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太陽方總論
太陽主表,故立方以發表為主,而發表中更兼治里,故種種不同。麻黃湯於發表中降氣,桂枝湯於發表中滋陰,葛根湯於發表中生津,大青龍湯與麻杏甘膏湯、麻翹赤豆湯,於發表中清火,小青龍湯與五苓散,於發表中利水,清火中復有輕重,利水中各有淺深也。若白虎之清火,十棗之利水,又解表後之證治。
其陷胸、瀉心、抵當、調胃、四逆、真武等劑,又隨症救逆之法矣。大抵太陽之表,不離桂枝、麻黃二湯加減,以心為太陽之裡也。今將諸方詳論,表章仲景治法,令後人放膽用之,則麻黃湯治傷寒而不治中風。桂枝湯治中風而不治傷寒等說,其可少息乎?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如所云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乾嘔等病,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桂枝赤色,通心溫經,能扶陽散寒,甘能益氣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內輔君主,發心液而為汗。故麻黃、葛根、青龍輩,凡發汗禦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湯不可用麻黃,麻黃湯不可無桂枝也。本方皆辛甘發散,惟芍藥微苦微寒,能益陰斂血,內和營氣。先輩之無汗不得用桂枝湯者,以芍藥能止汗也。
芍藥之功,本在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若倍加芍藥,即建中之劑,非復發汗之劑矣。是方也,用桂枝發汗,即用芍藥止汗,生薑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棗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陰陽表裡,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
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功,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矣。而精義尤在啜稀熱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外邪勿復入,熱粥以繼藥之後,則餘邪勿復留,複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發汗,自不至於亡陽;用之止汗,自不至於貽患。今人凡遇發熱,不論虛實,悉忌穀味,刊桂枝方者,俱削此法,是豈知仲景之心法乎?要知此方專治表虛,但能解肌,以發營中之汗,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黃症,脈浮緊者,是麻黃脈,即不得與桂枝湯矣。
然初起無汗,當用麻黃髮汗。如汗後復煩,即脈浮數者,不得再與麻黃而更用桂枝。如汗後不解,與下後脈仍浮,氣上衝,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當用此解外。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一證,印定後人耳目,而所稱中風者,又與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虐、虛痢,隨手而愈。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太陽經主要負責人體的表層,所以治療太陽經的方劑,都以發表(發散表邪)為主。但發表同時,也兼顧治療裡面的病症,所以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例如麻黃湯在發表同時能降氣,桂枝湯在發表同時能滋陰,葛根湯在發表同時能生津,大青龍湯、麻杏甘膏湯、麻翹赤豆湯則在發表同時清火,小青龍湯與五苓散則在發表同時利水。而清火和利水,也各有輕重淺深之分。像白虎湯的清火和十棗湯的利水,則是在解表之後,針對特定症狀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調胃湯、四逆湯、真武湯等方劑,都是針對不同症狀,用來急救的。總的來說,治療太陽經表證,大多是加減桂枝湯和麻黃湯,因為心經是太陽經的裡(內部)。接下來,將詳細闡述這些方劑,以彰顯仲景的治療方法,讓後人能大膽使用,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麻黃湯治傷寒而不治中風,桂枝湯治中風而不治傷寒」等片面的說法了。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這是仲景所有方劑中最重要的一個,它能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凡是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脈象浮弱,自汗的病人,不論是哪個經脈,不論是中風、傷寒或其他疾病,都可以用這個方劑發汗。如果出汗太多或腹瀉太多,但表症(表層症狀)還沒解除,也應該用它來解肌。像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塞、乾嘔等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可以使用,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但以脈象虛弱、自汗為主。
桂枝性味辛溫,能通心經、溫經絡,能扶助陽氣、散寒;甘草能益氣生血;桂枝的辛味能解散外邪,內助心氣,促進心液代謝而排出汗液。所以像麻黃、葛根、青龍等發汗禦寒的藥物,都常用桂枝,但桂枝湯不能用麻黃,麻黃湯卻不能沒有桂枝。本方藥物都辛甘溫燥,能發散,只有芍藥微苦微寒,能益陰斂血,內調和營氣。以前有人認為無汗就不能用桂枝湯,是因為芍藥有止汗的作用。
芍藥的主要功效是止煩躁,煩躁止了,汗也會止住,所以對於反覆煩躁、加重煩躁、心悸煩躁的患者,都依靠它。如果增加芍藥的劑量,就變成建中湯了,就不是發汗的藥方了。這個方子用桂枝發汗,用芍藥止汗;生薑的辛味,輔助桂枝解肌;大棗的甘味,輔助芍藥調和裡氣。桂枝和芍藥互相配合,生薑和大棗互相配合,陰陽、表裡互相配合,而不互相抵觸,這就是剛柔相濟,達到平衡的狀態。
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的功效,它能調和氣血,調和表裡,也能調和諸藥。其精妙之處還在於服用稀薄的熱粥,以增強藥效。因為穀氣內充,外邪就不易侵入,熱粥能補足藥力之後的不足,邪氣就不易殘留。這就是這個複方奇妙之處。所以用它發汗,不會傷陽;用它止汗,也不會有害。現在的人遇到發熱,不論虛實,都忌諱穀物,刪改桂枝湯的人,都去掉了這個方法,難道他們不知道仲景的精髓嗎?要知道,這個方子專治表虛,只能解肌,發出營氣之汗,不能打開皮膚毛孔,排出衛氣中的邪氣。所以汗出不來,就是麻黃適用的症狀,脈象浮緊,就是麻黃適用的脈象,就不能用桂枝湯。
然而,初期沒有汗,應該用麻黃發汗。如果汗出之後又煩躁,脈象浮數,就不能再用麻黃,而應該改用桂枝。如果汗出後症狀未解,或瀉下後脈象仍然浮,氣往上衝,或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不止,都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外邪。因為此時表症雖然未解,但肌膚腠理已經疏鬆,邪氣不在皮膚毛髮而在肌肉。所以脈象和症狀雖然與麻黃適用症狀相同,但主治卻應該屬桂枝湯。粗淺的醫生妄稱桂枝湯專治中風一種病症,限制了後人的思路,而他們所稱的中風,又與這個方子不符,所以不用。我經常以此方治療自汗、盜汗、虛勞、虛瀉,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