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六經方餘論

既論制方之大法,又分六經之方以論之,亦云詳矣。而定方不同之故,更不可不辨也。夫風寒暑濕之傷人,六經各有所受,而發見之脈不同。或脈同而症異,或脈症皆同而主症不同者,此經氣之有別也。蓋六經分界,如九州之風土,人物雖相似,而衣冠、飲食、言語、性情之不同,因風土而各殊。則人身表裡之寒熱虛實,亦皆因經氣而異矣。

如太陽一經,寒熱互呈,虛實遞見,治之者,當於表中顧里,故發表諸方,往往兼用里藥。陽明之經主實熱,治者當於實中防虛,故制攻下諸方,而又叮嚀其不可輕用。少陽之經氣主虛熱,故立方涼解,每用人參。太陰之經氣主虛寒,故立方溫補,不離薑、附。少陰之經氣多虛寒,故雖見表熱而用附子,亦間有虛熱,故亦有滋陰之劑。

白話文:

中医在制定方剂时,不仅有整体的原则,还根据六经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方剂,已经相当详细了。但方剂的制定也有不同之处,必须仔细辨别。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人体,六经各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的脉象也不同。有时脉象相同,但症状不同;有时脉象和症状都相同,但主症却不同,这就是经气有别的原因。就像九州各地的风土不同,虽然人物相似,但衣冠、饮食、语言、性格都有差异,都是因为风土的不同。同样,人体的表里寒热虚实,也因经气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比如太阳经,寒热交替,虚实互见,治疗时要表里兼顾,所以发汗的方剂,往往也加入温里药。阳明经主实热,治疗时要防止虚实转化,所以制定攻下方剂时,要叮嘱不可轻易使用。少阳经气主虚热,所以方剂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人参。太阴经气主虚寒,所以方剂以温补为主,离不开生姜、附子。少阴经气多虚寒,所以即使表面有热,也要用附子,但也可能出现虚热,所以也要有滋阴的药物。

厥陰之經氣主實熱,故雖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不用薑、附。然此為無形之實熱,與陽明有形之實熱徑庭矣。仲景制方,因乎經氣,《內經》「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氣血,各守其鄉」之理也。所以表裡攻補陰陽之品,或同或異者,亦因其經氣血之多少而為之定劑耳。

請再以表裡論之:三陽主表而有里,三陰主裡而無表,何也?太陽為五臟之主,以胸中為里,以少陰為里;陽明為六腑之主,以腹中為里,以太陰為里;少陽為十一臟所決之主,故胸腹皆為其里而無定位,以厥陰為里,猶運籌於帷幄也。治三陽者,既顧心腹之裡,又顧三陰之裡,所以陽經之方倍於陰經。

白話文:

厥陰經脈的氣血特性是偏向實熱,因此即使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停止,也不適合使用薑、附等溫熱藥物。這是因為這種實熱屬於無形之熱,與陽明經脈有形之實熱截然不同。張仲景制定方劑,是根據經脈的特性,《內經》中提倡「審查陰陽,辨別剛柔,陽病用陰性藥物治療,陰病用陽性藥物治療,確定氣血狀況,各歸其位」的原理。所以表裡攻補陰陽的藥物,有時相同,有時不同,也是根據經脈氣血多少而制定劑量。

從表裡關係來看:三陽經脈主表兼有裏,而三陰經脈主裡沒有表,這是什麼原因呢?太陽經脈是五臟之主,以胸部為裏,以少陰經脈為裏;陽明經脈是六腑之主,以腹部為裏,以太陰經脈為裏;少陽經脈是十一臟的決斷之主,因此胸腹皆為其裏,沒有固定位置,以厥陰經脈為裏,就像在帷幕中運籌帷幄一般。治療三陽經脈的疾病,需要同時顧及心腹之裏和三陰經脈之裏,所以陽經的方劑藥量通常多於陰經。

而陽有多少,病有難易,所以陽明之方不及太陽,少陽之方更少於陽明也。三陰非無表症也,而謂其無表。故少陰之一身盡熱,無非太陽漸外之陽;太陰之四肢煩疼,原是胃脘之所發;厥陰之厥而發熱,疇非三焦膽甲之氣也。第不頭痛項強,胃家不實,不口苦目眩,定其為陰經耳。

三陰之表自三陽來,所以三陰表劑,仍用麻黃、桂枝為出路。太陰之芍藥,少陰之附子,厥陰之當歸,得互列於表劑之間,並行而不悖。此《內經》陰陽、表裡、雌雄相輸應之義也。

麻黃升麻湯:

白話文:

陽氣的多少決定疾病的輕重,所以陽明派的方劑不如太陽派有效,少陽派的方劑又比陽明派更少。三陰雖然也有表症,但我們認為它們沒有表症。所以少陰的全身發熱,其實是太陽之陽逐漸向外散發的結果;太陰的四肢疼痛,源於胃脘的病變;厥陰的厥逆發熱,其實是三焦膽甲之氣的表現。只是它們沒有頭痛、項強、胃脹、口苦、目眩等表症,所以我們才判斷它們是陰經病。

三陰的表證源於三陽,因此三陰的表證方劑也要用麻黃、桂枝來發汗。太陰的芍藥、少陰的附子、厥陰的當歸,也需要配合在表證方劑中,互相配合、共同作用。這就是《內經》中陰陽、表裡、雌雄相互作用的道理。

麻黃,升麻,黃芩,知母,石膏,芍藥,天冬,乾薑,桂枝,當歸,茯苓,白朮,玉竹,甘草

六經方中,有不出於仲景者。合於仲景,則亦仲景而已矣。若此湯其大謬者也。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夫寸為陽,主上焦,沉而遲,是無陽矣。沉為在裡,則不當發汗;遲為臟寒,則不當清火。且下部脈不至,手足厥冷,泄利不止,是下焦之元陽已脫,又咽喉不利吐膿血,是上焦之虛陽無依而將亡,故擾亂也。如用參、附以回陽,而陽不可回,故曰難治,則仲景不立方治也明矣。

白話文:

麻黃、升麻、黃芩、知母、石膏、芍藥、天冬、乾薑、桂枝、當歸、茯苓、白朮、玉竹、甘草這幾味藥,都是古方裡常用的藥材。很多古方雖然標榜獨創,但其實都是從張仲景的《傷寒論》裡演變而來的。如果方子跟張仲景的原則一致,那就等同於張仲景的方子了。而這帖藥方就犯了很大的錯誤。病人傷寒六七天,大瀉之後,寸脈沉而遲。寸脈屬陽,主宰上焦,沉而遲代表無陽。沉脈表示病邪在裡,不適合發汗;遲脈表示臟寒,不適合清火。而且下部脈象消失,手足冰冷,腹瀉不止,這是下焦元陽已脫的徵兆。同時,咽喉不利,吐膿血,則是上焦虛陽無依而將要消失的跡象,因此才會出現混亂。如果使用人參、附子來回陽,但陽氣回不去,這就是所謂的難治之症,說明張仲景是不會用這種方子來治療的。

此用麻黃、升麻、桂枝以散之,彙集知母、天冬、黃芩、芍藥、石膏等大寒之品以清之,以治陽實之法,治亡陽之症,是速其陽之斃也。安可望其汗出而愈哉!用乾薑一味之溫,苓、朮、甘、歸之補,取玉竹以代人參,是猶攻金城高壘,而用老弱之師也。且用藥至十四味,猶廣羅原野,冀獲一兔,與防風通聖等方,同為粗工僥倖之符也。

謂東垣用藥多多益善者,是不論脈病之合否,而殆為妄談歟!

白話文:

這方子用麻黃、升麻、桂枝散寒,再用知母、天冬、黃芩、芍藥、石膏等大寒藥物清熱,以治療陽氣充盛卻虛脫的病症,這種做法等於加速陽氣的衰竭,怎麼可能期待它發汗而痊癒呢?用乾薑溫陽,茯苓、白朮、甘草、當歸補虛,用玉竹代替人參,就像攻打堅固的城池卻只派老弱之師,完全沒有勝算。而且藥方中使用了十四味藥,就像在廣闊的原野上尋找一隻兔子,與防風通聖等方一樣,都是粗製濫造,只求僥倖的符咒。

說張仲景用藥多多益善的人,是不懂脈病合否就隨便胡說八道,根本是錯誤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