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太陽方總論

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與後人分門證類,使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而語耶?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治風寒在表,頭痛項強,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煩疼,惡風惡寒,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緊浮數者,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藥用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去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之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

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藉汗於谷也。其不用薑、棗者,以生薑之性,橫散解肌,礙麻黃之上升;大棗之性,滯泥於膈,礙杏仁之速降。此欲急於直達,稍緩則不迅,橫散則不峻矣。

若脈浮弱汗自出者,或尺脈微遲者,是桂枝所主,非此方所宜。蓋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後不解,便當以桂枝湯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氣留連於皮毛骨肉之間,又有麻桂合半與桂枝二麻黃一之妙用。

若陽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杏仁石膏連翹赤小豆等劑。此皆仲景心法也。予治冷風哮與風寒濕三氣成痹等證,用此輒效,非傷寒一證可拘也。按:麻、桂二方,治傷寒中風者,遇當用而不敢用,註疏傷寒家於不當用者,妄言其當用。如太陽衄血證,宜桂枝湯句,語意在當鬚髮汗下,麻黃主之句,在當發其汗下,二句皆於結句補出,是倒序法也。仲景於論證時,細明其所以然,未及於方故耳。

夫桂枝乃行血之品,仲景用桂枝發汗,不是用桂枝止衄,是用在未衄時,非用在已衄後,且奪血者無汗,此理甚明。麻黃乃上升之品,夫既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若復用升提之藥,衄流不止可必矣,且衄家不可發汗,此禁甚明矣。又如小青龍主之句,語意在服湯已上,豈有寒去欲解,反用燥熱之劑,重亡津液,令渴不解乎?且云服藥已,服藥已者,是何藥何湯耶?觀仲景於所服藥不合法者,必明斥之。如所云「服瀉心湯,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又云「知醫以他藥下之,非其治也。」粗工不知倒序等法,又溺於風寒二字,而曰是雖熱甚,邪由在經,以麻黃治衄,是發散經中邪氣耳。請問邪氣寒乎?熱乎?若寒邪則血凝不流,焉得有衄?若熱邪則清降不遑,而敢升發耶?且云點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藥。若成流不止,將何法以善其後乎?此誤天下蒼生之最盛者,余因表而出之。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張仲景的方劑可以治療百病,後人將其分門別類,但如果不懂得應用,能說得上是同一時代的人嗎?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主治表證風寒,症狀包括頭痛、項強、發熱、身痛、腰痛、骨節酸痛、惡風惡寒、無汗、胸悶喘息,脈象浮緊或浮數。此方為發汗解表、驅逐邪氣的峻猛藥劑。古人用藥注重藥物形態與功效的比擬,麻黃中空外直,如同毛竅和骨節,因此能祛除骨節中的風寒,從毛竅排出;桂枝枝條縱橫交錯,如同經脈網絡,能入心化液,通暢經絡而發汗,為營分層面疏解風寒的藥物。

杏仁為心果,溫性可以幫助心臟散寒,苦味可以清肺降氣,是上焦驅逐邪氣、平喘的藥物。甘草甘平,外能抵禦風寒,內能調和氣血,是中焦調和內外、安撫臟腑的藥物。此湯入胃後行氣至玄府(指腹部),輸布精氣於皮毛,使毛孔暢通,汗液津津而出,表邪得以完全排出,疼痛、喘息消除,寒熱頓時減退,無須進食粥水就能依靠汗液排出邪氣。不用生薑、大棗的原因是,生薑性味辛溫,橫向散解肌表,會妨礙麻黃的上升作用;大棗性味甘溫,容易滯留在膈上,會妨礙杏仁的快速下降作用。此方旨在迅速直達病邪,稍有緩慢則效果不迅猛,橫向散解則力量不峻烈。

如果脈象浮弱而汗自出,或者尺脈微遲,則屬於桂枝湯的適用範圍,而非麻黃湯所宜。因為麻黃湯是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同單刀直入的將軍,用得恰當,一戰告捷,用得不當則會招致禍患。因此,用此方發汗,只能用一次,不可再次使用。如果汗出後症狀未解,則應改用桂枝湯。如果汗出不透,邪氣滯留於皮毛骨肉之間,則可採用麻黃湯與桂枝湯藥量各半,或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的加減方法。

如果內有陽盛而無汗,則可用麻黃杏仁石膏連翹赤小豆等藥物。這些都是張仲景的用藥心得。我治療冷風哮喘和風寒濕三氣合邪導致的痹證,用此方都十分有效,不能僅僅局限於傷寒一證。

注:麻黃湯、桂枝湯治療傷寒中風,遇到適宜的情況卻不敢使用,一些注解傷寒的醫家不當的使用,妄言其使用時機。例如「太陽衄血證,宜桂枝湯」一句,意思是當需要發汗時才使用;「麻黃主之」一句,意思是當需要發汗時才使用。這兩句都在結尾處補充說明,是倒敘的寫法。張仲景在論證時,詳細說明了這樣做的原因,卻沒有詳細解釋方劑的組成。

桂枝是行血的藥物,張仲景用桂枝發汗,不是用它來止鼻衄,而是用在鼻衄發生之前,而非鼻衄發生之後。因為失血的人不會出汗,這個道理很清楚。麻黃是上升的藥物,既說鼻衄是邪氣解脫的表現,又說自發鼻衄者會痊癒,如果再用升提的藥物,鼻衄就會止不住了,而且鼻衄患者不可發汗,這個禁忌很明確。又如「小青龍湯主之」一句,意思是服用湯藥之後才用,哪有寒邪已去,症狀將要痊癒,反而使用燥熱藥物,加重津液消耗,導致口渴不止的道理?而且「服藥已」指的是什麼藥、什麼湯呢?觀察張仲景的論述,凡是服用藥物不符合治療原則的,他都會明確斥責。例如他說:「服瀉心湯後,再用其他藥物攻下,腹瀉不止。」又說:「庸醫用其他藥物攻下,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粗淺的醫生不懂得倒敘等方法,又拘泥於風寒二字,便說雖然發熱很嚴重,但邪氣在經絡中,用麻黃治療鼻衄,是發散經絡中的邪氣而已。請問邪氣是寒邪還是熱邪?如果是寒邪,則血液凝滯不通,怎麼會鼻衄?如果是熱邪,則清熱瀉火之法尚且不及,怎麼敢用升提之藥?又說點滴不成流的鼻衄,一定要用藥治療。如果鼻血流不止,將用什麼方法來善後呢?這是誤導天下蒼生的最大錯誤,我因此寫出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