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7)
卷上 (7)
1. 太陽方總論
又云:汗出多,胃中燥,不可用豬苓湯複利其小便。夫利水諸方,惟豬苓湯為潤劑,尚不可用,其不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之當禁,不待言矣。
十棗湯:
大棗,芫花,甘遂,大戟
治太陽中風,表解后里氣不和,下利嘔逆,心下至脅痞滿硬痛,頭痛短氣,汗出不惡寒者。仲景利水之劑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利而無汗,病一處而已。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內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潔莫御矣。
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硬滿痛,是水邪尚留結於中,三焦升降之氣,拒隔而難通也。表邪已罷,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滲泄之品所能治。非選利水之至銳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氣寒,而秉性最毒,並舉而任之,氣同味合,相須相濟,決瀆而大下,一舉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湊,其氣已虛,而毒藥攻邪,脾胃必弱。
使無健脾調胃之品主宰其間,邪氣盡而元氣亦隨之盡。故選棗之大肥者為君,預培脾土之虛,且制水勢之橫,又和諸藥之毒,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用者拘於甘能緩中之說,豈知五行承製之理乎?張子和制浚川、禹功、神祐等方,治水腫痰飲,而不知君補劑以護本,但知用毒藥以攻邪,所以善全者鮮。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溫病發汗逐邪之主劑也。凡冬不藏精之人,熱邪內伏於臟腑,至春風解凍,伏邪自內而出,法當乘其勢而汗之,勢隨汗散矣。然發汗之劑,多用桂枝。此雖頭項強痛,反不惡寒而渴,是有熱而無寒。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易石膏之甘寒,以解表裡俱熱之症。
岐伯所云未滿三日可汗而已者,此法是也。此病得於寒時而發於風令,故又名風溫。其脈陰陽俱浮,其症自汗身重。蓋陽浮則強於衛外而閉氣,故身重,當用麻黃開表以逐邪;陰浮不能藏精而汗出,當用石膏鎮陰而清火。表裡俱熱,則中氣不運,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息鼾,語言難出,當用杏仁、甘草以調氣。
此方備升降輕重之性,足以當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術也。凡風寒在表,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者,必用麻黃髮汗,汗後復煩,更用桂枝發汗。若溫病發汗已而身灼熱,是內熱猖獗,雖汗出而喘,不可更用桂枝湯。蓋溫暑之邪,當與汗俱出,而勿得止其汗。即灼然之大熱,仍當用此方開表,以清裡降火而平喘。
蓋治內蘊之火邪,與外感之餘熱不同法也。若被下而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者,真陰虛極而不治。若汗出而喘,是熱勢仍從外越,雖未下前之大熱,因下而稍輕,仍當涼散,亦不得仿風寒未解之例。下後氣上衝者,更行桂枝湯也。是方也,溫病初起,可用以解表而清裡,汗後可復用,下後可復用,與風寒不解而用桂枝湯同法。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又說:出汗太多,胃裡乾燥,就不能再用豬苓湯來利尿。各種利尿的藥方中,只有豬苓湯是滋潤的藥劑,尚且不能使用,何況是不想喝水又小便不利的人,那就更不能用五苓散了,這是不言而喻的。
十棗湯:
大棗、芫花、甘遂、大戟
治療太陽中風,表症消失後裡氣不調,腹瀉嘔吐,心窩到脅肋部痞滿堅硬疼痛,頭痛氣短,出汗但不惡寒的症狀。張仲景的利水藥方有很多種,而這個藥方是最峻猛的。凡是水氣導致的疾病,或是喘息或是咳嗽,或是腹瀉或是嘔吐,或是嘔吐腹瀉又不出汗,都只是一個部位的病症。而這個藥方治療的是水邪外洩於皮膚而致出汗,內侵咽喉而致嘔吐,下注腸胃而致腹瀉,水邪泛濫,已無法抵禦。
而且頭痛氣短,心腹脅肋下都痞滿堅硬疼痛,這是水邪還停留在體內,三焦升降的氣機阻塞不通暢。表邪已退,不再需要發汗;裡邪充斥,也不是滲泄的藥物所能治療。必須選擇最峻猛的利水藥物來迅速攻克它,否則元氣不支,便危在旦夕。甘遂、芫花、大戟,都辛味苦寒,而且藥性最毒,將它們一起使用,藥性相合,相互助益,迅速排出積水,一次就能解決水患。但是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機已經虛弱,而毒藥攻邪,脾胃必然受損。
如果不加入健脾和胃的藥物來調護,邪氣去除了,元氣也會隨之耗盡。所以選擇肥大的大棗做君藥,預先補益脾土的虛弱,而且能制約水勢的橫流,又能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既不讓邪氣太盛而不能控制,又不讓元氣太虛而不能支撐。這是張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有人拘泥於甘味能緩和中焦的說法,豈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張子和所制的浚川、禹功、神祐等方,治療水腫痰飲,卻不知道用補益的藥物來保護根本,只知道用毒藥攻邪,所以能完全治癒的很少。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是溫病發汗祛邪的主藥方。凡是冬天不能儲藏精氣的人,熱邪潛伏在臟腑裡,到了春天風解凍,伏邪從內向外發作,應該乘勢發汗,邪氣隨著汗液排出。但是發汗的藥方,多用桂枝。這個藥方雖然頭項強痛,反而不惡寒而口渴,是有熱而無寒。桂枝下咽,陽氣過盛就會危及生命。所以從麻黃湯中去掉桂枝的辛熱,換成石膏的甘寒,來治療表裡俱熱的症狀。
岐伯所說不到三日可以發汗的,就是這個方法。這種病是在寒冷季節得病,而在溫暖的季節發作,所以又叫做風溫。脈象陰陽都浮,症狀是自汗身重。因為陽氣浮於體表而閉塞氣機,所以身重,要用麻黃開表祛邪;陰氣浮不能藏精而汗出,要用石膏滋陰清熱。表裡俱熱,則中氣不運,升降不能自如,所以多嗜睡打鼾,說話困難,要用杏仁、甘草來調和氣機。
這個藥方兼具升降輕重的特性,足以應對。如果用攻下瀉火等方法,這是粗糙急躁的治病方法。凡是風寒在表,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的,必須用麻黃發汗,汗出後仍然煩躁,再用桂枝發汗。如果溫病發汗後仍然身灼熱,這是內熱猖獗,即使汗出而喘,也不能再用桂枝湯。因為溫熱邪氣,應該隨著汗液一起排出,而不應該止汗。即使是灼熱的大熱,也應該用這個藥方開表,以清裡降火而平喘。
治療內蘊的火邪,與外感餘熱的方法不同。如果已經攻下,而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這是真陰虛極,難以治療。如果汗出而喘,這是熱勢仍然從外越,雖然沒有之前的熱盛,因為攻下而略微減輕,仍然應該涼散,也不應該仿照風寒未解的辦法。攻下之後氣上衝的,再用桂枝湯。這個藥方,溫病初期,可以用來解表清裡,汗後可以再用,攻下後可以再用,和風寒未解而用桂枝湯的方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