經病誤下,陽邪下陷太陰經者,則在桂枝湯中加倍芍藥,以瀉去木邪對脾胃的侵犯。

此方針對肝火上炎逼迫心脾的情況,在桂枝加芍藥湯中添加飴糖,以酸苦味平肝火,辛甘味調和脾胃,並補益穀氣以和中。

此方既能安內,又能攘外,既能瀉中,又能補中,故名曰建。

外症尚未完全消除時,尚需藉助薑、桂散發表邪,並非完全著重於補中,故稱曰小。

所謂“中”有二:一是心中,一是腹中。如傷寒病發二三日,心中悸動而煩躁者,是厥陰之氣逆上衝擊心臟所致。此症比心中疼痛發熱者症狀稍輕,但有虛實之分。疼痛發熱者為實證,應以苦寒之藥瀉心火;悸動煩躁者為虛證,應以甘溫之藥溫補心氣。此方可建固腹中之宮城。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是厥陰之逆氣上侵脾胃也。比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為更重,而有形氣之別。食即吐蛔為有形,當用酸苦以安蛔;腹中急痛為無形,當用辛寒以止痛。是建腹中之都會也。世不明厥陰之為病,便不知仲景所以制建中之理;不知膽藏肝內,則不明仲景先里後表之法。蓋寒雖外來,而熱從中發。

必先開厥陰之闔,始得轉少陰之樞;先平厥陰陰脈之弦,始得通少陽陽脈之澀。此腹中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繼用小柴胡湯之理也。凡腹痛而用芍藥者,因相火為患。若因於虛寒者,大非所宜,故有建中、理中之別。或問:腹痛既與小建中溫之,更用小柴胡涼之,先熱後寒,仲景亦姑試之乎?曰:不瘥者,但未愈,非更甚也。先之以建中,是解肌而發表,止痛在芍藥;繼之以柴胡,是補中以逐邪,止痛在人參。

白話文:

傷寒病患者,如果陽脈摸起來粗澀,陰脈摸起來緊繃,而且腹部劇烈疼痛,這是厥陰經的逆氣上犯脾胃造成的。如果患者還伴隨飢餓時不想吃飯,吃了就吐出蛔蟲,病情就更嚴重了,而且可以區分為有形和無形的病變。吃了就吐出蛔蟲屬於有形的病變,應該用酸苦的藥物來安蛔蟲;腹部劇烈疼痛屬於無形的病變,應該用辛寒的藥物來止痛。這是因為腹部是各個經脈交匯的地方。世人不懂得厥陰經的病變,就不知道張仲景為什麼要創制建中湯;不懂得膽囊藏在肝臟內,就不知道張仲景為什麼要先治裡再治表。這是因為雖然寒邪從體外入侵,但熱邪卻從體內發作。

必須先開通厥陰經的門戶,才能轉動少陰經的樞紐;先平復厥陰經陰脈的緊繃,才能疏通少陽經陽脈的粗澀。所以對於腹部疼痛的患者,要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服用小柴胡湯。這也是張仲景的治療原則。凡是腹部疼痛而使用芍藥的,都是因為相火導致的。如果患者是因為虛寒造成的腹部疼痛,就絕對不適合使用芍藥。這就是建中湯和理中湯的區別。有人會問:腹部疼痛先用小建中湯溫補,又用小柴胡湯清熱,先熱後寒,張仲景難道是隨便試驗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病情沒有好轉,只是沒有治癒,並不是病情加重了。先用建中湯,是為了解肌發表,芍藥的作用是止痛;再用小柴胡湯,是為了補中逐邪,人參的作用也是止痛。

按柴胡加減法,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其功倍於建中。可知陽脈仍澀,故用人參以助桂枝;陰脈仍弦,故用柴胡以助芍藥。若一服建中而即瘥,則不必人參之補,亦不須柴胡之散矣。

茯苓甘草湯:

桂枝,生薑,茯苓,甘草

此厥陰傷寒發散內邪之汗劑。凡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後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藥為里症用,故雖重用薑、桂,而以里藥名方耳。厥陰傷寒,先熱者後必厥,先熱時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時不熱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時飲水多,心下之水氣不能入心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

白話文:

根據柴胡加減法,如果腹痛,就應該去掉黃芩,加上芍藥,效果比建中湯更好。這說明陽脈仍然緊澀,所以要用人參來幫助桂枝;陰脈仍然緊弦,所以要用柴胡來幫助芍藥。如果服用一劑建中湯就馬上好了,那就不用人參來補,也不需要柴胡來散了。

茯苓甘草湯是治療厥陰傷寒的發散內邪的汗藥。凡是傷寒厥陰,出現心下悸動的,應該先治水,後治厥陰,否則水積入胃,就會導致腹瀉。這個方子原本是想利水,卻反過來用表藥來治裏證,所以雖然重用生薑和桂枝,卻以裏藥來命名方子。厥陰傷寒,先熱後必厥,先熱的時候一定會口渴。現在出現厥陰和心下悸動,說明是下利之源,此時已經不熱也不渴了。因為口渴時喝水很多,心下的水氣無法進入心臟變成汗液,積累不消,所以四肢逆冷,心下悸動。

肺為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不行。茯苓為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然得豬苓、澤瀉,則行西方收降之令,下輸膀胱而為溺。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通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則外走肌表而為汗矣。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凡厥陰之渴在未汗時,太陽之渴在發汗後。如傷寒心悸,汗出而渴者,是水氣不行,而津液又不足,須小發汗以散水氣,故用五苓。傷寒心悸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可用此方大發其汗。五苓因小發汗故少佐桂枝,不用生薑用白朮者,恐漬水入脾也。此用薑、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藥、大棗,是大發其汗。

白話文:

肺就像水母,如果肺氣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水氣停滯。茯苓能化氣,因此可以清除水氣的根源。搭配豬苓、澤瀉,就能發揮西方收降之氣,將水氣往下輸送至膀胱,排出體外。桂枝、生薑辛溫入肺,能使水氣通暢,運行於肺部,促進營衛陰陽運行,使水氣從肌膚表面排出,形成汗液。加上甘草緩和作用,汗液遍布全身,厥逆症狀就會停止,水液正常運作,心悸也會消失。用這個方法治療水腫,也就是治療厥逆。

一般來說,厥陰經的口渴發生在出汗之前,太陽經的口渴則發生在出汗之後。如果傷寒患者心悸、出汗後感到口渴,說明水氣運行不暢,津液不足,需要稍微發汗來散去水氣,所以要用五苓散。如果傷寒患者心悸、不出汗也不口渴,說明津液未虧,可以用這個方子大量發汗。五苓散因只需稍微發汗,所以少用桂枝,不用生薑而用白朮,是擔心水氣進入脾臟。這個方子用薑、桂、茯苓等量,而不使用芍藥、大棗,就是為了大量發汗。

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厥陰厥而不利,與見厥複利者,因熱少而不能消水,水漬入胃,故仲景言其症而未及治法。與本方汗之則利自止,是下者舉之之義也。本方為汗家峻劑,與麻黃義異,而奏捷則同。因水氣在心下而不在皮毛,故不用麻黃;悸而不喘,故不用杏仁;且外不熱而內不渴,故不用小青龍。仲景化水發汗之劑,不同如此。

按傷寒汗出而渴,是傷寒、溫病分歧處,大宜著眼。要知不惡寒反惡熱者,即是溫病;有水氣而心下悸,尚是傷寒。若無水氣,則五苓燥熱,即溫病發火之藥矣。

白話文:

加入甘草,一方面是为了配合辛味发汗,另一方面是担心水气进入胃中。厥阴经气虚弱而小便不利,以及出现厥逆却小便通畅的情况,都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化解水气,导致水气滞留在胃中,因此张仲景只描述了症状,却没有提及治疗方法。而本方通过发汗的方式,就能使小便自然通畅,这就好比用向上提升的方式来解决向下沉陷的问题。本方是发汗的急救方剂,与麻黄的功效不同,但都能快速奏效。因为水气停留在心下而不是皮毛,所以不用麻黄;心悸而不喘,所以不用杏仁;而且外不发热而内不口渴,所以不用小青龙。张仲景化解水气、发汗的药物,与本方大不相同。

根据伤寒论,患者出汗后感到口渴,这是伤寒和温病的分界点,非常值得注意。要明白,不恶寒反而恶热,就是温病的症状;有水气停滞在心下,并伴有心悸,则是伤寒的症状。如果患者没有水气,五苓散的燥热性质就可以用来治疗,也就是治疗温病发热所用的药物了。

炙甘草湯:

炙甘草,人參,阿膠,麻仁,桂枝,麥冬,生薑,大棗,清酒,生地

厥陰傷寒,則相火內郁,肝氣不舒,血室乾涸,以致營氣不調,脈道澀滯而見代結之象。如程郊倩所云:「此結者不能前而代替,非陰盛也。」凡厥陰病,則氣上衝心,故心動悸。此悸動因於脈代結,而手足不厥,非水氣為患矣。不得甘寒多液之品以滋陰而和陽,則肝火不息,而心血不生。

心不安其位,則悸動不止;脈不復其常,則代結何以調?故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滋陰之一路也。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載藥入心,補離中之虛以安神明耳。

白話文:

炙甘草湯

藥方:

炙甘草、人參、阿膠、麻仁、桂枝、麥冬、生薑、大棗、清酒、生地

病症:

厥陰傷寒,導致相火內郁,肝氣不舒,血室乾涸,進而營氣失調,脈道澀滯,出現代結的現象。如同程郊倩所言:「這種結滯不能向前移動,而是代替原有的脈象,並非陰盛所致。」凡是厥陰病,氣機會上衝心臟,因此出現心悸。這種悸動是因脈代結而起,手腳沒有厥冷,並非水氣所致。

治療原理:

若不使用甘寒多液的藥物滋陰和陽,則肝火難以熄滅,心血無法生成。

心不安定,就會持續心悸;脈象不復常態,代結又如何調治?因此以生地為君藥,麥冬為臣藥,炙甘草為佐藥,大量使用以峻補真陰,開創滋陰治療的一條道路。

方名緣由:

之所以以甘草命名此方,是因甘草能載藥入心,補益心臟中虛弱之氣,以安神明。

然大寒之劑,無以奉發陳、蕃秀之機,必須人參、桂枝,佐麥冬以通脈,薑、棗佐甘草以和營,膠、麻佐地黃以補血,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麥冬,得酒力而更優也。

燒裩散:

男女交媾而病傳焉,奇病也。其授者始因傷寒,而實種於欲火,其受者因於欲火,而實發於陰虛,此陰陽易之病所由來也。無惡寒發熱之表,無胃實自利之症。此因兩精相搏,而當時即發,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者不同。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而熱上衝胸;氣少不得運,故頭重不舉,身體皆重;邪中於陰,故陰中拘攣;衝任脈傷,故少腹裡急;精神散亂,故目中生花;動搖筋骨,故膝脛拘急;病由於腎,毒侵水道,故小便不利。諒非金石所能愈,仍須陰陽感召之理以致之。裩襠者,男女陰陽之衛。

白話文:

然而這種極度寒冷的藥物,無法促進新舊交替和成長發展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入人參、桂枝等藥材,配合麥冬疏通血液循環,用薑、棗搭配甘草調節營養平衡,再使用阿膠、芝麻配合同地黃增強造血功能,利用甘草防止快速排泄,並藉助清酒的力量使其向上流動,並且生地、麥冬在酒精作用下的效果更加出色。

燒裩散:

男性或女性性行為後感染疾病,這是一種奇怪的病症。疾病的源頭是因為感冒引起的,但實際上是由慾望之火播撒下來的,接受者的病因則是由於慾望之火引起,但在實際發生時卻是由陰虛所致。這是陰陽互換疾病的起源。沒有畏寒發熱的外部表現,也沒有胃部積食導致自行拉肚子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兩個精子相互碰撞,當場就出現了問題,與冬季未儲存足夠精力,春季必然會患上溫病的人有所不同。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一定很弱。

陰虛的人容易受到陽氣的影響,所以呼吸微弱而且熱氣往上竄到胸部;氣息不足不能正常運動,所以頭重腳輕,全身都感到沈重;邪氣進入陰經,所以陰部有緊縮感;子宮和輸卵管受損,所以腹部內臟感覺疼痛;精神混亂,所以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肌肉骨骼活動困難,所以膝蓋和小腿部位感到痙攣;病情起因於腎臟,毒素侵犯尿路系統,所以小便不通暢。這些都不是金石類藥物能夠治癒的,仍然需要通過陰陽互相吸引的道理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裩襠是指保護男女生殖器官的衣物。

衛乎外者,自能清乎內。感於無形者,治之以有形。取其隱內,燒而服之,形氣相感,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濁陰走下竅而清陽出上竅,欲火平而諸症自息矣。男服女,女服男,然更宜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治之。

白話文:

在外部的疾病,自然能清凈內部。受到無形因素影響的,就用有形物來治療。取一些藏於內部的藥材,經過燒煮後服用,讓形體和氣息相互影響,小便就能變得順暢。陰部稍微腫脹,混濁的陰氣會流向低處的孔穴,而清淨的陽氣則會從高處的孔穴發出,當火氣得到調節後,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男性服用女性的藥方,女性服用男性的藥方,然而更適合用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