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7)

1. 厥陰病解第六

夫發熱惡寒,似太陽之表;未經大汗而大渴,非轉屬陽明;未經妄下而腹滿,非轉屬太陰。且頭不痛,胃不實,不下利,斷非三經症矣。然知發熱惡寒是肺病,肺虛而肝火乘之。脾畏木邪,水精不上歸於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調水道,故腹滿。是侮所不勝寡於畏也,故名橫,一縱而乘脾,一橫而乘肺,總是肝有亢火,當瀉無補,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募原清則氣皆順,表裡盡解矣。

此非汗吐下清火諸法所可治,故宜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與小建中安脾,繼與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湯倍加芍藥以平木加飴糖以緩急,為厥陰驅邪發表、和中止痛之神劑也。不瘥者,中氣虛而不振,邪尚留連,繼以小柴胡補中發表,令木邪直走少陽,使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

仲景有一症而用兩方者;在太陽,先麻黃繼桂枝,是先外後內法;在厥陰,先建中後柴胡,是先內後外法,亦是令厥陰轉屬少陽之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雖不發熱惡寒,亦木實金虛,水氣不利所致。彼腹滿者,是水在中焦,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湯以發其汗。此方是化水為汗,發散內邪之劑,即厥陰治厥之劑也。

厥陰中風之脈,與他經不同。凡脈浮為風,此云不浮為未愈,是厥陰中風,脈反沉矣。此本由陰虛,風入地中,木鬱不舒,故未愈;微浮是風行地上,草木發陳,復厥陰風木之常,故愈也。

凡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厥陰中風,其脈既沉,其症亦為在裡。此熱利下重,是厥陰中風也。太陽中風,下利嘔逆,是有水氣;厥陰中風,熱利下重,是有火氣。故以白頭翁湯為主以治風,芩、連為輔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風,則肝木欣欣向榮矣。下利而渴欲飲水,是厥陰之消渴,亦中風之煩所致也。

下利脈沉弦,是沉為在裡,弦為風脈。弦而大,是風因火動,故利未止。微弱數者,是風火勢微,故為自止。雖發熱不死者,陰出之陽也。下利有微熱,汗出,見中風本症,里症出表,則風從外散,故令自愈。欲愈之脈,當微浮。若寸脈反浮數,風去而熱不去,尺中自澀者,熱傷陰絡,肝血不藏,必便膿血也。

厥陰中風熱利,是里有熱;傷寒亦有協熱利,是里有寒。又與厥利不同,厥利見發熱則利止。此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汗出不止,是外熱內寒,故為有陰無陽。要知《內經》之舌卷囊踡,是有陽無陰,故熱雖甚而可治。

厥陰下利,有因厥而利者,有協熱而利者,有內熱而利者,總屬於熱,乃相火挾風木而為患也。

陰陽易之為病,本於厥陰之欲火。始也因肝火之動,致傷少陰之精;繼也少陰之精不藏,厥陰之火不羈。所以少腹裡急,陰中拘攣,熱上衝胸,眼中生花,身重少氣,頭重不欲舉,皆厥陰相火為眚。頓令無病之人,筋脈形氣為之一變。此即瘟疫傳染,遺禍他人之一症也。

白話文:

厥陰病解第六

人發熱惡寒,看似太陽經表證;但沒有大量出汗卻很口渴,不是轉化成陽明經;也沒有經過瀉下卻腹部脹滿,也不是轉化成太陰經。而且頭不痛、胃不脹滿、沒有腹瀉,肯定不是三經的病症。然而,知道發熱惡寒是肺病,肺氣虛弱,肝火乘虛而上。脾臟畏懼木邪,水精不能上輸於肺,所以口渴;肺不能調節水道,所以腹部脹滿。這是侮犯所不能克制,少於畏懼,所以稱為「橫」,一縱而乘脾,一橫而乘肺,總的來說是肝臟有亢盛的火氣,應該瀉火而不補,必須刺期門穴,隨著病情實際情況瀉出。募穴與原穴都清利了,氣機就會通順,表裡證狀都解除了。

這不是汗法、吐法、下法、清火法所能治療的,所以應該針刺治療。

傷寒病,陽脈澀滯,陰脈弦細,腹中急痛,這也是肝氣乘脾所致。所以先用小建中湯安穩脾胃,接著再用小柴胡湯疏散肝木。要知道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加倍的芍藥以平肝木,再加飴糖以緩解急痛,是治療厥陰經邪氣,發表解表、溫中止痛的神奇藥方。如果病症沒有痊癒,是因為中氣虛弱無力,邪氣仍然留滯,接著再用小柴胡湯補益中氣、發表散邪,使木邪直達少陽經,讓它有出路,這就是所謂的陰邪外出,陽氣得展,則疾病痊癒。

張仲景用一種病症卻用兩個方劑,例如在太陽經,先用麻黃湯後用桂枝湯,這是先治外後治內的方法;在厥陰經,先用小建中湯後用小柴胡湯,這是先治內後治外的法,也是使厥陰經轉化到少陽經的關鍵。

傷寒病,厥逆而心下悸動,這也是肝氣乘肺所致。雖然沒有發熱惡寒,也是肝木實證,金氣虛弱,水氣不利所造成的。腹部脹滿,是水停留在中焦,所以刺期門穴瀉出積聚的水氣。如果水停留在上焦,就用茯苓甘草湯發汗。這個方劑是把水氣化成汗液排出,發散體內邪氣的藥方,也就是治療厥陰病的藥方。

厥陰經中風的脈象,和別的經脈不同。凡是脈象浮大都是風證,這裡說脈象不浮表示沒有痊癒,這是厥陰經中風,脈象反而沉細。這本來是由於陰虛,風邪侵入肌膚之下,肝氣鬱結不舒暢,所以沒有痊癒;脈象稍微浮大,是風邪行於肌膚表面,草木萌發,恢復厥陰經風木之氣的常態,所以痊癒。

凡是脈象浮大表示在表,沉細表示在裡。厥陰經中風,脈象既沉細,症狀也都在裡。大便次數多且熱,下肢沉重,這是厥陰經中風。太陽經中風,下利嘔逆,是有水濕;厥陰經中風,大便次數多且熱,下肢沉重,是有火氣。所以以白頭翁湯為主治療風邪,黃芩、黃連為輔助清熱,輔以秦皮升發九地之風,則肝木就會欣欣向榮。大便次數多且口渴想喝水,這是厥陰經的消渴,也是中風引起的煩躁所致。

大便次數多,脈象沉細而弦細,沉細表示在裡,弦細表示風脈。弦細而有力,是風邪因火邪而動,所以大便還沒有停止。脈象稍微弱小而數,是風火邪氣勢微,所以自行停止。雖然發熱但不危及生命,這是陰邪外出,陽氣得展的緣故。將要痊癒的脈象,應該稍微浮大。如果寸關脈反而浮大而數,風邪已去而熱邪不去,尺脈沉細而澀滯,這是熱邪傷損陰絡,肝血不能收藏,一定會有膿血便。

厥陰經中風,大便次數多且熱,這是裡有熱邪;傷寒病也有大便次數多且熱,這是裡有寒邪。又與厥陰經的腹瀉不同,厥陰經的腹瀉,發熱後腹瀉就停止了。這種情況是六七天大便次數多,然後發熱且大便次數多,汗出不止,這是外熱內寒,所以是有陰無陽。要知道《內經》中所說的舌卷囊踡,是有陽無陰,所以即使熱邪很重,也可以治療。

厥陰經的腹瀉,有因為厥逆而腹瀉的,有因為協熱而腹瀉的,有因為內熱而腹瀉的,總的來說都屬於熱證,都是相火夾雜風木邪氣而致病。

陰陽失調而致病,本於厥陰經的欲火。開始是因為肝火亢盛,導致損傷少陰經的精氣;接著少陰經的精氣不能收藏,厥陰經的火邪就不受約束。所以少腹部裡急,陰部拘攣,熱邪上衝胸部,眼睛裡生出花點,身體沉重氣短,頭部沉重不想抬頭,都是厥陰經相火為害。頓時使沒有疾病的人,筋脈形氣都發生變化。這就是瘟疫傳染,禍害他人的一種病症。